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孔廟和國子監(jiān),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國子監(jiān)街15號。
子監(jiān)街位于東城區(qū)西北部。東起雍和宮大街,西至安定門內大街。因國子監(jiān),故名。首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之一。是北京僅存有牌樓的街道。街上有四座牌樓,東西街口各一座,額題“成賢街”。
國子監(jiān)附近左右各一座,額題“國子監(jiān)”。
孔廟
孔廟始建于元朝1302年,1306年建成。明永樂九年1411重建。清朝入關后,乾隆皇帝為加強對漢族知識分子的控制,于1737年命令將主要建筑改鋪黃色琉璃瓦,抬高孔子的地位。
北京孔廟在全國孔廟中級別最高,是皇家供奉祭奠孔子的地方。古代帝王通過祭孔,強調儒家文化的權威性,達到教化社會的作用。
祭孔屬于大祀,時間為每年農歷二月和八月的上旬丁日。祭祀前皇帝要齋戒,升御奉天殿。凌晨三時,祭祀開始,分為迎神、初獻、亞獻、終獻、撤饌、送神六個階段,天亮時分禮成。祭祀時不僅要擺設禮器和祭品,還要配以不同的樂章。如皇帝親臨,大殿內行禮;親王代祭,露臺上行禮;大臣代祭,露臺下行禮。最后一次祭孔1948年。
孔廟坐北朝南,占地22000平方米,建筑面積7400平方米。有三進院落。中軸線上得建筑依次為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圣祠。前院東面有碑亭、神廚、省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齋所,并有持敬門與國子監(jiān)相通。兩側排列著198通元、明、請三代進士題名碑,可有51624名進士的姓名、籍貫、名次,是研究我國科舉制度的珍貴實物材料。大成門外有乾隆石鼓和與之有關的兩座清代石碑。中院的主要建筑為東西廡和13座御碑亭;后院崇圣祠獨立成院,集合成北京孔廟完整的古建筑群體。
在700多年的漫長歷史中,這里成為元、明、清三代統治者尊孔崇儒,宣揚教化,主興文脈的圣地,也成為眾多志在功名的讀書人頂禮膜拜的殿堂。這組比故宮還年代久遠的皇家古建筑濃縮了千年儒家文化精髓,凝固了一段數百年的漫漫科舉之路。徜徉在古柏參天、石碑林立、崇基高堂的孔廟里,遠離都市的喧鬧,觸摸歷史、文化的脈搏,以寧靜淡泊的心去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實在是件雅事。
北京孔廟主體建筑都覆以黃色琉璃瓦,是封建社會的最高建筑規(guī)制。整座孔廟建筑布局科學,規(guī)模宏大,凸顯皇家氣派。
先師門(又稱欞星門)孔廟正門,面闊三間,進深七檁,單檐歇山頂,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建筑風格,先師門兩側連接廟宇的外圍墻,猶如一座城門。
大門院內東側設有神廚、井亭、宰牲亭;西側有神庫、致齋所等,環(huán)境神秘而典雅。
匾額:“先師廟”。
大門外左右兩側各有下馬碑一塊,碑上刻滿、漢、蒙、回、托忒、藏六種文字的“官員人等至此下馬”。
嵌琉璃雕花磚大八字影壁在先師門對面。
有的碑旁邊有關于某進士的說明,紀曉嵐的。
劉墉的。科舉考試末一碑。最后一科,清朝已近衰亡,無錢立碑。中第進士自籌銀兩建碑。其中有沈均儒、譚延闿等。
大成門外有3座碑,即“明英宗御制太學碑”、“清乾隆三十四年重修先師廟并頒周彝器諭旨碑”和“清道光九年平定回疆告成太學御制文”。
“明英宗御制太學碑”是北京孔廟唯一的一座明代御碑亭,明正統九年(1445)立于大成殿前東北一側,后乾隆時移至此處。因是前朝御碑,沿用綠色琉璃瓦為頂。
西北碑亭系“御制平定回疆剿擒逆賊告成碑”,道光九年(公元1820年)刻建。 清朝200年來多次平定新疆的叛亂,給現在的中國留下了一個還算完整的新疆,功不可沒。
