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中素?zé)岱剑荷綏d仁(炒黑)10克,陳皮10克,竹茹5克,水煎300毫升,入姜汁15毫升,溫服。適用于胃中素?zé)?、惡心嘔吐。
藿香安胃散:藿香10克,半夏5克,陳皮6克,厚樸10克,蒼術(shù)10克,甘草5克,姜7片,棗兩枚,水煎200毫升,溫服。適用于嘔吐不止者。
柿蒂蘆根飲:柿蒂10克,蘆根15克,旋覆花10克,赭石15克,水煎取汁,頻頻溫服。適用于胃熱嘔吐者。
1.吳茱萸15克,菊花15克,食蠟適量。前兩味藥共研細(xì)末,加適量食用醋調(diào)成糊狀,于睡前敷于雙足涌泉穴,用紗布包扎固定,翌晨去除,每天一次。14天為一療程,間歇7天后再敷貼一個療程,連用3個療程。適用于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
2.吳茱萸10克,川芎10克,辛夷10克,冰片5克,共研細(xì)末。用藥前將神闕穴(肚臍)擦洗干凈,取散粉4~5克納入臍中,外敷敷料膠布固定,3~4天換藥一次,30天為一療程。
3.天麻10克,白芥子30克,膽南星、蒼術(shù)、川芎各20克,共研細(xì)末,裝瓶備用。治療時取藥末20克,用生姜汁適量調(diào)成膏狀,睡前敷貼于中脘穴及雙側(cè)內(nèi)關(guān)穴,并用膠布貼牢,翌晨去除洗凈。每天一次,兩周為一療程,可連續(xù)使用5~6個療程,以鞏固療效。本方具有化濕、祛痰、熄風(fēng)等功效,適用于痰濁型高血壓病。
4.黃芩30克,牡丹皮60克,當(dāng)歸9克,枳殼24克,桑白皮24克,丹參24克,牡蠣24克,白芍24克,臺烏藥24克,獨活12克,磁石10克,牛膝10克,首烏10克,石決明12克。上藥加水1500~2000毫升煎沸,20分鐘后倒入盆中待溫后,浸洗雙足20~30分鐘左右。每晚一次,7天為一療程,連用3個療程。
中醫(yī)學(xué)認(rèn)為,山藥味甘,性平,入脾、肺、腎經(jīng),具有益氣養(yǎng)陰、補脾肺腎、固精止帶的作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將其列為“補虛、除寒、長肌肉、久食耳目聰明”之上品。山藥“補氣而不滯,養(yǎng)陰而不膩”,常用于治療脾虛泄瀉、胃氣上逆嘔吐、肺虛咳喘、腎虛帶下、消渴、肥胖等癥。
此外,許多滋補方劑如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歸脾湯、參苓白術(shù)散等,都含有山藥成分。從明代流傳至今的益壽食品——八珍糕,是以山藥、山楂、麥芽等8味中藥研末和以米粉制成的糕,用于老人、孩子之脾胃虛弱、食少腹脹、面黃肌瘦、便溏泄瀉等癥,效果顯著?,F(xiàn)介紹幾則治病驗方,以供選用。
治腹瀉:山藥150克洗凈去皮,切成塊狀;糯米150克,淘洗干凈。先將糯米煮粥,半熟時放入山藥塊,粥熟即可食用。適用于脾虛、大便滑瀉、小便不利兼有咳喘者。
治嘔吐:制半夏10克,用溫水淘洗數(shù)次后,加適量水煎煮,取汁去渣,將山藥30克研成粉,加入制半夏煎液中,煎兩三沸后加白糖食用。適用于胃氣上逆、嘔吐頻作者。
治咳喘:山藥120克切片,煮取藥汁約600毫升,當(dāng)茶溫飲。也可配伍玄參15克,白術(shù)9克,生雞內(nèi)金6克,牛蒡子9克煎服。適用于肺虛咳喘、食欲不振、顴紅潮熱、脈虛數(shù)者。
治帶下:山藥30克,配伍生龍骨、生牡蠣各18克,海螵蛸12克,茜草9克,水煎服,每日一劑。適用于老年體虛、赤白帶下者。
治消渴:山藥30克,配伍黃芪15克,葛根10克,知母10克,天花粉10克,生雞內(nèi)金6克,五味子9克,水煎服,每日一劑。適用于煩渴多飲、多食、多尿者。
減肥:山藥所含的熱量少,營養(yǎng)價值高,含有豐富的粗纖維,能增加人的飽腹感,起到控制食欲的作用;而且山藥的脂肪含量很低,每100克山藥中僅含0.2克的脂肪,從而達(dá)到瘦身的目的。
女貞子為木犀科常綠喬木植物女貞的成熟果實,又名白蠟樹子、冬青子。其味甘、苦,性涼,具有滋補肝腎、明目之功效,用以治療多種心律不齊,效果良好。
取女貞子15克,水煎服,每日一劑,4周為一療程,服一個療程無效者更方。值得注意的是,此方對緩慢性心律失常、傳導(dǎo)阻滯、虛寒型案例無明顯治療作用;脾胃虛寒、大便溏瀉者禁用。
老年性便秘,大便干結(jié),排便困難,排便間隔達(dá)3~10天,伴有不同程度的口干舌燥、腰酸腿軟、頭昏乏力、納少腹脹等表現(xiàn)。用百合蜂蜜治療,往往可獲滿意效果。
取百合50~60克(鮮者80~100克),蜂蜜20克。將干百合浸泡4小時(鮮者無需浸泡),加水300毫升,文火煎30分鐘,煮至百合爛熟后倒入蜂蜜和勻。每日一劑,分早晚兩次服,15日為一療程。一般服藥第2天即開始排便,并無瀉藥所致腹痛、腹瀉等癥。
值得注意的是,風(fēng)寒痰嗽、中氣虛寒、二便滑泄者忌用此方。
側(cè)柏葉為柏科植物側(cè)柏的嫩枝葉。其味苦澀,性微寒,有清泄肝膽濕熱、收斂涼血解毒之功效。用其治療帶狀皰疹,效果頗佳。
方法:取新鮮側(cè)柏葉用清水漂洗干凈,瀝去水,搗成泥狀,然后和雞蛋清調(diào)和成糊狀涂于患處(約1厘米厚),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藥兩次。涂前局部應(yīng)先用生理鹽水沖洗,消毒。一般24小時后疼痛可緩解,水皰開始結(jié)痂,3~5天可獲痊愈。
馬齒莧為馬齒莧科植物馬齒莧的幼嫩莖葉,又稱長命菜、長壽菜、五行草。中醫(yī)學(xué)認(rèn)為,馬齒莧味酸,性寒,入大腸、肝、脾經(jīng)。具有清熱祛濕、散血消腫、利尿通淋的功效,主治熱毒瀉痢、癰腫瘡癤、丹毒、瘰疬、目翳、崩漏、便血、痔血、赤白帶下、熱淋、陰腫、濕癬等?,F(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馬齒莧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大腸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對于皮膚瘡癤、濕疹、皮炎、菌痢、腹瀉、尿路感染等疾病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平時多食還能降血脂、抗氧化、延緩衰老,是不可多得的佳蔬良藥。馬齒莧為寒涼之品,脾胃虛弱、大便泄瀉及孕婦忌食,忌與胡椒、鈣粉、鱉甲同食。以下介紹幾則馬齒莧治病驗方。
菌痢腸炎:取鮮馬齒莧一千克,洗凈后搗爛,取汁150毫升左右,每天服3次,每次50毫升,效果顯著;對頑固病例,可取汁200毫升,每天灌腸一次。
淋巴結(jié)核潰爛:干馬齒莧300克研成細(xì)末,放入400克熬熟的豬板油攪拌成糊狀,加熱至冒白煙時,兌入蜂蜜400克,攪勻,冷卻成膏。先將潰瘍的瘡面用雙氧水洗凈,再用生理鹽水沖凈,按瘡面大小將馬齒莧膏敷于患處,每兩天換藥一次。
外傷出血:取鮮馬齒莧加生石灰適量,搗爛陰干后研成細(xì)末。外傷出血時將藥末撒布于傷口,包扎好,止血效佳。
闌尾炎:干馬齒莧100克,蒲公英40克,水煎兩次,合成400毫升,早晚各服200毫升。
急性尋麻疹:每次取鮮馬齒莧200~300克,加水1500毫升,煎取湯液1000毫升左右。分兩次服,每次100毫升(小兒酌減);余液加水適量煎沸后,待溫擦洗患處,止癢效果佳。
扁平疣:鮮馬齒莧100克洗凈,搗爛如泥,用紗布包好,擦患部3~5分鐘至皮膚微紅為止,每日兩次,10天為一療程。
撫疤靈軟膏用于深I(lǐng)I°以下燒傷,可以有效減少和消除疤痕的產(chǎn)生。該方組成:煅石膏15克,龍骨15克,兒茶25克,紫草10克,當(dāng)歸10克,蒼術(shù)10克,金銀花10克,地榆15克,白芷10克,白蘞8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血竭30克,青黛10克,冰片10克。采用干燥暴露療法,清創(chuàng)后將藥膏均勻涂覆于創(chuàng)面,1日1~2次。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斂瘡,修復(fù)再生的功效??捎糜诟鞣N原因引起的燒燙傷。
方中煅石膏、龍骨、兒茶、地榆具有清熱收濕斂瘡,保持燒燙傷的創(chuàng)面干燥,防止大量滲液滲出的作用,為保持患者電解質(zhì)、蛋白的平衡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紫花、金銀花、青黛具有清熱涼血生肌之功,能夠抑制細(xì)菌的繁殖,有效防止?fàn)C傷創(chuàng)面的感染;當(dāng)歸、蒼術(shù)、白芷合用清熱解毒,消癰散結(jié);白蘞、乳香、沒藥、血竭、冰片活血止痛、消腫生肌,從而使創(chuàng)面快速修復(fù)。
