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一)小兒輕、中型消化不良
【組成】
柴胡5克 厚樸10克 黃芩10克 山楂15克 木香5克 車前子15克 氯化鉀1.5克
【用法】 將前4味中藥同煎,木香后下,車前子另煎。取藥液各濃縮,然后加入2倍95%酒精沉淀,取濾液混和,回收酒精,使每劑藥液成30毫升,再加入氯化鉀、調(diào)味劑和適量防腐劑即成。為2歲左右患兒一天藥量,分3次服。其他年齡患兒可適當(dāng)加減。
【功用】 清熱消積,理氣健脾止瀉。
【主治】 小兒輕、中型消化不良。
【加減】如改為湯劑,伴感冒咳嗽可加入重樓10克、麻黃3克、杏仁6克等。
(方二)小兒消化不良
【組成】
(1)止瀉1號
野黨參4.7克 焦白術(shù)4.7克 云茯苓6克 廣陳皮4.7克 澤瀉4.7克 蒼術(shù)6克 半夏曲3克 炙甘草1.6克 水煎,每日1劑,分4次服。
(2)止瀉2號
葛根3克 川黃連1.6克 黃芩4.7克 六一散6克 水煎,1日4次分服。
(3)止瀉3號
藿香4.7克 大腹皮6克 白術(shù)6克 云苓6克 澤瀉6克 厚樸3克 蒼術(shù)3克 白芷3克 水煎,1日4次分服。
【功用主治】
(1)方功用健脾利濕,主治單純性消化不良(傷乳瀉及傷食瀉)。
(2)方功用苦寒清熱,淡滲利濕,主治腸炎性消化不良(相當(dāng)于濕熱泄瀉,熱重于濕者)。
(3)方功用芳香化濁,燥濕健脾。主治腸炎性消化不良(濕熱泄瀉、濕重于熱者)。
(方三)小兒嘔吐選古方
古人對小兒嘔吐有具體分類,辨吐證和起因,予以不同方劑治療。所謂“嘔吐”有三征,即:“有物有聲謂之嘔”;“有物無聲乃吐征”;“無物有聲謂之噦”。此乃區(qū)別嘔、吐、噦等三種不同情況。從經(jīng)絡(luò)學(xué)上追溯,嘔屬陽明,氣血俱?。?strong>吐屬太陽,其病在血;而噦屬少陽,其病在氣。因此,施治宜區(qū)別虛實寒熱和起因,辨證施治。
一、【傷乳吐】
乳食過飽,胃納乳片運化不及,致頻吐,吐物多為乳片。證為身熱,面黃,肚腹膨脹。治則:減少食量,消乳安胃。
處方:
1 香附60克,神曲(炒)、甘草(炒)、縮砂仁(炒)各15克,陳皮24克,麥芽30克(炒),共研細(xì)粉,滴冷開水為丸如粟粒大。視嬰兒大小,每次服10~30粒不等,每兩次乳后服一次。最好以煮沸姜湯溫后服下。
2 南山楂60克,神曲(炒)、茯苓、半夏(姜制)各30克,連翹(去心)、陳皮、萊菔子各15克(炒),共研細(xì)末,和糊為丸,以麥芽湯化服。量同上。
二、【傷食吐】
過食,尤以油膩,胃納充盈,腹脹熱,口臭厭食,頻吐酸性粘稠物,眼瞼虛浮,身感潮熱。治則:減食,清胃止吐,湯化其滯。
處方:1三棱(煨)、陳皮、半夏(姜制)、神曲(炒)各30克,枳實(麩炒)、丁香各15克,黃連(姜制)1克,研細(xì)粉面和為丸如米粒大,每服20粒,食后飲少許姜湯。2陳皮、半夏(姜制)、縮砂仁(研)、蒼術(shù)(炒)、厚樸(姜制)、藿香葉、香附(炒)、甘草(炙)、山楂、神曲(炒)各15克,煎服,生姜水為引。
三、【夾驚吐】
飲食時受驚駭,頻吐清涎,身熱心煩神躁,睡臥不寧。治則:先截風(fēng),次定吐。
處方:1人參9克,黃芪(蜜炙)、扁豆(炒)、茯苓各15克,以姜棗煎調(diào)服,視小兒大小酌量。
2丁香21粒,蝎梢49條(去毒)、半夏3個(姜制),共研末,以煮棗肉為丸如黍米大,每次以金器煎湯化服7丸。
四、【痰飲吐】
