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文里無不蘊含著作者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見解和豐富的情感。教者應巧妙運用文本 “空白”,結合具體的學情,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有的放矢地點撥、引導學生去發(fā)現、填充“空白”,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解讀文本、品味文本,從而達到與作者在心靈上發(fā)生碰撞,在情感上產生共鳴的效果。
關鍵詞:空白;生活;想象;感知;情感
Abstract: The text contains all the authors in deep thought, penetrating insights and a wealth of emotion. Education and clever use of text should be "empty" light of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the school, teaching the process of carefully designed, targetedthe point stir, guide students to discover, to fill "gaps" to lead students into the text, read text, text style, so as to achieve and the author took place in the hearts and minds of the collision, in the emotional resonance effect.
Key words: Blank;Life;Imagine;Perception;Emotional
語文學科是一門飛揚著作者靈性的、具有濃郁人文特色的課程。它不僅是一門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運用語言能力的課程,更是陶冶情操,發(fā)展個性,培養(yǎng)人格素質的特殊載體。它所呈現的每一篇課文里無不蘊含著作者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見解和豐富的情感。如何使這些隱藏在文字背后的價值取向、情感因素躍然于紙上,讓那些“物欲未染,知識未開,多記性少悟性”的小學生們悟出其中的所表之情,所達之意,是閱讀教學中的一大難點。
接受美學原理認為:作品的美學價值是作者在創(chuàng)造過程中和讀者在接受過程中的共同創(chuàng)造的,這創(chuàng)造的基礎便是作品的空白。文學作品中,作者往往會給讀者留下一些意想不到的“空白”點,讓讀者去想象,去創(chuàng)造,去挖掘。筆者認為,教者應巧妙運用文本“空白”,結合具體的學情,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有的放矢地點撥、引導學生去發(fā)現、填充“空白”,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解讀文本、品味文本,從而達到與作者在心靈上發(fā)生碰撞,在情感上產生共鳴的效果。
一、聯(lián)系生活,走近文本,鋪墊情感
語文教材是語文課程的集中體現,是一種靜態(tài)的文本。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世滄桑、世態(tài)變遷都能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找到歷史的足跡。然而,由于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生活閱歷不足,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其對文本的理解角度、深淺程度和閱讀結果。這就需要教者適時挖掘文本空白,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走近文本,為感受人物情感做好鋪墊。
如,在教學《檢閱》(人教版第六冊)一文時,文中第六自然段連續(xù)用了五個問句展現了兒童隊員的心里活動。但是他們?yōu)槭裁磿@樣想?這樣做究竟對不對?作者并沒有進行描寫。課堂上,教師抓住這一文本空白,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走近文本,走近人物心里:“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名兒童隊員,你會做出怎樣的決定?”學生們眾說紛紜,有的說:“我會勸他不要參加,因為他拄著拐杖行動太不方便了。”有的說:“我會讓他走在隊伍中間,這樣觀眾們就看不到他一瘸一拐的樣子了。”學生給出的答案五花八門,但卻沒有人站在博萊克的角度為他思考,去體會一個殘疾兒童內心的感受。于是教師引導孩子聯(lián)系生活,走近博萊克:“同學們在平時的生活中,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嗎?”話音剛落,一個孩子就說:“我說話有點結巴,他們總是模仿我,嘲笑我。”“我學習成績差,同學們都不愿意和我玩”……學生的情感體驗被調動起來,與人物情感產生了共鳴。教師趁勢追問:“同學們想想,如果你們做出了這樣的決定,博萊克的內心又會怎么想呢?”此時學生有了新的感悟:“對,我們應該讓博萊克參加,并且讓他站在第一排,讓所有人都知道我們有一個多么了不起的隊員。”
二、展開想象,走進文本,加深情感
為了追求“言已盡而意無窮”的無言之美,追求“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共鳴效應,每一個文學作品中都有詳有略,有“現”有“隱”。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課文的這一特點,引導學生通過合理、豐富的想象,將課文變略為詳,變“隱”為“現”。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更能有效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感受文字背后所蘊含的微言大義,加深情感體驗。
如,在教學《天鵝的故事》(蘇教版第七冊)一文時,在寫到老天鵝破冰的情境是,作者是這樣寫的:“突然,一只個兒特別大的老天鵝騰空而起,可是它并沒有飛走,而是利用下落的沖力,像石頭似的讓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撲打在冰面上。經過這沉重的一擊,鏡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顫動起來。接著是第二次,第三次……”在這里作者沒有對老天鵝的壯舉進行大段的抒情和描寫,而是以“空白”的形式含不盡之意于言外。教師在教學時抓住這一空白,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走進老天鵝。
師:“當老天鵝騰空而起,重重地撞擊在冰面時,你仿佛看到了老天鵝的什么樣子?”
生:“我看到老天鵝的羽毛掉了許多。”
生:“我仿佛看到老天鵝的翅膀上留下了鮮血。”
師:“然而,這次生命的撞擊僅僅只是讓鏡子般的冰面顫動了一下,老天鵝放棄了嗎?”
生:“沒有,它沒有放棄,而是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地撞擊冰面。”
師:“老天鵝一次又一次的撲打著冰面,此時在你腦海中呈現的是一副怎樣的畫面呢?”
生:“老天鵝疼痛無比,但它并沒有放棄,而是拖著受傷的身體繼續(xù)撲打著。”
生:“寒冷的冰面上留下了老天鵝的片片白羽、斑斑血跡,但它依然艱難地拍拍翅膀,像石頭似的重重地撲打在冰面上。”
……
師:“這是何等的疼痛啊!假如你就是這只老天鵝,我想問問你:‘老天鵝呀老天鵝,你為什么要這么做呢?’”
生:“為了讓其他弟兄們活下去。”
生:“為了其他天鵝吃到食物,就算犧牲了也是值得的。”
……
經過對文中情節(jié)的再現、想象補充,學生對老天鵝勇于奉獻的精神的感知就水到渠成,無需多言了。
三、升華感知,走出文本,延伸情感
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文理》中說:“文字之佳勝,正貴讀者之自得,如飲食甘旨,衣服輕暖,衣且食者之領受,各自知之,難以專人。”《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由于同一語言文本對各人產生的內心視像不同,所以在語感過程中,激發(fā)起的情感傾向也會隨之而異。一堂成功的閱讀課,應該是能夠給學生帶來思考,并在思考中升華感知,內化為自己的情感體驗的。
在教學《可貴的沉默》一文時,在課堂的最后,老師問了一個問題:“學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么?”有一個孩子這樣回答到:“我覺得,在我們過生日時不應該只想到自己的快樂,更應該對我們的父母說一聲謝謝,我們的生日其實就是母親的受難日,是她們忍受著劇痛把我們帶到人間,是她們給了我們生命。所以我提議:今后咱們過生日時,更應該把禮物送給我們的爸爸、媽媽。”對于一個三年級的孩子,他能說出這樣一番話,足以表明,他不但讀懂了課文所要表達的情感,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