浙貝母、苦參、黨參各25克,水煎服分2次,每日1劑,7日為1療程,一般需服1~2個療程。
所治患兒年齡3~5歲,病程3個月至一年。臨床表現(xiàn):舌下見1~2個囊腫,質(zhì)軟、邊緣清楚微觸痛。逐漸增大,妨礙言語、咀嚼,舌被囊腫擠歪斜。穿刺及手術(shù)后一段時間囊腫又起,舌苔白厚稍黃,舌質(zhì)暗脈滑。
方藥組成:金銀花3克,夏枯草5克,黨參10克,白術(shù)10克,甘草3克,半夏6克,炒白芥子3克,紫背天葵3克,姜黃3克,陳皮3克,舌蛇草6克,山甲珠3克,山慈姑3克,土鱉蟲3克,炙僵蠶3克,水蛭2克。上藥研為細(xì)末,裝膠囊吞服。每兩日一劑,每日服3次,連服5劑為一療程。
小兒喜食辛辣肥甘厚味,日久熱毒灼津成痰,日久血瘀,循經(jīng)上行舌下,阻塞脈絡(luò)形成囊腫。方中金銀花、蛇舌草清熱解毒;白芥子消痰除痞,其味厚氣輕,開導(dǎo)雖速而不耗氣;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散結(jié),二藥相伍能深入經(jīng)絡(luò)曲道消痰瘀;僵蠶化痰散結(jié),配紫背天葵散結(jié)消腫、解毒利水;夏枯草消核軟堅;山甲、山慈姑、土鱉蟲、水蛭活血祛瘀化痰。黨參、白術(shù)、姜黃、陳皮補氣行氣和降氣。全方具有清熱解毒、軟堅散結(jié)、活血化痰之功效。
柳樹的枝、葉、花、皮、根,均可入藥,柳絮,性涼味甘,可治黃疸、咯血等;柳葉,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功;柳枝,是中醫(yī)傳統(tǒng)的接骨妙藥;柳根,能祛風(fēng)利濕、消腫止痛,可治療乳痛、牙痛等疾病;柳樹皮,有除痰明目、解熱鎮(zhèn)痛的神奇功效。現(xiàn)介紹民間用柳樹治療疾病的驗方:
治無名腫毒:柳樹根適量,水煎熏洗患處。
治失眠:用柳絮作枕芯做枕頭,有催眠作用。
治小便淋濁:柳樹枝一把,甘草9克,水煎服。
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鮮柳枝30克,水煎,每日分兩次服。
治高血壓:鮮柳葉250克。水煎取汁。早晚各服一次。
治外傷出血:柳樹花適量,焙干研末,撒敷傷口,外用紗布包扎。
治肥胖癥:柳葉50克,夏枯草40克,車前草30克,水煎,每日分兩次服。
治痔瘡:柳樹根150克,水煎沸后加皮硝10克,再煎4~5分鐘,熏洗肛門。
治慢性氣管炎:柳樹枝120克,洗凈切碎,水煎服,每日一劑,10天為一個療程。
治中耳炎:柳樹皮(炒炭存性)6克,枯礬、冰片各3克。共研細(xì)末。先清潔耳內(nèi)膿液,取藥末少許吹入耳內(nèi)。
治痛風(fēng):柳樹花、金銀花、蒲公英、土茯苓、紫花地丁、生大黃各30克,水煎30分鐘,浸洗患處。適用于濕熱痹阻型痛風(fēng)。
治小兒口腔潰瘍:嫩柳樹皮200克,置干凈瓦上焙成炭,加冰片10克,共研為細(xì)末。待患兒在吮乳或吃飯后,將藥末涂于潰瘍處,每天3~5次。
治急性黃疸型肝炎:嫩柳枝100克,水煎取汁加糖適量調(diào)勻,每日一劑,分兩次口服;取3厘米以內(nèi)的嫩柳枝60克,加水一升煎汁,每日分兩次服。
治燒燙傷:鮮柳枝燒成炭,研為細(xì)末,過篩,以香油調(diào)成膏狀涂敷創(chuàng)面,每日1~2次,勿包扎。上藥后3~4小時創(chuàng)面結(jié)成痂并疼痛,此時可涂香油使之軟潤,切不可擦掉原藥。此方對小面積燒燙傷效果好。
白芷,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芷的根。性味辛溫,入胃、大腸、肺經(jīng)。具散寒解表、祛風(fēng)止痛、解毒醫(yī)瘡、化溫止帶之功。除具上述功效外,《本草便讀》載“澤面涂容”;《本經(jīng)》云“長肌膚,潤澤”;《日華子本草》謂“去面部疵?!?。在臨床實踐中,本品確是治療某些皮膚病變良藥,常以此為主治療下列皮膚?。?/p>
黃褐斑:面部顴、鼻、額呈現(xiàn)黃褐色或咖啡色斑片,夏重冬輕。取白芷研細(xì)粉50克,配滑石粉50克,混勻,加入蒸餾水、甘油各半調(diào)成糊狀,涂于患處。每晚一次,次日早晨洗去。
單純糠疹:發(fā)于面部圓形、橢圓形淺色斑,表面干燥,并覆少量灰白色糠狀鱗屑,冬春多發(fā)。取白芷粉15克,凡士林100克,充分調(diào)勻成膏外涂,每日一次。
尋常痤瘡:面部呈現(xiàn)高梁粒大小紅色丘疹、膿皰、結(jié)節(jié)等,伴有油性皮脂溢出。治療取白芷粉50克,配白鮮皮粉40克,硫黃粉10克,混勻,用蒸餾水調(diào)成糊狀,涂于患處。每晚一次,次日早晨洗去。
扁平疣:發(fā)于顏面、手背的多數(shù)粟粒至高梁粒大小扁平丘疹,淺褐色,表面光滑,微有癢感。取白芷50克,配苦參30克,板藍(lán)根30克,赤芍30克,水煎,用紗布蘸藥液頻洗患處。每日兩次,兩日一劑。
黑變?。阂?0~50歲婦女為多,好發(fā)生在額、顳、耳后、頸部雙側(cè),皮損表現(xiàn)為彌漫性、褐色或紫褐色色素沉著斑。除內(nèi)服某些藥物外,治療取白芷50克,配山藥50克,共研細(xì)粉,入凡士林中按15%比例調(diào)勻,外搽患處(最好是現(xiàn)調(diào)現(xiàn)用),每日2~3次。
生梨1個,干荔枝10只,川貝母3克,冰糖少許。
[制用法]梨去心切碎,干荔枝去殼帶核,將上藥蒸熟后趁熱吃下,每日1次,3-5天即可治愈。
1.取大蒜5瓣,去皮后洗凈,放石臼內(nèi)搗成泥狀,加入食醋、食鹽、芝麻油各適量,調(diào)和成糊狀后食用。每日1~2次。
2.黑木耳適量研成細(xì)粉。先用溫生理鹽水漱口,使口腔保持清潔。再用棉簽清潔潰瘍面后,將黑木耳粉涂在潰瘍面上, 以能覆蓋潰瘍面為度,每日早中晚各一次。
3.綠豆100克洗凈,用涼水浸泡15分鐘,然后用小火煎沸。用綠豆湯沖雞蛋花,并放入冰糖。食蛋飲湯,每日早晚各一次。
4.取甲硝唑片0.2克,維生素B2片5毫克,強的松片5毫克。上藥共研細(xì)末備用,涂擦于潰瘍處,每天3次,3~5日可痊愈。
5.將鮮芭蕉葉用火烤熱后貼敷口腔潰瘍處,每日2~3次,連敷數(shù)日。
6.將維生素B2片和維生素C片(比例為1:2)壓為粉末,拌勻后取少許置于無菌棉球上,放于潰瘍面,使藥物被潰瘍面充分吸收。一般3~4次即可痊愈,而且不易復(fù)發(fā)。
7.將六神丸研成細(xì)末,涂撒于口腔潰瘍處,閉口休息約15分鐘。每日早晚各一次,連用1~3天。
8.鮮蒲公英100克(或干品50克),洗凈后水煎。飲用藥液并含漱,每日數(shù)次。
9.云南白藥粉末適量,用消毒棉簽涂抹于潰瘍面,每日3次。
10.新鮮白蘿卜、木瓜(去皮)各一個,洗凈后,搗爛榨汁,含漱或飲用。每日3次,連用3~5天。
腎陽虛腰痛:取補骨脂12克,胡桃仁30克,杜仲、肉蓯蓉、續(xù)斷各10克,水煎,每日一劑,早晚各服一次。
五更泄:取補骨脂、大棗各15克,肉豆蔻5克,生姜10克,水煎,每日一劑,早晚各服1次。
早泄遺精:補骨脂、菟絲子、金櫻子、煅龍骨各等份,慢火焙干,共研細(xì)末,每次吞服10克,早晚各一次,淡鹽水送服。
白細(xì)胞減少癥:取補骨脂500克,蜂蜜1000克,先將補骨脂微炒,研成細(xì)末,蜂蜜為丸,每次10克,早晚各一次,用淡鹽水送服。
白癜風(fēng):補骨脂50克,75%乙醇100毫升密閉浸泡7天后,用兩層紗布過濾得暗褐色濾液。取濾液煮沸濃縮至原量1/2即可,取藥液直接涂擦白癜風(fēng)患處。
痛經(jīng):補骨脂15克,小茴香10克,肉桂10克。研末混均,每次6克,每日兩次,紅糖水送服。
白帶病:補骨脂30克,薏苡仁20克,山藥15克。加食鹽少許水煎取汁,每日一劑,連用7天。
小兒脫肛:補骨脂80克,烏梅30克,五倍子20克。加水約100毫升,煮開趁熱熏洗肛門,每日一劑,每次20分鐘,每日兩次。7天為一療程。
復(fù)發(fā)性口瘡:補骨脂、黨參、生黃芪各30克,生地黃20克,當(dāng)歸尾、皂角刺各10克,干姜、炙甘草各1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另加適量補骨脂略炒研末,涂敷創(chuàng)面,每日4次。
方法:黃芪50克,當(dāng)歸、生地、白蒺藜、地膚子、夜交藤各15克,赤芍、地龍、桃仁、川芎各10克,制首烏18克,蟬蛻10克。7劑,1天1劑,水煎服。7劑后瘙癢明顯減輕。取上方再加黃芪至60克,炒白術(shù)12克,再服10劑。10劑后肌膚較前明顯潤澤,抓痕減少,皮膚僅偶感輕度瘙癢。注意要少食辛辣食物,忌用熱水燙洗和偏堿性肥皂。
丹參為雙子葉植物唇形科丹參的干燥根及根莖,性味苦,微寒,歸心、肝經(jīng),有活血調(diào)經(jīng)、祛瘀止痛、涼血消癰、清心除煩、養(yǎng)血安神的作用,主治瘀血阻滯為主的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痛經(jīng)、胸腹刺痛、熱痹疼痛、瘡瘍腫痛、心煩不眠、肝脾腫大。其治病驗方如下:
冠心病:丹參50克,桃仁10克,當(dāng)歸10克,紅花10克,元胡15克,水煎服。
急慢性胃炎疼痛:丹參30克,白術(shù)10克,砂仁6克,檀香10克,香櫞10克,陳皮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兩次,連用5~7日即效。
急慢性遷延性肝炎:丹參100克,板藍(lán)根100克,郁金10克,茵陳50克,當(dāng)歸10克,桃仁10克,蠶砂10克,貫眾10克,大棗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
心悸失眠:丹參30克,麥冬15克,柏子仁20克,炒棗仁20克,茯神10克,梔子10克,黃連10克,石朱砂2克(沖服),每日兩次,水煎服。
肝硬化:丹參100克,川芎20克,柴胡10克,三棱10克,莪術(shù)10克,皂刺10克,青皮10克,紅花10克,白茅根15克,雞內(nèi)金30克,水煎服。
經(jīng)血不調(diào),經(jīng)閉不通:丹參30克,當(dāng)歸10克,紅花10克,坤草20克,香附15克,路路通15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水煎服,加入少許紅糖為引。
痛經(jīng):丹參20克,元胡15克,五靈脂15克,木香10克,水煎服,每日兩次,于經(jīng)前3~5日服3~5劑。
功能性子宮出血:丹參30克(炒),坤草30克,地榆炭20克,貫眾炭15克,百草霜15克,血余炭10克,共研為細(xì)末,混均,每日兩次,每次10~15克,白開水沖服。
慢性腎炎:丹參30克,坤草30克、山藥10克、當(dāng)歸10克、赤芍10克、欠實15克、川芎15克,水煎服。
關(guān)節(jié)炎:丹參30克,威靈仙20克,絡(luò)石藤15克,海風(fēng)藤15克,川斷15克,桑寄生10克,伸筋草15克,杜仲15克,水煎服,配合每次沖服制車前子粉0.3克。
淮山、茯苓、麥芽各20克,葛根、白芍各12克,烏梅15克,白術(shù)、炒山楂、炒神曲、枳殼各10克,黃連、甘草各3克,炮姜4克。
加減:寒濕重加蒼術(shù)、木香各5克;濕熱重加黃芩10克;腹脹痛明顯加枳實、擯榔各6克,中氣下陷加黃芪15克,升麻6克。
1.煩渴不止:知母20克,生石膏30克,烏梅15克,玉竹10克,葛根15克,五味子、天花粉各15克。水煎服,每日一劑。治療口干咽燥而煩渴飲水不止,也適用于糖尿病及尿崩癥等患者服用。
2.老年干燥綜合征:知母、黃柏各20克,熟地黃15克,麥冬、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牡丹皮各1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本方能滋陰降火,除熱潤燥,除適合老年干燥綜合征患者外,凡陰虛火旺、潮熱盜汗、口干咽痛、耳鳴遺精、小便短赤等患者均可服用。
3.前列腺肥大:知母、黃柏、牛膝各20克,丹參30克,大黃15克,益母草50克,川芎20克,穿山甲1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連用14天。
1.板藍(lán)根、野菊花、夏枯草、金銀花、大力子、黃芩、梔子各15克。水煎熏洗,每日3次。
2.金銀花、連翹、野菊花、夏枯草各15克,竹葉、薄荷、桔梗、大力子各9克,蘆根18克,甘草3克。每日一劑,水煎分3次服。
3.柴胡、板藍(lán)根、野菊花各15克,黃連、黃芩、陳皮、大力子、薄荷、僵蠶、升麻、大黃各9克,元參12克,甘草3克。每日一劑,水煎分兩次服。
4.桑葉、蒲公英各60克,煎水代茶飲。藥液冷卻后也可用來洗眼睛。
5.取菊花10克,金銀花15克,蒲公英15克,蟬蛻5克,薄荷8克,黃連5克,黃芩10克,梔子10克,甘草10克,用水煎服,每天一劑,3~5劑即可治愈。
6.白菊花、霜桑葉、蒲公英各20克,浮萍15克,水煎服,亦可外洗。
龜頭炎乃系陰莖頭因細(xì)菌侵入組織或經(jīng)血行播散感染引起局部紅、腫、熱、痛的一種化膿性疾病。本病青壯年多患。急性化膿,局部見焮紅、腫脹、灼熱痛、跳痛、脹痛,觸痛,夜晚疼痛尤甚;慢性化膿,局部見微腫壓痛,無焮紅,發(fā)展緩慢,有的形成硬節(jié),若潰破難以愈合??捎孟铝序灧街委煟?/p>
1.威靈仙50克,連翹20克、金銀花10克。上藥加水500毫升,濃煎半小時,去渣待涼,用脫脂棉蘸藥汁洗患處。每次15分鐘。每日兩次。
2.取甘草50克,蜂蜜100毫升。先將甘草放入砂鍋內(nèi),加200毫升水浸泡20分鐘,再煎煮30分鐘,濾去渣,濃縮至20毫升,然后加入蜂蜜,煮沸去除浮沫后,裝入消毒容器內(nèi)備用。先用生理鹽水清洗局部患處,拭干后取制備好的甘草蜜膏適量,局部外敷。
3.取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20克,赤芍30克,龍膽草10克,炮山甲6克,皂角刺3克,全蝎1克,蜈蚣1克,甘草30克。每日一劑,水煎服,10劑為一療程。
4.黃連15克,黃芩15克,黃柏15克,枯礬15克,百部20克,苦參20克,土茯苓20克,仙鶴草20克,生甘草10克,硼砂8克。水煎外洗,每日3次,每次20分鐘,7天為一療程。
5.荊芥、防風(fēng)、蟬衣、龍膽草、川牛膝各9克,蠶砂15克。水煎,分早、晚兩次口服,每日一劑。
6.白蒺藜24克,赤芍10克,荊芥10克,防風(fēng)10克,苦參20克,地膚子20克,薏苡仁20克,黃柏15克,蚤休15克。煎水浸泡龜頭,病程長、潰瘍重者,可煎藥液分兩次內(nèi)服,每日一劑。
茜草以根入藥,性寒,味苦酸,功能涼血止血、祛瘀生新。炒用治療吐血、衄血、便血、血崩、尿血等癥,生用治經(jīng)閉腹痛、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癥。其治病驗方如下:
跌打損傷:茜草根120克,紅花20克,川芎30克,白酒1000毫升。將上藥置白酒中浸泡7天,每次服30毫升,每日兩次。
慢性腹瀉:茜草、山藥適量,炒黑存性,研為細(xì)末,加少許紅糖。每天3次,每次9克,飯前服,一周為一療程。
月經(jīng)先期,量多、血色深紅:茜草15克,荊芥炭9克,牡丹皮10克,烏賊骨9克。水煎服,經(jīng)前一周服,每日一劑,連服5~7天。
痔瘡腫痛:茜草30克,大黃10克,虎杖15克,地榆15克。水煎,每日一劑,連用7天。
蕁麻疹:茜草根20克,地膚子、蛇床子各10克。水煎,黃酒送服,每日一劑。
慢性氣管炎:茜草20克,浙貝母10克,杏仁10克,麻黃5克,石膏30克,甘草10克。水煎,每日一劑。
過敏性紫癜:茜草根30克,生地黃15克,元參12克,牡丹皮10克,防風(fēng)10克,白芍10克,黃芩10克,甘草6克。水煎,每日一劑。
口腔潰瘍:茜草20克,黃連5克。水煎。每日一劑,連服14天。
外傷出血:茜草根、三七適量,研細(xì)末,外敷傷處,每日一次。
取白蘿卜一根,洗凈切絲,以潔凈紗布包后榨取汁約20毫升。如左側(cè)偏頭痛,就將蘿卜汁分?jǐn)?shù)次滴入右側(cè)鼻孔中;右側(cè)偏頭痛則滴入左側(cè)鼻孔中。一日兩次,連用4~5天即可見效。
在《本草備要》中記載:“王荊公患偏頭痛,搗萊菔汁,仰臥,左痛注右鼻,右痛注左鼻,或兩鼻齊注,數(shù)十年患,二注而愈?!彼f的萊菔汁就是白蘿卜汁。
中醫(yī)認(rèn)為白蘿卜汁辛甘,性涼,治療因鼻塞或鼻竇炎以及外感風(fēng)寒等引起的偏頭痛,有一定效果。西醫(yī)稱偏頭痛為“血管性頭痛”,在中醫(yī)看來,“不通則痛”,白蘿卜汁中含天然芥子油,滴入鼻腔通過鼻黏膜迅速吸收,起到通竅活血的效果,從而緩解偏頭痛。
患者取汁時要注意衛(wèi)生,防止因蘿卜汁受到污染而引起鼻腔、鼻竇感染的情況發(fā)生。此外,還可將白蘿卜皮貼在太陽穴處,也有一定治療效果。治療效果不明顯的,最好及時去醫(yī)院查明原因并進行針對性治療。
