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洛陽-古城及白馬寺

下午三點乘中巴從云臺山出發(fā),晚上七點半到達洛陽。

       洛陽稱“九朝古都”,是乾隆帝御封的。"九朝"之說,因乾隆帝御封嵩陽書院大門對聯(lián)中的"九朝都會"而得名,"九"也有虛指"多""最多"之意,。洛陽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化的最重要的發(fā)祥地,是中華禮儀和中華民族的濫觴地;是全世界華人的精神故里。洛陽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之一、隋唐大運河的中心。自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到后晉為止,洛陽共經(jīng)歷15朝,105帝,歷時1650年。是中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都城,影響力最大的都城。
洛陽火車站

終點:綿遠汽車站。


乘公交車

住宿僅70元。放下行李,逛洛陽市區(qū)。
      說起市區(qū)交通,不得不說中洲路。中州路東起洛陽瀍河區(qū)高速路口,途徑整個洛陽市,西到洛陽谷水之地,人稱“三十里長街”。該路始建于1955年,1990年才全部建成,整個工程歷時36年。一條中州路,見證了洛陽的城市發(fā)展史。但就是這條道路,在當(dāng)初設(shè)計它的時候曾遭到絕大多數(shù)人的反對。他們認(rèn)為,以洛陽當(dāng)時整個城市的規(guī)模,修建這樣一條道路簡直就是一種“奢侈”和浪費。(洛陽市當(dāng)時的人口還不足10萬人。)然而當(dāng)時的洛陽市委書記呂英頂住壓力,力排眾異,堅持按原設(shè)計方案修建了這條道路。他說:“寧肯叫現(xiàn)在人罵我,也不要后來人罵我”。如今,50個春秋已經(jīng)過去,呂書記也早已不在人世,但這條道路卻成為整個洛陽市的中心大道。雖有多條與其并排東西走向的道路,然都沒有其知名度之高,縱觀當(dāng)今洛陽,幾乎所有的商業(yè)區(qū)都位于中州路左右,中州路早已成為洛陽城最為重要的道路。
       由于時間有限,從著名的明堂和天堂開始。
       明堂、天堂是唐代所建最高大的木構(gòu)建筑,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木制建筑,充分顯示了唐代極盛期建筑的高度水平。明堂、天堂的建造,一改宮中主殿為單層的傳統(tǒng),極大地改變了洛陽宮的面貌和立體輪廓,是唐代宮殿建設(shè)上的大事。門票120元,也沒時間進去細看。






周王城廣場分為兩部分,洛陽最繁華的道路中州路橫貫其中,中州路以北廣場較小,主要的建筑為“天子駕六”雕塑和“天子駕六”車馬坑,其他為市民休閑草地和園林道路。

天子駕六博物館

天子駕六博物館
       依托21世紀(jì)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天子駕六"大型車馬陪葬坑,原地原址修建的遺址型博物館。車馬坑規(guī)模大,車子類型多,擺放整齊,氣勢宏偉,是當(dāng)今世界獨一無二的"駕六"遺存。


      "天子駕六"車馬坑的發(fā)現(xiàn),以實物的形式,揭開了古代天子駕六、駕四的千古疑案, 印證了古文獻"天子駕六,諸侯駕四,士駕二"記載的正確 性;對研究東周時期的乘輿制度、喪葬制度以及王城陵區(qū)的 確認(rèn)提供了全新的考古資料, 成為 21 世紀(jì)東周考古的重要發(fā) 現(xiàn)之一,被譽為"東周瑰寶,舉世無雙"。


      博物館分為兩個展區(qū),第一展區(qū)展示了東周王朝概況及珍貴的東周文物等。大型車馬坑展區(qū)是博物館的第二展區(qū),這里展示了2002-2003年,考古工作者發(fā)掘清理的17座車馬坑中的2座。其中北邊的一座長42.6米,寬7.4米,規(guī)模巨大,國內(nèi)罕見??觾?nèi)車馬呈縱向兩列排放,展示了周天子出行列陣的場面。

       最令世人矚目的是現(xiàn)存惟一一輛"駕六"車馬遺址,該遺址直觀展現(xiàn)了古代文獻中"天子駕六"的記述:六架完整清晰的馬匹骨骼整齊的一字排開,中部車轅后方,是一架遺存完整的馬車。望著氣勢恢宏的"天子六駕",仿佛可以聽到馬匹嘶叫、馬蹄飛踏的聲音,可以看到車輪滾滾、塵土飛揚的周天子出行的壯觀場面。

       車馬坑內(nèi)還有許多狗的骨骼,據(jù)講解員介紹,這些狗可能是當(dāng)初被人襲擊時四散跑開,因此狗骨排列形狀各異,地點分散,有的狗骨還俯臥在馬車上??粗@些遍布坑內(nèi)的馬骨和狗骨,可以想見當(dāng)時這些動物們殉葬時的激烈場景。




