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道”是可以說清楚的,但不是人們一向所說的那樣;道的名是可以叫出來的,但不是人們一向所用的那類名,“無”指的是“天地之始”;“有”指的是“萬物之母”。所以,堅持從“無”的角度考察“道”,想要以此來認識它的與眾不同;堅持從“有”的角度考察“道”,想要以此來認識它的作用之廣大。“無”和“有”是從不同角度對同一對象所作的不同刻畫,將“無”和“有”統(tǒng)稱為“玄”,一個“玄”再加上一個“玄”,就是一切奧妙的總出處。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
要是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那也就談不上美了;要是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善,那也談不上善了。于是,有和無相對而存,難和易相映而成,長和短互相比較,高和下互相補充,音和聲互相平衡,前和后互相伴隨。所以,圣人只做那些本來就該做的事,奉行不言的準則,任憑萬物自行其是而不加指責,生養(yǎng)萬物卻不占有它們,做了好事卻不仗恃它們,具備了圣人的品質(zhì)卻不以圣人自居。正因為他不以圣人自居,所以才能保持其圣人的地位。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
不以多財為上,就可以使百姓不去爭奪;不珍視難得的物品,就可以使百姓不去獻媚;不顯示喜歡什么、想要什么,就可以使民心保持穩(wěn)定。所以,圣人的清平世界能夠使百姓的心境虛空,生活溫飽,志向減弱,體魄增強??偸拱傩詹蝗プ非笾腔?、不生出新的欲望,使那些有智慧者也不敢有所作為。只要按無為的原則辦事,就必然天下大治。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譯文:
“道”是虛空的,但用起來卻總用不全它,它非常深遠,好像是萬物的祖先;[挫掉棱角,解開紛亂,調(diào)好光亮,勻散塵土,]它看不清楚,好像就在那里。我不知道它是怎么生出來的,大約在上帝這先就已經(jīng)有了。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o2 yue4)乎?虛而不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譯文:
天地不仁,像(人們)對待芻狗那樣對待萬物;圣人不仁,像(人們)對待芻狗那樣對待百姓。天地之間不就像一個大風箱嗎?空空蕩蕩而又無窮盡,只要一動就有風鼓出來。老講天命是沒有出路的,不如保持中間狀態(tài)。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pin4)。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譯文:
原始的神不會消亡,這就是最初的母性。這個最初母性的產(chǎn)門,就是天地的根本。她綿綿不絕地存在著,其作用永無窮盡。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譯文: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不是單獨存在而是與萬物共存,從而能長存不逝。因此圣人將自己放在眾人之后卻反而使自己領先于眾人,將自我置之度外卻反而能保存自我。我不正是因為他不去刻意追求私嗎?卻反而成就了他的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最好的品質(zhì)就像水那樣。水的好品質(zhì)是有利于萬物而又不爭高低,處于眾人所厭惡的低處,所以水的品質(zhì)接近于“道”。
居住以在地面為善,心以安于低下為善,與人交往以采取仁的態(tài)度為善,言談以守信為善,為政以清平為善,做事以量力而行為善,行動以合乎時宜為善。正因為什么也不爭,所以也就不會有什么過失。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rui4)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譯文:
把懷子端著斟滿,還不如就此停止。捶得很尖還要磨得很利,就不能保持長期不損。金玉滿堂,就沒有辦法守住。富貴而產(chǎn)生驕奢,就是在自取禍患。功成身退,才符合天道。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滌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譯文:
被身體所載的魂魄如果堅持不被人察覺,還能不與軀體分離嗎?捏著嗓子以顯柔嫩,能和嬰兒一樣嗎?洗凈本原這面鏡子,還能照不出瑕疵嗎?講求愛民治國,還能不用智慧嗎?天門時開時閉,能夠沒有雌性嗎?了解了前因后果,還能保持無為嗎?[生育萬物,包容萬物,生育萬物卻不占有它們,做了事情卻不倚仗它們,統(tǒng)領萬物卻不主宰它們,這就是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gu3),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shan1 zhi2)以為器,當無其,有器之用。鑿戶牖(you3)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譯文:
三十根輻條安在一個軸瓦上,靠著軸瓦當中的本來就有的那個空間,才造就了車子的用途。和泥制成器皿,靠它當中本來就有的那個空間,才成就了容器的用途。鑿開門窗建成房屋,靠著四壁當中本來就有的那個空間,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制造出來的東西只是提供了一個條件,最后使用的仍是本來就有的那個空間。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tian2)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取彼取此。
譯文:
追求美麗的色彩會使人眼睛變盲,追求動聽的音樂會使人耳聾,追求鮮美的滋味會使人舌變木,縱情狩獵會使人心發(fā)狂,喜歡奇珍異寶會使人行為出軌。因此,即然圣人做事是為了生存而不是為了享樂,那就拋棄“禮”而采取“道”和“德”。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譯文:
寵任被埋沒的人,如同使他們受驚一樣;貴待身邊的親信與貴待自己是一回事。為什么說寵任被埋沒的人如同使他們受驚一樣呢?因為寵是把對方當做下屬,得寵如同受驚,失寵也如同受驚。為什么說貴待身邊的親信與貴待自己是一回事呢?我之所以有這許多親信,就是因為我有個自我,如果我沒有自我,那還有什么親信不親信的呢?
