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陰一陽之謂道
破破爛爛,縫縫補補,難為良相,便為良醫(yī)。易醫(yī)同源,學中醫(yī),當知陰陽由來,識五行演變,方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所謂: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者,流散無窮。
開篇第一講 陰陽 陰陽是什么,它從何而來,又如何變化?
《黃帝內經(jīng)·陰陽應象大論》有云:陰陽者,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易·系辭》曰:一陰一陽謂之道。道是陰陽,是世間萬事萬物的本源及變化規(guī)律)。一個人是否健康,可以從這個人表現(xiàn)出來的陰陽是否平衡來判斷。陰陽平衡的人,古中醫(yī)叫平人,即健康無病之人(《素問·平人氣象論》:'黃帝問曰:平人何如?岐伯對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饺酥夥A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也通過調整陰陽之間的平衡來維護人體健康。孤陰不生,孤陽不長,陰陽如此重要,得弄明白學中醫(yī)第一個問題:陰陽是什么,它從何而來,又如何變化?
黃元御《四圣心源·陰陽變化》:陰陽未判,一氣混茫,清氣浮升,濁氣沉降,升則為陽,降則為陰(注:此為陰陽由來),陰陽異位,兩儀分焉。清濁之間,是謂中氣,中氣(應土)乃陰陽升降之樞軸,樞軸轉動,清氣左旋,升而化火,其方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濁氣右降,降而化水,其方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稹⒛?、水、金,名曰四象,土合四象,謂之五行。四象即陰陽之升降,陰陽即中氣(土)之沉浮,分而名之,則曰四象,合而言之,不過陰陽,分而言之,則曰陰陽,合而言之,不過中氣(土)之變化耳(注:此為陰陽五行之演變)。
第二講:陰陽的關系與人在各個階段陰陽變化特點。
陰陽的關系四個字可以概括:相生相克。陰陽的相生:孤陰不生,孤陽不長,陰陽互為其根,互相轉化。拿人體舉例,人活著時,人體肌肉為陰,呼吸氣力為陽。死亡時,沒了呼吸氣力,人體肌肉將腐爛(孤陰不生),人體嚴重大面積外傷時,沒有人體肌肉,呼吸氣力自然也無所依附(孤陽不長),呼吸氣力能讓人吃東西轉化為人體肌肉,而人體肌肉的消耗能為人提供呼吸氣力,這就是陰陽在人體中的相生表現(xiàn)。相克:萬事萬物過猶不及,甚至物極必反,所以得靠相克以制其太過,防止陰陽中任何一方走向極反而消亡。依舊拿人體舉例,呼吸氣力可以制約人體肌肉太過而臃腫龐大。人體肌肉可以制約呼吸氣力太過而造成人體肌肉傷害。所以,陰與陽不僅相生,也相克,陰陽的相生相克,讓陰陽處于安全范圍的動態(tài)平衡中,而只有讓陰陽處于安全范圍的動態(tài)平衡中,事物才能體現(xiàn)出最佳的存在狀態(tài)。一旦陰陽失衡狀態(tài)得不到及時糾正,事物走向極反,最終則消亡。
《黃帝內經(jīng)·陰陽應象大論》有云:“陽化氣,陰成形”。形為陰,氣為陽,胖人陽虛,瘦人陰虛。人的一生,正常情況下:
兒童時陽盛陰虛,兒童本性喜動,形體小,吃得多,成長快,正常情況下得多養(yǎng)陰,即多吃、多睡,這樣才能維持這一階段的陰陽平衡。特別是古代或落后地區(qū),缺衣少食,小兒更易病陰虛,后世聞名的六味地黃丸,就是錢乙因此為小兒創(chuàng)制的。但,近代,物質生活越發(fā)豐富,電子產(chǎn)品影響越來越大,多食少動肥胖兒童越發(fā)多見,積食致病也越來越多,需運動治療調理和消積健脾者增加。兒童生長快,疾病來得快去得也快,西醫(yī)用藥多為寒涼,比如抗生素類的點滴,長期反復,一旦傷了脾陽,便更體弱多病,更往醫(yī)院點滴,形成惡性循環(huán)。所以,“脾為后天之本”的治療理念在兒科最重要。另,我國宋代著名的兒科專家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若要小兒安,常須三分饑與寒”這句名言,在現(xiàn)代最需要強調。
成年時期陰陽平衡,這個時期無論精力、體力、抵抗力都是人生中最強階段,可近代,無論是電子產(chǎn)品帶來的動少靜多,還是飲食、作息混亂,甚至夏季過于貪涼,冷飲空調,都導致了一些疾病比如面癱、痛風、心腦血管意外等等提前到來,可在調整生活習慣后,以溫陽祛寒之法治之。