       中州路以南廣場總體設(shè)計簡潔、大氣,廣場分北入口區(qū)、歷史長河區(qū)、洛邑王城區(qū)、南入口區(qū)、林陰休息區(qū)5個部分。
       洛邑王城區(qū)主體是“周公營造洛邑”群雕。群雕栩栩如生,選用的是中國石雕之鄉(xiāng)福建惠安所產(chǎn)的花崗巖,總高約13米、總重約500噸、用90塊花崗巖石組裝而成,建造過程歷時6個半月。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第四子,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一生主要功績多與洛陽有關(guān)。他曾助武王滅商,輔佐成王,平定叛亂,營建洛邑,并制禮作樂等。
       周公是古代洛陽城的締造者,用現(xiàn)在的話說,他是當(dāng)時洛陽城的總規(guī)劃師和總建筑師?!犊脊び洝分小胺骄爬铮匀T……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之語,是我國史籍中關(guān)于都城設(shè)計的最早記載。  
       雕像位于周王城廣場中心位置,地面鋪裝采用《王城圖》圖案。雕像基座寬5米、長12米、高3.9米。左側(cè)浮雕為《平叛》,右側(cè)浮雕名《制禮作樂》。
       群雕塑造了周公及助手、技術(shù)人員、謀士、武將、琴童等共6個歷史人物形象,截取的是周公下定決心在洛河之陽建設(shè)都城的畫面。
       群雕著重突出周公。他登高遠眺,左手背身后,右手指前方,寬大的衣袖垂落過膝,顯現(xiàn)其營建洛邑的雄才大略。其眉宇間透出堅毅、謹(jǐn)慎、忠勇之氣,有長者風(fēng)范。

       周公身后左側(cè)跟著一位助手,是年長而富有經(jīng)驗者的化身。群雕中間塑造了一位技術(shù)人員的形象,他雙手捧著都城模型。
       再后面是一位文職的謀士,最后是一位佩劍的武將,他們不僅輔佐周公平叛安邦,而且還在營建洛邑中立下功勞。
      琴童雙手抱琴、面露微笑,聰慧的雙眸、微翹的丹唇及圓潤的臉蛋,處處體現(xiàn)出恬淡的禮儀之美。
       雕像中,人物的頭、手較為具象,面部表情很豐富,身體則簡略、概括,富有體積感和動感。周公頭與身高的比例為1:7.5,雕塑家采用此比例是想突出周公身軀的魁梧,暗示他的偉大。



       西關(guān)九龍鼎是洛陽老城的標(biāo)志。在九州中,豫州地處中間,位于九州的中心,因而也稱中州)就鑄九個大鼎,把各州危害人們的毒蟲、猛獸的形狀特征鑄到鼎上,頌布天下。讓人們一看九鼎時,天上突然降下九條大龍。九龍對大禹說:“天帝見大王鑄了九尊大鼎,就命我們兄弟九人,下界護鼎來了”。于是九條龍依次飛入九鼎之中,剎那間九鼎腹壁上各盤繞著一條巨龍浮雕圖案。人們就把它稱為“九龍神鼎”。老城西關(guān)“九龍神鼎”,雕塑的創(chuàng)意,或許就源于這一傳說。
      它建成于1992年9月,鼎柱高達33米,九條龍沿著石柱向上盤旋直至頂端。頂端安放著一座按1:1比例仿制的中國青銅時代的象征——西周獸面紋方鼎。



       走上臺階細看,石柱安放在五、六米見方的底座上。底座下半部呈正方形的四棱柱,上半部為四棱臺。在四棱臺的西面斜面上,鑲有一塊石碑,上書“九龍鼎”三個大字,為曾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的彭沖書寫;東面斜面上的石碑是洛陽市人民政府于1994年4月刻的“九龍鼎銘”,簡要介紹了洛陽的悠久歷史和修建此鼎的用意等。第二層漢白玉護欄南北兩側(cè)中部欄板上分別鑲嵌著一幅《太極河圖》,顯示著洛陽悠久的歷史文化淵源。





       沿著九龍鼎環(huán)島而繞向左而行,進入金業(yè)路不久,可見大氣的麗景門。今日的麗景門是由洛陽市政府投資三千多萬元于2002年在原址新建的,占地面積一萬八千余平方米,城門樓共分四層,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2004年竣工。整個工程由城門樓、甕城、箭樓、城墻和麗景橋(古時為吊橋),護城河等部分組成,其城垣高厚,月城宏闊,重門疊關(guān),氣勢磅礴,成為洛陽老城歷史文化古城街區(qū)的龍頭。其規(guī)模之宏大在河南古建筑中居于首位,成為洛陽古城歷史文化最具特色的標(biāo)志,是為中原第一樓,古都第一門,新建后的麗景門被評為洛陽市新八大景。
 


       站在麗景橋上,欣賞著形態(tài)各異的漢白玉石獅,扶桿而望,只見遠處鱗次櫛比的建筑奔來眼底,腳下的河水緩緩而行,歷史與現(xiàn)代在此交融著,心生感慨。



       據(jù)載:麗景門是洛陽的西城門,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典型、最為優(yōu)秀的城門,它建于隋代。唐代的東都皇城西面有兩門,南是麗景門,北叫宣輝門,從這點可知唐代的西門有兩個。從隋到唐初,天子為臣民祈福的太社設(shè)立于此,百姓們安居樂業(yè),麗景門一派和諧景象。
       進入甕城,抬眼望去,巍巍古廟(九龍殿和賢良廟)立于箭樓之上。


       甕城內(nèi)的四層除了天后宮等幾座廟及洛陽帝王史館等參觀景點外,基本都是各種商業(yè)店鋪,商業(yè)氣息十分濃厚,把城墻修城商鋪的模樣不知道是不是洛陽人的創(chuàng)舉。上麗景門城樓的門票30元,本來就是仿古建筑,上樓更沒有必要。為此穿城門而過進入老街。







