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藝術(shù)搖滾
藝術(shù)搖滾(Art Rock)于60年代末興起于英國。其特征為:結(jié)構(gòu)龐大,和聲語言較為復(fù)雜,常借用古典音樂中的主題作為素材,并注重音樂的邏輯性和音樂素材的簡煉、統(tǒng)一。
藝術(shù)搖滾的創(chuàng)作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比較簡單的做法,在搖滾樂中引用古典音樂片段,或把一首古典音樂作品改編成搖滾風格;另一種做法是將搖滾樂隊和管弦樂隊(或其他古典音樂合奏形式)混合而成,或者用搖滾樂語言按古典音樂的發(fā)展手法、結(jié)構(gòu)形式創(chuàng)作而成。
最早進行藝術(shù)搖滾嘗試的樂隊是英國的"憂郁布魯斯"樂隊?!稉u滾音樂50年》說:"他們創(chuàng)造了交響搖滾(Symphonic rock),并為平克?弗洛依德鋪平了道路。"
"憂郁布魯斯"(The Moody Blues)樂隊成立于1964年。1967年,他們推出的專輯《未來的日子消失了》(Days of future passed)是樂隊朝著藝術(shù)搖滾方向發(fā)展的重要標志。它與倫敦交響樂團合作,管弦樂隊提供像序曲一樣的開頭,然后過渡到搖滾歌曲并為歌曲伴奏。"憂郁布魯斯"的代表作品還有《平衡問題》(A Question of Balance,1970)、《每個好孩子都該愛護》(Every Good Boy Deserves Favour,1971)、《第七次逗留》(Seventh Sojourn,1972)、《長途旅行者》(Long Distance Voyager,1981)等。
"深紫色"(Deep Purple)是英國的另一個進行藝術(shù)搖滾試驗的樂隊,共5人。1969年,樂隊成員喬恩?洛德(Jon Lord)創(chuàng)作的《搖滾樂隊與管弦樂隊協(xié)奏曲》(Concerto for Group and Orchestra)與皇家愛樂樂團合作演出,其中的管弦樂風格比"憂郁布魯斯"樂隊的風格更現(xiàn)代一些。1970年,"深紫色"受BBC廣播電臺的委托,為搖滾樂和管弦樂隊而寫的《雙子座組曲》(Gemini Suite)在搖滾樂與古典音樂的結(jié)合上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是"(Yes)樂隊成立于1968年,樂隊的主要人物是喬恩?安德森(Jon Anderson,1944年出生)。1969年他們錄制了第一張專輯《是》(Yes)以后,人員便開始波動。1971年推出的專輯《是的專輯》(The Yes Album)標志著樂隊后期風格的開始。1972年在經(jīng)理人的引導下,樂隊開始嘗試一種敘事性的和交響式的風格,先后于1972年和1974年推出了專輯《靠近邊緣》(Close the Edge)和《從地形海洋來的傳說》(Tales from Topographic Oceans)。1975年至1976年間,樂隊成員開始了一些個人活動。1977年從專輯《為一個目標奔忙》(Going for the one)中可以看出,樂隊經(jīng)過一系列的探索之后,又在一定程度上回到了傳統(tǒng)的搖滾樂上。1980年年底,樂隊出版了一張現(xiàn)場專輯《是的演出》(Yes shows)后,于1981年4月宣布解散。
同時期,進行藝術(shù)搖滾試驗的樂隊和個人還有"電光樂團"(Electric Light Orchestra)樂隊、"創(chuàng)世紀"(Genesis)樂隊、"埃默森、雷克和帕爾默"(Emerson,Lake and Palmer)、弗蘭克?扎帕(Frank Zappa)等。
當藝術(shù)搖滾進入70年代以后,形式變得更加豐富。它主要利用搖滾樂的語言,創(chuàng)作更大型、更復(fù)雜的、希望能和古典音樂相媲美的作品。這個時期主要以"平克?弗洛依德"樂隊為代表。
