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湯方第二十二'
[方義]
此散寒發(fā)汗,辛溫解表之重劑。
[主治]
傷寒,太陽病,頭項強痛,或身疼腰痛,或骨節(jié)痛,或單惡寒,或寒熱并見,脈浮而緊,氣喘無汗。但必須具有不喜冷性飲食,或不欲飲水,舌苔淡白而薄,或無苔而潤,小便清白等。
[藥品]
麻黃一至三錢 桂枝一錢至:二錢半 甘草一錢 杏仁一錢至二錢半
[煎服法]
水一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覆被取汁。
按:舊日先煎麻黃去上沫的煎法,我試驗去不去沫,在療效上沒有什么差別,故改之。
[用藥大意]
麻桂以散風寒;杏仁以利肺氣,并助麻黃以定喘;甘草和中以助汗源。并調(diào)和諸藥。
[禁忌證]
(1)陰虛或有內(nèi)熱者,如口渴喜冷性飲食者,咽喉干燥者,淋家,瘡家,衄家,亡血家,汗家,均不可服。
(2)虛而兼寒者,如身重、心悸、脈微者,尺中遲者,有汗或多汗者,素有寒者,均不可服。
按:以上各種病證,都指麻黃證兼見之證而言,深恐誤發(fā)其汗,亡其津液,或熱邪益甚?;蛲鲫栘誓?,釀成種種事故.
[類似方劑參考] (1)桂枝湯:此治太陽病有汗之方。
(2)麻杏甘石湯:此辛涼解表之方。
(3)大青龍湯:此治表寒兼有內(nèi)熱之方。
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方第二十三
[方義]
此治風熱證,辛涼解表之方。
[主治]
風熱氣喘發(fā)熱,或有汗,或無汗,但必須有內(nèi)熱喜冷之證。
按:有汗是屬于內(nèi)熱較盛之證,麻黃性溫發(fā)汗宜少用,生石膏清熱宜多用。
[藥品]l
麻黃一至二錢 杏子一至二錢 生石膏二至五錢(研細) 炙甘草一錢至錢半
[煎服法]
用水一茶杯至一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麻黃、杏仁解表降氣治喘,生石膏以清內(nèi)熱,炙甘草以和中。!u|=l
[禁忌證]
無表證之喘者忌之,無里熱之喘證更忌之。
[類似方劑參考]
(1)麻黃湯:此為治表寒不兼內(nèi)熱喘證之方。
(2)三拗湯:此為治表不甚寒、里無內(nèi)熱喘證之方。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第二十四
[方義]
此治寒邪直中少陰,表里皆寒,兼補中之方。
[主治]
寒邪直中少陰,表里皆寒,其癥發(fā)熱惡寒,脈沉微,不喜冷性飲食。但病程略長,病勢稍緩,或沒有頭痛,且身體沒有顯著虛弱癥狀。j
[藥品]'
麻黃一錢至錢半 附子一錢至錢半 炙草一.錢至錢半
[煎服法]
水一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麻黃散表寒,附子溫里寒,炙草補中,對于表里皆寒證,時日稍緩者,用之相宜。
按:此證甚急,雖二三日之間,也須注意虛弱方面。細辛、炙草之易正是為此,必要時還須酌加人參、熟地一類藥品。
[禁忌證]
喜冷性飲食者,不可服,須防陰虛血虛兼受寒邪之病。
體有顯著虛弱癥狀者,不可服,須防陽虛氣虛兼受寒邪之病。
[類似方劑參考]
(1)麻黃附子細辛湯:此治寒邪直中少陰,表里皆寒,兼有頭痛,病在開始時,體力沒有顯著衰弱之方。
(2)理陰煎或大溫中飲:此治陰虛血虛兼感寒邪之方。
按:陽虛須加附子。
(3)補陰益氣煎:此治血虛氣虛兼感寒邪之方。