大成門兩側分立兩碑,均為元代所立。西側為元文宗加封四字碑,元至順元年(1330)元文宗加封孔子的父母、夫人及顏淵、曾子、子思子、孟子,并刻石立碑。
東西稍間內置鼓懸鐘各一,兩側放置清乾隆年間仿制的石鼓10枚。原陳展于大成門內,出土于陜西寶雞,系公元前8世紀周宣王時期的遺物。
每鼓刻有記述周宣王游獵故事的四言詩一首,這就是古今聞名的石鼓文,為我國稀世文物,但已遷故宮收藏與展出?,F存此處的石鼓,是清乾隆時的復制品。
石鼓旁豎立著2座清代石碑。東側一碑,碑額篆書:“御制”兩個大字。碑首書:“集石鼓所有文成十章制鼓重刻序”,末題:“乾隆皇五十有五年歲次庚戌正月上元丙申日御制并書”。碑文云:“近因閱石鼓文,惜其歲久漫漶,所存不及半……舊鼓舊文為千古重器,不可輕動,置其木柵,蔽其風雨,以永萬世。而新為十鼓以刻十章,并烈國學以公天下,惠后儒,則乃周宣王之文也……。”碑文內容說明了乾隆帝仿制石鼓的原因及用意。
西側石碑碑額為乾隆御筆,其右半部是“瓌翠神筆”四個大字,左半部書:“……觀張照草書韓愈石鼓歌長卷作歌,庚戌仲春御筆。”碑身四面皆為清代大書法家張照草書韓愈鼓歌。10枚石鼓與2座碑,至今保存完整,文字清晰,是一組珍貴的文物。
門內列有二十四戟,故大成門也稱戟門。
御制記功碑計11座,“康熙二十五年御制至圣先師孔子贊碑”、“康熙二十八年御制四字贊碑”、“康熙四十三年平定朔漠告成太學御制文碑”、“雍正三年平定青??砍商珜W御制文碑”、“雍正六年二月仲丁躬祭文廟御制石碑”、“清乾隆四年臨雍紀事碑”、“乾隆十四年平定金川告成太學御制文碑”、“乾隆二十二年平定準噶爾告成太學御制文碑”、“乾隆二十四年平定回部告成御制文碑”、“乾隆三十四年重修文廟御制文碑”、“乾隆四十一年平定兩金川告成太學御制文碑”等。從上述碑名可知,碑文內容除了修葺孔廟、祭禮活動的紀事碑外,主要是明清兩朝,特別是康、雍、乾三代盛世,帝王南征北伐,統一中國的記功碑。
西側路有五座碑亭。
“御制仲丁詣祭文廟詩”清雍正六年(1728)二月,雍正皇帝親臨孔廟祭孔。御制四子贊碑??滴醵四辏?689年),即康熙贊頌“復圣顏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和“亞圣孟子”的御制功德碑。
“御制平定回部告成太學碑”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回部記功碑。
平定金川,告成太學碑。乾隆十四年(1749年)
御制平定朔漠,告成太學碑??滴跛氖辏?704)。中國從秦漢時的匈奴到明朝,蒙古這個歷史難題兩千年來沒有解決,康熙把這個問題解決了,這是一個巨大的歷史貢獻。
東側路有六座碑亭。
“乾隆三十四年重修文廟御制文碑”
御制文廟易蓋黃瓦,臨雍紀事碑。乾隆四年(1739年)
御制平定準噶爾,告成太學碑。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軍平定準噶爾貴族叛亂之戰(zhàn),起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迄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迭經三朝,歷時70年,最終弭叛息亂,取得了完全勝利。
御制至圣先師孔子贊碑
乾隆十二年(1747年)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歷時近30年才平定大小金川,真的是艱苦卓絕,故而立碑:
大小金川就是現在的阿壩州金川縣和小金縣(懋功),以前包含甘孜州部分地區(qū),我去過多次,那里深溝險壑,易守難攻,民風剽悍。多是羌族;氐族;藏族及后裔?,F階段的西藏鬧事,殺人越貨,自焚多來自這個地區(qū),屬藏傳佛教達賴的勢力范圍。