金銀花治病驗方 金銀花味甘性寒,功能清熱解毒,疏散風(fēng)熱。臨床上常用于治療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扁桃體炎、急性乳腺炎、大葉性肺炎、細(xì)菌性疾病、癰癤膿腫、外傷感染以及宮頸糜爛等?,F(xiàn)代研究證明,金銀花對于鏈球菌、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百日咳桿菌、腦膜炎球菌等,均有較強的抑菌力。 風(fēng)熱感冒:金銀花15克,連翹15克,大青葉15克,薄荷10克,水煎服。此方還有預(yù)防流腦和乙腦的作用。 咽喉腫痛:金銀花、麥冬、桔梗各50克,水煎代茶飲。 扁桃體炎:金銀花、連翹各25克,玄參、生石膏各30克,山豆根15克,黃連、牛蒡子、酒大黃、黃芩各9克,桔梗、甘草各10克。每日一劑,水煎分3~4次服,兒童劑量酌減。 麥粒腫:板藍(lán)根50克,金銀花、紫花地丁、大青葉、蒲公英各25克,每日一劑,水煎服。 急、慢性咽炎:金銀花、野菊花各15克,水煎服。 急性鼻竇炎:金銀花、野菊花、黃芪各15克,蒲公英、蒼耳子、白芷、辛夷花各12克,紫花地丁10克,每日一劑,分兩次服。孕婦慎用,兒童減量。 慢性化膿性鼻竇炎:金銀花15克,黃芪、白術(shù)、辛夷花、白芷、石菖蒲各10克,黃芩12克,一枝黃花、蒼耳子、薏苡仁各18克,敗醬草20克,細(xì)辛3克。每日一劑,水煎服,30天為一療程。 白花蛇草治病驗方 胃炎:白花蛇舌草50克,蒲公英30克,黃芩10克,元胡索10克,加水250毫升,水煎,每日一劑,分3次飯前服,20天為一療程。 胃炎:白花蛇舌草50克,蒲公英30克,黃芩10克,元胡索10克,加水250毫升,水煎,每日一劑,分3次飯前服,20天為一療程。 肝炎: 白花蛇舌草60克,丹參30克,板藍(lán)根30克,茵陳20克,梔子15克,金錢草30克,田基黃10克,加水600毫升,濃煎去渣,取汁400毫升,加糖適量。分兩次服,連服兩周為一療程,兒童用量減半。 甲狀腺結(jié)節(jié):白花蛇舌草30克,赤芍15克,桔梗6克,浙貝母10克,夏枯草15克,水煎,每日一劑。 痤瘡:白花蛇舌草30克,麥冬、生地黃各20克,玄參15克,連翹15克,水煎。每日一劑,分兩次服。藥渣可加水1500毫升煎液,待溫后洗患處,每日3~4次。 外陰濕疹:白花蛇舌草、蒼術(shù)、土茯苓各30克,蛇床子15克,地膚子15克,艾葉20克(后下),加水1500毫升,浸泡10~15分鐘,用文火煎煮20分鐘。濾液,待溫度適宜時,坐浴熏洗外陰20~30分鐘。每晚一次,15次為一療程,堅持1~2個療程。 黃連消斑湯秘方 黃連消斑湯主治:過敏性紫癜(腹型),屬寒熱錯雜血瘀證,癥見皮膚紫斑,形狀大小不一,胃脘或臍腹疼痛,黑便或便血,舌紅或有瘀斑,苔白或黃,脈弦或滑。 組成 黃連10克,干姜5克,清半夏10克,炙甘草15克,桂枝5克,黨參20克,白芍20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5克,大棗10枚,三七3克。 功能 寒熱并用,化瘀消斑。 主治 過敏性紫癜(腹型),屬寒熱錯雜血瘀證,癥見皮膚紫斑,形狀大小不一,胃脘或臍腹疼痛,黑便或便血,舌紅或有瘀斑,苔白或黃,脈弦或滑。 用法 1日1,水煎分3次服,夜間可酌加一次。忌食辛辣、寒涼,易過敏食物。 方解 本方以黃連、干姜為主藥,清上熱溫下寒,寒熱并用,清半夏、白芍、桂枝、延胡索、川楝子、三七降逆,化瘀消斑為臣,佐黨參、甘草、大棗和中以復(fù)中焦升降之職,上藥合用共奏寒熱并用,化瘀消斑之效。 加減 心下及胃脘疼痛喜按者加良姜、香附,拒按者加蒲公英、丹參;痛在臍腹喜按者加小茴香,拒按者加丹皮;痛在少腹喜按者加烏藥、肉桂,拒按者加桃仁、蒲黃;虛寒偏重便血者,加炮姜、白術(shù)、制附子;瘀熱偏重便血者,加大黃炭、生地榆、地丁。 臨床運用 對于血證紫癜,傳統(tǒng)習(xí)慣多用犀角地黃湯加減,雖對皮膚斑點有效,往往由于藥物偏涼而使寒熱失調(diào)加劇,腹痛加重,治療不能繼續(xù)。本方是在《傷寒論》黃連湯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多年臨床經(jīng)驗,酌加金鈴子散、白芍、三七而成。針對寒熱錯雜血瘀證的病機,可使上熱下寒或寒熱錯雜得以和解,不治斑則斑自愈。臨床若運用得法,治療腹型紫癜一般1~2周使病情緩解穩(wěn)定,3~4周基本治愈。 仙人掌治病驗方 中醫(yī)認(rèn)為,仙人掌性寒、味苦,具有行氣活血、滋補健胃、清熱解毒的功效。下面介紹幾則巧用仙人掌療疾的驗方,供選用。 腱鞘炎:選擇一塊面積稍大于腱鞘病變部位的仙人掌,除去毛刺,將一面的表皮層刮掉,敷于病變部位,用膠布固定,隔日換藥1次,一般4~5次可愈。 燙傷:取仙人掌適量,用刀刮去外皮,搗爛后貼患處,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 急性乳腺炎:取仙人掌適量,將其去刺搗爛,加入95%酒精50毫升調(diào)勻,外敷患處,每日換藥2次。 糖尿病足:先用雙氧水和生理鹽水清潔潰瘍面,然后取仙人掌30克,除去皮刺、搗爛成糊狀,均勻外敷于患處,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日換藥2~3次,連用5~7天為1個療程。 腮腺炎:即中醫(yī)所講的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春季為多發(fā)季節(jié)。仙人掌性寒味苦,如《嶺南采藥錄》云其“性澀寒,無毒”,《本草求原》云“消諸瘡初起,敷之”。仙人掌有清熱解毒,消腫活血之功,為治腮腺炎之良藥。今舉數(shù)則驗方如下: 取仙人掌適量,將其除去表面毛刺,洗凈搗爛,均勻涂于耳下腫脹處,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日換藥2次。 1. 去刺仙人掌12克,白礬10克,冰片9克,搗碎調(diào)勻后涂于腮腺或頜下腺、舌下腺腫大部位,外敷干凈紗布,以膠布固定,每日兩次。 2.鮮仙人掌200克,青黛50克,生大黃、赤小豆各100克,冰片5克,食用米醋適量。先將生大黃、赤小豆、冰片碾碎成細(xì)粉過篩,再拌入青黛,再將鮮仙人掌搗成糊狀,與上藥拌勻放入適量米醋。根據(jù)腮腺腫脹范圍大小,均勻涂抹一層藥物,蓋上紗布,用繃帶固定,每隔3小時換藥一次。 3.鮮仙人掌適量,制泥敷在腮腺上, 每次2~3小時,每日2~3次,連用一周。包有仙人掌的紗布要始終處于潮濕狀態(tài)。 4.鮮仙人掌加入少許石膏搗爛,外敷患處,連敷3~5日。 5.仙人掌加食鹽搗爛外敷患處,并配以金銀花、連翹各10克,黃芩、柴胡、大青葉、桔梗、夏枯草、七葉一枝花各9克,赤芍6克,甘草3克。清水煎后內(nèi)服,每日一劑。 7.取新鮮仙人掌1~2塊,在電爐上烘烤, 去除針刺,加白礬2~3克放入研缽中混合、搗爛制成糊狀。用溫開水清潔雙側(cè)面頰部皮膚,將仙人掌糊均勻涂布于無菌紗布塊上,涂布直徑要大于腮腺腫大的范圍,將涂布好中藥的無菌紗布覆蓋于腫大的腮腺上,膠布固定。對合并頜下腺腫大者,外敷面積要擴大至頜下;對于一側(cè)腮腺腫大者,也給予雙側(cè)同時外敷,每日換藥3~4次,也可根據(jù)病情增加外敷次數(shù),直至腮腺恢復(fù)至正常。 8.取仙人掌兩塊去刺搗爛,加入土大黃粉20克拌勻,外敷患處,面積應(yīng)超過紅腫邊緣,外敷紗布,膠布固定。每日換藥一次,療程3天。 魚腥草治病驗方 魚腥草味辛,性寒,有清熱解毒、排膿消癰、利尿通淋、祛痰止咳等功效。臨床用于治療習(xí)慣性便秘,有較好的療效。 習(xí)慣性便秘:取魚腥草5~10克,用白開水浸泡10~12分鐘后,代茶飲,每日飲水量不限。治療期間停用其他藥物,10日為一療程,停藥復(fù)發(fā)繼服仍有效。 牛皮癬:取鮮魚腥草、土大黃、土槿皮、博落回各等份,切碎共搗爛,紗布包緊,以藥包揉擦患處,擦至發(fā)熱為度,每日數(shù)次或十余次。 陰癢及肛門瘙癢:魚腥草100克,硫磺50克,雄黃40克,杏仁、百部各30克,加水煮沸,趁熱熏蒸陰部,然后用藥液溫洗外陰,每日兩次,堅持兩周左右。 脫肛:魚腥草60克,野菊根50克,赤石脂、伏龍肝各40克,趁熱熏蒸患處,然后用藥液溫洗,每晚一次。 鼻竇炎:取鮮魚腥草、野菊花、辛夷花各等份,搗爛為糊,將藥糊布包絞汁,用吸管取藥汁滴入鼻腔。每次2~3滴,每日2~3次。 中耳炎:取魚腥草、鵝不食草各半,搗爛為糊取汁,加明礬少許,用吸管取藥汁滴耳,每次1~2滴,每日兩次。 久痢腹痛:鮮魚腥草60克、黃荊葉、紅辣椒各30克,搗爛為糊,做成餅外敷肚臍處,包扎固定,每日一換,以愈為度。 瘡癰癤腫:取魚腥草、野菊花各等量,共搗爛為糊,外敷患處,每日換藥2~3次,連續(xù)3~5天即可。 感冒發(fā)熱:大青葉、魚腥草、川芎各30克,水澤蘭葉、鮮黃皮果樹葉各15克。上藥均鮮用,洗凈,搗爛如泥,外敷雙足心涌泉穴及雙側(cè)太陽穴,敷料包扎,膠布固定,每日一換,連續(xù)3~5天。 睪丸炎:金銀花、連翹、蒲公英、魚腥草各30克,放入藥罐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溫度適宜時坐浴。每日兩次,每次20分鐘,每日一劑。 升麻治口瘡驗方 升麻配人中白 升麻甘辛微寒,性升,為升散郁熱之要藥?!侗静菡x》載“升麻宣發(fā)肌肉腠理之陽明,而升舉脾胃之郁結(jié)……升麻能發(fā)散陽明肌腠之風(fēng)邪,透表發(fā)汗,其力頗大,惟表邪之郁遏者宜之,而陰虛熱自內(nèi)發(fā)者不可妄試?!崩顤|垣謂:“止陽明齒痛,蓋用以引清胃之藥,入于陽明經(jīng)耳,非升麻能止齒痛也。”人中白咸寒,性降,以降火最速而稱著。《本草綱目》載“人中白,降相火,消瘀血,蓋咸能潤下,走血故也。今人病口舌諸瘡,用之有效,降火之驗也。”二藥配伍,一升一降,升散郁熱,降火解毒,對于因郁熱所致之口瘡,效果頗佳。