所以,如果能把貴身變成貴天下,你就是可以奇托天下的;如果能把愛身變成愛天下,你就是可以托付天下的。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jiao3),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譯文:
看不見的東西,叫夷;聽不到的東西,叫希;摸不著的東西,叫微。這三種東西不能再進一步追究,把它們合起來稱作“一”?!耙弧边@種東西,它上面分不清楚,它的下面都很清楚。按照原有的法則無法給“道”命名,因為又回到了“不是被生出來的物”這種特殊的物,所說的是原始形狀這樣一種特殊的形狀,原始物質(zhì)這樣一種特殊的形象,這就叫惚恍。從前面看不見它的頭,從后面看不見它的尾。用自古就有的“道”來把握如今所生出來的事物,就能知道天地萬物有一個開端,這就是“道”的原則。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眇玄達,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強為之容,曰:豫呵,其若冬涉水;猶呵,其若畏四鄰;儼呵,其若客;渙呵,其若凌釋;敦呵,其若樸;混呵,其若濁;曠呵,其若谷。濁而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不欲盈,是以能蔽而不成。
譯文:
古時善于按道行事的人,微妙而懂得天地本原的道理,深刻而找不到識別他的具體標志。正因為找不到具體標志,所以我們來盡力描述一下他;
他遲緩猶豫,就像冬天涉水;他小心謹慎,就像害怕鄰居責怪;他端莊拘謹,就像在做客;他沒有一定之規(guī),就像融化的河冰;他敦厚淳樸,就像未經(jīng)雕飾的原木;他讓人看不透,就像飽含泥沙的濁水;他開朗豁達,就像空曠的山谷。
濁水靜下來,就可以慢慢變清;安定之后的水不再動起來,又會生出混濁。保持這個“道”的人做事不求十足,所以能像舊衣服一樣不引人注意而不像新做的衣服那樣惹人注目。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du3)。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譯文:
到達虛空,是最高境界;保持清靜,是持重態(tài)度。萬物一齊運作,我們來向回頭的方向作一番考察。盡管事物紛繁復雜,但都要服從各自的根本。這種服從根本的性質(zhì)就是靜,也叫做保持本性;保持本性是一種常性,懂得萬物皆有常性,就是明白事理。不了解這種常性而硬要如何如何,必定沒有好結果。懂得常性,就能“容(其他事物)”?!叭荨痹龠M一步就可以達到“公”,“公”再進一步就可以達到“王”,“王”再進一步就可以達到“天”,“天”再進一步就可以達到“道”,達到“道”的境界就可以保持長久。(明白了這個道理)終生都可以免除危險。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譯文:
最上等的君主,百姓只知道有他,(感覺不到他的作用)。次一等的君主,百姓親近他、贊譽他。再次一等的君主,百姓懼怕他。再次一等的君主,百姓就蔑視他。君主的信用不足,就會導致百姓對他的不信任。最上等的君主總是一副憂思的樣子,很少說話。事情做好了、成功了,百姓都說是我們自己成為這樣的。
第十八章
故,大道廢,安有仁義?知慧出,安有大偽?六親不和,安有孝慈?國家昏亂,安有貞臣。
譯文:
所以,要是連大道都廢棄了,那還有什么仁義?要是把智慧統(tǒng)統(tǒng)拋棄掉了,那還有什么大偽?鬧到六親不和的地步,還有什么孝慈?國家搞得昏亂不堪,還有什么忠臣?
第十九章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譯文:
不去追求圣人的名分、不去使用智慧,就可以使百姓獲得百倍的利益;不去追求仁和義,就可以使百姓恢復孝慈的本性;不去追求巧和利,就可以根絕小人的禍害。把這三句話作為行動準則還不夠充分,還要有更為基本的準則,那就是;不加修飾雕琢,保持本來面目;少想自己,不生欲望。
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欙(lei3)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liao2)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譯文:
不去追隨,效仿別人,就不至于左右為難。應承與斥責相差能有多少?善與惡相差又能有多少?別人所畏懼的我就不能不畏懼嗎?荒唐啊,簡直不著邊際!
