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匱》詳于飲而略于痰
大多條文論述飲
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fā)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 (外寒內(nèi)飲:小青龍湯)
論述痰的條文較少(痰者,淡也)
咳逆上氣,時時吐濁,但坐不得眠,皂莢丸主之。
1.肺癰發(fā)病則是外感風熱毒,內(nèi)有水飲(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肺癰病篇末此先服小青龍湯一劑乃進)
2.常見水飲病因的病種:奔豚(發(fā)汗后,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胸痹、妊娠(嘔吐清水,妊娠嘔吐不止,干姜人參半夏丸主之)
二、痰與飲的比較
1、形成
(1)相同:均由脾胃功能失常
A.脾胃功能正常,則“ 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
B.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常與水飲有關,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
(2)不同:
痰成于津液——脾胃不運
飲成于停水——更兼三焦火衰(三焦為行水之道路,又為腎之火腑,其所以能蒸化水氣,全賴火氣有權,衰則水勢滔天,自非津液凝聚之比,故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2、癥狀區(qū)別
(1)痰:吐唾稠粘,但隨氣變幻,與所挾之六氣而殊其象。(有偏陰偏陽不同)
風痰:色青而浮沫多泡——津液鼓涌之象
寒痰:色白而較稀——津液不行之象
熱痰:色黃而濃厚——津液熏蒸之象
濕痰:色灰滑而易出——津液為阻之象
燥痰:堅結澀而難出——津液消灼之象
火痰:痰中帶血或白如銀絲——火盛刑金,血絡受傷;或火旺灼津,真陰欲竭
(2)飲:所吐清稀,但隨所流之地而異其氣。(所吐皆清稀,性必陰寒,故與溫藥和之)
停留部位不同而異其名
流注于脅——咳唾引痛——懸飲——脅為肋膜所居
流于四肢——身體重痛——溢飲——因腠理而達
流于胸膈——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支飲——胸膈乃橫膈胸中之膜。
由脾胃下注——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狹義痰飲
3、病患部位
(1)相同
犯肺——喘咳 犯肝——脅下支滿
犯脾——痞滿 犯胃——嘔(因痰者所吐為稠粘;因飲者所吐為清稀)
(2)不同
犯心:痰——神識昏迷,蒙蔽心竅,甚則癲癇(溫膽湯、滌痰湯);飲——心悸不寧(心下悸者,半夏麻黃丸主之;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
犯腎:痰——唾液黑而咸冷(賴良蒲名醫(yī)喜加牡蠣);飲——臍下悸動(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4、治法
(1)痰從六氣立論
常法——宜攻;變法——因正虛而致宜補,所謂見痰休治痰,調(diào)其虛實。(健脾:六君子湯)
(2)飲從火衰立論
常法——宜溫(病痰飲者,當與溫藥和之);變法——火未甚衰,當然去其邪(十棗湯、己椒藶黃丸、甘遂半夏湯)
注意:非痰非飲(非痰之粘稠,也非飲之清?。?/p>
時吐白沫(癲癇)——脾腎氣虛不能攝津液
自出風涎(中風后遺癥)——一則風犯廉泉開而不閉
三、飲證的診斷
1、主癥:排泄物——咳唾清?。ㄗ钪匾脑\斷依據(jù))
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
干嘔吐涎沫,頭痛者,茱萸湯主之。(肝寒犯胃兼有水飲)
夫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干嘔,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婦人吐涎沫,醫(y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小青龍湯證咳出清稀之物
2、飲證咳嗽
咳緊(百日咳),咳引頭痛、胸痛,面紅,作嘔,咳出眼淚,咳出小便,痰白稀,喉中有水雞聲。
3、從嘔與渴的關系
先渴(水飲內(nèi)停,津液不上承于口)后嘔(拒之)為水停心下
嘔家本渴(嘔吐?lián)p失津液),渴者(因嘔吐而水飲暫時去也)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
4、從服熱藥的反應看
以細辛、干姜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飲化也),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
5、從水飲停留部位所表現(xiàn)的癥候
痰飲(狹義)——水走腸間,瀝瀝有聲,其人素盛今瘦(胃腸)
懸飲——咳唾引痛(脅下)
溢飲——身體疼重(四肢)
支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胸膈)
6、局部惡寒
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小青龍湯,少見胃脘怕冷,陽虛水飲,苓桂術甘湯,張海峰臨證心得)
7、頭眩:頭眩的特點是起則頭眩(濕邪也會引起,兼有口粘舌苔厚膩,小便短黃;氣虛,神疲乏力,脈弱),或頭如物冒,昏冒而神不清,或頭眩吐涎沫。
A.《傷寒論》67條: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弦),發(fā)汗則動經(jīng),身為振振搖者(帕金森,某病理階段也可以從水飲論治),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B.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起則)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
心下有支飲(作形容詞,并不是指這個病名),其人苦冒眩,澤瀉湯(眩暈?。┲髦?。
C.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8、悸:筑筑然動,或由氣虛,或由停水,有心下悸與臍下悸之分,關系心腎兩經(jīng)(神經(jīng)官能癥)。
A.《原病式》云:“水衰火旺則煩渴,水停心下則悸”,悸乃水乘火位,水有余也。
B.《傷寒論》82條: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C.《傷寒論》127條: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D.《奔豚病篇》:發(fā)汗后,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E.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F.心下悸者,半夏麻黃丸主之?!扼@悸病》
《病理學》:由是觀之,心下悸屬心,臍下悸屬腎,其證狀雖不一,總不外乎氣虛與停水所致,較之血虛因驚而悸,血少而怔忡不寧者,迥然不同。前賢有怔忡即悸之說,似未盡然?!都t爐點雪》:驚者,心卒動而不寧也;悸者,心跳動而怕驚也;怔忡者,心中躁動不安,惕惕然如人將捕之也。
9、水飲動于經(jīng)脈證:身瞤動(身體筋肉跳動)、振振欲擗地(形容身體顫抖,站立不穩(wěn),欲倒于地)
A.《傷寒論》67條: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則動經(jīng),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B.《傷寒論》82條: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C.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fā)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
D.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肌肉跳動),防己茯苓湯(腎病綜合征)主之。《水氣病》
10、色診(陳修園)
面帶虛浮,其色黧黑,或出現(xiàn)水斑(顏、頰、鼻柱、口角等處皮里肉外,出現(xiàn)黑斑,類似色素沉著),舌質(zhì)淡潤,苔多水滑。
11、脈:沉弦
咳家其脈弦,為有水,十棗湯主之。
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虛。脈偏弦者,飲也。
脈得諸沉,當責有水,身體腫重。《水氣病篇》
12、小便不利
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13、結合西醫(yī)的診斷:如滲出性胸膜炎(肺結核病人,經(jīng)胸穿、抗癆治療后胸悶、短氣減輕,但仍有午后低熱(狀如陰虛,從濕熱論治沒有依據(jù)),晚上汗出熱退,能出全身,無明顯惡寒,舌苔不厚,舌質(zhì)紅,脈弦偏數(shù)某醫(yī)處之青蒿鱉甲湯不見效,會診之,胸片提示右側少量積液,思考濕證不明顯,陰虛存在,考慮陰虛夾有水飲,在青蒿鱉甲湯的基礎上合用千金葦莖湯(治水飲的方子,也能反證肺癰有水飲),5貼后反饋熱罷)
--------------------------------------------
注:本文根據(jù)伍老視頻整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