一般用量為升麻10~15克,人中白15~20克。適用于偏嗜辛辣熱物,郁熱內(nèi)生,上竄口舌,以致口舌反復(fù)發(fā)生口瘡,疼痛,喜冷飲,口臭氣穢,大便秘結(jié)或不爽,舌質(zhì)紫紅,苔黃膩,脈沉數(shù)者,用之升無助火之弊,降無抑遏之虞,甚為合拍。 升麻配黃連 升麻發(fā)散陽明風(fēng)邪,升胃中清氣;黃連善降陽明胃火,二藥合用,升降相伍,其清瀉胃火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療胃有積熱,郁結(jié)不解之牙齦腫痛、口舌生瘡、口腔糜爛、咽喉腫痛、乳蛾喉痹等癥,療效尤佳。如《蘭室秘藏》“清胃散”,以黃連為君藥,配伍升麻為臣藥,善治牙齦腫痛,口舌生瘡;《千金方》“治口熱生瘡:升麻三十銖,黃連十八銖。上二味末之,綿裹含,咽汁。”升麻清熱解毒,治胃火牙痛,有“火郁發(fā)之”之意。升麻與黃連相伍,黃連苦寒瀉胃火,得升麻之升散則瀉火而無涼遏之弊;升麻清胃解毒,升散郁遏之伏火,得黃連苦寒沉降相制,則散火而無升焰之虞。二藥相配,以使上炎之火得降,血分之熱得除,于是循經(jīng)外發(fā)口腔諸癥,皆可因熱毒內(nèi)徹而解。 中藥外敷治褥瘡驗方 褥瘡多由局部組織長期受壓,發(fā)生持續(xù)缺血缺氧,營養(yǎng)不良致組織潰爛壞死。褥瘡是臨床上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中藥外敷治療褥瘡可取得良好的療效。 褥瘡多由局部組織長期受壓,發(fā)生持續(xù)缺血缺氧,營養(yǎng)不良致組織潰爛壞死。褥瘡是臨床上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中藥外敷治療褥瘡可取得良好的療效。 紅當(dāng)酒外敷 將紅花30克、當(dāng)歸尾30克浸入50%乙醇(酒精)1000毫升中,浸泡一個月濾取清液備用。 取紅花酒少許涂于受壓部位,用大小魚際肌在受壓部位由輕至重環(huán)形按摩3~5分鐘后,擦滑石粉或爽身粉,每日4~6次。 三黃藥酒外敷 取黃連10克,黃柏20克,金銀花20克,連翹20克,生大黃20克,桃仁20克,紅花20克,自然銅10克,75%的酒精500克,浸泡一周,濾取清液,靜置過夜,取上清液裝罐備用。 用時先洗凈患處,將藥液溫?zé)嶂?8~41℃為宜,將敷料(3~4層紗布)浸透,擰至不滴水后,敷于患處,3~5分鐘更換一次,每次敷20~30分鐘,每日3~4次。 二黃連翹液外敷 黃連20克,黃芩15克,連翹15克,加水200毫升,浸泡20分鐘,煎煮后濾出藥液備用。 涂敷前清潔創(chuàng)面,用消毒棉簽蘸藥涂擦,I期褥瘡隔10分鐘一次,連涂3次;Ⅱ期、Ⅲ期褥瘡無菌清創(chuàng)后,用適當(dāng)大小的無菌紗布浸藥濕敷創(chuàng)面,上蓋油紙保持濕潤,每次半小時,每天治療3次,以兩周為一療程。 生肌玉紅膏外敷 當(dāng)歸身60克,白蠟60克,輕粉12克,甘草30克,紫草6克,血竭12克,麻油500克。 將患處用生理鹽水洗凈,敷上生肌玉紅膏,每日一次,治療中重度褥瘡。 龍血竭外敷 先用3%過氧化氫溶液擦洗潰瘍表面,然后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用無菌紗布擦干傷口水分后,將龍血竭膠囊內(nèi)的粉末均勻地敷在潰瘍面上,外蓋無菌干紗布,每日換藥1~2次。 紫草油外敷 取紫草200克,加入麻油500毫升浸泡24小時,濃度約為40%左右。然后將紫草油過濾出來,裝入500毫升空瓶內(nèi),高溫消毒后即可使用。可促進局部創(chuàng)面愈合,加速上皮生長。 砂仁治病驗方 砂仁味辛,性溫,入脾、胃、腎經(jīng)。具有行氣寬中、健胃消食、安胎之功,可用于脘腹脹痛、食欲不振、嘔吐、胎動不安等癥。 妊娠胃虛氣逆、嘔吐不食:砂仁、干姜適量,研為細(xì)末混均。每次6克,每日兩次,5天為一療程。 小兒厭食癥:用砂仁、茯苓、焦三仙、麝香制成膏,貼敷于中脘、氣海穴上,每兩天一次。 消化不良:砂仁、焦蒼術(shù)各30克,炒車前子10克,共研為細(xì)末,蜂蜜為丸。每次6克,每日兩次。 胃下垂:黃芪、太子參各30克,白術(shù)、砂仁各10克,陳皮15克,升麻12克。水煎,每日一劑,7天為一療程。 慢性膽囊炎:砂仁、黃連、木香各8克,柴胡、枳實、白芥子、大黃各10克,虎杖12克,金銀花、白芍各15克。水煎,每日一劑,連用14天。 結(jié)腸炎:砂仁10克,黨參20克,茯苓15克, 炒白術(shù)15克,炒扁豆30克,炒山藥30克,肉豆蔻12克,炙甘草6克,大棗5枚,浸泡30分鐘后水煎。兩煎藥液混勻,早晚分服,每日一劑,7天為一療程。 香椿子治病驗方 香椿子又名椿樹子、椿芽樹花等,為楝科植物香椿的果實。性溫,味辛苦,無毒,有祛風(fēng)散寒止痛之功。用治外感風(fēng)寒、心胃氣滯、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疼痛、疝氣等?,F(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其對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真菌及白色念珠菌均有較高抗菌活性,對抗綠膿桿菌的作用更為顯著。以下介紹幾則現(xiàn)香椿子治病驗方: 疝氣痛:香椿子15克,水煎服。 痔漏:香椿子15克,飴糖30克,蒸服。 外感風(fēng)寒身痛:香椿子、鹿銜草各15克,水煎服。 胃脘痛:炒香椿子15克,苦楝子10克,煎服。 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冷痛:香椿子60克,豬肉或羊肉500克,燉服。 腸風(fēng)下血:香椿子半生半炒,研末,每服6克,米湯調(diào)下。 虛火頭痛:香椿子6克,白菊花9克,生牡蠣18克,水煎服。 土茯苓治病驗方 土茯苓別名禹余糧、白余糧等,味甘淡,性平。 歸肝、胃、脾經(jīng),功能解毒除濕,利關(guān)節(jié)。入藥可治如下疾?。?/p> 帶狀皰疹:土茯苓120克,大黃30克,金銀花30克, 連翹30克,黃連10克,黃柏10克,生地1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 牛皮癬:土茯苓65克,牡丹皮10克,桃仁10克,紅花15克,金銀花15克,連翹15克。每日一劑,水煎分3次服,服15天為一療程。 咳喘:土茯苓70克,車前子20克,川貝母10克。水煎分早晚兩次服,3~5天即可治愈。 腮腺炎:土茯苓100克研細(xì)末,置于瓷器內(nèi),倒入適量食醋,浸濕紗布塊敷于腫脹的腮腺部位。每日換藥3次,一般早期及癥狀較輕者,2~3次即可治愈。 痛風(fēng):土茯苓30克,防己20克,滑石20克,牛膝10克,生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連用14天。 急性睪丸炎:土茯苓20克,仙人掌10克,研碎搗爛,加少許雞蛋清混勻成膏狀,敷于睪丸紅腫部位,紗布固定,每日換藥一次。 丹毒:土茯苓60克,野菊花、虎杖、透骨草各30克。將上藥加水400毫升,煎煮至150毫升取汁去渣,待藥液適宜時,浸泡熏洗患處30分鐘。早晚各一次,每日一劑。 牙齦腫痛:土茯苓60克,薏苡仁20克,生石膏30克,川牛膝30克,黃芩1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3~5天即可見效。 豬苓治病驗方 豬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豬苓的干燥菌核,為常用的菌類藥材。其味甘、淡,性平,功能利水滲濕。入膀胱、腎經(jīng),主治小便不利、水腫、泄瀉、淋濁、帶下。藥理研究證實,豬苓確有利尿治水腫作用,所含豬苓多糖有增強免疫、抗腫瘤作用等。 腎炎浮腫:豬苓、茯苓、澤瀉、滑石、車前子各10克,白茅根15克,水煎服。亦用于淋濁尿痛,小便不利。 濕熱黃疸:豬苓、黃柏、梔子、大黃各10克,茵陳、垂盆草各15克,水煎服。 寒濕腹瀉:豬苓15克,肉豆蔻、生姜各10克,吳茱萸、黃柏各6克,水煎服。 脾虛帶下:豬苓10克,山藥、白術(shù)、薏苡仁、芡實各15克,水煎服。 銀屑?。贺i苓注射液,成人每次兩毫升,每日兩次;5~12歲兩毫升,每日一次,肌注,連續(xù)用藥兩周以上。 肺部腫瘤:豬苓多糖注射液,每次40毫克(兩毫升),每日一次,肌注。有增強巨噬細(xì)胞功能、減少出血和感染、減輕化療不良反應(yīng)等作用。 白薇治病驗方 白薇味苦、咸,性平,無毒,寒。歸胃、肝、腎經(jīng),功能清熱涼血、利尿通淋、解毒療瘡。用于溫邪傷營發(fā)熱、陰虛發(fā)熱、骨蒸勞熱、產(chǎn)后血虛發(fā)熱、熱淋、血淋、癰疽腫毒。以下介紹幾則白薇入藥驗方: 咳血:白薇100克,白及100克,百合80克,大棗50克。