辨奸柏是孔廟內最大的一棵柏樹,相傳是元代國子監(jiān)祭酒--許衡所植,已近七百年的歷史,至今繁枝盤錯,挺拔蒼翠。
傳說明朝奸相嚴嵩代嘉靖皇帝祭孔時,行至樹下,樹枝揭掉了他的烏紗帽,幾年后又長出了一個樹瘤,橫看似一個龍爪抓住了一個人頭。這人應為驚恐面部扭曲。人們便認為柏樹有知,能夠辨別忠奸,因此稱之為“觸奸柏”或“辨奸柏”。
甬道西南有焚帛爐一座。爐呈長方形,上覆歇山頂蓋,爐內均罩綠琉璃磚,莊重醒目。古人認為:只有把供奉的物品燒掉,孔子在天之靈才能收到,每當祭品焚燒之時,青煙繚繞,直上九天。此爐亦稱燎爐。
孔廟中的一眼古井,因座落在德勝門至安定門內一帶的水線上,井水常溢到井口,水清淺而甘冽,稱為滿井,相傳,進京科考的舉子們,在孔廟拜謁孔子后,如飲井中“圣水”,便能文思泉涌,筆下生花。以井水磨墨,便會濃墨噴香,落筆如神。清乾隆帝特賜名“硯水湖”。
古井北面,大成殿月臺前方有一株元代古柏,據說此柏為國子監(jiān)第一任祭酒(校長)許衡所植,至今已七百余年。
祭孔時,中間甬道為神道,只能走孔子牌位,參加祭孔的人員文東武西,皇帝也走文道?;实塾H自祭孔時,在大成殿內祭拜行禮;如果是王公代替皇帝祭孔,則在月臺上行禮,不能進大成殿;如果是大臣代替皇帝祭孔,則只能在月臺下祭拜。
大成殿是祭祀主殿。大成殿月臺三面環(huán)繞漢白玉雕云頭石欄,高出地面兩米,16級臺階,前面正中有一塊長7米、寬2米的青石浮雕。"九五"開間,紅墻黃瓦,重檐廡殿頂最高等級的雄偉建筑。
大成殿,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后被毀,明永樂九年(1411)重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殿堂由七間三進擴建為九間五進。黃琉璃瓦覆頂,重檐廡殿頂,四坡五脊,正脊兩端飾鴟吻,坡脊飾九獸。殿內二尺金磚墁地,規(guī)格61.5x61.5厘米,南北通墁41塊,東西則是 57塊。在清代,二尺金磚是皇帝專用的,可見大成殿的地面鋪砌的等級規(guī)格等同于皇家。整體規(guī)制與故宮太和殿幾乎相同。
“大成殿”的牌匾之下豎排寫有四字碩大的牌匾:“萬世師表”,這是清朝康熙皇帝親筆所書。
為了使觀眾對祭孔禮儀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殿內設置屏風式展版,介紹孔子、四配、十二哲等。
殿內主座設置有孔子神牌位。明朝時孔廟有千余座,所供孔子像一人千面,嘉靖皇帝命將神像改為神牌,以示恭敬。神龕內供孔子神牌,上書“至圣先師孔子神位”。兩邊楠木柱上內聯:“齊家治國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門者,辟之宮墻”為乾隆皇帝的御筆。外聯:“氣備四時與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萬世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為清高宗弘歷為孔廟撰題。
1979年首都博物館在北京孔廟成立,1983年首都博物館準備恢復大成殿原貌,對外開放。清代其他八位皇帝御書的匾額都按照原位懸掛,只有康熙“萬世師表”匾額不知如何安放:如果放回原處,黎元洪“道洽大同”匾額就沒有位置;黎元洪“道洽大同”匾額懸掛于民國初年,見證了歷史變遷。最后決定“道洽大同”不動,康熙“萬世師表”匾額移至大成殿外前檐高懸。因此在全國孔廟中出現了北京孔廟康熙“萬世師表”匾額懸掛在大成殿外的特例。
雍正“生民未有”。
嘉慶“圣集大成”。
道光“圣協時中”。
乾隆“與天地參”。
咸豐“德齊幬載”。
同治“圣神天縱”。
光緒“斯文在茲”。
宣統的“中和位育”。
袁世凱:大總統(祭孔)告令
神位前置祭案,上設尊、爵、卣、籩、豆等祭器均為清乾隆時的御制真品。
祭祀的禮樂器
大成殿西廡為《大哉孔子》1東展廳,大成殿西廡為《大哉孔子》2西展廳。