眾人都興高采烈,如同享用盛大的宴會,如同春日登臺遠眺。我卻獨自呆在一旁,沒有作出任何行動的決定,就像還不會笑的嬰兒。一臉倦容,好像不知該往哪里去。眾人都有余裕,我卻偏偏若有所失。我這一片愚人之心,實在是混混沌沌?。∫话闳硕寄敲疵靼?,我卻偏偏糊涂。一般人都那么精細,我卻偏偏粗疏。平平靜靜,就像無邊的大海;如同高空的西風,永遠不停地吹向東方。眾人都有指靠,而我卻偏偏笨得像個鄉(xiāng)下人。我偏偏與眾不同,而看重“吃飯”的根本。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譯文:
大德的內(nèi)容,就是一切按道的樣子去做。道作為一種物,其最突出的特點是沒有來歷沒有形狀。說它沒有形狀沒有來歷,這里面卻也有一種形象;說它沒有來歷沒有形狀,這里面卻也有一種實物;它即遙遠又不分明,其中卻有“精”。這個“精”實實在在,里面包含著信息。從過去到現(xiàn)在,“精”地位一直沒有改變,據(jù)此可以了解萬物的各個方面。我是怎么知道萬物的形情的?就靠上面所說的這些。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歸之。
譯文: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所以圣人抱定不為人所知的態(tài)度而成為天下的典范。他不表現(xiàn)自己,因此十分顯著;他不標榜自己,因此非常突出;他不夸耀自己,因此能有所成就;他不自負,因此成為領導。正因為他不去爭什么,所以天下也就沒有什么人可以與他去爭。古人所說的“曲則全”等等的那些話怎么會是空話呢?實在是任何事物都在遵從這一規(guī)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孰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況于人乎?故從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譯文:
少說自己如何如何。暴風刮不了一整天,驟雨下不了一整日。難道有誰阻止它們嗎?天地(表現(xiàn)自己)都不能長久,以何況人呢?因此應當按天地的樣子去做。
遵從“道”的人其共同點是“道”,奉行“德”的人其共同點是“德”,背離“德”的人其共同點是“背離”。對于以“德”為共同點的人,“道”也有德于他們;對于以“背離”為共同點的人,“道”也離開了他們。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譯文:
抬起腳跟就會站不穩(wěn),拼命跨大步就會走不動,表現(xiàn)自己的人不會因此而顯著,標榜自己的人不會因此而突出,夸耀自己的人不會因此而有所成就,自負的人也不會因此而成為領導。從“道”的角度來看,這些行為都是多余的??峙逻B牲畜都厭惡它們,所以有道的人不會這么做。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譯文:
有個東西混然而成,先于天地而存在。即無聲又無形,即不依賴其他事物也不會有所變化,全面運作而永不停息??梢园芽醋鎏斓厝f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如何刻畫它,姑且稱之為“道”,勉強將它命名為“大”。大意味著彌漫開來,彌漫意味著距離我們遙遠,遙遠意味著與一般事物截然不同。如此看來,道是大,天是大,地是大,王也是大。宇宙間有四個稱得上大的東西,王是其中之一。人按地的樣子行事,地按天的樣子行事,天按道的樣子行事,道按自己的樣子行事。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圣人終日行不離輜(zi1)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譯文:
重是輕的根本,靜是躁的主宰。所以圣人終日在外行走卻從不離開輜重。如今雖然有了宮殿,但如果居處在外,仍會脫離根本,大國的君主為什么要以自己的行為來輕待天下呢?輕動會失去根本,疾動會失去控制。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zhe2);善數(shù),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譯文:
善于行路的人可以不留下車轍的痕跡,善于言談的人可以不留下漏洞把柄,善于計算的人可不用算籌,善于鎖閉的人可以不用栓,銷而仍使人無法打開,善于捆綁的人可以不用繩索而仍使人無法解開。因此,由于圣人一貫善于救人,所以沒有人被拋棄;一貫善于救物,所以也沒有物被拋棄。這表明他有著全面的洞察力。所以說,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是善人的來源。如果不珍視這些老師,不保護這個來源,就算再聰明也要犯大糊涂。這是個重要訣竅。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恒德不離。恒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復歸于樸。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恒德不貸。恒德不貸,復歸于無極。樸,散則為器;圣人,用則為官長;夫大制無割。
