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面對每天撲面而來的海量信息,大家仿佛一下子變成了通曉萬物的人。
任何人的觀點和道理,你可能都覺得不新鮮,別人剛一張嘴,你便將早已準備好的那句“那個我知道”,“這個我聽說過”,“你說的我都懂” 迅速拋給對方。
就好像前幾天,朋友圈有個讀者給我發(fā)微信說:“你文章中說的那些道理我都懂,但是看了也就看了,僅此而已,對我生活并沒什么幫助?!?/p>
我忍不住好奇,看了下她發(fā)的朋友圈狀態(tài),發(fā)現(xiàn)她經(jīng)常憤青和抱怨,看什么都不順眼,滿篇充斥著負能量,似乎過的并不怎么樣。
我二話沒說,迅速將其拉黑。
這不正是電影《后會無期》里那句經(jīng)典臺詞的現(xiàn)實版演繹嗎?
“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從小到大,我們之所以學習知識,增長見識和懂得道理,就是為了在深入了解這個世界的基礎上,有能力、有資本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并成就一番事業(yè)。
然而現(xiàn)實中卻有不少人,比如上面那個讀者,道理雖然越懂越多,卻仍然在碌碌無為中度過每一天,成就的不是人生輝煌而是永無止境的平庸。
因為他們始終不明白,懂得道理不等于真的知道,懂道理也不等于開始行動,懂道理更不等于改變?nèi)松?/p>
一言以蔽之:想的太多,做的太少。
01
懂得道理≠真的知道
當你說聽懂了,明白了的時候,可能并沒有形成真正的認識和深刻的洞察,也就是所謂雖然聽到,但并不知道。
這一方面是由于認識水平不夠,所以僅停留在對這句話表面意思的理解上,沒有抓住本質(zhì);
而另一方面則因為這個道理或觀點跟自己固有的認知有差異,心里并沒有真正地接受。
比如,我的文章曾多次建議大家在工作中要懂得用適當?shù)姆绞秸故咀约?,在組織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曝光率和存在感。
如果把這條建議當作一個道理的話,我發(fā)現(xiàn)因為上述兩種原因使然,有些人并未真正理解這個道理并正確運用:
有人因為擔心工作干了卻沒被領導看見和認可,干了也白干,所以終日憂心忡忡,焦慮不安,工作質(zhì)量反而下降。其實ta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展示和曝光自己的前提,是必須將本職工作做好,有過硬的本事才行;
有人本來就很討厭公司中那些愛表現(xiàn)的人,覺得那是幼稚的“愛出風頭”的行為,所以反過來要是讓自己學會表現(xiàn)和展示,ta心底里相當?shù)钟|和排斥,才不愿意那么做。
所以對于這樣的人來說,文章是看了,道理是聽了,但是其實并不知道,也不明白,更不接受。
生活中這種例子隨處可見:比如,年輕人雖然懂得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卻每天都做著不用干活,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夢;父母們雖然知道孩子的培養(yǎng)需要家長的耐心陪伴和引導,卻始終一邊心不在焉地陪孩子,一邊緊盯著手機刷不停。
道理在還沒真正內(nèi)化為自己的認知之前,還只是聽來的、別人的道理,你當然感覺跟自己沒有絲毫關系,所以就算聽了1000遍,你必然覺得毫無用處。
但其實不是道理沒用,是你根本沒有耐心去好好挖掘其背后真正的內(nèi)涵,是你自己并不知道真正的道理是什么。
02
懂得道理≠開始行動
電影《聞香識女人》中阿爾·帕西諾飾演的史法蘭中校有這樣一句臺詞:
“Now l have come to the crossroads in my life. I always knew what the right path was. Without exception, I knew, but l never took it. You know why? lt was too damn hard.