將上藥研末混均,蜂蜜為丸,每次9克,每日兩次,7天為一療程。 水腫:白薇15克,知母10克,黃柏10克,大腹皮1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10天為一療程。 口腔潰瘍:白薇30克,山萸肉10克,旱蓮草10克,山藥15克。將上藥研末混勻,水泛為丸,每次6克,每日兩次。 黃褐斑:生地黃20克,薏苡仁15克,夏枯草10克,桑白皮10克,透骨草20克,枇杷葉10克。水煎外洗患處,每日一次,每次30分鐘,7天為一療程。 失眠多夢:白薇20克,酸棗仁15克,柏子仁10克,黃連10克,磁石3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連用21天。 六神丸治病驗方 六神丸是一種常用的中成藥,主要由人工牛黃、麝香、蟾酥、冰片、珍珠粉、百草霜等中藥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等功效,常用于治療咽喉腫痛、無名腫毒等癥。近年來,臨床實踐證明采用六神丸治療各種疣效果較佳,現(xiàn)介紹幾種,以饗讀者。 治扁平疣 取六神丸數(shù)粒,研為細(xì)末,用米醋調(diào)和為黏稠狀備用。睡前先用毛巾熱敷患處10分鐘,然后用棉簽蘸取藥糊適量置于患處,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次,7天為1個療程,一般2個療程可愈。 治尋常疣 將患處置于溫?zé)崴薪葜疗p變軟,用75%酒精消毒皮損,以清潔的指甲刀或剪刀將尋常疣表面的角質(zhì)層輕輕刮去,把3~5粒六神丸研碎貼敷,紗布覆蓋,膠布固定,1周后取下。 治跖疣 用75%酒精消毒皮損,以清潔的指甲刀或剪刀將皮損剪小,把3~5粒六神丸研碎貼敷,用麝香壯骨膏固定。每4天換藥1次,此為1個療程,一般1~3個療程可愈。需要注意的是,患者要經(jīng)常揉壓患處,若有疼痛感時,可減少六神丸用量。 治痢疾驗方 本病為常見的急性腸道疾患之一,多因外受濕熱疫毒之氣,內(nèi)傷飲食生冷,積滯于腸中所致。以大便次數(shù)增多而量少、腹痛、里急后重、下黏液及膿血樣大便為特征。以下介紹5則治療驗方: 1.生山楂30克,萹蓄30克,紅糖30克,白糖50克,先將生山楂、萹蓄水煎取汁,然后加入紅糖、白糖融化。每日服3次,治療急性細(xì)菌性痢疾。 2.葛根30克,黃芩10克,黃連10克,水煎服,每日3次。適用于濕熱痢疾兼發(fā)熱者。 3.鮮馬齒莧250克,紅糖30克,白糖30克,將馬齒莧搗爛取汁,加入紅糖、白糖服之,每日3次。對紅白痢疾效果好。 4.石榴皮30克,柯子30克,烏梅30克,五倍子10克,水煎服,每日3次。適用于慢性痢疾、久痢乏效者。 5.白頭翁30克,黃連10克,廣木香10克,水煎服。適用于濕熱痢疾。 菱角治病驗方 菱角生食味甘、性涼,具有清暑解熱、除煩止渴的功效;熟食味甘、性平,具有益中氣、健脾胃的功效。平時除用于食療補養(yǎng)外,還可用于治療多種疾病,現(xiàn)介紹幾款,以饗讀者。 輔助治療子宮癌、胃癌:取鮮菱角肉30克,加水適量,小火熬成濃汁,每日分3次服。 治慢性泄瀉:取菱角肉50克,粳米100克,共煮粥,服用時加紅糖適量。 治痔瘡出血:取鮮菱角90克,搗爛后加水適量煎煮至沸,每日分2次服。 郁金治病驗方 治癲癇抽搐:郁金15克,明礬2克,全蝎5克,石菖蒲、半夏、橘紅、茯神、鉤藤各10克。水煎,每日一劑,連用14天。 治呃逆:郁金15克,柴胡10克,枳殼10克,赭石30克,旋覆花10克,甘草3克。水煎,每日一劑,3劑即可治愈。 治癲癇抽搐:郁金15克,明礬2克,全蝎5克,石菖蒲、半夏、橘紅、茯神、鉤藤各10克。水煎,每日一劑,連用14天。 治腎結(jié)石:郁金40克,金錢草30克,海金沙30克,車前子20克,滑石30克,雞內(nèi)金25克,大黃15克。水煎,每日一劑,7天即可顯效。 治慢性咽炎:郁金15克,當(dāng)歸10克,桔梗10克,浙貝母10克,胖大海10克。水煎代茶頻頻飲服。 治瘀血腫脹:郁金15克,丹參30克,三棱10克,莪術(shù)12克,川芎15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透骨草30克,伸筋草25克。水煎熏洗患處,每日分早晚分服,每次20~30分鐘。7天為一療程。 治腮腺炎驗方 方劑組成:板藍(lán)根25克,連翹15克,牛蒡子10克,黃芩12克,金銀花12克,僵蠶10克,天花粉12克,甘草5克。 服法:每日一劑,水煎服,3劑為一療程。本方有清熱解毒、疏風(fēng)消腫之功,治療腮腺炎療效可靠。 治中耳炎驗方 冰片1.2克,枯礬1.8克,苦參、黃柏各6克。將苦參、黃柏烤焦,研為細(xì)末,冰片、枯礬砸碎研細(xì)末。麻油香油)62克,燒開冷卻數(shù)分鐘,把4味藥入麻油中調(diào)勻,裝瓶備用。使用時,先用雙氧水洗凈耳中膿液,擦干滴入藥液2~3滴,每日兩次。急性中耳炎3天顯效,慢性中耳炎6~7天可痊愈。 手足癬驗方 手足癬是一種臨床極為常見的皮膚病。生于手部稱為“鵝掌風(fēng)”,生于足部稱為“腳氣”、“腳濕氣”,侵犯指(趾)甲者稱為“灰指(趾)甲”。本病多分為四型:即水泡型、浸漬型、鱗屑型、增生型。筆者在臨床實踐中,應(yīng)用下列處方治療手足癬療效甚佳,且不易復(fù)發(fā),現(xiàn)介紹如下: 內(nèi)服:苦參10克,蛇床子15克,地膚子10克,黃柏10克,黃精12克,花椒10克,土茯苓10克,藿香10克,白鮮皮1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15天為一療程。 外洗:苦參60克,蛇床子30克,枯礬10克,浸泡后加入內(nèi)服方藥渣,水煎取汁,外洗患處。每日兩次,每次30分鐘,適用于各型手足癬。 便秘炒萊菔子驗方 老年習(xí)慣性便秘一般用潤湯通便類藥物治療,但不宜長期使用。人到老年,精血漸衰,臟腑功能減弱,津液虧乏,導(dǎo)致大腸失濡,傳化無力而發(fā)便秘,屬“津枯便秘”之列。近年臨床采用單味炒菔子30克煎服,每日1劑,治療老年習(xí)慣性便秘獲得滿意效果。 據(jù)《本草綱目》記載:炒萊菔子有“下氣定喘,治痰、消食、除脹、利大小便”等功用。另外,炒萊菔子含有豐富的油脂,油脂本身就有養(yǎng)陰益氣,潤腸通便之功能,所以治療老年習(xí)慣性便秘會有良效。
口瘡是以口腔內(nèi)唇,頰,上顎等處黏膜出現(xiàn)淡黃色或灰白色之小潰瘍面,單個或多個不等呈橢圓型,周圍紅暈,表面凹陷,局部灼痛,反復(fù)發(fā)作,影響進食和吞咽,給生活和工作帶來諸多不便,現(xiàn)簡介幾首治療本痛的簡易方。 1. 吳茱萸10克,川黃連10克,蒼術(shù)10克,三藥共研細(xì)面,使用時取適量用老陳醋調(diào)成糊狀,外敷涌泉穴,1日1換,1周1療程。 2. 柿餅霜,使用時取適量外敷患處,每日3~4次。 3. 生地30克,麥門冬30克,玄參30克,金銀花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 。一日3次,或用藥液漱口,或取少量藥液加入白礬一塊溶化,補涂患處。 4. 向日葵桿內(nèi)的芯,燒成碳,用香油調(diào)勻搽患處。 5. 桔梗10克,研為細(xì)面,使用時用蜂蜜調(diào)勻搽患處,或用楛礬末3克,冰片3克,外涂患處,也可取白礬泡水漱口。 6. 細(xì)辛10克使用時將細(xì)辛研細(xì)末,用醋或水調(diào)和,外敷于神闕穴,墊紗布一塊,用膠布固定,3日換藥一次。
雞內(nèi)金為家雞的砂囊內(nèi)膜,剝離后洗凈曬干,生用或炒用。無論臟腑何處有積,雞內(nèi)金皆能消之,可用于治結(jié)石,其化結(jié)石法如下: 胃石癥:雞內(nèi)金粉10克,以溫開水于飯前一小時沖服,每日3次。短者3天,長者8天,治療過量進食黑棗所致之胃石癥,效果很好。 膽結(jié)石:雞內(nèi)金60克,魚腦石150克,廣郁金20克,生大黃10克。加工成粉末,裝入膠囊,每粒0.4克生藥,日服3次,每次6~8粒,飯后溫開水送服。一個月為一療程,一般用藥2~4個療程,可獲顯效。 泌尿系結(jié)石:雞內(nèi)金炒黃研為細(xì)末,每次5克,每日3次,淡鹽水300~400毫升送服。第3次可加服山莨菪堿10毫克,速尿20毫克。 多發(fā)性腎結(jié)石:雞內(nèi)金粉15克,沖入開水300毫升,15分鐘后即可服用,于早晨一次服完,然后慢跑步,以助結(jié)石排出。