《北京孔廟歷史沿革展》位于北京孔廟中院東南隅的祭器庫,展覽面積387平方米。
展覽由北京孔廟歷史、孔廟建筑與古跡、孔廟奉祀人物和孔廟祭祀活動四大部分組成。
在孔廟中院東西兩廡舉辦的《大哉孔子》展是孔子專題展覽,展廳面積近1800平米,主要由孔子的生平、孔子的思想、孔子在海內外的影響三大部分組成。展覽在中院東廡的為《大哉孔子》展上半部分,展覽在中院西廡的為《大哉孔子》展下半部分。
中院東廡
中院西廡
崇圣祠在大成殿后,自成一座獨立的小四合院。需要從大成殿后面的西北角“大成禮樂”通道進入,通道上方和旁邊的演出劇目告訴人們孔廟音樂會定時上演。
這組建筑稱為崇圣祠,由崇圣門、崇圣殿和東西配殿組成獨立完整的院落,與前二進院落分割明顯而又過渡自然,反映出古人在建筑部局上的巧妙構思,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廟。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重修,并將灰瓦頂改為綠琉璃瓦頂。
崇圣門
對面墻壁陳列一組雕像,為孔子72弟子。
沒有擺全。
匾額:“崇圣祠”
崇圣殿又稱五代祠,面闊五間,進深七檁,殿前建有寬大的月臺,月臺三面建有垂帶踏步各十級。
殿內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顏回、孔伋、曾參、孟軻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
西配殿坐落在磚石臺基上,面闊三間,進深五檁,單檐懸山頂,內奉程頤、程顥兄弟、張載、蔡沈、周敦頤、朱熹6位先儒之父。
不知先圣泉下有千,是喜是悲。
孔廟西邊與國子監(jiān)一墻之隔有一顆大樹柏上桑,相傳此柏植于元代,后樹干中心空,塵土積于其中,飛鳥銜桑葚于樹上不慎落入空心中,又長出桑樹,因此得名“柏上?!薄N挥诒治鱾韧ㄍ鶉颖O(jiān)處。
國子監(jiān)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大學,始設于隋代,歷經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國子監(jiān),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的國子監(jiān)街內,是中國最后一個國子監(jiān),保存至今,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子監(jiān),讀jiàn(薦),而不讀jiān(兼)。“國子”:《周禮·地官·師氏》記載:“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睎|漢經學家鄭玄注:“國子,公卿大夫之子弟。”《漢書·禮樂志》:“國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鼻濉?/span>年《劉貴陽說經殘稿·國子證誤》:“國子者,王大子、王子、諸侯公卿大夫士之子弟,皆是?!笨梢妵臃褐纲F族子弟;“國子監(jiān)”作為官署名牧馬監(jiān)、欽天監(jiān)、中書監(jiān)之“監(jiān)”都讀jiàn(薦)。
國子監(jiān)整體建筑坐北朝南,中軸線上分布著集賢門(大門)、太學門(二門)、琉璃牌坊、辟雍、彝倫堂、敬一亭。東西兩側有四廳六堂,構成傳統的對稱格局,是我國現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辦大學建筑。
集賢門,國子監(jiān)的大門,門外正南設有影壁,東西兩側設有牌坊。
東西兩側設有牌坊。
東側的持敬門與孔廟相通。幾乎每月的初一、十五,國子監(jiān)的師生會在祭酒的帶領下,通過持敬門到孔廟去祭孔?!俺志础钡囊馑际且獙χ潦ハ葞熆鬃映钟幸环N無比崇敬的心。師生們進入孔廟之前都會在持敬門前整理衣冠。