譯文:
明知道什么是雄強,卻仍然甘守雌柔,這就是達到了天下的“溪”。達到了天下的“溪”,就可以保持德而不脫離。保持德不脫離,就如同又回復到嬰兒的狀態(tài)。明知道什么是顯赫,卻仍然甘于埋沒,這就達到了天下的“谷”。達到了天下的“谷”,就可以保持德更加充足。保持德更加充足,就如同回到原始的“樸”。明知道如何能在明處,卻甘心處于暗處,就可以成為天下的楷模。成為天下的楷模,就可以保持住德而不出差錯。保持住德不出差錯,就回復到最根本的“無”的狀態(tài)。
樸,要是被割散就成了器;圣人,要是管事就作百官之長;在大的制作和舉措中,不能將材料割散了使用。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hui1),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譯文:
為了使天下歸心而特意去做某些事情,我料定是不會有什么結果。天下是一種神圣的東西,不是想讓它如何就能如何的。硬要去做會把天下搞糟,再要堅持就會鬧到不容于天下的地步。因此,即然天下萬物有走在前面的也有跟在后面的,有呵暖氣的也有吹冷氣的,有強狀的也有瘦弱的,有受挫的也有毀滅的,所以圣人做事就不要過分,不要過多,不要過大。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不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譯文:
用道來輔佐君主的人,不靠戰(zhàn)爭來推行自己的意志,戰(zhàn)爭這種事情很容易招致還報。軍旅駐扎過的地方,會變得荊棘叢生。大戰(zhàn)過后必定導致大災。善者在戰(zhàn)爭中只要有個結果就罷兵,并不堅持非勝不可。有了結果也不矜持;有了結果也不夸耀;有了結果也不驕傲;有了結果但并沒有得到什么利益,也就此罷兵;這就叫有了結果便不糾纏。
有些事物正當壯盛卻衰敗了,這是就表明它們不合乎道。不合乎道的東西都會夭折。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道者弗居。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xian1)襲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殺人眾以悲哀立之,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
譯文:
兵器是不祥的東西,連畜生恐怕都不愿見到它,所以有道的人不會整天與它廝守。君子平時以左為貴,而用兵時以右為貴,這表明兵器不是君子所推崇的東西。兵器是一種不祥的東西,不得已用它的時候,只要鋒利、配套就算好的,不要再去裝飾它。如果把它裝飾得很漂亮,就表明是以殺人為樂的。以殺人為樂的人,是不可能在天下獲得好名聲的。所以吉慶之事以左為上,喪事則是以右為上。因此偏將軍的位置在左邊,上將軍的位置在右邊,這表明軍隊中的禮儀是按喪禮來規(guī)定的。殺人的那些人都是以哀痛的心情來到戰(zhàn)場的,對戰(zhàn)爭的勝利也是按喪禮的儀式來處置的。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即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辟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譯文:
“道”一向是天地之始,所以可以把它叫做“樸”。雖然它衣養(yǎng)萬物卻即不為萬物之主也沒有任何欲望,但天下也沒有什么事物能支配它。侯王們?nèi)绻軋猿忠吗B(yǎng)萬物而不主、常無欲的原則,萬物都將自就賓位。(就象)天地相合而降下甘露(那樣),老百姓用不著誰下命令就能自動保持平等、平均的狀態(tài)。
一旦有了典章制度就會產(chǎn)生名分的區(qū)別。名分即已存在,那也要知道適可而止,知道適可而止還是可以避免危險的?!暗馈毕鄬τ谔煜露?,就類似于川谷相對于江海的關系。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譯文:
能認清別人叫做智,能認清自己才叫明。能戰(zhàn)勝別人叫做有力,能戰(zhàn)自己才叫做強。知足的人富有,堅持做下去的人有志。不失去根基根的人保持長久,雖死而不能被遺忘的人才是永生。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譯文:
大道無所不在呵,它可以左右一切,萬物都在仰仗著它。它生出萬物卻不干涉它們,成就大功卻并不要求什么名分。護養(yǎng)萬物但即不主宰它們也沒有任何欲望,(這種品質(zhì))可以叫做“小”;萬物歸順于它但它仍不去主宰萬物,(這種品質(zhì))可以叫做“大”。由于“道”始終不主動去做“大”。這件事,所以能夠成就它“大”的品質(zhì)。
第三十五章
執(zhí)大象,下下柱,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譯文:
保持住萬物歸附仍不肯作為主宰的形象,普天下的人都會來投奔,投奔來的人都不會受到傷害,都能安居、平和、康泰。音樂和食品可以使過客停步,“道”說起來淡而無味,看又看不見,聽也聽不著,但用起來卻無窮盡。
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xi1)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譯文:
要關閉什么,就意味著它原本是張開的;要削弱什么,就意味著它原本是強大的;要廢止什么,就意味著它原本是興盛的;要奪掉什么,就意味著原本有過這個封賞。這就叫做細微的洞察力。
(要避免危險,)采用柔弱的態(tài)度勝過采用剛強的態(tài)度。魚不可以離開深淵,國家的軍力不可以展示于人。
第三十七章
道恒無名,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鳎釋㈡?zhèn)之以無名之樸。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夫?qū)⒉蝗琛2蝗枰造o,天地將自正。
譯文:
道向來沒有名分,侯王如果能遵守這一原則,萬物都將自歸化。萬物歸化而使侯王的欲望發(fā)作,我將舉起無名之樸示意,使他鎮(zhèn)定下來。舉無名之樸使他鎮(zhèn)定了,他也就不再想做什么了。不想做什么從而達到清靜,天下自然走上了正軌。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譯文:
上德之人不去施德,所以才能不斷生出新的德。下德之人做事時總帶著“德”的目的,所以只有原先那點德。上德并不特意施德也不指望對方響應,下德特意施德而且指望得到響應。上仁特意施仁但并不指望得到響應。上義則特意施義而且指望得到響應。上禮特意去推行禮卻無人理睬,就捋起袖子抓住人家不放。所以,脫離了“道”才追求“德”,脫離了“德”才追求“仁”,脫離了“仁”才追求“義”,脫離了“義”才追求“禮”?!岸Y”這個東西,不僅缺少忠信,而且是禍亂的根源;前面所說的那些“禮”的行為,不僅沒有“道”的成分,而且是愚昧的開端。因此,大丈夫既然立于忠信的深厚之處而不居于忠信的菲薄之處,既然立于“道”的實在之處而不居于“道”的虛無之處,那就拋棄“禮”而采取“道”。
第三十九章
昔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至也。謂天毋已清,將恐裂;地毋已寧,將恐發(fā);神毋已靈,將恐歇;谷毋已盈,將竭;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gu3)。此其賤之本歟(yu2)?非也?故致數(shù)輿(yu3)無輿。是故不欲祿祿如玉硌硌(luo4)若石。
譯文:
自古以來能達到“一”的,有:天達到“一”就是清明的,地達到“一”就是安寧的,神達到“一”就是靈驗的,谷達到“一”就是充盈的,侯王達到“一”就是好君主。是“一”導致了這一切。就是說,天要達不到清明,恐怕會破裂;地要是達不到安寧,恐怕會震動;神要是達不到靈驗,恐怕會沒人敬奉;谷要是達不到充盈,就會枯竭;侯王要是達不到貴和高,恐怕會倒臺。于是,所有的貴都是以賤為根本,所有高的東西都得以低下為基礎。因此侯王才以“孤”、“寡”、“不榖”自稱。這不正是他那賤的根本嗎?難道不對嗎?所以獲得許多贊譽反倒不是贊譽。因此不要老想著象玉那樣因其美麗而備受稱贊,像石那樣因其堅硬而備受稱贊。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譯文:
使事物向反的方向轉化,是道的動作;使事物的勢頭減弱,是道的效用。天下萬物都是從“有”生出來的,而“有”最終由“無”生出來的。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做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lei4)?!鄙系氯艄龋蟀兹羧?,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譯文:
上士聽了道,努力去實施:中士聽了道,將信將疑;下士聽了道,放聲大笑。要是他們不笑,那也就不叫道了!所以常聽人說:明擺著的道卻好像找不到,上坡的道卻好像下坡的道,平坦的道好像崎嶇的道。崇高的德好像低矮的谷,太過顯赫反而如同被埋沒,廣布天下的德卻好像很不充足,已然確立的德倒像是權宜之計,質(zhì)樸純真卻像假冒的贗品,大的方形就沒有角落,大的器具總要晚些造成,大的聲響卻反而聽不見,大的形象就說不上個形狀。“道”讓人感覺不到而沒有任何名分,但只有“道”善于輔助萬物并且成就萬物。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gu3)。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譯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都背向陰而面向陽,氣流使陰陽達到平衡。人所厭惡的要數(shù)孤、寡和不榖(gu3),而王公卻用作稱呼。所以對各種事物而言,有是要貶損它卻加強了它,要加強它卻貶損了它。別人所教的東西我也會教,(如象)“強梁者不得其死”(這樣的話)我就要把它當做一項內(nèi)容來講授。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譯文:
