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醫(yī):施今墨治胃病經驗
施今墨(1881-1969),是我國近代著名的中醫(yī)專家,北京四大名醫(yī)之一。施老在中醫(yī)學術上取得了極高的成就。是近代中醫(yī)的領袖人物之一。為繼承其寶貴經驗,經門人整理,已出版《施令墨臨床經驗集》、《施今墨時藥臨床經驗集》等書。
下面介紹施老治胃病的經驗。
寒宜溫:潰瘍病易見寒象,如胃脘冷痛,畏食冷物,后背自覺寒涼,遇寒則引發(fā)胃脹疼痛,治宜溫藥和之,用辛開溫散之法。常用方劑如良附丸、姜附湯、理中湯之類。習用藥品有蓽茇、吳茱萸、刀豆子、附子、肉桂、蜀椒、蓽澄笳、草豆蔻、干姜等。
熱宜清:胃中有實熱,如口干,舌燥,喜冷飲,大便燥結,舌苔黃厚,甚至色黑而干,治宜寒折。常用方劑如三黃石膏湯、龍膽瀉肝湯、三黃瀉心湯之類。習用藥品有梔子、知母、生石膏、龍膽草、黃芩、黃連等。
虛宜補:久病多虛,食欲不振,納食不消,全身乏力等,治宜補益。但脾胃虛弱,不宜蠻補,補之不當,易生脹滿,更不思食。常用方劑如四君子湯、參苓白術散之類。習用藥品有人參、黃芪、山藥、蓮肉、白扁豆、芡實、薏苡仁、生谷芽等。
實宜消:食積不消,癥見胃脘脹滿,納食無味,暖氣,口臭等。常用方劑如保和丸、木香檳榔丸類。習用藥品有枳實、枳殼、檳榔、神曲、雞內金、厚樸、陳皮、山楂、炒麥芽等。
痛宜通:“不通則痛”,通有通氣、通血之別,亦有寒通、溫通之分,胃脘痛治宜溫通。施氏常用方劑是正氣天香散、沉香升降湯、九氣拈痛散、手拈散等。氣分藥品有沉香、檀香、藿香、丁香、沉香、香附、烏藥、青皮、陳皮、厚樸、木香、砂仁、豆蔻等。血分藥品有乳香、沒藥、延胡索、丹參、五靈脂、血竭、降香、三棱、莪術、三七、紅花、桃仁、蒲黃、郁金等。
嘔逆宜降:胃氣上逆,時見嘔惡,或呃逆頻頻,治宜使胃氣下行為順。常用方劑如旋覆代赭湯、丁香柿蒂湯、橘皮竹茹湯等。習用藥品有陳皮、半夏、白扁豆、生姜、蘇葉、藿香、代代花、佩蘭葉等。
嘈雜宜和:寒熱火雜常見胃脘嘈梨、吞酸、脹悶、燒心、暖氣等,治宜寒熱藥并用。常用方劑如左金丸、半夏瀉心湯之類。習用藥品有黃芩配半夏、干姜配黃連、吳茱萸配黃連等。
津枯宜生:脾胃弱,津液枯則毫無食欲,口干不能多飲,胃酸缺乏,治宜養(yǎng)陰生津。常用方劑如麥門冬湯類。習用藥品以西洋參為最好,其他尚有石斛、沙參、荷葉、綠萼梅等。葉天士用烏梅配木瓜治胃陰枯涸、津液不生頗驗,此兩藥對胃酸缺乏甚效。
典型病例
病例一:方某,男,52歲?;嘉鸽渫词嗄辏瑫r發(fā)時止,飲食失調或遇涼或饑餓則發(fā)作,得食稍緩。平素喜熱飲,經某醫(yī)院檢查,診斷為消化性潰瘍病。3日前,不慎于食,又復感寒,以致引發(fā)舊疾.脘痛不休,暖氣頻頻,泛酸,有時食后欲嘔,嘈雜不適,熱敷減輕,但不能止,影響睡眠,身倦少力,大便微溏,舌苔薄自,脈沉細。胃陽久虛,寒滯阻于中宮,胃氣不得和降。宜用溫中、散寒、理氣為治。處方:干姜炭、高良姜、白檀香、姜厚樸、制附子備5克,砂仁、炙甘草、自蔻仁各3克,代赭石(布包煎)12克,旋覆花(布包煎)6克,刀豆子12克,白術、黨參各l0克,二診:服藥5劑,1周未發(fā)疼痛,食量稍加,但有時仍覺胃脘不適,大便日1次,原方加減。處方:制附片6克,茯苓塊、白術各10克,黨參12克,干姜炭、川厚樸、炙甘草5克,砂仁、自蔻仁各3克,代赭石(布包煎)12克,旋覆花(布包煎)6克,高良姜5克,陳皮炭6克,另丁香、檀香各1.8克,研極細粉,分2次沖服。服完5劑,諸癥消失。
病例二:吳某,男,45歲。經商十余年,往來南北,飲食起居無有定時,食欲漸減,遂至不知饑餓,縱有佳肴,亦不欲食。懶言、倦怠,精神大不如前。舌苔薄白,脈緩而細。脾胃為后天之本,入受水谷之氣以生,勞倦思慮,耗傷津液,以致脾胃失調,運化功能紊亂,致使胃納呆滯,擬調氣機、養(yǎng)胃陰、生津液為治。處方:谷芽、麥芽、雞內金、白術、綠萼梅、宣木瓜、北沙參(米炒)各10克,金石斛12克,烏梅肉5克,炒荷葉6克,二診:服8劑,能稍進飲食,精神較好。前方連服15劑,癥狀消失。
每日一方: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 “生脈散”,乾隆皇帝常用的養(yǎng)生方
每日一方:參杞鹿龜酒 人人都會做的養(yǎng)生酒(作者:武國忠)
每日一方:主治陰囊潮濕心效方 中醫(yī)實踐與補遺-----特效專方
每日一方:“固腎湯”治愈老年慢性病,也是固腎延年的日常保健湯方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