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卓”的意思,是“圣裔”,亦即回教創(chuàng)始人穆罕默德圣人(簡稱穆圣)的后代。
這一個名詞來自阿拉伯;用英文字母來寫,是Khuja。元、明兩朝的史料上,常常有“火者”二字,也足這個名詞的漢寫。 清朝的官方文書,在“和卓”之下加了一個“木”字。這“木”字,原為稱呼時的語尾。
穆罕默德不曾生下兒子,只生了一個女兒,名字叫法替瑪。法替瑪嫁給阿里。一切“圣裔”,實際上都是阿里的苗裔。
成吉思汗的兒子察合臺,在受封為蔥嶺東西無數(shù)的伊斯蘭教人民的君主以后,并不曾立即信奉伊斯蘭教。他的子孫,卻信了伊斯蘭教,并且不再用蒙古人固有的名字,而一律用了伊斯蘭教人的名字。
察合臺汗國于一度興盛以后,衰微了下去,始則分裂為東、西,繼則小國林立。西半部,于元、明之交,出了一位兼有蒙古與的鐵木蘭,建立了一個大帝國,擁有西察合臺、波斯的大部分與伊拉克的全部,而且打進了今日的土耳其,打進了印度。
準噶爾的汗是新疆南部各地的最高統(tǒng)治者。因此,在阿睦爾撒納被乾隆逐走以后,新疆南部便進人群龍無首的狀態(tài)。大小和卓兩人于是不自量力,想利用機會占有這一大塊土地。
他們的父親,是所謂“老和卓”。老和卓的名字,叫做阿哈瑪特。這阿哈瑪特,是白派在南疆的首領(lǐng),死在伊犁。據(jù)說,他是被小噶爾丹抓到伊犁去的。
大小和卓兄弟二人,在達瓦齊被阿睦爾撒納解決之時,獲得自由,回去南疆。
大和卓的名字叫做布拉呢敦,小和卓的名字叫做霍集占
大小和卓回到南疆以后,不久便占有庫車、阿克蘇、烏什、喀什噶爾、葉爾羌、和闐這幾個最重要的大城。他們以宗教領(lǐng)袖的身份,分別代替準噶爾的汗,作為南疆的霸主。他們而且委了親信,作為各城的“伯克”(Beg,城長)。
乾隆既已不容許新疆北部為一個準噶爾的汗所統(tǒng)轄,當然也不肯坐視新疆南部為兩個和卓所統(tǒng)轄。
這時候,庫車以東的南疆另外三個大城哈密、吐魯番、焉耆,業(yè)已“內(nèi)屬”。
乾隆在二十三年(1758年)二月,任命雅爾哈善為“靖逆將軍”.對大小和卓采取軍事行動。雅爾哈善在五月間到達庫車。庫車的“伯克”阿卜都.克勒術(shù),是小和卓的屬下,把庫車守得很好。雅爾哈善攻了一個月,攻不下庫車城。
小和卓親自帶了八千人用“最精”的“烏拉鳥槍”來增援,和雅爾哈善在城外打了一仗,負傷,卻能夠進城,與守城的兵會臺一起,繼續(xù)死守。
在雅爾哈善的麾下,有一個漢人提督馬得勝,建議掘地道穿入城中。掘到相當程度,雅爾哈善自己進出察看,叫隨從的人拿蠟燭陪著。守城的兵見到清軍手拿蠟燭,猜出是在掘地道,便在城里也掘了橫的地道,灌水。清軍被淹死很多。
有過了若干天后,城內(nèi)的糧食吃完,小和卓與伯克帶兵在深夜出西門,渡過鄂根河逃走。雅爾哈善懶得在夜間打仗,到天明才派人去追,追不到一個。
事先,有人向雅爾哈善報告過,說:“城里的糧食快完了。小和卓與伯克可能由西門或北門逃走,不妨早日派兵在西、北兩方埋伏,到時候截擊。”雅爾哈善認為報告的人,是一個新近才來投降的回民,不值得相信,置之不理。
在小和卓與伯克逃走后,庫車城的回民出城投降。雅爾哈善進城,把回民的幾個首領(lǐng)無緣無故地殺掉。
乾隆聽說雅爾哈善如此無能,吩咐兆惠進軍庫車,將雅爾哈善的一個助手順德訥就地正法;把雅爾哈善與馬得勝押解回京,斬首。