天一最柔弱的東西可以自由地穿過天下最堅硬的東西,“無”和“有”可以進入沒有縫隙的地方。我因此就懂得了“無為”的益處?!安谎浴钡暮锰?,“無為”的益處,是什么都比不上的。
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爸悴蝗?,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譯文:
名分與本身哪個更根本?自身與財貨哪個更重要?得不到與得而復失哪個更痛苦?所以太過愛惜必然導致大的耗費,儲藏得多了損耗必定很大。知道滿足就不致窮困,知道適可而止就不致危險,靠這兩條就可以使人長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譯文:
完全做成的東西,(看上去)好象缺了些什么,但用起來卻一點也不差。完全裝滿(水)的容器,(看上去)好像是空的,但用起來卻一點也不少。非常直的東西(看上去)卻好像是彎的,大的機巧(看上去)倒好像很笨拙,特別善辯的人(看上去)倒好像不會說話。疾行能克制寒冷,清靜卻能克制暑熱,(所以)清靜是天下的正角。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有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譯文:
天下像“道”那樣的君主,連戰(zhàn)馬都被拉回來種田;天下沒有像“道”那樣的君主,連懷胎的母馬都被送上戰(zhàn)場,以至產(chǎn)駒于野外。禍患莫大于不各足,過錯莫大于貪得。所以,要是能把知足當作滿足,就總會感到滿足。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門,知天下;不窺牗(you1),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不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譯文:
不用出門,就能知道天下是怎么一回事;不用張望窗外,就能認清天道。走得越遠,(就說明)知道的越少。所以,圣人不是靠外出而獲得知識,不是靠目睹而叫出名字,不是靠勉力作為而成就功業(yè)。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譯文:
事事效仿別人,要做的事一天比一天增加;事事遵循“道”,要做的事一天比一天減少;少來少去,最后達到無為:既不特意去做什么也不特意不做什么。要使天下歸心就不能增加新的事奉。要是增加事奉,就不能使天下歸心。
第四十九章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she4)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譯文:
圣人沒有固定的情感,以百姓的情感為情感。善良的,我善侍他們,不善良的,我也善待他們,德表現(xiàn)在善上。守信的,我對他們守信,不守信的,我也對他們守信,德表現(xiàn)在信上。圣人面對天下,為了天下小心翼翼地連自己的情感都不清楚了。百姓都只管照顧自己的所見所聞行事,圣人把他們都當孩子看待(而不加指責)。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si4)虎,入軍不被甲兵。兕(si4)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也。
譯文:
放充求生的努力,就只好接受死亡。順順當當活下來的人占十分之三左右;早夭的人占十之三左右;雖然活了下來,但常常受到死亡威脅的人,也占十分之三左右。他們?yōu)槭裁茨芑钕聛砟??就是因為他們求生的愿望十分強烈。曾聽說那些善于保護生命的人,在陸地上行走時不會遇到兕虎,在戰(zhàn)爭中也不會受到兵器的傷害。兕角無從撞他,虎爪無從抓他,兵器無從傷害他。什么道理呢?因為他不去找死。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譯文:
講“道”,說的是生;講“德”,說的是容;講“物”,說的是外形;講“勢”說的是所成。因此萬物沒有不以道為尊而以德為貴的。道之為尊,德之為貴,并不是出于誰的封贈而一向是自己形成的。所以,道就是說生,德就是說容:容其生長、容其繁育、容其安分、容其兇惡、容其天年、容其傾覆。
生養(yǎng)萬物卻不占有它們,做了事情卻不倚仗它們,統(tǒng)領萬物卻不主宰它們,這就是最基本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譯文:
天下有個開端,這就是天下之母。了解了這個天下之母,再由此認識她所生出的萬物;認識了萬物,再回過頭來堅持這個天下之母,就可以終身沒有危險。遮住耳目,關閉門戶,終身都不致勞碌。放開耳目,多所事務,終身都無法解脫。能看清細節(jié)叫“明”,能堅守雌柔叫“強”。在上面所講原理的指導下,再回來認識各種細節(jié),從而不給自己留下禍患,就是我們所說的遵守常性。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是謂盜夸。非道也哉!