小兒過飲,膈阻氣逆,頭目眩暈,面青吐涎沫。治則:健胃順氣。
處方:藿香、縮砂仁、白術(shù)(土炒)、人參、茯苓、半夏(姜制)、甘草(炙)各9克。引用姜水煎服。
五、【蟲吐】
胃經(jīng)熱或寒,令蟲不安,亂胃作吐。唇色熱紅寒白,胃不時作痛,頻嘔清涎。治則:辨熱寒起因,熱者用下述1方,寒者用2方。
處方:1蕪荑15克,鶴虱、苦楝根皮、胡椒、使君子肉、檳榔各30克,枯礬7克,共研細(xì)粉調(diào)糊為丸,視兒大小適量服下。2人參、干姜、白術(shù)(土炒)、川椒各9克,引用烏梅一個煎服。
六、【虛吐】
胃氣虛弱,消納乳食受障,小兒精倦神怠,囟門煽動,睡臥露睛,頻嘔頻吐。治則:補(bǔ)胃溫脾。
處方:人參、白術(shù)、茯苓、炙甘草各9克,丁香3克,沉香2克,引用煨姜水煎服。
七、【實吐】
多為壯實兒,偶滯致胸腹脹滿,二便秘澀,痞硬疼痛,口渴思飲寒涼,吐物酸臭。治則:滌滯通塞,利二便,吐自止。
處方:芒硝1.5克,生大黃2克,枳實(麩炒)、甘草(生)、厚樸(姜炒)各9克,引用生姜水煎服。
八、【寒吐】
過食生冷或當(dāng)風(fēng)喂哺受涼,致冷吐。朝食暮吐,為不化之物,無臭無酸,四肢逆冷,面唇色白。治則:溫中散寒。
處方:白姜3克,陳皮25克,炙甘草3克,共細(xì)末,分6次以溫棗湯調(diào)服。
九、【熱吐】
過食煎烤之物或因乳母過食厚味,致熱積兒胃,進(jìn)食即吐,口渴思飲冷,吐酸涎,身熱唇紅,小便赤色。治則:清熱溫膽。
處方:陳皮、半夏(姜制)、麥冬(去心)、枳實(麩炒)、生甘草、竹茹各7克,黃連(姜炒)1克,茯苓12克,引用燈心水煎服。
(方四)小兒痢疾驗方
【驗方組成】:狀元紅(赦桐)花適量(單數(shù))
【功能主治】:小兒赤痢。
【用法用量】:甜酒煎服,每日一劑。
【附注】:
小兒痢疾是指小兒以大便次數(shù)增多而量少,夾雜粘液濃血,腹痛里急后重為主證的疾病。 小兒腸胃嫩弱,感受濕熱,內(nèi)傷生冷,飲食不潔等,容易發(fā)生此病。
(方五)小兒泄瀉驗方?
【組成】
石榴皮8克 生谷芽8克 生扁豆9克 生苡仁9克 云茯苓10克 蓮子肉(去心)10粒 南豆花3克 甘草2克
用法 清水2碗煎至大半碗,分1~3次溫服,可復(fù)渣再煎服,甚者日可2劑。
【功用】 滲濕止瀉,健脾和中。
【主治】 小兒泄瀉。
【加減】 腹冷鳴痛加大腹皮6克,防風(fēng)3克,白芍4克;發(fā)熱加蟬蛻4克、綿陳6克、糯稻根8克;咳嗽加芒果核1個;瀉多面白加僵蠶、白術(shù)各6克;兼鼻流涕加蘇梗、葛花各2克。
【組成】
青皮2克 陳皮3克 公丁香0.5克 訶子3克 廣木香2克 黃連(姜汁炒)5克 白術(shù)(炒)6克 焦山楂6克 條參6克 茯苓6克 甘草3克
【用法】 每日1劑,溫水煎服,3天為1療程。
【功用】 醒脾運濕,益氣助陽,清熱除濕。
【主治】 小兒腹瀉。
【組成】
白術(shù)15克 干姜10克 白芍10克 烏梅10克 云苓10克 車前子10克 黨參10克 內(nèi)金10克 陳皮10克 木香5克 甘草5克
【制用法】 上述各藥共為細(xì)末,調(diào)勻,5克1包,3~4歲小兒取胡蘿卜末15克,加糖適量,用開水沖后攪拌均勻,待溫時送服1包止瀉散。大于4歲者,可適當(dāng)增加,小于4歲者宜減之。
【功用】 健脾消食、行氣止痛、祛濕止瀉。
【主治】 小兒腹瀉。癥見不欲飲食,食后腹脹,腹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