       穿越甕城后是一條一直向東延伸的商業(yè)街區(qū),這里熙熙攘攘,有一座座掛著招客幌子的酒館、茶樓、金石書齋,頗有點穿越古今的感覺。這條老街街邊的建筑主要是清朝以后的,是洛陽城的西大街和東大街,比較完好得保留了傳統(tǒng)風(fēng)貌。西大街主要是美食、工藝品和旅游紀(jì)念品一條街,其中不乏老字號。





       著名的“ 不翻湯”。洛陽人亦稱其為“九府門不翻湯”,距今已有120余年的歷史。洛陽人有喝湯吃泡饃的習(xí)慣:早起喝葷湯,牛肉湯、羊肉湯和驢肉湯鮮美無比;晚上不宜多吃,更要少油、少肉,一般就要喝些面疙瘩或米湯。倘若不想做飯或者孩子嘴饞,那沿街叫賣的素湯,如豆腐湯、丸子湯和不翻湯,就是一頓晚飯。


  啥叫不翻湯?光這名字聽來就很有些噱頭?!安环逼鋵嵕褪且粡埦G豆小餅,有小孩子的巴掌大小。把綠豆泡漲磨細兌水調(diào)汁,汁兒不稀不稠,舀一勺攤在鏊子上,用爐火加熱,一分鐘就熟了,不用翻個兒,所以叫做“不翻”。


       一直往東走,到“十字街”。東面是東大街,南向叫南大街,北向叫興華街。東大街主要是民居和喪葬用品店。前行不遠就是鼓樓,沒有過去參觀。興華街的街頭就是著名的八角樓。

       這是一條寬闊的街道,兩側(cè)商鋪林立,每個路燈上面都掛著紅色的燈籠,在中州東路上就能看到它,它是洛陽的夜市街。攤位幾乎擺到了中州東路之上,以海鮮、燒烤為主。夕陽剛下這里便熱鬧起來,天完全黑下來后瞬間燈火輝煌,全街都來此享受的人們。

       160米長的街道擺滿了各種風(fēng)味小吃攤。有洛陽風(fēng)味的不翻湯、水席、燙面角、燒雞,有上海的陽春面、湯圓,有廣州的云飩、燒麥,還有新疆的烤羊肉串、四川的麻辣湯等等。
       興華街夜市的最大特色是其干凈衛(wèi)生,街道兩側(cè)等距離排列著兩行燈箱廣告,從東到西,照亮了一條街。一個燈箱旁邊是一輛食品車,即是一個攤位。燈箱上用紅字標(biāo)著各攤位經(jīng)營的食品種類及特色,霓虹燈閃爍,一片輝煌。地面上鋪著人造革,晚上6時30分商戶進場時將它鋪上,半夜12時收攤時帶走。白天馬路上無污無漬,干干凈凈。

       白馬寺初創(chuàng)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后,由是源于南亞次大陸的佛教在遼闊的中華大地賴以繁榮發(fā)展的第一座菩提道場,佛教在中國扎根、傳播最初的二百年,整個過程都與白馬寺息息相關(guān)。它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對促進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發(fā)展各國人民的友誼,是起了重要作用的。這里是中國第一次西天求法的產(chǎn)物,是最早來中國傳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是官府正式創(chuàng)建的第一座寺院,這里誕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經(jīng)和中文戒律,產(chǎn)生了第一個中國漢地僧人……總之,白馬寺是與中國佛教的許許多多個“第一”緊緊聯(lián)在一起的,這讓它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故歷來被佛教界稱為“釋源”和“祖庭”?!搬屧础奔捶鸾讨l(fā)源地,“祖庭”即祖師之庭院。

導(dǎo)覽總圖(含西側(cè)的泰國風(fēng)情佛國等,東側(cè)的齊云塔等)

       白馬寺自東漢創(chuàng)建起,到董卓火燒洛陽時第一次被毀,其后興衰毀建,到武則天時,由主持薛懷義大興土木,達到了鼎盛。隨后又毀建不斷,最近一次大規(guī)模重修是1972年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經(jīng)周總理批示而進行的。
       1961年,國務(wù)院公布白馬寺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革之時,白馬寺也慘遭破壞。佛像被砸,經(jīng)卷被燒。相傳為攝摩騰、竺法蘭二高僧帶來的極為珍貴的三十余片“貝葉經(jīng)”也化作灰燼。1983年,國務(wù)院又公布白馬寺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前不久,即2001年6月2日,白馬寺又被國家旅游局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點。
  關(guān)于白馬寺的創(chuàng)建,最流行的一種說法即“白馬馱經(jīng)”說。據(jù)在關(guān)佛籍記載,東漢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漢明帝劉莊(劉秀之子)夜宿南宮,夢見一個身高丈六,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第二天早上,漢明帝召集大臣,把這個夢告訴給大臣們,博士傅毅啟奏道:臣聽說,西方有神,人們稱其為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漢明帝聽罷,信以為真,于是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jīng)、佛法。蔡音等人于公元65年,告別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經(jīng)”的萬里征途。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遇到印度高僧?dāng)z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jīng)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誠懇邀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yīng)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jīng)、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jīng)、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們在當(dāng)時負責(zé)外交事務(wù)的官署鴻臚寺暫住。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jì)念白馬馱經(jīng)之,因此取名“白馬寺”。
       現(xiàn)存白馬寺坐北朝南,為一長方形的院落,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左右。寺內(nèi)的主要建筑,都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軸線上。前后有五座大殿,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盧閣,東西兩側(cè)分別有鐘、鼓樓,齋堂、客堂,禪堂、祖堂,藏經(jīng)閣、法寶閣等附屬建筑,左右對稱,布局規(guī)整。


       牌坊匾額“圣教西來”,對聯(lián)“窟贊龍門遺跡近,世弘象教法源長”,兩旁鐫刻“禪天”和“凈域”。


       背面是“慈輝溥蔭”,兩旁鐫刻“正念”和“澄觀”。對聯(lián)中好幾個字不認(rèn)識,慚愧至極!