"平克?弗洛依德"(Pink Floyd)樂隊于1966年由羅杰? 沃特斯(Roger waters)和羅杰?巴雷特(Roger syd Barrett)建立起來,共4人。最初,他們的迷幻搖滾風格引起了人們的極大注意。特別是他們利用當時能得到的最復(fù)雜的裝備,如燈光設(shè)計、幻燈、旋轉(zhuǎn)色彩圖案、煙霧等,造成特殊的舞臺視覺效果,形成了獨特的風格。1966年,樂隊推出的專輯《曙光門前的吹笛人》(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是他們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1968年,樂隊中極具獨創(chuàng)性的領(lǐng)導人巴雷特因精神崩潰而離開了樂隊,另一名吉他手戴衛(wèi)?吉爾摩(David Gilmour)接替了他的位置。他們于70年代初發(fā)行了幾張專輯,都只取得一般性的成績,轉(zhuǎn)折點的到來是1973年發(fā)行的《月之暗面》(Dark side of the moon),這張專輯花了9個月的時間制作完成,不僅獲專輯第一名,而且榜上有名持續(xù)了創(chuàng)紀錄的675周(13年)之久。專輯中電子手段的大量使用使"平克?弗洛依德"的超級明星地位進一步得到了鞏固。
隨著樂隊名聲的增大,羅杰?沃特斯變得越來越狂妄自大,行為也越來越古怪。這種偏執(zhí)狂由于樂隊又一張專輯《墻》(The wall)的巨大成功而進一步加深。專輯《墻》是以沃特斯的一身為線索,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對他幼時的心靈帶來的傷害、上學時古板的教育制度對他的打擊、長大后面對現(xiàn)實社會的無奈、最后導致他的精神崩潰。1982年由艾倫?帕克(Alan parker)導演搬上銀幕。在這張專輯中,歌曲《墻上的另一塊磚》(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例37)先后出現(xiàn)了三次,作為專輯的主題,它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孩子們比作是墻上的磚,全是一模一樣的形狀,反映了當時英國教育制度的古板性。而將專輯的主人公比作是墻上的另一塊磚,體現(xiàn)了他與這個社會的格格不入。
"平克?弗洛依德"于1983年推出的專輯《最后的樂章》(The Final Cut)具有特別憂郁和絕望的反抗主題,全部由沃特斯作曲。不久,沃特斯離開樂隊,"平克?弗洛依德"在戴衛(wèi)?吉爾摩的領(lǐng)導下繼續(xù)活躍在搖滾樂壇。
七、溫和搖滾和鄉(xiāng)村搖滾
1、溫和搖滾(Soft Rock)
當搖滾樂進入20世紀70年代后,出現(xiàn)了一種前景不明、失去方向的狀態(tài)。70年代的美國社會已經(jīng)基本得到穩(wěn)定,但是此時的搖滾樂卻失去了中心。風格上也沒有太大的變化,基本上還是延續(xù)過去的風格,只是進一步強調(diào)既有類型的某一種傾向,使它更加多樣化而已。因此70年代的搖滾樂出現(xiàn)了兩極分化的局面,即:柔的更柔,硬的更硬。其中溫和搖滾便是前者的代表。
溫和搖滾的主要特征是:"重旋律、輕節(jié)奏"。一般的溫和搖滾,都具有較強的旋律性和可唱性。有時溫和搖滾和普通的流行歌曲(POP)很難區(qū)別,這時,主要取決于它是否具有搖滾樂的節(jié)奏形態(tài)或搖滾樂式的低音線條。
70年代溫和搖滾的著名歌手有卡朋特兄妹、巴瑞?馬尼洛、尼爾?戴蒙德、牛頓-約翰(Olivia Newton-John)等。其中以卡朋特兄妹最為突出。