老年時期陰盛陽衰,越來越不喜歡動,精力、體能都直線下降,且大多會因此慢慢變胖,但老人最忌肥胖,老話有講:千金難買老來瘦,很多人聽了只是一笑了之,卻并不明白這句話的中醫(yī)道理。老年陽虛則易氣滯,陰盛則血稠而易于阻塞,兩者疊加,心腦血管疾病自然容易發(fā)生。所以,老年養(yǎng)生應通過適當運動,多曬太陽等補陽的手段來維持陰陽平衡。總之,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生活節(jié)奏,生活、工作環(huán)境變化,人類的欲念增多,作息、飲食也出現(xiàn)了很多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變化。比如動少靜多、作息混亂、晝夜顛倒……導致陽虛陰盛(氣短肥胖)體質,甚至陰陽(氣血)雙虧(氣短瘦弱)體質的越來越多,要徹底治好這些奇奇怪怪的病痛且不復發(fā),得調整好正常作息并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之后用藥才能事半功倍。
第三講:陰陽失衡的關鍵點,如何調節(jié)及病案分析。
要判斷陰陽失衡,就得清楚陰陽平衡的表現(xiàn),清楚正常人的表現(xiàn)?!饵S帝內經(jīng)素問·平人氣象論》就是一把打開如何判斷陰陽失衡(人不健康)的鑰匙,牢記平人氣象,便知有無陰陽失衡(是否健康)。方式則是通過望(望氣,即精神狀態(tài),眼神。望色,身體比如頭面部及毛發(fā)的色澤),聞(聽聲音、聞味道),問(問不適之癥),切(切脈象)。
陰陽平衡的關鍵點:樞軸(即中氣,在人應脾胃)運動,清氣左旋,升而化火;濁氣右轉,降而化水;化火則熱,化水則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應肝);木之氣溫,升而不已,積溫成熱而化火(應心)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應肺);金之氣涼,降而不已,積涼成寒,而化水(應腎)矣。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陰陽之升降,陰陽即中氣之浮沉。分而名之,則曰四象。合而言之,不過陰陽,不過中氣之變化耳。
陰陽五行演變對應于人的臟腑:脾土左升,肝木和腎水都隨之左升;胃氣右降,肺金和心火隨著右降,這就是左邊升,右邊降的圓環(huán),而脾升胃降,就是這個圓環(huán)的中心,由脾升胃降來帶動旋轉。
《內經(jīng)》:“腎為先天之根,脾胃乃后天之本”,先天的腎出生就定了,只能守不能生,決定的是人的大運命數(shù)。而脾胃這后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脾主運化升清,胃主納腐降濁,為人氣血升降糟粕轉輸之樞紐,對人的陰陽平衡即健康有決定性的作用?!夺t(yī)宗必讀》也說“一有此身,必資谷氣,谷入于胃,灑陳于六腑而氣至,和調于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以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
從易理醫(yī)理看,脾胃后天之本樞紐的正常升降,是人體維持陰陽平衡的基礎,是人體陰陽五行的演變運化得以持續(xù)的基礎,是人體的自我修復功能正常發(fā)揮的保證。事實也確實如此,小毛病不用多說,能吃能睡,大多會自愈。大毛病比如癌癥癥,那些不治而自愈的例子,就源于“脾胃乃后天之本”這最后屏障沒被攻破。所有能致死的慢性大病,最后必定脾胃衰敗不能正常飲食,這就是《素問·平人氣象論》說:「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的緣由。
黃元御的第五代傳人麻瑞亭老中醫(yī),就是從黃元御的書里拿出了一個叫“下氣湯”(方組:甘草二錢、半夏三錢、茯苓三錢、杏仁三錢(泡,去皮尖)、貝母二錢(去心)、五味子二錢、芍藥二錢、橘皮二錢)的方子,隨證加減,利用脾升胃降,調動樞軸轉運,這位老人家一輩子基本就用這一個方子的加減治病,來個患者,他就給調方稍微加減,把氣機這么一調,患者就好了。他的醫(yī)案,基本就是圍繞脾升胃降這個中心,用藥在病人的身上撥了一下,讓轉動不暢的圓圈重新轉好來。結果,麻老一輩子“活人無數(shù)”,患者如云。
下面來看看實際醫(yī)案中的應用情況:
附:古醫(yī)案1例:
趙彥威,患 “齁(讀hōu)喘”病,相當于現(xiàn)在說的哮喘。這種病一犯病張口抬肩,上不來氣,喉嚨甚至肺里發(fā)出咕嚕咕嚕像煮開水的聲音。他的病發(fā)特點是:在秋天和冬天的時候特別容易犯,一犯起病來,先是開始打噴嚏,然后流鼻涕,接著就感覺喉嚨發(fā)堵,然后就開始喘。那難受勁沒發(fā)過病的沒看過發(fā)病的不好理解。
趙彥威要絕望的時候,聽人說昌邑的黃元御學問好,于是,就把黃元御請到了家里。
黃元御問患者:“除了齁喘,你還有什么癥狀呢?”
