提起天才這個詞,誰都不會陌生。“奧數冠軍”、“棋手柯潔”、“清北重開少年班”……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以天才為主題的新聞刷爆我們的朋友圈。影視劇中的天才形象也不在少數。對于“天才”,大家總是愿意多停留一下目光的。
與對天才的關注相對應的,是一種智商決定論的論調。“TA學習成績那么好,智商一定很高”、“我肯定不行的,我又不如別人聰明”……但事實果真如此嗎?高智商就意味著人生必然成功,普通孩子一定比不上那些進入少年班的“天才少年”嗎?
在回答上述問題前,我們可能需要先問一問自己,我們真的了解“天才”嗎?
“天才”,其實并沒有通行的精確定義。在大眾觀念中,對于天才有兩種類型的認知。第一,智商超出正常水平的人;第二,在某一領域展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造力的人。但這二者之間卻有一個悖論:智商高的人并不一定能在某一領域創(chuàng)造出驚人的成就。
現(xiàn)行國際標準智商測試源于1916年斯坦福大學教授劉易斯·特曼在前人基礎上修訂而成的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Stanford-Binet),這個評價體系本來是用于測量和決定得分較低的個體,也就是我們通常認為的智力相對欠缺的孩童,是否需要接受特殊教育。
而后,劉易斯教授突發(fā)奇想,為什么不對在測試中取得高分(高于140分)的孩童也進行研究呢?看看得分高的這群孩子是否能成長為真正的天才呢?對這些天才是不是也需要實行特殊教育呢?(抓馬君小科普:特殊教育是為了滿足特殊需要兒童學習的需要,而設計(提供)的教育,并不應該狹義地理解為只對身心殘疾的兒童提供的教育。1994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薩拉曼卡宣言》認為特殊教育的主要精神是考慮到每個孩子個體內在及個體之間的個別差異。特殊教育既包括殘障、問題兒童教育,也包括超常兒童教育,也就是我們說的“少年班”。)
于是劉易斯選取了一千多名“高智商兒童”,平均年齡11歲,平均智商151,最高者為滿分200。于1921年開始了天才的遺傳研究(Genetic Studies of Genius),也稱特曼資優(yōu)研究(Terman Study of the Gifted),關注他們的成長軌跡。這項研究至今仍然在持續(xù)進行!
然而,就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沒有一位受試者成長為大眾心目中的第二類“天才”,即在某一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大牛。
即便這群孩子有著超出常人的智商,但最終只在所處領域內做出了相對優(yōu)秀的工作。甚至早年幾經戰(zhàn)亂,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受試者未能大學畢業(yè),從事著不需要高等教育便能擔任的工作。
反而是有兩位當時因為得分太低,沒有入選研究計劃的孩子,最終個人成就超過了所有受試者,均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Louis Walter Alvarez,1968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上述研究有力地反駁了智商決定一切的論調。那么天才,究竟是怎樣長成的?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的研究或許能給我們一個答案。
艾利克森教授認為,只要是智商正常的人,都擁有一種“長時記憶”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才是區(qū)分普通人與卓越者的根本分界線。但這種能力只能通過“刻意練習”獲得,所以說,“刻意練習”才是成長為天才的必經之路。
但所謂“刻意練習”并非機械地重復,不然所有的家庭煮婦/煮夫都應該成為大廚才對。真正做到刻意練習,有以下幾個要點:
1. 刻意練習應在評價體系相對成熟的領域展開:指這一領域的杰出者已經達到相當程度的水平,并具有系統(tǒng)科學的評價體系,有效衍生出一套支持訓練的系統(tǒng)和方法,例如舞蹈、棋類、基礎科學類的學科等。
2. 刻意練習需要在權威的教練或導師指導下進行:練習的早期,需要有較為專業(yè)的相關領域人士作為教練來進行指導。隨著練習的熟練,可隨即更換導師或學會自我檢測、自我指導。倘若沒有相關條件,通過網絡來學習也不失為一個好的方式。
3. 走出舒適區(qū):刻意練習只有走出舒適區(qū)才能夠習得。學習的過程必然是痛苦而乏味的,需要付出極大程度的努力。
4. 精準的目標和切實的計劃:設定明確的目標,并將大目標分解成數個小目標,以量化的方式分解執(zhí)行。
5. 保持有效的練習和充分的反饋:不帶思考的練習沒有任何意義,在練習中不斷質疑、反問、探索,最終才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論和訓練經驗。
那句老生常談的名言早就告訴過我們:“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靈感。盡管我們和愛迪生一樣同意1%的靈感的重要性,但是這1%的靈感并無法替代前方99%的積淀、努力和汗水。真正能在某一領域創(chuàng)造出超凡成果的“天才”,所依靠的從來都不只有那“百分之一”。因為事實再明顯不過了,人類吃了千千萬萬只蘋果,只有牛頓一個人理解了地球引力!所以如果沒有前期在某一特定領域不斷地刻意訓練、跌倒、試錯和反思,很少有人能對所謂的靈感做出反應。找到適合自己志趣的相關領域,并持之以恒地投入精力學習和訓練,才是通往“天才”的正確也是唯一的道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