"卡朋特"(The Carpenters)組合由兄妹二人組成,哥哥理查德?卡朋特(Richard carpenter)出生于1946年,妹妹卡倫?卡朋特(Karen Carpenter)比哥哥小4歲,康州紐黑文人。1963年,兩人隨家遷往加利福尼亞,與一位朋友組成三人小組,錄制了兩張唱片,因負責給他們錄音的唱片公司認為在硬搖滾盛行的當?shù)兀瑴睾蛽u滾不會有銷路而未能發(fā)行。他們又組成了6人樂隊,錄制小樣尋找機會,但到處遭到拒絕。這樣,樂隊只得解散。卡朋特兄妹決定單獨演出,由卡倫演唱、理查德演奏鍵盤樂器并負責作曲編配。他們利用多軌錄音技術(shù)進行創(chuàng)作,吸收了"披頭士"、"沙灘男孩"的抒情成分,堅持溫和風格。通過卡倫的歌聲,終于使A&M唱片公司同意與他們簽約,發(fā)行唱片。1970年,他們的《靠近你》(Close to you)獲得了排行榜冠軍,另一首歌曲《我們剛剛才開始》(We‘ve Only just begun,例38)獲第二名。這兩首歌曲可以說都處于溫和搖滾和波普(POP)的分界線上。如在《我們剛剛才開始》中,中間段落里有較強的節(jié)拍,銅管的重音在第二拍,加上持續(xù)不斷的鼓點,完全算得上是溫和搖滾,但其他部分聽起來則更像波普。同年,卡朋特兄妹獲得格萊美最佳新唱片表演獎。直到1975年,他們的作品都很受歡迎,如《昔日重來》(Yesterday Once More)、無賴(Desperado)等都是傳唱一時的經(jīng)典之作。1983年,卡倫因長期患神經(jīng)性厭食癥導致心搏停止而死,時年32歲。
巴瑞?馬尼洛(Barry Manilow),1946年6月17日出生于紐約的布魯克林,馬尼洛在紐約音樂學院和朱利亞音樂學院學習時,就在歌倫比亞錄音公司的制作室里當臨時工。1972年便開始為一些歌手的專輯配器并參與制作。1974年開始了他的獨唱生涯。1975年,他的單曲《曼迪》(Mandy)登上了排行榜榜首。馬尼洛除了演唱以外,還為電視臺廣告創(chuàng)作歌曲。
尼爾?戴蒙德(Neil Diamond),1941年1月24日出生于紐約的布魯克林。他在紐約大學醫(yī)學院學習過一段時間,而后綴學從事音樂工作。最初,戴蒙德以作曲家的身份出現(xiàn)并為他贏得了聲譽。1965年底開始唱歌。1966年,他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的熱門歌曲,如:埃爾維斯?普萊斯利和"深紫色"樂隊都演唱過的《肯德基婦女》(Kentucky woman)等作品使他名聲大增。1978年,他和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的二重唱單曲《你別給我?guī)眭r花》(You Don‘t Bring Me Flowers)在美國排行榜名列第一。1980年,戴蒙德在電影《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中的精彩表演使他的明星地位進一步得到了鞏固。
2、鄉(xiāng)村搖滾(Country Rock)
如前所述,鄉(xiāng)村音樂是搖滾樂的三大來源之一,山區(qū)搖滾是50年代早期搖滾樂風格的三種傾向之一??墒堑搅?0年代,山區(qū)搖滾幾近消失,大多數(shù)搖滾樂中很少能聽到有鄉(xiāng)村音樂的影響。但是,到了60年代末,在一些民謠搖滾中又重新出現(xiàn)了鄉(xiāng)村音樂的聲音。正是受到這種啟發(fā),這時在加利福尼亞發(fā)展起了一種"把鄉(xiāng)村音樂的聲音和題材與搖滾樂的節(jié)奏和樂器法相結(jié)合的流行音樂風格",它被稱作鄉(xiāng)村搖滾。
70年代初,鄉(xiāng)村搖滾作為一場音樂運動受到了很多人的高度重視。以"老鷹"(The Eagles)樂隊和琳達?龍斯塔特(Linda Ronstadt)為首的鄉(xiāng)村搖滾藝術(shù)家取得了巨大成績,他們成功地將鄉(xiāng)村音樂和他們帶有個人特征的輕搖滾和流行風格相結(jié)合。其實,鄉(xiāng)村搖滾的意義并不完全在于這種音樂本身是否在商業(yè)上取得巨大的成功,而是在于這種音樂對于其他音樂或藝人的影響。