與持敬門相對,西邊有“退省門”,通過退省門可到達當時學生的宿舍?!巴耸 钡囊馑际窍M珜W生在完成一天的學習后,回到自己的宿舍,還要“吾日三省吾身”,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在孔廟與國子監(jiān)之間的夾道內,有一處由189座高大石碑組成的碑林。“十三經刻石”也稱“乾隆石經”,共63萬字。碑文為康熙年間貢生蔣衡歷時12年書寫而成,乾隆皇帝命和珅和劉墉等人組織工匠刻制。
石碑上篆刻著儒家經典:《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孟子》、《爾雅》。這部石經的藍本是雍正年間的江蘇金壇貢生蔣衡歷時十二年手書而成。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下旨刻石立碑。全部石經共計63萬余字,規(guī)模宏大,楷法工整,內容的準確性和刻制的精美度都優(yōu)于西安的“開成石經”,而在規(guī)模上也是僅次于西安碑林的全國第二大碑林。相傳乾隆帝欽命和珅、王杰為總裁,彭元瑞、劉墉為副總裁來考訂經稿。彭元瑞以宋元善本十三經核訂蔣衡手書的經稿,并把俗體字均改為古體字,使經文更加完善規(guī)范,古意大增,深受乾隆帝的贊賞,被授以太子太保銜。這使和珅嫉恨非凡,權傾朝野的他命人在一夜之間挖去石碑上全部改過的古體字。直到和珅垮臺后,古體字跡才得以重新修復,至今碑面上還有一塊塊挖補的痕跡。
石碑為橫碑,長有三米左右,高有一米,周邊雕有云龍紋飾,七條游龍和坐龍,正中有“康熙御筆”,上鈐有滿漢文字的“廣運之寶”印章,沒有年款。
“昌明仁義”則是為開封孟子游梁祠所題。
“功存河洛”是為開封禹王廟題寫;
“嵩高峻極”是為嵩山中岳廟題寫;
“靈瀆安瀾”是為開封桐柏淮瀆廟題寫;
太學門平日不啟,專為皇帝親臨使用,日常國子監(jiān)師生只能走兩邊側門。進太學門即國子監(jiān)的中院,國子監(jiān)的主要建筑都集中在這個院子里。
透過太學門可以看到院子里面的“琉璃牌坊”:
書寫著“太學”的匾額掛在二道門的門楣上,“太學”不是大學,它比大學還有著更深的意義,它是為統治者培養(yǎng)人才的學校。進入“太學”的學生不用交學費,學習不僅免費還有生活俸祿可拿。俸祿也分優(yōu)劣,學習好的自然拿的多,以考試成績?yōu)橐罁?鼓勵學生勤奮好學。
琉璃牌坊:在集賢門內有一座三間四柱七樓廡殿頂式琉璃牌坊,正面額書"圜槁教譯"。
陰面為"學海節(jié)觀",彩畫華美,是北京唯一不屬於寺院的琉璃牌坊。
東邊的鐘樓
西邊的鼓樓
西碑亭。
《國學新建辟雍環(huán)水工成碑記》滿文
東碑亭。
正面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御書《國學新建辟雍環(huán)水工成碑記》。
西側碑文《張廷玉三老五更議》。張廷玉(康熙十一年~乾隆二十年,即1672年-1755年),安徽桐城人,清朝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太子太保,封三等伯,歷三朝元老,居官五十年。張廷玉在任期間的主要工作在于擔任皇帝的秘書,對清廷政治制度的貢獻是完善了奏折制度與軍機處的運作規(guī)則。與其他直接處理政務的大臣不同,歷史上并沒有留下太多關于張廷玉的具體事績。漢大臣配享太廟者惟張廷玉一人。
辟雍:辟雍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建於中軸線中心一座圓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臺上,是一座方型重檐攢尖頂殿宇。
四面開門,設臺階六級。辟雍周圍環(huán)繞著長廊,四面架設精致的小橋橫跨水池,使殿宇與院落相通,這種建筑形制象征著天圓地方。康熙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來此做一次講學,以示中央政府對高等教育的重視。