檢票口

購票進入后,豁然開朗,是一個寬闊的廣場。

       左右相對有兩匹石馬,大小和真馬相當(dāng),形象溫和馴良,這是兩匹宋代的石雕馬,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重狀。相傳這兩匹石雕馬原在永慶公主(宋太祖趙匡胤之女)駙馬、右馬將軍魏咸信的墓前,是兩件優(yōu)秀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師重修白馬寺時,將它們遷置于山門前。

       廣場南有近些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橋,其左右兩側(cè)為綠地。
“中國第一古剎”為江澤民題。


石拱橋

       放生池中荷花盛開,花芯已長成蓮蓬,嬌艷無比。荷花是和佛教永遠的象征。



       白馬寺山門采用牌坊式的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吧介T”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征佛教“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由于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紅色的門楣上嵌著“白馬寺”的青石題刻,原是東漢遺物,為白馬寺最早的古跡。不知何時為趙樸初重題。

       寺門口的地磚上都是蓮花紋樣,以及寺內(nèi)諸多地磚上都出現(xiàn)了蓮花紋樣!



       走進山門,西側(cè)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馬寺記》石碑。這是宋太宗趙光義下令重修白馬寺時,由蘇易簡撰寫,淳化三年(992)刻碑立于寺內(nèi)的。碑文分五節(jié),矩形書寫,人稱“斷文碑”。

           山門東側(cè)有一座《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石碑,這是元太祖忽必烈兩次下詔修建白馬寺,由當(dāng)時白馬寺文才和尚撰寫,至順?biāo)哪辏?333)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刻碑,立于寺內(nèi)的,人稱“趙碑” 。

山門內(nèi)東西兩側(cè)有攝摩騰和竺法蘭二僧墓。
        攝摩騰,Kā?yapamātanga,全名迦攝摩騰,迦攝即迦葉,意譯飲光,摩騰意譯大象,中天竺人。擅長禮儀,解大小乘經(jīng)典,常以游化為己任。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9年),漢明帝從西域請來印度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在京都洛陽建白馬寺;這是中國建佛寺的開端。迦攝摩騰翻譯了《四十二章經(jīng)》一卷,最初存放于摩騰所住處----蘭臺石室第十四間中,也就是今日洛陽城西雍門外之白馬寺。


東邊是“漢啟道圓通摩騰大師墓”,



西邊是“漢開教總持竺法大師墓”。



鐘鼓樓
       分別位于山門內(nèi)南北中軸線東側(cè)和西側(cè)。其中,鐘樓由日本國中村包行先生捐資400萬日元、白馬寺出資60萬元人民幣于1991年6月建成;鼓樓于1992年竣工。鐘鼓樓同為方形角樓,高7米,重檐歇山式,上覆灰色筒瓦,額枋彩繪,同建于石砌臺基之上。鐘鼓樓的建成恢復(fù)了寺院晨鐘暮鼓的禮佛儀式,恢復(fù)了歷史悠久的洛陽八大景之一——“馬寺鐘聲”。




       天王殿是寺內(nèi)的第一層大殿。歇山頂,正脊中央飾圓形"佛光","佛光"兩旁雕龍塑蓮,兩端飾鴟尾,中作火焰形佛光。前有“風(fēng)調(diào)雨順”,后寫“國泰民安”。屋檐四角起翹的戧背上飾有走獸和龐涓、韓信、羅成、周瑜四神將。此殿是元代的建筑物。經(jīng)明、清兩代重修。

        殿內(nèi)兩側(cè)泥塑四大天王像。中央佛龕內(nèi)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






大殿的后面是“護國佑民”匾額,是乾隆皇帝的御題。

       天王殿后是一座大佛殿,長22.6米,寬16.3米,殿脊前部有“佛光普照”、后部有“法輪常轉(zhuǎn)”各四個字。

       殿的中央供奉著三尊塑像:中為釋迦牟尼佛,左為摩訶迦葉,右為阿難。這三尊像構(gòu)成了“釋迦靈山會說法像”。三尊旁邊,還有手拿經(jīng)卷的文殊和手持如意的普賢兩位菩薩。

釋迦牟尼佛像背后是觀音菩薩像。

        殿內(nèi)還有一口引人注目的大鐘,高1.65米,重1500公斤,上飾盤龍花紋,刻有“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等字,并附詩一首:“鐘聲響徹梵王宮,下通地府震幽冥。西送金馬天邊去,急催東方玉兔升?!睋?jù)傳此口鐘與當(dāng)時洛陽城內(nèi)鐘樓上的大鐘遙相呼應(yīng),每天清晨,寺僧焚香誦經(jīng),撞鐘報時,洛陽城內(nèi)的鐘聲也跟著響起來,因此,白馬寺鐘聲被列為當(dāng)時洛陽八景之一。從此這一形象也深入人心,被人們大眾所接受,成了慈悲和快樂的化身。

       大佛殿之后,是一座懸山式建筑“大雄殿”。它長22.8米,寬14.2米。殿前有一月臺,是寺院內(nèi)最大的殿宇。由歇山頂改為懸山頂,面積有所縮小。

       殿內(nèi)貼金雕花的大佛龕內(nèi)塑的是三世佛:中為婆娑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左為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三尊佛像前,站著韋馱、韋力兩位護法天將的塑像,執(zhí)持法器。

華彩非凡的佛龕!