鄉(xiāng)村搖滾的主要樂隊和個人有"樂隊"(The Band)樂隊、琳達?龍斯塔特、威龍?詹寧斯(Waylon Jennings,出生于1937年)、"克羅斯比,斯蒂爾斯,納什和?quot;(Crosby,Stills,Nash & Young)組合和"老鷹"樂隊等。下面,重點介紹一下"老鷹"樂隊和琳達?龍斯塔特。
"老鷹"(The Eagles)樂隊原是龍斯塔特的伴奏樂隊,共5人,由歌曲作家、主唱兼鼓手唐?亨利(Don Henley,生于1947年)和歌手兼鍵盤手格倫?弗雷(Glenn Frey,生于1948年)于1971年建立。1972年,他們推出第一張專輯《老鷹》,使用了清凈的和聲,類似于"沙灘男孩"那樣的歌詞,被認為是一支很有吸引力的鄉(xiāng)村搖滾樂隊。第二張專輯《無賴》(Desperado,1973),離開了原先對享樂主義的贊頌,但風格仍是鄉(xiāng)村搖滾,配器更加豐富。第三張專輯《在邊界上》(on the Border,1974)中的《我的最愛》(Best of My Love)使他們第一次獲得了排行榜冠軍。第四張專輯《那些夜晚中的一個晚上》(one of those nights,1975),音樂變得更加復(fù)雜多樣,如《震驚過去之后》(After the thrill is gone)、《好萊塢圓舞曲》(Hollywood Waltz)和《說謊的眼睛》(Lyin‘ Eyes)是70年代鄉(xiāng)村搖滾的典型例子??墒恰赌Х◣煹穆贸獭罚↗ourney of the sorcerer)很像藝術(shù)搖滾,其中的曼陀林音色使人想起藍草音樂(Bluegrass)。另外,有些歌曲,如《幻像》(Visions)、《那些夜晚中的一個晚上》等,很少顯示鄉(xiāng)村音樂的影響,更接近于一種不那么強勁的主流搖滾風格。第五張專輯《加利福尼亞旅館》(Hotel California,)或許是他們最好的專輯,銷量達到5百萬張。同名主打歌曲《加利福尼亞旅館》(例39)成了整個70年代的傳唱金曲,其中也有強勁的硬搖滾歌曲,如《快車道里的生活》(Life in the fast lane)。實際上,從這張專輯開始,"老鷹"已經(jīng)逐漸離開了鄉(xiāng)村搖滾風格。1981年"老鷹"解散,成員們各奔東西。其中以唐?亨利的成績最為突出。
琳達?龍斯塔特(Linda Ronstadt)于1946年出生于亞利桑那州的一個音樂家庭中,具有墨西哥血統(tǒng),從小受到良好的音樂熏陶。18歲時,參加洛杉磯的一個民謠演唱組,以后又曾和著名的"老鷹"樂隊合作,擔任主唱。1974年離開"老鷹"樂隊,開始了獨唱生涯。她的嗓音圓潤豐滿,演唱風格豐富多樣。70年代是琳達藝術(shù)生涯的高峰期,她成為當時鄉(xiāng)村搖滾的代表人物之一。1975年,榮獲格萊美最佳女歌手獎。1976年,琳達進行歐洲巡回演出,使其成為國際明星。該年,她的一首《心潮滾滾》(Heart Like A Wheel)被評為十佳唱片之冠,使她再次獲得格萊美獎。此后,琳達還參加了許多輕歌劇、歌舞劇的演出,她大膽開拓,曾用通俗唱法演唱歌劇。1990年,因與男歌手阿隆?奈維爾(Aaron Neville)合作的二重唱《無需知道太多》(Don‘t Know Much)又獲格萊美最佳二重唱獎。
八、重金屬
1、 重金屬(Heavy Metal)
60年代,以"滾石"樂隊為代表的硬搖滾以它的粗獷、猛烈為基礎(chǔ),發(fā)展了主流搖滾中的強勁風格。到了70年代,作為硬搖滾的延續(xù),出現(xiàn)了一種更為流行的硬搖滾風格,便是從中發(fā)展出來的一種更"硬"的硬搖滾,被稱作"重金屬"。有一位搖滾樂評論家對"重金屬"作了這樣的解釋:從音樂上看,如果硬搖滾的音響是很大的,那么,重金屬的音響就更大;如果硬搖滾是簡單的,有很多重復(fù),那么,重金屬更簡單,有更多的重復(fù);如果硬搖滾歌手的演唱是呼喊似的,那么,重金屬的歌手是拼了命的呼喊;如果硬搖滾樂隊利用電子手段來實驗音響失真和反饋,那么,重金屬樂隊則利用電子手段歪曲一切他們想歪曲的聲音;如果硬搖滾愛好長時間的器樂即興演奏,那么,重金屬提供更長、更響、更復(fù)雜的器樂獨奏;如果硬搖滾是一種與傳統(tǒng)相對立的文化,那么,重金屬則是一種專事反文化的文化。因此,重金屬和一般搖滾樂相比,它缺少音樂性(特別是旋律很簡單),而帶有更多的"戲劇性"(如演出時利用各種奇特的服裝、燈光及舞臺效果等)。另外,從傳播方式上看,重金屬樂隊主要以巡回演出或通過錄像帶來擴大他們的影響而不是通過錄音和廣播(但并不是全都如此)。