太平有象。
龍椅正上方的匾額“雅涵于樂”及兩邊楹聯:“金元明宅于茲,天邑萬年今大備;虞夏殷闕有間,周京四學古堪循”為乾隆皇帝御書。
辟雍大殿的金龍和璽井口式天花頂沒有一根梁。
辟雍大殿的東側懸掛著咸豐皇帝的御筆“萬流仰鏡”。
辟雍大殿的南側懸掛著道光皇帝的御筆“涵泳圣涯”。涵泳有深入領會之意?!昂臼パ摹狈磸屯嫖妒ト酥溃w會其中內涵。。
辟雍周圍環(huán)繞著長廊,四面架設精致的小橋橫跨水池使殿宇與院落相通,這種建筑形制象征著天元地方。
石橋中央有一塊狀元石,導游說凡是腳下踩過的人在學業(yè)上都有長進。
辟雍北側是彝倫堂,元代名為崇文閣,明代永樂年間予以重建并改名為彝倫堂,早年曾是皇帝講學之處,興建辟雍之後,則改為監(jiān)內的藏書處。
彝倫堂前平臺叫靈臺,又稱露臺。是國子監(jiān)召集監(jiān)生列班、點名之處。新科進士升露臺拜謁國子監(jiān)祭酒、司業(yè)后,方入彝倫堂簪花飲酒。
彝倫堂中門匾額為清康熙帝御書。
靈臺東南角上,立有一座石刻日晷,是白天測定時間的儀器。
孔子像四周鐵欄上,系滿了厚厚幾十層朱紅色“狀元符”和祈福牌。最外層的,絕大多數印著“金榜題名”、“獨占鰲頭”、“學業(yè)有成”等字樣。
博士是中國古代的學官。博士廳相當于現代大學的教研室。歷史上曾有不少學界著名人物在此任博士, 如元代文學四大家之一的虞集,明代公安派文學的代表袁中道,清代著名戲劇家《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
復蘇槐位于在彝倫堂前靈臺西側,博士廳門前。傳說為元代國子監(jiān)祭酒(校長)許衡手植,清乾隆十六年(1751),時逢乾隆母親六十壽誕,本已枯死的古槐突發(fā)新綠,乾隆題詩贊其端,后稱其為“復蘇槐”。
繩愆廳,位于彝倫堂東邊,是國子監(jiān)從事管理的重要部門,負責人為“監(jiān)丞”。在古代,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非常嚴格,老師或學生,違反了校規(guī),犯了錯誤,就要被送到到繩愆廳接受處罰。
六堂位於辟雍左右兩側的33間房,合稱為六堂,分別為率性堂、誠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義堂、廣業(yè)堂,是貢生、監(jiān)生們的教室。
國子監(jiān)的學生們也分年級,分級不以年齡,而以成績高低分級。正義,崇志,廣業(yè)三堂為一年級,學期一年半;修道,誠志二堂為二年級,學期一年半。經過兩學期的學習,考試合格者可升入本性堂,又稱“上舍”。上舍的學子經過考選就有資格得到皇帝的接見,并授予官職。六堂平日里書聲朗朗,叫“兩序書聲”,晚上燈火通明,稱“六堂燈火”,這都是太學十景中的景觀。
東三堂現為國子監(jiān)的《國子監(jiān)原狀陳列展》和《中國古代科舉展》
《國子監(jiān)原狀陳列展》。
率性堂
修道堂
修道堂前,辟雍西側的大樹——“羅鍋槐”。修辟雍時,此樹緊臨環(huán)池應砍,劉墉愛惜古槐,此樹得以保留。相傳辟雍竣工時,乾隆皇帝親臨視察,見此槐形似劉墉(羅鍋),說“羅鍋槐”“羅鍋壞”音同意亦同。
廣業(yè)堂
正義堂
東廂房北面第一間——“繩愆廳”,(愆,音qian,本義:過錯;罪過),位于辟雍東北側,訓導和承接違規(guī)師生的行政管理機構居然有打屁股的板子和鞭笞。
敬一亭位於在彝倫堂之后,是國子監(jiān)的第三進院落。建于明嘉靖七年,設有祭酒廂房和司業(yè)廂房和七座御制圣諭碑。
敬一亭四周砌有紅墻,自成院落,小院正門上方刻有“敬一之門”四字。兩邊平墻有磚刻團龍圖案。
國子監(jiān)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