譯文:
哪怕我只是一陣陣的明白,行走在大道上時,最怕的就是岐路。大道是如此平坦,但人們卻偏愛走小路。時光過多地荒蕪廢掉了,田地過多地荒蕪了,倉庫過多地空虛了,卻還穿著華服,佩著利劍,吃著美食,而且家有余財,這就叫小人奢侈。完全不合于道。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撥,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這于國,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譯文:
善于建立的(所建立的東西)不會被撥除;善于抱持的,(所抱的東西)不會滑脫。因此子孫就能對他們祭祀不絕。將德實踐于自身,這樣的德才是實在的;將德實踐于一個家,這樣的德才能有余;將德實踐于一個鄉(xiāng),這樣的德才能更多;將德實踐于一個國,這樣的德才能豐富;將德實踐于全天下,這樣的德才能全面。所以,要從自身的角度觀察自身,從全家的角度觀察一家,從全鄉(xiāng)的角度觀察一鄉(xiāng),從全國的角度觀察一國,從全天下的角度觀察天下。我是怎么知道天下是這樣子的?就靠上面的辦法。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蠆虺(chai4 hui3)蛇不螫,猛獸不據(jù),攫(jue2)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pin4)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譯文:
含德到了深厚的地步,就和嬰兒相仿。毒蟲不蜇他,猛獸不撲他,兇鳥不抓他。他骨弱筋柔,拳頭卻攥(zuan4)得很緊。他并不懂男女交媾,小生殖器卻翹起來,這就是因為體內(nèi)有“精”的緣故。整天號哭,聲音卻不嘶啞,這是因為體內(nèi)調(diào)和的緣故。懂得調(diào)和,就叫“?!?;懂得“常”,就叫明;對生命有利,就叫“祥”;任性使氣,就叫“強”。事物正當狀盛卻衰敗了,這就表明它不合乎道,不合乎道的都會夭折。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 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譯文:
懂得人不說,說的人不懂。遮住耳目,關閉門戶,挫掉棱角,解開紛亂,調(diào)和光亮,勻散塵土,這些做法叫有無同一。所以,不能憑著印象就與誰親近,不能憑著印象就與誰疏遠,不能憑著印象就認為誰有利,不能憑著印象就認為誰有害,不能憑著印象就說誰高貴,不能憑著印象就說誰低賤。這個道理歷來受到人們重視。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譯文:
靠正規(guī)治國,靠出奇用兵,靠不增事奉使天下歸心。我是怎么知道道這一點的呢?根據(jù)如下:天下的忌諱多了百姓就更加貧困;百姓手里的武器多了,國家就越發(fā)不穩(wěn)定;人們的技巧多了,稀奇古怪的東西就會竟相出現(xiàn);法律越定越細,盜賊卻越來越多。所以圣人說:我不生事,百姓自然歸化;我好清靜,百姓自然端正;我不增加事奉,百姓自然富足;我不追求欲望,百姓自然淳樸。
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gui4),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譯文:
為政寬松,百姓就殷實富足。為政嚴明,百姓就捉襟見肘。禍呵,是福所倚傍的東西;福呵,是禍所潛伏的地方。誰知道最終是哪個?它們無所謂哪個是正(哪個是奇)?!罢狈催^來就是“奇”,“善”反過來就是“妖”,人們弄不清這個道理由來已久了。所以,圣人端方而不堅硬,尖銳而不刺人,耿直而不放肆,光亮而不耀眼。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譯文:
整治人、事奉天都不如去收儲糧秣(mo4)。惟有收儲糧秣最是要及早動手去做的。及早動手就是重視積貯之德。重視積貯之德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也就沒有人會知道它(重積)的力量究竟大到什么程度,沒有人知道它的力量大到什么程度自然就能保?。愕模﹪?。有了這個國之根本,就能得以長久。這才是強根固本、長存不敗之道。
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亨小鮮。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神不傷人也。圣人亦弗傷也。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譯文:
安定祥和的大國就如同一盤貢獻的小魚。由于像“道”那樣的君主立于天下,自家的鬼起不了作用,別家的鬼也起不了作用;自家的神不傷害人,別家的神也不傷害人。圣人也不傷害人。既然神和圣人都不傷人,于是雙方的德匯合在一起最終都歸到百姓身上。 第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pin4)。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譯文:
大國好比江河的下游,是天下交匯的地方,是天下的雌性。雌性總能靠靜來征服雄性,并因為靜而處下面的位置。所以,大國要是讓小國在下邊,就是娶了小國。小國要是讓大國在下邊,就是娶了大國。因此,一方是使對方在下面來娶對方,一方是自己在下面被對方娶。大國不過是想兼容對方,小國不過是想去事奉對方。要想雙方都得到滿足,大的一方應當在下面。