       兩側(cè)排列十八尊神態(tài)各異、眉目俊朗的羅漢塑像。十八羅漢都是用漆、麻、絲、綢在泥胎上層層裱裹,然后揭出泥胎,制成塑像,這種“脫胎漆”工藝叫夾苧干漆工藝,在國內(nèi)是獨一無二的,乃寺中塑像之精品,每座佛都是空心的,一只手即可托起。背后殿壁上還排列整齊地刻鏤著五千余尊微型佛像



韋馱天將,寺中僅存一尊元代泥塑。

       大雄殿后面的石桃,據(jù)說保佑人們長壽,全身都給磨亮了。其實是從屋頂上掉下來的頂端!

在大雄殿的東側(cè),有一間臥玉佛殿。臥玉佛殿坐東朝西。

       一尊精美的臥佛供奉其間,臥佛神態(tài)慈祥,這尊玉佛是在弘法寺本煥大和尚及印賢法師的感召下,深圳廣州居士捐助,以緬甸精玉雕刻而成。臥玉佛身披金衣,側(cè)身靜臥,右手托頭,左手撫臀,神態(tài)自若。豐滿圓潤的面部、裸露的右臂、右上胸、左手及雙腳在金色外衣的輝映下,凸現(xiàn)柔美細膩的潔白。整個玉佛呈微笑的表情。其線條之優(yōu)美、工藝之細膩,堪稱完美。玉佛體態(tài)豐腴,反映了一段時間中國古代以胖為美的觀念。玉佛的下方為巨朵紅蓮。上面匾額書寫“得大自在”。

大雄殿的西側(cè)是玉佛殿。



玉佛殿南側(cè)是六祖殿。供奉禪宗六祖木雕像。





       大雄殿后有接引殿,為一般寺院所罕見。長14米,進深10.7米。為雙層殿基,是寺內(nèi)最小建筑。

           殿內(nèi)供西方三圣。中為阿彌陀佛立像,左邊為持凈瓶的觀世音菩薩,右邊握摩尼寶珠的是大勢至菩薩,均為清代泥塑。

       清涼臺位于寺院后部,是一座高臺建筑,被稱為“空中庭院”,在寺中位置最高,臺上中心建筑為毗盧閣,四周還有配殿、門樓、放生池、廊房等,古柏掩映,自成一處院落,是白馬寺的勝景。清康熙年間,寺內(nèi)住持和尚如誘曾作詩贊美道:“香臺寶閣碧玲瓏,花雨長年繞梵宮,石磴高懸人罕到,時聞清磬落空蒙?!边@個長43米,寬33米,高6米,由青磚鑲砌的高臺,具有古代東方建筑的鮮明特色。清涼臺原是明帝少時讀書乘涼之處,后為攝摩騰、竺法蘭譯經(jīng)之所。第一本漢文佛經(jīng)《四十二章經(jīng)》就是在此譯出的,歷來為藏經(jīng)之所,被譽為白馬寺六景之首。(白馬寺六景:清涼臺、焚經(jīng)臺、齊云臺、夜半鐘、騰蘭墓和斷文碑)

放生池,水面上不少紙幣,池底有硬幣。


       正面大殿毗盧殿為重檐歇山樓閣式建筑,長15.8米,寬10.6米,初建于唐,元、明、清歷代都曾重修。正門上方掛一牌匾,上書“獅窟”二字?!蔼{窟”實際就是方丈居住的地方,獅窟為獸中之王,釋迦牟尼佛被喻為人中獅子。據(jù)說他出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后來便將傳承佛法的方丈和尚居住的地方喻為獅窟。


       閣內(nèi)正中有一座磚臺座,設(shè)一木龕,龕內(nèi)供奉一尊毗盧遮那佛像,左立文殊,右立普賢,這一佛兩菩薩,在佛教中合稱“華嚴(yán)三圣”。

       前志之《洛京白馬寺釋教源流碑記》載:“即清'斷文碑’。立于清涼臺上,毗盧閣前東側(cè)。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立,通高3.05米,寬1.03米,螭首龜趺,有碑亭,如琇和尚撰文并草書。碑文上下分七段,每段20行,滿行17字。額篆書'洛京白馬寺祖庭記’,首行題:'洛京白馬寺釋教源流碑記’。

       毗盧閣外兩側(cè)有兩座配殿,即攝摩騰與竺法蘭配殿,分置二高僧泥塑像,以示紀(jì)念。

竺法蘭塑像

攝摩騰塑像


       中日友好紀(jì)念,空海大師中土求法的影響十分深遠。公元816年,回國后的空海奏請日本嵯峨天皇詔許開辟高野山,并在此山弘法傳教,成為日本佛教密宗(史稱“東密”)的開山祖師。后來,“唐密”漸漸在中原地區(qū)失傳,但“東密”(在日本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真言宗)影響卻越來越大,至今仍在日本社會廣泛傳播。

