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如禪
作者:金鑫 誦讀:藍蓮
來自朗誦藝術(shù)雜志
我常常以為,寬衣闊袖的古人很清閑,喝茶聽樂,看書寫字,再走動走動,一出門就是幾年數(shù)月,尋親訪友,游山看水,一派安靜平和。而今置身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總覺處于紛繁的瑣事之中,一旦清靜下來,便如沈復所說,難得浮生半日閑。生活的忙碌與內(nèi)心的安靜,有時形成巨大的性情懸殊與心理壓力。
安靜是智者修行的禪房。我見過許多白發(fā)蒼蒼的老人。他們幾乎都是清一式地端坐或站立,長時間保持一種姿勢,神態(tài)里透著一股得道的清明朗潤。經(jīng)歷了人世間眾多的大喜大悲,苦難和挫折,使他們磨練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靜坐如禪,成了積聚生命潛能的最佳態(tài)勢。
人在心理平靜時,是自由的,能量是最大的。這是一位研究哲學和心理學的朋友對我說過的。起初,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道理。他說,那是你還不夠平靜,腦子里裝著太多的得失,考慮著太多的事情,不能領會其中的意味,一個人無論是興奮或是悲哀,情緒上的稍稍波動,都會帶來能量的損失。時隔數(shù)年,我開始玩味他的這句話,當我平靜時,內(nèi)心竟是那么的透明、空靈與清幽。
寧靜就躲在我們身后,需要悉心尋找。一日,臥病在床,不能行走,躺著輸液。房子里闃寂無人,藥物的治療使我漸漸安靜下來。我仰著頭,看天花板,什么也不想,享受著這難得的寧靜。猛然間覺得,那一刻的我,身心極度放松,體內(nèi)神清氣爽,這不就是他所說的能量嗎?生病,有時是一個人返歸本真的生命時態(tài)。
在病中,我們對于生命的價值、生活的質(zhì)量有切膚之感,原來有許多雜念可以剔除。遠離外界的浮云與蔽日,摒棄紛繁的意念和幻想。病房之中,沒有恭維,沒有客套,沒有虛情假意,沒有明槍暗箭,那就放松地休息,安心地療傷,除了生理的病痛,還有心靈的創(chuàng)傷。病中的人,往往可以有足夠的時間思考,找回真實的自我。
安靜也是一種修煉的境界。有位著名的演員接到一個劇本,飾演一位得道高僧。這樣的角色他第一次接到,難以把握。他在家中反復揣摩,始終不得要領。帶著困惑,他出了門,進了寺廟,找到方丈,請求指點迷津。老方丈邀他品茶,臨走時說了一句話:保持內(nèi)心的平靜。他閉門在家,琢磨了許久,終于大悟,演出非常成功。由他飾演的高僧,端坐蒲團,身披袈裟,雙手合十,面目慈祥,那種內(nèi)心的平靜釋放出的巨大能量,足以使人靜以致遠。
一個內(nèi)心安靜的人,能夠感染別人。安靜是一種風度,是仰首望月、低頭看蟻、側(cè)面澆花、躬身親子的怡然境界。我一直以為,靜坐的人時間久了,就會成為一尊佛。當達摩面壁九年后,頓悟成了佛?;蛟S,這便是寧靜的嬗變。
藍蓮
總有一種聲音,敲碎你不曾設防的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