順德訥是八旗之一的副都統(tǒng)。他被就地正法,可謂罪有應(yīng)得。雅爾哈善在押到了京師以后被斬首,也不能算冤枉。馬得勝卻也繼雅爾哈善之后受了極刑,只有用“圣天子不測之恩威”八個字來解釋。
滿洲八旗的官與兵,在努爾哈赤與皇太極之時,的確勇悍善戰(zhàn)。入關(guān)以后,雖則大部分的征討由吳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這些人所帶領(lǐng)的“降兵降將”擔任,但旗兵、旗將與若干親王、郡王、貝勒、貝子,一樣地“身在行間”,“沖鋒陷陣”。
到了康熙對吳三桂及尚之信、耿精忠作戰(zhàn)之時,就只有綠營的漢兵、漢將在真正出力。滿洲旗人之充任將軍與大將軍的,無非是坐享其成而已。
其后,康熙打敗老噶爾丹,打走策妄阿拉布坦派駐拉薩的策零敦多布,打平羅卜藏丹津,每次用滿洲八旗總是吃虧,用綠營就獲得勝利。
雍正對小噶爾丹的戰(zhàn)爭,乾隆對大、小金川的戰(zhàn)爭,也是如此。
原因是滿洲八旗的人在得了天下以后.上層習于富貴,下層習于“有保障的生活”,于是怕吃苦、怕死。
乾隆利用阿睦爾撒納所領(lǐng)導的厄魯特人,打走厄魯特之中的準噶爾部達瓦齊汗,又驅(qū)策喀爾喀、科爾沁、察哈爾各旗的蒙古人,打走阿睦爾撒納,消滅整個準噶爾部。
到了必須對付“回疆”的大小和卓之時,乾隆找不到多少“回人”可資利用。對清朝效順的吐魯番回王哈什木與“頭目”莽蘇爾、“伯克”莽阿里克,皆并無多少回兵可供乾隆調(diào)動。
因此,雅爾哈善與兆惠所先后率領(lǐng)的軍隊,仍以蒙古人與漢人為主。
在雅爾哈善以前,最先赴南疆的是蒙古人阿敏道。他奉了兆惠之命,到喀什噶爾與葉爾羌等地去“慰撫”。兆惠撥給他三千名厄魯特兵、一百名索倫兵。
索倫人也是女真,住在黑龍江下游的兩岸,被稱為“新滿洲”,而不屬于滿洲八旗。他們是所謂“野人”一類,朝氣尚存。阿敏道途經(jīng)庫車,那時候小和卓也在那里。小和卓騙他,說“我們與厄魯特人有仇,清你遣走三千厄魯特兵,我們歡迎你入城。”阿敏道依言照辦,遣還厄魯特兵,只帶了一百名索倫兵進城。結(jié)果,他與這些索倫兵作了小和卓的俘虜。其后.統(tǒng)統(tǒng)被小和卓殺死。
他們之死,是回疆戰(zhàn)爭之導火線。我曾到過喀什噶爾香妃的故鄉(xiāng).與當?shù)馗咐系疬@件事。據(jù)父老說:“清朝派來的人不會說‘維吾兒’話,當時庫車又沒有能夠翻譯的人,小和卓與他言語不通,因此就發(fā)生了誤會。”
父老們又告訴我:“大和卓本是忠于清朝的。小和殺了清朝派來的人,知道事情鬧大,才鼓動大和卓一齊反清。”
南疆九個大城(哈密、吐魯番、喀喇沙爾、庫車、阿克蘇、烏什、喀什噶爾、葉爾羌、和闐)均由察合臺的苗裔充任統(tǒng)治者。葉爾羌的一個是九個之中的首領(lǐng)。其他八個聽命于他,他聽命于住在伊犁的察合臺汗國的君主。
(其實,察合臺汗國分裂為東、西二國,在伊犁的不過是東察合臺汗國的汗而已。)
鐵木耳土赫魯克的兒子,叫做吉匝爾和卓。他分明不是“和卓”(圣裔),他之所以被稱為“和卓”,無非是因為“和卓”一詞業(yè)已被用作一種“尊號”了。
吉匝爾和卓丟掉伊犁,遷居吐魯番。
另一支和卓,比瑪木特·額敏東來更早。這一支和卓,在1943年仍有后代住在庫車。