我來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毫無例外的,我總是知道哪條路是正確的,我知道,但是我從不走那條。你知道為什么嗎?因為那太他媽的難了。”
這真正揭示了很多人在面臨人生選擇或遭遇困難時,為什么明知道如何做是對的,卻最終沒有選擇那么做的真實原因,那就是:
逃避困難和害怕失敗。
新道理出現(xiàn),無疑會對自己現(xiàn)有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帶來沖擊和挑戰(zhàn),如果你打心眼里認同并接受,你就必須為此做出認知和行為上的改變。
改變,就意味著某種程度上的不適應,不習慣甚至伴隨著痛苦,而人的天性使然,會更傾向于拒絕改變,保持現(xiàn)狀。
這情有可原。因此大部分人在獲知新道理后,首先會選擇逃避困難和消極抵觸,其典型的表現(xiàn)是拖延,懶惰和熟視無睹。
網(wǎng)上有句話聽上去有點刺耳,但不無道理:
大部分人努力程度之低都輪不到拼天賦。你離你的目標很遠僅僅是因為你沒努力,就是懶。除此別無其他。
比如,我們都知道很多商業(yè)大佬習慣早起,勤奮程度讓人望塵莫及:
蘋果CEO庫克早晨4:30左右就開始收發(fā)郵件,5:00就已在健身房鍛煉,據(jù)說他總是第一個到辦公室,最后一個離開。
潘石屹每天4:00起床,然后看報,6:00開始晨跑,8:00前開始工作。從微博上看,潘石屹幾乎每天都晨跑5公里。
郭臺銘起床時間據(jù)說也是四五點,起床后游泳或跑步,7:00到辦公室,一直工作到深夜。自稱創(chuàng)業(yè)三十五年以來,每天平均工作15小時。
看到這樣的新聞,誰都會覺得勵志又扎心,學到了“優(yōu)秀的人比我們還努力,還勤奮”的道理,但你是不是聽過就算了,從沒想過自己是不是也可以比現(xiàn)在更努力,更勤奮?
相反,你一定會聽到無數(shù)為自己開脫的理由,保證絕不重樣,如下:
“4點鐘起床對身體不好”
“冬天是養(yǎng)生的季節(jié),應該晚起”
“我就是早上起不來啊”
“起來那么早干嘛啊”
而真相卻是,那些什么道理都懂的人,要么不想吃苦,一拖再拖,得過且過,混沌度日;要么沒有方向,瞎忙亂轉(zhuǎn),用低水平勤奮掩蓋低效和盲目。
03
懂得道理,卻因為害怕失敗不愿改變
喬布斯曾經(jīng)說:
成功沒有捷徑。你必須把卓越轉(zhuǎn)變成你身上的一個特質(zhì)。
換句話說,你如果一直讓自己處于平庸狀態(tài),沒目標,沒行動,不努力,不付出,或者僅僅用瞎努力和假勤奮感動自己,那你又憑什么享受成功和勝利的果實呢?
因為害怕失敗也導致很多人道理雖懂,卻不愿向前一步,做出改變。
比如你明知道在一家公司或同一個崗位時間過長,學習能力下降,薪資水平低于市場,但就是不愿或不敢通過主動轉(zhuǎn)崗或者辭職跳槽,來實現(xiàn)自我突破。
因為你擔心在新崗位不適應,挑戰(zhàn)大,干不好,風險高,所以不如干脆選擇待在原地。
懂道理,如果只停留在思維和認知層面,卻因為害怕困難、風險和挑戰(zhàn),拒絕做出行動上的主動轉(zhuǎn)變,哪怕連嘗試一下都不肯,那再多的道理,也只不過豐富了你聊天和裝逼的談資,除此之外,pi用沒有。
你,還是那個一事無成的你。
04
懂得道理,對要做的事進行取舍
懂了那么多道理,使得每個人想要的東西太多,要做的事情也很多。
但最終為此付諸行動的人卻少之又少,就是因為有N多想法,根本沒有精力同時開始做這么多事,索性全部放棄。
如果你能將這些事做一下基本的分類,其實就可以有所取舍,做出更理性的決策,要知道,少做比不做要強太多。比如這樣分類:
必須做的
最好做的
想要做的
如何區(qū)分呢?你只要問自己,這件事如果不做,會怎么樣?那些已經(jīng)或?qū)⒁獓乐赜绊懻I畹?,就是必須做的?/p>
比如,你現(xiàn)在是大專學歷,必須做的就是提高到本科或更高學歷,因為在未來激烈競爭的職場中,學歷雖然不能完全代表能力,但是大專的學歷一定不會把你送上管理崗位;
對畢業(yè)5年的人來說,買房買車就不是必須做的,甚至連最好做的都不是,只是想要的而已;他們必須做的是找到好平臺,迅速鍛煉提升自己的競爭力,讓自己增值;
其實還有很多花哨又復雜的工具教人如何做選擇,但其實你自己比任何人和任何工具都清楚自己最應該去做什么,只是你在逃避,不想開始而已。
真正區(qū)分人與人差距的,不是知不知道該怎么做,而是你是否做了。
寫在最后:
道理都是別人的,到底管不管用,沒有親身經(jīng)歷和實踐過,那永遠停留在嘴炮階段,就好像文章開頭的那位讀者一樣,沒有真正的行動,再靈驗的道理也是百搭。
在1000個道理面前,當你還在指指點點,哪個不適合,哪個不全面,哪個有問題而猶豫徘徊甚至從未行動時,你身邊早有人起身超越,拼命奔跑在追夢的路上。
他們信奉的正是那句知名的廣告語:“Just Do It”。
沒錯,就是這樣:去做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