趙彥威說:“我總是覺得腹脹(這個很關鍵,下面給各位解釋),有時候還嘔吐(這就更說明問題了),但是如果矢氣(放屁)后就能好轉。”
黃元御又問:“你這病是怎么得上的呢?”
趙說:“那是我在二十多歲時的一個秋天,傍晚吃飯,一只黑貓從房檐上掉下來,掉到我的后背,把我嚇了一下,從此就發(fā)病了。打那兒以后,如果夜里被冷風吹到了,或者碰到了陰雨天,或者白天吃多了些,都要犯病,一發(fā)作就是兩三天,有的時候還要八九天,二十幾天才好,現(xiàn)在已經(jīng)病了十二年!”
黃元御就開始給病人分析這病的前因后果。大意如下:這個哮喘,是一個肺氣上逆的病,就是肺氣不降了。正常人體內是有一個圓圈在運動的,這個肺處于圓圈的最頂端,那么肺為什么不降了呢?是因為胃氣不降了,這脾胃是這個圓圈中心的軸,胃氣是從右邊下降的,如果胃氣不降,那么肺氣就沒有了下降的道路,被堵在那兒了,于是就上逆作病。
胃為什么不降呢?那是因為脾土被水濕給郁住了,不再上升,就是不能把胃接受的食物給吸收,食物就堵在胃里了,沒法下降,脾氣不升,胃氣不降,自然發(fā)生腹脹、嘔吐的癥狀。
再看他患病的誘因,吃飯的時候被嚇到了(關鍵詞:黑貓、驚嚇,黑、恐都屬水,簡單講,就是因為突發(fā)水過,而導致土被水侮,被木克)。這個圓圈運轉被這么一嚇,“咔嚓”一下就卡住了,導致病發(fā)。黃元御當時說:“平日濕旺而胃逆,相火之下蟄不秘,一遇非常之事,動其神志,膽木上拔而驚生,腎水下淪而恐作。己土侮于寒水,故脾氣下陷;戊土賊于甲木,故胃氣上逆”。那為什么碰到陰雨天會發(fā)病呢?因為陰雨天濕氣重,脾最怕濕,濕則淹郁難升。吃飽飯這種加重脾胃負擔的行為自然更易發(fā)病或加重。
怎么治療呢?黃元御說:先把濕氣給去掉,這樣脾土之氣就可以上升了,再疏調肝氣,那么脾土升得就更快,再用點降胃氣的藥,一升一降,這個圓圈就轉動起來了。
方子是:茯苓、甘草、半夏、干姜、細辛、橘皮、桂枝、砂仁。
就是這么個小方子,茯苓是去濕氣的,讓脾土上升,甘草是坐鎮(zhèn)中州,補脾胃的,半夏燥濕,藥性下行,降胃氣,這三味藥合用就是上面講的典型的樞軸轉運的構思,干姜是暖脾腎的,因為濕氣大,不用熱藥濕氣不能去;細辛這味藥是散深處風寒的,久重的慢性病用效果很好(“細辛不過錢”說法是后世庸醫(yī)亂傳而起,辯證對,砒霜可救人,辯證不對,人參可殺人),對某些頑固的濕寒頭痛、咳喘等都有效果(但是有個問題,細辛會動用腎中真氣,在用了細辛以后,腎氣虛的人很可能需要補一下腎。據(jù)羅大倫說他曾經(jīng)有開方子治療頑固咳嗽,用了細辛以后,患者很快就好了,但是在舌頭的中后部,舌苔出現(xiàn)了一個硬幣大小的缺苔,他認為這個地方舌苔沒有了,是腎氣虛損的表現(xiàn),就讓患者服用了金匱腎氣丸,結果幾天后,這塊舌苔就長上去了)。方中的橘皮是梳理肺經(jīng)之氣的,可以止咳降逆;桂枝黃元御的說法是暖肝升陷,還暖腎燥濕,引氣歸腎。砂仁這味藥是行氣調中的,可以醒脾開胃。
就這么個方子,主要的思路就是升脾降胃。趙彥威在服用藥物十幾服以后,這個病就痊愈了,后來還一直沒有發(fā)作過。
三講終結,講了陰陽由來,五行演變,陰陽關系,人體各階段陰陽特點,調節(jié)陰陽平衡的關鍵點,并舉病案說明,主要是想從各方面強調“脾胃為后天之本”在中醫(yī)理論中的特殊地位,治病之時,顧護脾胃,很多時候能事半功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