這庫車一支的和卓,比喀什噶爾的一支傳代傳得較慢.可能原是旁支。
喀什噶爾的和卓阿布都實墨特,被老噶爾丹捉去伊犁以后,在伊犁住了十九年。老噶爾丹戰(zhàn)敗自殺以后,阿布都實墨特帶了兒子瑪罕木特向康熙投效,康熙準他們回南疆,卻不讓他們在喀什噶爾住,叫他們到葉爾羌去住。這時候南疆在政治上真空。阿布都實墨特死后,他的兒子瑪罕木特憑了在宗教上的地位.漸漸成為南疆各城所共戴的領(lǐng)袖。
然而,不久他也被繼承噶爾丹而為準噶爾汗的策妄阿拉布坦所逮捕,關(guān)在伊犁,死在伊犁。他的兩個兒子,大和卓布拉呢敦與小和卓霍集占,也囚居在伊犁,直到阿睦爾撒納引來清軍,打走達瓦齊之時(乾隆二十年)。
清軍在伊犁釋放了大小和卓,傳說還交了一些兵給大和卓,叫他去南疆掃蕩準噶爾的殘余勢力。小和卓被留在伊犁,度一種“人質(zhì)”的生活。
大和卓到了南疆,便糾合白派的教徒,在烏什與黑派的教徒大戰(zhàn)一場,獲勝,一躍而成為全南疆的軍事、政治領(lǐng)袖,
小和卓在次年(乾隆二十一年)逃出伊犁,到了烏什,勸哥哥幫助阿睦爾撒納反清,把南疆獨立起來,作為一個新的伊斯蘭教王國。
小和卓殺了阿敏道。其后,庫車被雅爾哈善圍攻.小和卓來援救,入城助守,城內(nèi)糧盡,他在深使之中帶兵出西門逃往阿克蘇,阿克蘇的伯克關(guān)了城門,不歡迎。再逃到烏仆,烏仆的伯克也是如此。
小和卓逃到喀什噶爾,找大和卓,大和卓決定自守喀什噶爾,叫小和卓去守葉爾羌。
兆惠帶領(lǐng)了若干滿洲軍官、厄魯特兵士,以及陜甘的綠營,到了庫車,又到了阿克蘇、烏什。乾隆派了一個叫做舒赫德的,以頭等侍衛(wèi)的官銜,坐鎮(zhèn)阿克蘇。這舒赫德是滿洲正白旗人,當過漢軍鑲黃旗都統(tǒng),因事革職,“為兵贖罪”,任奉命畢鎮(zhèn)阿克蘇、以后,乾隆不久便逐漸升他為參贊大臣、吏部侍郎、工部尚書、滿洲鑲紅旗都統(tǒng)。
兆惠從烏什轉(zhuǎn)軍西南,溯葉爾羌河而上,奔馳了一千五百里,直攻小和卓于葉爾羌城。
他攻不下這葉爾羌城,卻為了誘敵出城,故意到城南喀喇區(qū)蘇(黑水)地方去搶掠敵人的牧馬場,被敵人包圍,困守了十幾天。
舒赫德派了一個叫做富德的帶兵來救,解了兆惠的圍,兩人會面以后,不再攻葉爾羌,也不去喀什噶爾打大和卓,卻撤軍回阿克蘇。這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正月間的事。當時,清軍的一個支隊,由瑚爾起率領(lǐng),已在和闐被圍,兆惠與富德二人就好像不知道一樣.
乾隆接到報告,大為震怒,下旨申斥他們:“你們說人馬疲乏,但是阿克蘇遠、和闐近,為什么不擊和闐.要回阿克蘇?”
富德只好再從阿克蘇去葉爾羌,準備由葉爾羌去和闐,解瑚爾起之尉 他尚未到達和闐,瑚爾起已“突圍”出來。于是,富德專心對付在葉爾羌的小和卓。
兆惠也只好進軍喀什噶爾,對付大和卓。
兩位和卓分別抵抗兆惠與富德,支持到同年閏六月,決計逃走,逃到蔥嶺西邊的“巴達克山王國”。
兆惠叫富德越過蔥嶺去追。富德追他們追到巴勒楚爾,勝了一仗;又追到熱海(伊西克庫爾,清朝官方文書寫作“伊西洱庫淖爾”).又勝了一仗。
巴達克山王國的汗素勒坦沙著了慌,把小和卓霍集占捉住殺了,將首級送清軍。大和卓布拉呢敦可能已因作戰(zhàn)負傷,不治而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