女貞子,又名冬青子,為木犀科常綠植物,干燥成熟果實。其形卵圓,色呈灰黑有皺紋,多數(shù)單仁。 臨床主要應(yīng)用于白細(xì)胞減少癥、青光眼、乙型肝炎、糖尿病、高血脂癥及冠心病等疾病的治療。還有烏發(fā)的作用。中成藥“二至丸”由旱蓮草和女貞子兩味中藥組成,常用于治療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所致的骨蒸潮熱、盜汗、咳嗽、咯血,或煩躁易饑、足膝疼痛等癥,具有滋陰降火之功。女貞子其木隆冬不凋,果實熟透,味全氣厚,冬至日采集為佳。以下介紹幾則女貞子入藥驗方: 高血脂癥:取女貞子30克,山楂15克,水煎兩次,把藥液混合在一起,去渣,分早晚兩次服,每日一劑,連服30天,效佳。 視力減退:取女貞子30克,枸杞子15克,菊花6克,水煎兩次,把藥液混合一起,去渣,分早晚兩次服,每日一劑。 婦女色斑:女貞子1000克,水煎3次,3次藥液合并濃縮成300克,兌入500克蜂蜜,再文火煎30分鐘,待涼后瓶儲。每次兩匙,溫開水沖服,臨睡前飲用。 白細(xì)胞少:化療期間白細(xì)胞減少,用女貞子、枸杞各15克,水煎服,兩周即效。 腰痛遺精:用女貞子、金櫻子、芡實各15克,旱蓮草12克,水煎服。
枸杞,又名枸杞子,是茄科植物枸杞的果實,其性味甘平,入肝腎二經(jīng),有滋補肝腎、強筋壯骨、抗衰老、潤肺明目的功效,可治療精血不足、耳鳴眼花、視力減退、腰膝酸軟等癥,對陰虛、陽虛都有滋補作用。枸杞葉有補腎益精的作用,其根皮稱為地骨皮,有清虛熱、瀉肺火的功效?,F(xiàn)代藥理證實,地骨皮還有降血脂、血糖、血壓之功,可以說枸杞全身是寶。 慢性萎縮性胃炎:枸杞洗凈烘干,研成細(xì)粉分裝。每日20克,每日兩次,空腹服用,兩個月為一個療程。 妊娠嘔吐:用枸杞子50克,黃芩30克,加沸水200毫升,代茶飲,以癥狀消失為度。 眩暈:黑豆、枸杞子各12克,水煎服,可用于肝腎不足引起的眩暈。 低血壓:黨參10克,枸杞子20克,水煎兩次,每日服3次,連服兩周。在服該方藥時,不要吃芹菜、海帶、山楂等食品。 痔瘡:鮮枸杞莖、葉約100克,水煎,外洗痔瘡,早晚各一次。 婦女帶下:以枸杞葉做菜,同雞蛋炒食,每日兩次,用于體虛白帶增多者。 高血壓:地骨皮60克,加水約1000毫升,煎煮至約400毫升,加白糖適量,長期服用,降血壓效果好。
穿心蓮又名一見喜、苦膽草、四方草等,其主要作用是清熱解毒、涼血消腫,又兼透表,故可用于一切熱毒之癥。傳統(tǒng)用于感冒發(fā)熱、咽喉腫痛、頓咳勞嗽、泄瀉痢疾、毒蚊咬傷等?,F(xiàn)代醫(yī)學(xué)研究證實,穿心蓮煎劑對鉤端螺旋體、肺炎球菌、甲鏈球菌及卡他球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品多服可引起嘔吐、惡心、食欲不振,對此藥過敏者忌服。以下介紹幾則穿心蓮入藥驗方: 感冒:穿心蓮適量研末,每次3克,每日3次,開水送服,適用于輕度感冒發(fā)熱。 痢疾:穿心蓮15克,陳皮10克,水煎取汁100毫升,分早晚各服一次,每日一劑。 癰癤:穿心蓮粉加凡士林調(diào)成30%的軟膏,外敷患處,每天換藥一次。同時,口服穿心蓮片,每次5片,每日3次。 百日咳:穿心蓮葉3片,水泡,蜂蜜調(diào)服,每日3次。 口腔炎:穿心蓮干葉3~5克,研末,調(diào)蜜,開水送服。 咽喉炎:鮮穿心蓮9克,嚼爛吞服。 毒蛇咬傷:穿心蓮30克,七葉一枝花9克,半枝蓮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每日1~2劑,水煎服。 陰囊濕疹:穿心蓮干粉20克,純甘油100毫升,調(diào)勻涂患處,每日3次。 支氣管肺炎:穿心蓮、十大功勞葉各15克,水煎取汁100毫升,每日一劑,分早晚各服一次。 急性闌尾炎:穿心蓮18克,野菊花30克,水煎服,每日一次。 上呼吸道感染:穿心蓮、車前草各15克,水煎濃縮至30毫升,加糖適量,每日一劑,分3次服。
凍瘡:取山楂片60克,水煎至500毫升。待溫度適宜時,每日3次,頻洗患處,每次20分鐘,每3日一劑。 潰瘍:取山楂粉與凡士林調(diào)成20%軟膏,高壓消毒后,清潔瘡面,涂于患處,紗布覆蓋,每日一次,至皮膚潰瘍面愈合。 腮腺炎:除內(nèi)服藥外,取山楂粉與凡士林調(diào)成15%軟膏外涂,紗布包敷,每日兩次,至腫脹消退,疼痛消失。 帶狀皰疹:取山楂粉與凡士林調(diào)成20%軟膏涂于患處,紗布包敷,每日兩次,至皰疹干涸消退,痛感消失。 毛囊炎:取山楂片30克,加水煎至150毫升。待涼貯瓶中,用棉簽蘸藥液涂擦患處,每日數(shù)次,至癢痛消失,皮疹消退。
鼻咽炎:天花粉20克,魚腥草15克,桔梗10克,薏苡仁20克,皂角刺10克。將上藥研細(xì)末混均,制成水丸,每次6克,每日兩次。 帶狀皰疹:天花粉50克,冰片5克,研末混勻,以生理鹽水調(diào)成糊狀敷患處,每日兩次。 肛裂:天花粉30克,當(dāng)歸15克,生地黃15克,升麻10克,茜草8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 跌打損傷:天花粉50克,骨碎補、蘇木各20克,桃仁、紅花各10克,水煎服,白酒150毫升為引。每日一劑,5天為一療程。 老年口干癥:天花粉12克,烏梅10克,玉竹30克,黃精15克,五味子5克。水煎,每日一劑,7天為一療程。 糖尿?。喝√旎ǚ?、麥冬、葛根、生地黃、知母各15克,石膏50克,水煎服。每日兩次,每日一劑,連服20~30劑。
鼻衄:豨薟草100克,仙鶴草50克,生地黃20克。水煎,早晚分兩次服,連服5天。 化膿性關(guān)節(jié)炎:豨薟草100克,白鮮皮50克,黃柏30克,牛膝20克。將上藥加水約2000毫升,煮沸20分鐘后,置患處熏洗一小時,每日兩次,每日一劑。 白癜風(fēng):豨薟草150克,研細(xì)末,蜂蜜為丸。每次9克,分兩次服,空腹黃酒或白開水送服。 類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豨薟草30克,海桐皮20克,忍冬藤30克。水煎,每日一劑。 急性黃疸性肝炎:豨薟草、茵陳各15克,梔子10克。每日一劑,水煎服。 四肢麻木:豨薟草15克,木瓜15克,防風(fēng)10克,五加皮10克,紅花3克。每日一劑,水煎服。 高血壓:豨薟草30克,天麻10克,鉤藤15克。水煎分兩次服。每日一劑, 30天為一療程。 前列腺炎:豨薟草30克,荔枝核20克,川芎、牛膝各10克。將上藥放入藥罐中,加水適量,浸泡5~10分鐘,水煎取汁,倒入浴盆中坐浴。每日兩次,每次20~30分鐘,每日一劑,連續(xù)2~3個月。 肛門瘙癢:豨薟草、馬齒莧、紫草、魚腥草、地膚子各12 克,蛇床子15克,白蘞9克,白礬10克。水煎取汁坐浴,每日兩次,每次20 分鐘,每日一劑。
冬季天氣干燥,皮膚汗液分泌減少,手腳很容易皸裂,下面介紹幾則治手足皸裂的驗方: 1.紅花、松香、黃蠟、白及各5克,共研細(xì)末,再加凡士林100克,制成軟膏,外搽患部,每日2~3次。 2.核桃仁30克,芝麻15克,蜂蜜20毫升,制成膏,涂搽患部,每日1~2次。 3.黃豆100克,洗凈晾干,研細(xì)末。過篩取末,與凡士林200克混勻,裝瓶備用。用時先將患處皮膚洗凈,然后將藥膏填平裂口,外用紗布覆蓋,每隔3日換藥一次。 4.當(dāng)歸60克,紫草60克,忍冬藤10克,共浸入500克麻油內(nèi),浸泡24小時后,文火煎熬至藥枯焦,濾出藥渣,留油待涼,以棉簽蘸涂患處,每日數(shù)次。 5.馬勃50克研末,將熟豬油(或凡士林)100克加熱熔化后,加入馬勃末調(diào)勻,冷卻成膏狀,瓷罐存貯備用。用時外涂患處,每日3次,連續(xù)使用至愈。 6. 白及80克,冰片12克,五味子12克,三藥研末和勻,加凡士林400克調(diào)膏備用。用時取適量涂敷患處,外用紗布包扎,每3日換藥一次至愈。 7.三七粉30克,麻油適量,充分調(diào)勻至糊狀,裝瓶密封備用。用時先用熱水浸泡患處10~20分鐘,角質(zhì)層過厚者用刀片削去過厚的角質(zhì)層,然后每天搽藥3~4次,直至痊愈。
方藥組成:蘇葉9克,吳茱萸9克,桔梗9克,木瓜15克,陳皮6克,檳榔10克,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一劑,10劑為一療程。 膝關(guān)節(jié)疼痛常見于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屬中醫(yī)痹癥的范疇。臨床分急慢性兩種,急性多見于熱痹,慢性則見于風(fēng)寒濕痹。臨癥常見關(guān)節(jié)疼痛、屈伸不利、關(guān)節(jié)腫大等氣血閉阻的癥狀。本方以吳茱萸、生姜降逆,檳榔、陳皮下氣祛濕,蘇葉辛香開化宣散。數(shù)藥皆以氣勝,氣勝則行速,配檳榔以勝濕,桔梗開上,宣暢三焦,并佐蘇葉宣散,諸藥共奏開上、導(dǎo)下、疏中、溫宣、降濁、止痛之功。
外傷后經(jīng)脈受損,氣血凝滯,經(jīng)絡(luò)阻塞,所傷局部出現(xiàn)不同程度瘀腫、疼痛,用桅子外敷療效顯著。 外用方法:取桅子粉60克、面粉30克、雞蛋1個、燒酒適量,調(diào)成糊狀,敷于患處,藥干再換,一般敷藥2次即見效。