(4)麻黃湯(《千金翼方》卷十九方):此治風濕水疾,身體面目腫,不仁而重。皮水用之良。
麻黃附子細辛湯方第二十五
[方義]
此治表里皆寒之方。
[主治]
寒邪直中少陰,表里皆寒,發(fā)熱惡寒,頭痛,脈沉微。
不喜冷性飲食,從體質(zhì)方面檢查,沒有顯著可補的衰弱現(xiàn)象。
[藥品]
麻黃一錢至錢半 附子一錢至錢半 細辛五分至一錢
[煎服法]
水一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麻黃散表寒,附子溫里寒,細辛升內(nèi)陷之陽氣。對于表里皆寒始得之證最為相宜,或兼頭痛者,用之也可。
[禁忌證]
喜冷性飲食者忌用,因此證須防陰虛血虛兼受風寒之病。體質(zhì)有虛弱現(xiàn)象者忌用,因此證須防陽虛氣虛兼受風寒
之病。
[類似方劑參考]
(1)麻黃附子甘草湯:此治表里皆寒,或體質(zhì)較弱,或時間較長,或沒有頭痛之方。
按:此證須加人參。
(2)景岳理陰煎、大溫中飲:此治陰虛血虛感受寒邪之方。
(3)補陰益氣煎:此治血虛氣虛感受風寒之方。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第二十六;
[方義]
此解表清熱、利濕退黃之方。
[主治]
身黃,發(fā)熱,無汗,有表證者。
[藥品]
麻黃一至二錢 連軺三至五錢 生姜一至三片 赤小豆三至五錢 杏仁一至二錢炙草一錢至錢半 大棗一至二枚生梓白皮二至三錢(
按:生梓白皮可以桑白皮代之。 《千金翼方》 “軺”作“翹”??蓮摹?/p>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麻黃、杏仁、姜、棗以解表,連軺、赤小豆、生梓白皮清熱利濕以退黃。舊用潦水,取其味薄不助濕氣而利熱也。
[禁忌證]
黃疸沒有發(fā)熱無汗之表證者忌之,有里寒者亦忌之。
[類似方劑參考]
(1)茵陳蒿湯:此治黃疸兼有里證之方。
(2)梔子柏皮湯:此治黃疸沒有表里證,單純濕熱郁滯之方。
麻黃升麻湯方第二十七
[方義]^
此升散下陷之郁陽,治上熱下寒、熱多寒少證之方。
[主治]
傷寒誤下后,咽喉不利,吐膿血,下利不止,手足厥逆,脈沉而遲,下部脈不至等證。但必須根據(jù)患者的體質(zhì)、年齡、得病久暫、治療經(jīng)過,以及飲食之喜冷、喜熱,脈搏之有力、無力,全面細心分析,肯定屬于上熱下寒、熱多寒少之證方可試用。
整理者按:李翰卿有麻黃升麻湯治肺痿案。
[藥品]
麻黃五分至一錢 升麻五分至一錢 當歸一錢至錢半黃芩一錢至錢半葳蕤一錢至錢半 知母一錢至錢半 生石膏一錢至錢半 炙草一錢至錢半 桂枝一錢至錢半 生杭芍一錢至錢半 干姜一錢至錢半 白術一錢至錢半 茯苓一錢至錢半 天門冬一錢至錢半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汗出愈。i
[用藥大意]
麻黃、升麻以升散內(nèi)陷之陽邪;黃芩、石膏、知母以清郁積之內(nèi)熱;天冬、葳蕤滋陰;當歸、芍藥和血。合之以治咽喉不利、吐膿血之上熱證。桂枝、干姜溫中去寒,苓、術、炙草補脾利濕,一方面助升陽之品以止泄,一方面防止清熱滋陰之品有傷腸胃也。這是治上熱下寒的一種方法。
[禁忌證]..
此方寒藥較多,對于亡陽真寒假熱之證,回陽救脫尚恐不及,何敢重用升散清涼之品,故忌之。
[類似方劑參考]
烏梅丸:此方熱藥較多,且重點在于酸收。治消渴、蛔厥、久利之證屬寒熱夾雜或上熱下寒而寒證較多之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