       法寶閣與藏經(jīng)閣分別位于清涼臺的東、西兩側(cè),坐落在東西長25.2米,南北寬22.5米,高5米的臺基之上。1995年建成。二閣形制相同,重檐歇山式,坐北朝南,面闊5間,進深4間,長18.5米,寬12.95米,朱漆圓柱,額枋彩繪,上覆灰色筒瓦。

       藏經(jīng)閣內(nèi)供奉著泰國佛教界贈送給白馬寺的中華古佛,收藏有龍藏經(jīng)、中華大藏經(jīng)、日本大藏經(jīng)、西藏大藏經(jīng)、敦煌大藏經(jīng)等10余種藏經(jīng);




       法寶閣下層是釋源陳展館,館內(nèi)由圖片資料詳細介紹了白馬寺在各個歷史時期的興衰發(fā)展史,讓游客對白馬寺有一個全面的歷史的了解。











還有著名的“四十二章經(jīng)”!













還有各國佛塔圖片或模型。




       出了陳展館,右手邊不遠處,有一片現(xiàn)代僧人安息之所--普同塔院。現(xiàn)在有四座石塔,最東邊一座無銘記外,自東向西其他三座分別是:自如大和尚靈塔,建于1996年;白馬寺方丈海法大和尚舍利塔,建于1998年;白馬寺主持紹凡大和尚靈塔,建于2004年。四塔后面,是存放僧俗信眾靈骨的龕位。

       藏經(jīng)閣一樓是釋源美術(shù)館,經(jīng)常性地展出與佛教文化相關(guān)的美術(shù)、書法作品,為佛教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開辟一扇窗口。















泰式佛殿
       位于寺院西側(cè)墻外100米處,始建于1992年,1995年4月竣工。該殿坐西朝東,建于長27.3米,寬21.3米,高1.2米的臺基之上。大殿南北長14.4米,東西寬7.5米,高10米,其廊柱與墻面均用大理石鑲嵌,三重檐,頂飾琉璃瓦,具有鮮明的泰式建筑風(fēng)格。


       在該殿之中,供奉泰國友人贈送的銅佛一尊。佛像銅質(zhì)鎏金,通高7.2米,重達6.68噸。









印度佛殿
        2004年6月25日,印度前總理瓦杰帕伊,參訪白馬寺,并虔誠地朝拜印度兩位高僧?dāng)z摩騰、竺法蘭在白馬寺的圣冢。在朝拜之時,誘發(fā)靈感,萌生在白馬寺修建具有印度建筑風(fēng)格佛殿的念頭。此后,經(jīng)中印雙方友好協(xié)商,達成了建殿意向。
  2005年4月9日至12日,國務(wù)院總理溫家寶訪問印度,其間,溫總理與印度共和國總理曼莫漢·辛格,共同出席了在洛陽白馬寺建印度佛殿的《備忘錄》簽字儀式,并載入中印兩國的聯(lián)合聲明中。
       2010年舉行盛大的印度風(fēng)格佛殿落成儀式。印度總統(tǒng)普拉蒂巴·德維辛格·帕蒂爾和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王志珍出席佛殿落成儀式,并為佛殿剪彩揭碑。印度佛殿方正嚴(yán)謹(jǐn),中心是一個巨大的覆缽式穹窿頂,神秘莫測;佛殿下水流往來,噴涌不斷,清澈圣潔;佛殿外回廊環(huán)繞,靜謐整齊,超凡脫俗。整個佛殿裝修精工,格調(diào)高雅,雕刻美妙,慎密細致,好似西方天國。一座具有印度古典風(fēng)格的佛教建筑,與中國傳統(tǒng)的佛教寺院并立,她是中印兩國人民世代交好的象征。






       白馬寺印度大佛殿最突出、最感染人的藝術(shù)之一,是石質(zhì)雕刻藝術(shù)遍布,與建筑融為一體,成為佛殿建筑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從入門的石雕造像、拱券密勒浮雕、園墻壁柱凸雕,到10余米高通體浮雕的石質(zhì)“陶然”牌坊,再到大殿外環(huán)二層走廊均勻布置的一幅幅石雕壁畫,以及大殿穹頂和柱廊柱頭雀替石雕等等,反映了印度佛殿建筑突出浮雕藝術(shù)的審美特色。



       圓形大廳,直徑26米,高24米,穹頂圓窗射下來的天光,使人在空曠中受神圣,想到佛境。在大廳西側(cè)的中心位,在2米高的石座上,3.5米高的金色釋迦牟尼佛祖,結(jié)伽跌坐。大佛高額豐頤,溫潤祥和,面帶微笑,秀目下視。佛在為世人祈福,為眾生解脫苦難。




       由南或北側(cè)門走出,瞻賞佛殿外環(huán)的兩層佛經(jīng)故事浮雕回廊。雕刻藝術(shù)的魅力,和佛經(jīng)故事的感染,使我們進入了一個別具情懷的善愿境界。此時,由廊道下望,大殿西側(cè)南北各有一水池,碧波漣漪,這又是一個清涼純潔的佛境界。