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譯文:
“道”是萬物的庇護者,是善人的寶物,是不善人賴以保全的東西。如能達到“美”的程度,言語可以因其美而羸得人們的尊敬,行為可以因其美而超越別人。對那些不善做事的人,憑什么就拋棄他們呢?所以,在天子登基、三公受封的時候,雖有拱璧在先駟馬在后的隆重儀式,還不如簡單地聽我坐在這里講一講這個“道”。古代那樣以道為貴是為了什么?還不是就說:有求便可得到,有罪也可獲免?所以“道”為天下所貴。
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譯文:
只做那些不是人為生出來的事情,只事奉那些不是人為增加的事奉對象,只品嘗那些不是刻意調(diào)制出來的味道。把小當做大,把少當做多,用德來回報怨。策劃一件難事,得從其容易的部分入手;做成一件大事,得從其細小的部分入手。天下的難事,總要從容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總要從細小的地方做起。所以,圣人始終不去做“大”這件事,因而成就了他的“大”。輕易許諾必定沒有多大信用,把事情都看得很容易必定要碰到很多困難。圣人把事情謀劃得很難,所以最終就沒有什么難事了。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譯文:
靜止的東西容易抓住,尚未卜得結果的事情容易謀劃。脆的東西容易消解,細的東西容易播散。開始行動要趕在事情發(fā)生之前,整理東西要趕在東西被弄亂之前。合抱的大樹,由纖細的萌芽長成;九層的高臺,靠一擔擔泥土筑起;千里的行程,從腳下的舉步開始??桃馊プ鍪虑?,就會把天下搞糟;固執(zhí)堅持,就會失去天下的擁戴。所以,圣人不刻意做事,因而就不會把天下搞糟;不固執(zhí)堅持,因而不會失去天下的擁戴。老百姓做事情總是在接近成功的時候出亂子。如果直到結束都能象開始那樣謹慎,就不會把事情搞糟了。所以,圣人想要沒有欲望,不把那些難得的東西看得有多么貴重;學會不去仿效別人,而補救眾人所犯下的過失:因為他是輔助萬物的自然發(fā)展而不敢刻意作為。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
譯文:
古代那些按道行事的人,不靠有智的人,而要靠無智的人。百姓之所以容易亂,就是因為那些有智的人。所以,讓有智的人執(zhí)掌國政,是國家的災難;讓無智的人執(zhí)掌國政,是國家的德行??偰芏眠@兩個方面,也是一種長久之道。能一直不忘長久之道,就叫玄德。玄德很深、很遠,與一般的事理相反,卻能達到大順。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譯文:
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谷之王,是因為江海善于使百谷的水流下來,所以能成為百谷之王。因此,要想居于百姓之上,就得用言語使百姓到下面來;要想居百姓之前,就得用行動使百姓跟隨在后面。所以圣人居于百姓之上,百姓不會感到負擔;居于百姓之前,百姓不會受傷害。因此普天之下都樂于擁戴他而不會厭棄他。因為他不與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得起來。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wèi)之。
譯文:
天下的人都認為我所講的大不像大。正因為是大,所以就不像大。如果像大,那它早成了細小的東西了!我有三件寶貝,第一個叫“慈”,第二個叫“儉”,第三個叫“不敢為天下先”。由于“慈”,于是就能勇敢;由于“儉”,于是就能廣有積蓄;由于:“不敢為天下先”,于是就能成大器。如今的人舍棄”慈“而只追求”勇”,舍棄“儉”而只追求“廣”,舍棄“后”而只追求“先”,是把事情看死了。慈愛這種情感,用來作戰(zhàn)就能取勝,用來守御就能堅固。天要是保佑誰,就會用慈愛來護衛(wèi)他。
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譯文:
善于做“士”的人,不逞勇武;善于戰(zhàn)斗的人,不動怒氣;善于勝敵的人,不與敵人交鋒;善于借用別人力量的人,甘居人下。這就叫做不與人相爭的“德”,借用別人的力量的功效,這就叫做與天相合。是古來最高的境界。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zhí)無兵。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譯文:
關于用兵,有這樣的說法:我不敢采取主動因而采取被動,我不敢大舉前進因而稍稍后退。這就是說:只排列原有的陣勢,只出動原有的人手,只對付原有的敵人,只使用原有的兵器。禍害沒有比輕敵更大的了,輕敵差不多就要喪失我的寶貝。兩支實力相當?shù)能婈犗嘤?,哀傷的一方將獲勝。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是以圣人被褐(he4)懷玉。
譯文:
我的話很容易懂、很容易做。天下卻沒有人能懂、沒有人肯做。說話有依據(jù),行事不離根本。正因為人們都不懂,所以都不了解我。了解我的人很少,效法我的人難得。因此,圣人是身著粗布而懷抱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