斑禿,俗稱“鬼剃頭”,是一種驟然發(fā)生的局限性斑片狀的脫發(fā)性毛發(fā)病。其病變處頭皮正常,無炎癥及自覺癥狀。本病病程進展緩慢,可自行緩解和復(fù)發(fā)。 1.大蒜與鮮側(cè)柏葉各15克搗碎,加入75%酒精中密封浸泡3天,過濾后涂搽患處,每日2~3次。 2.花椒、辣椒、鮮姜塊、側(cè)柏葉各15克,泡入白酒中,過24小時后取汁,每天早晚擦患處。 3.車前草100克,透骨草30克,將上藥焙成炭,浸入米醋,一周后外涂患處,每日2~3次。 4.鮮姜30克,生半夏(研末)15克,先將生姜切片擦患處,然后用生半夏細(xì)末調(diào)香油涂擦患部,每日數(shù)次。連續(xù)應(yīng)用,有刺激生發(fā)之效. 5.補骨脂25克,旱蓮草25克,75%酒精200毫升,浸泡一周后外擦,一日數(shù)次。連用兩個月。 6.側(cè)柏葉60克,黑芝麻30克,75%酒精500毫升,入瓶浸泡7~10天后,以生姜切片蘸藥酒,反復(fù)用力涂擦直至患處皮膚發(fā)紅為止,每日兩次。 7.補骨脂、制首烏各30克,菟絲子、百部各15克,浸泡于50度以上白酒中。一周后取汁外擦患部,早晚各一次,連用一個月。 8.當(dāng)歸15克,熟地黃20克,白鮮皮20克,紅花15克,川芎18克,以白酒200毫升浸泡10天后,用藥酒涂搽患處。 9.當(dāng)歸、黑芝麻、制首烏各2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分服,直至生發(fā)為止。
苦參、菊花各60克,蛇床子、金銀花各30克,白芷、黃柏、地膚子、石菖蒲各20克,射干、胡黃連、白鮮皮各15克。水煎,于每晚臨睡前先熏后洗患處,每劑藥可用3天,一般4~14天可愈。
鳳尾草又叫雞爪草、龍須草、五指草、井口邊草。全草入藥,多在夏、秋季采集。高30~70厘米,葉叢生,生長在陰濕的巖石及墻角石隙中,具有利尿通淋、清熱安神的功效。入藥治療以下疾病有良效: 急性泌尿系統(tǒng)炎癥:新鮮鳳尾草90克(干品30~60克),水煎服。 鼻衄:鳳尾草30克,海帶30克(洗凈),水煎服。 崩漏:鳳尾草30克,切碎,用水酒各半煎服。 蕁麻疹:鳳尾草適量,食鹽少許,水煎洗。 急性痢疾:成人每日取全草30克,水煎,加糖分3次口服。 大便下血:鳳尾草30克,同豬大腸燉熟去渣,食腸及湯。 傳染性肝炎:取鮮草制成100%煎液,服時加糖。成人每日100~150毫升,分2~3次服用,連服一星期。同時輔以維生素B1、維生素C。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一種常見皮膚病,俗稱“蛇串瘡”、“纏腰火丹”。早期應(yīng)用中藥外治法,對治療帶狀皰疹并緩解疼痛和縮短疼痛周期十分有利。 1.青蜈散:藥用青黛、黃柏各5份,蜈蚣兩份,冰片一份,共研細(xì)末,加麻油調(diào)成稀糊狀,外涂患處。 2.雄陀散:藥用雄黃、枯礬、密陀僧各15克,制乳香、沒藥各10克,青黛30克。共研細(xì)末,過100目篩,加生石灰水上清液、香油各40毫升調(diào)和,外涂患處,以結(jié)痂、保持濕潤為度。 3.二味拔毒散:雄黃、枯礬各兩份研細(xì)末,青黛粉3份,加濃茶水,調(diào)敷患處。
六神丸由人工牛黃、麝香、蟾酥、珍珠粉、冰片、百草霜組成,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等功效,內(nèi)服常用于口瘡、咽喉腫痛、扁桃體炎等。數(shù)年來經(jīng)臨床驗證,外用六神丸治療以下疾病有良效: 治腮腺炎:取六神丸30粒,研碎成粉末,以食醋調(diào)和涂于患處,紗布固定。每天換藥一次,3~5天可治愈 治軟組織損傷:取六神丸100粒研碎,用白酒適量調(diào)勻備用。用時涂于患處,每日3~5次,一周內(nèi)痊愈。 治帶狀皰疹:取六神丸適量,研為細(xì)末,用食醋調(diào)為稀糊狀。局部消毒后,將藥糊均勻地涂抹于患處,敷蓋紗布,膠布固定。每天換藥一次,用藥3~5天可愈。 治口腔潰瘍:取六神丸10粒,研成細(xì)粉,用涼開水調(diào)成糊狀。用消毒棉簽蘸藥涂于患處,每日3次,3~5天即可恢復(fù)。 治乳腺炎:取六神丸30粒研末后,加適量凡士林調(diào)勻,外敷局部。每天換藥一次,可有效緩解乳房疼痛。 治扁平疣:局部皮膚消毒,用手術(shù)刀片刮破疣體表面的角質(zhì)層,將研細(xì)的六神丸末敷于患處,紗布覆蓋,膠布固定。5~7天可結(jié)痂脫落而愈。 治中耳炎:六神丸50粒,枯礬10克,冰片5克,研為極細(xì)末,裝入瓶內(nèi)密封備用。用時,用干凈的紙卷成直徑為2~3毫米的小管,一端挑少許藥粉,一端放口中,把藥粉吹入耳內(nèi)。每日一次,3~5天可愈。 治癤瘡:六神丸10粒,用米醋溶解后涂搽患處。每日3~5次,一周左右可愈。
1.夏枯草30克,川貝母、白芥子、枳實各15克,海藻、昆布、橘核、青皮各10克,附片、烏藥各6克。水煎服,每日一劑,一周為一療程。 2.蒼術(shù)、桃仁、冬瓜子、甘草、牡丹皮各9克,白芍、大黃各6克,薏苡仁19克。水煎服,每日一劑。服后將藥渣用布包好,熱敷睪丸腫痛處。 3.橘核、海藻、昆布、川楝子、桃仁各15克,厚樸、木通、枳實、延胡索、木香、肉桂各9克。研為粉末,水煎服,每日一劑,一般服藥6劑可愈。
足跟痛外治驗方 足跟痛是中老年人以足跟部疼痛為特點的常見病證,多由腎虛、氣滯血瘀、經(jīng)絡(luò)受阻或足跟底部骨質(zhì)退變、增生引起。采用中藥外治可獲良效,以下驗方可供患者選用: 1.米醋1000克,適當(dāng)加熱后浸泡患足,每次一小時,每日一次,15~20次為一療程。 2.透骨草、尋骨風(fēng)、老鸛草各30克,黃花蒿20克,獨活15克,乳香、沒藥、血竭各10克。水煎,趁熱洗足,每日兩次,每次10~15分鐘,7~10天為一療程。 3.白芷、白芥子、川芎,以3:1:1的比例研末配好。取適量與醋調(diào)成稠膏狀,敷于洗凈的足跟患處,外以傷濕止痛膏覆蓋。3天換藥一次,一般用藥1~2次即可見效。此方對由骨質(zhì)增生引起的足跟腫脹疼痛,有明顯的消腫止痛效果。
基本方:生黃芪15克,焦白術(shù)15克,當(dāng)歸12克,炒白芍10克,菟絲子15克,炒杜仲10克,遠(yuǎn)志5克,麥冬9克,甘草3克。 伴妊娠惡阻加砂仁6克,陳皮5克,黃芩9克;少腹有冷感、漏紅淋漓者,去麥冬加阿膠12克,姜炭3克,黑艾葉6克,升麻5克;胎熱內(nèi)盛、血色鮮紅者,加仙鶴草10克,地榆炭9克,側(cè)柏葉9克;體虛者重用黃芪,加人參9克;腰酸加桑寄生10克,續(xù)斷6克。 用法:有習(xí)慣性流產(chǎn)病史,確診懷孕后即開始服藥,每5天服一劑,服至妊娠7個月為止。若少腹有下墜感、腰酸漏紅者,則每日一劑,癥狀緩解后改為5日一劑。 本方用黃芪、白術(shù),益氣舉胎,當(dāng)歸、白芍補血養(yǎng)胎,菟絲子、杜仲益肝腎補精,麥門冬、遠(yuǎn)志寧心安神。此方藥輕性平,可緩補氣血,補益肝腎。黃芪、白術(shù)、當(dāng)歸、白芍、菟絲子、杜仲均為安胎常用之品,遠(yuǎn)志一藥可安神定志。易滑胎患者懷孕之后,常心神不寧,擔(dān)憂再滑,遠(yuǎn)志安神,合乎病情,胎動投之可收意外之效。
急性乳腺炎為婦科常見疾病,臨床可見乳房局部腫痛,常伴有形寒壯熱、周身不適等全身癥狀。筆者采用內(nèi)服外敷法,臨床療效滿意。 內(nèi)服:土茯苓15克,蒲公英12克,敗醬草15克,地丁草12克,忍冬藤30克,瓜蔞皮12克,川郁金9克,王不留行9克,連翹9克,梔子10克,甘草3克。上藥濃煎,取汁三小碗,每日服3次,每次一小碗。 外敷:生大黃、川黃柏各15克,共研為末,加冰片適量調(diào)和,分9包。取藥一包,以白酒調(diào)成半糊狀,敷患處,每日兩次適時換藥。 上法內(nèi)服外敷治療乳腺炎,能清熱解毒、抗菌消炎、疏通乳絡(luò)、消腫散結(jié)。筆者臨床應(yīng)用數(shù)十例,皆獲消散功效。
體質(zhì)虛弱之人,常因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傷涼性飲食而致胃痛發(fā)作,秋末冬初尤為多見。下面介紹幾則行之有效的驗方,供患者選用。 1.高度白酒50毫升盛在小碗里,打入一個雞蛋,把白酒點燃,酒燒干了,雞蛋也熟了,早晨空腹吃一次。輕者1~2次,重者4~5次可愈。 2.生豬肚一個洗凈,老生姜15克切片,裝入肚內(nèi),燉熟或蒸熟,連湯分2~4次吃完。此方常服可治胃潰瘍。 3.小茴香、橘核各等份,炒后研為細(xì)末混合,取5克溫開水沖服。胃痛時或早晚飯前服一次。此方用黃酒沖服兼治少腹、疝氣疼痛。 4.小茴香、干姜、木香各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劑。 5.吳茱萸、砂仁、生姜、半夏、黨參、神曲各3克,大棗3枚。水煎服,每日一劑。 6.公丁香3克,柿蒂5克,陳皮9克。水煎服,每日一劑。此方兼治呃逆。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