緬甸佛殿

       緬甸風(fēng)格佛塔位于白馬寺院西北側(cè)、泰國風(fēng)格佛殿苑之西,南北長108米,東西寬65米,總面積7020平方米。緬甸風(fēng)格佛塔主體建筑為大金塔,是按瑞德光大金塔的尺寸3:1縮小而建,高32.92米,塔基底座徑51.71米,底層為展覽廳。大金塔的東、西、南、北方向各有主門一道。這四道主門,以及緬甸佛塔苑的圍墻,完全按照貢榜王朝的緬甸曼德勒皇宮樣式直接移植過來,以喜慶的紅色和富麗的金色為主色調(diào)。東、西兩方除主門之外還各有一個簡約的小門,高3.75米,小門上用緬甸文寫有“大金塔(梵文音譯)”字樣。

  

  

  

        在大殿的東北側(cè),有一座造型別致的龍塔,該塔為龍頭蛇身,中間供奉佛像。

壇場中間是一個“寶瓶”,圍繞“寶瓶”有四尊佛像。

南側(cè)是一尊緬甸翡翠釋迦牟尼佛像。

東側(cè)是一尊柚木雕刻的釋迦牟尼佛像。

北側(cè)是一尊漢白玉釋迦牟尼佛像,

西面是一尊銅佛像。

佛像

  

  

  




印度風(fēng)格佛殿。

  






  

  

  

  

  

  

  

  

  

  

  

  

佛殿四周墻上鑲嵌的浮雕和墻邊擺放的壁畫。

  

  

  

  

 白馬寺的遠景規(guī)劃。

       原路返回出白馬寺,前往齊云塔院。1989年,在齊云塔周圍圈起東西寬84米,南北長122米的圍墻,正式稱之為“齊云塔院”。齊云塔院在白馬寺東二百余米處,有一座千年寶塔——東土第一釋迦舍利塔,又名齊云塔,后來經(jīng)數(shù)年的努力,耗資100多萬元人民幣,終于擴建為中原第一比丘尼道場——齊云塔院。

 首先看到是狄仁杰墓。

       狄仁杰墓據(jù)歷史記載共有三處。一處位于洛陽城東12公里處洛陽市郊區(qū)白馬寺鎮(zhèn)白馬寺山門外。為一圓形土丘。但是因薛懷義生前也被封過梁國公.又有人懷疑此墓可能是薛懷義的。
       第二處位于陜西的乾州的乾陵,也就是武則天的陪陵,但是在乾陵的八陪臣墓中沒有狄公的名字(大臣墓八(王及善、薛元超、楊再思、劉審禮、豆盧欽望、劉仁軌、李謹(jǐn)行、高侃)
        第三處是近期有人提出的,位于太湖縣花亭湖,舊《太湖縣志》記載:“狄公廟,縣北三十里,九村畈保(近屬寺前鎮(zhèn))。一種可能是狄公巡撫江南,突然逝世咋葬于此。
        狄仁杰的“過客忽略,多不注目”,但狄仁杰其人卻因荷蘭人高羅佩的小說《狄公案》而名震歐美。
       據(jù)史料記載:狄仁杰(630-700年),字懷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高宗時,歷任并州法朝參軍,大理丞、侍御史、寧州刺史等職。武則天當(dāng)政,任宰相,后為奸臣來俊臣所害,以謀反罪被捕入獄。后經(jīng)審理,證實他是蒙冤,釋放出獄,被貶為彭澤(今江西彭澤)令。在彭澤,狄仁杰勤政惠民,深受百姓愛戴。赴任當(dāng)年,彭澤干旱無雨,百姓無糧可食,狄仁杰上奏疏要求朝廷發(fā)放賑濟,免除租賦,救民于饑饉之中。為紀(jì)念他的功德,彭澤百姓為其造了生祠。神功初年,復(fù)為宰相。圣歷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騷擾河北,武則天命太子為河北道元帥、狄仁杰為副元帥征討突厥,平定了一方。在狄仁杰為相的幾年中,武則天對他的信任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稱狄仁杰為“國老”而不名。狄仁杰喜歡面引廷爭,武則天“每屈意從之”。狄仁杰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則天不許,入見,常阻止其拜。武則天曾告誡朝中官吏:“自非軍國大事,勿以煩公?!本靡曉辏?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慟,武則天哭泣著說“朝堂空也”。贈文昌右丞,謚曰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又封為梁國公。
牌坊上有字“慧日恒明”。

  

  

  

  

  

  

  

  

  

  

  

  

  

  

  

  

  

  

  

  

       正中為一圓墓,墓的兩邊分別設(shè)有碑亭,周圍有形態(tài)各異的小獅子。

 墓碑上赫然雕著"狄梁公墓"。北面墓碑上雕著“狄梁公墓”。


 土墓南面墓碑上面雕著"狄公仁杰之墓"。


     東南碑亭內(nèi)的石碑上書"有唐忠臣狄梁公墓"八個大字。碑刻是明萬歷年,上款大觀是北宋徽宗趙佶的年號。


石碑背面是石刻佛像。


     西南碑亭內(nèi)的石碑,是塊詩碑和記事碑"唐宰相狄梁公墓道詩拜序"。上面字跡隱約可見。

 廊橋橫跨在街道之上。


       凈檢,西晉末年彭城人,俗姓鐘,名令儀,居洛陽,父曾為武威太守,時沙門僧法始在洛陽城西門說法。聞后大悟,幾經(jīng)波折,終受智山法師剃發(fā)受十戒,成為沙彌尼,為中國第一為受戒的比丘尼。當(dāng)時隨凈檢同時出家受戒的女子有24人,此事轟動整個洛陽城。凈檢率領(lǐng)這群女尼,在洛陽宮城西創(chuàng)建竹林寺,作為修行弘法的場所。1990年,齊云塔院被辟為河南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場,這里就成了比丘尼們的活動場所。

       目前的女僧?dāng)?shù)量也并不多,年齡也相對較為年輕。大多都限制在18-35歲之間。她們在進入這座寺院的時候都要經(jīng)過嚴(yán)格的考核,需要背誦整本《四分律比丘尼戒本》,還會定期進行考察。        廊橋兩邊出入口匾額為“中原第一座比丘尼道場”和“慈恩普被”。側(cè)面墻壁分別書寫著“菩提道場”、“定戒山莊”。



通過廊橋后是大雄寶殿。

       2005年7月,白馬寺多方籌資400余萬元,動工建成了這座大雄寶殿。大殿共3層,長28.3米,寬23.8米,高17米,總建筑面積達1617平方米。








關(guān)于齊云塔靈異的傳說。


 大雄寶殿前的放生池。





  

  

       齊云塔初建為木塔,后毀于雷火?,F(xiàn)存之齊云塔,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一一七五年)所重修,故又稱"金方塔",為四方形密檐式磚塔,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塔邊長7.8米,通高35米,13層。塔的底部為正方形的束腰須彌座,每邊長約7.8米,其束腰處長、寬各為6.78米。第一層最高為4.7米,塔檐之下飾砌以仿木構(gòu)式斗拱(一斗三升),再向上每層均用多層小磚砌出疊澀塔檐,第一層塔檐之下飾砌以仿木構(gòu)式斗拱,自第六層起,逐層內(nèi)收,頂覆寶瓶式塔剎,外輪廓略作拋物線形,玲瓏挺拔,古雅秀麗。齊云塔中空,每隔一層南邊開一拱門,有腳窩可攀登而上,至第十一層俗稱“南天門”,出南天門,從塔外向上登可直達塔頂。內(nèi)部結(jié)構(gòu)采用走道、豎井、壁龕、心室、拱券等建筑造型,結(jié)構(gòu)用材巧妙地將磚木石結(jié)合起來,形成了別具風(fēng)格的古塔。



       繞塔。與'繞佛’同義,皆表示恭敬仰慕之意。觀普賢菩薩行法經(jīng)(大九·三九一下):'多寶佛塔從地涌出,釋迦牟尼佛即以右手開其塔戶,(中略)行者歡喜贊偈,繞塔滿七匝已,多寶如來出大音聲。’
       繞佛舍利塔的功德,從事上說:繞塔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從理上,達摩祖師在《破相論》中說:“繞塔行道者,塔者,是身也,當(dāng)修覺行,巡繞身心,念念不停,名為繞塔。過去諸圣,皆行此道,至涅盤時。今時世人,不會此理,曾不內(nèi)行,唯執(zhí)外求;將質(zhì)礙身,繞世間塔,日夜走驟,徒自疲勞,而于真性,一無利益?!?br>塔四周有一圈由蓮花組成的圓圈。已被大家走得發(fā)光!


塔前各有兩石碑。
      《釋源大白馬寺舍利塔靈異記》碑文記載:東漢己巳年(69)二月初八,漢明帝劉莊留住白馬馱經(jīng)而來的二位印度高僧于鴻臚寺,特臨駕慰問。高僧?dāng)z摩騰問于漢明帝:“寺之東南是何館室?”漢明帝答:“很早以前,那里忽然涌起一個土阜,高一丈有余,人們把它鏟平了,但很快又隆起了。土阜之上經(jīng)常放出光芒,老百姓感到很奇怪,都稱之為'圣?!W灾艽詠?,經(jīng)常祭祀,祈求靈驗,并把它看成是'洛陽土地神’。不知道這是為什么?”攝摩騰答道:“在如來佛滅度后一百余年,印度有一位阿育王,祈愿安放佛祖舍利于天下,共計八萬四千處,東土中國境內(nèi)有十九處,陛下所言的'圣?!磻?yīng)是十九處之一了?!睗h明帝聽后十分驚奇,偕二高僧及臣僚一同去查看“圣?!薄.?dāng)他們走近“圣?!睍r,只見冢上涌現(xiàn)出一個圓形,圓形中出現(xiàn)漢明帝及二高僧的身影,如照鏡子般分明可見。漢明帝十分感慨地說:“若不是遇到你們二位大師,怎能知道佛在保佑我呢!”于是詔令在“圣?!敝弦罃z摩騰、竺法蘭所傳印度塔的形式,興建佛塔。佛塔于東漢永平十二年(69)三月初一動工,次年十二月初八日完成,塔高九層,高五百尺,“珠宮幽邃,遙瞻丈六之光,悉堵凌云,依稀尺五之上”,“及若岳峙,號曰齊云”,從此便有了中華第一塔——齊云塔。


 齊云塔周圍的石欄桿上雕刻全國名塔。


在塔院南側(cè)南門圍墻內(nèi),有東西石刻長廊。


齋堂


       本想拍幾張女尼的照片,無奈她們不是側(cè)身,就是瞪目怒斥。只拍了一張背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第一古剎一一洛陽白馬寺
地理丨洛陽白馬寺:銅鐘聲內(nèi)悟佛哀
洛陽親子游:漢明帝夜夢金人 中國第一古剎洛陽白馬寺訪狄仁杰墓
唐僧與白馬——玄奘故里與白馬寺紀(jì)游
白馬寺概述
白馬寺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