由于重金屬自身缺少文學價值,評論界對它的評價一直不高,但它卻在商業(yè)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70年代最重要的兩支重金屬樂隊是來自英國的"萊德?澤普林"和"黑色安息日"。
"萊德?澤普林"(Led Zeppelin)樂隊
"萊德?澤普林"樂隊是由"新兵"原成員吉米?佩奇(Jimmy Page)與另外三人于1968年建立起來的,主唱是羅伯特?普蘭特(Robert Plant,生于1948年)。1969年推出的《萊德?澤普林Ⅱ》是他們第一張奪魁專輯,使他們贏得了很大的榮譽。接著推出的《萊德?澤普林Ⅲ》和《萊德?澤普林Ⅳ》也很流行,其中包括了樂隊最著名的歌曲《天堂階梯》(Stairway to Heaven)。
"黑色安息日"(Black Sabbath)樂隊
"黑色安息日"樂隊是來自英國伯明翰的一個四人樂隊,成立于1969年。主唱約翰?奧斯本(John Osbourne),音區(qū)很高,經(jīng)常發(fā)出尖叫似的聲音。歌詞涉及鬼魂、幻想、精神錯亂等神秘領(lǐng)域。樂隊具有重金屬的典型特點,如:不斷重復(fù)的、失真的吉他連復(fù)段;持續(xù)的、強勁的節(jié)拍等。確實,如果對比一下普萊斯利或"沙灘男孩"等早斯搖滾樂,"黑色安息日"的搖滾樂已經(jīng)與他們差別很大。在奧斯本演唱的歌曲《搖滾造反》(Rock‘n‘ Roll Rebel)中,他用青少年的口吻這樣毫不留情地告訴父母們:"做你們想做的,別想讓我來順從你們"。
70年代英國早期的重金屬一直延續(xù)到80年代以后,他們在音樂上沒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只是歌詞。
"槍炮與玫瑰"(Guns N‘ Roses)樂隊
"槍炮與玫瑰"樂隊,1985年成立于洛杉磯。開始他們的成績平平,但1988年推出的專輯《毀滅的欲望》(Appetite For Destruction)一舉登上排行榜榜首,引起極大的轟動。"槍炮與玫瑰"的音樂風格比較多樣,他們的歌曲有的帶有尖叫似的演唱和快速猛烈的節(jié)奏和"挑戰(zhàn)性"的歌詞(這類歌曲較多);有的則類似民謠搖滾那樣不太激烈的、偏向溫和的風格,如《別哭》(Don‘t Cry)等歌曲。
"槍炮與玫瑰"在商業(yè)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卻常常遭到批評,主要是因為他們的某些"挑戰(zhàn)性"歌詞,還有主唱羅斯(Axl Rose)的不良行為: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和庸俗的作風等。加上樂隊的惡習,如推遲演出時間、取消演唱會、斗歐等,也使人們想起當年"滾石"樂隊的形象。盡管如此,它在搖滾樂迷中仍享有盛譽,被認為是80年代末重要的重金屬樂隊之一。
80年代的重金屬樂隊,除了前面提到的"槍炮與玫瑰"外,還有"范? 海倫"、"邦?喬維"、"鐵娘子"、"戴夫?萊帕德"、"AC/DC"和"金屬"等樂隊。雖然他們都是重金屬樂隊,但風格卻并不完全相同。
"范?海倫"(Van Halen)樂隊
"范?海倫"樂隊,1973年成立于加利福尼亞。樂隊的核心人物是埃迪?范海倫(Eddie Van Halen,生于1957年,主音吉他),他和他的哥哥亞歷克斯?范海倫(Alex Van Halen,生于1957年,鼓手)從小受古典音樂訓練,后轉(zhuǎn)向搖滾樂。范?海倫發(fā)出的是一種更多加工的、平和的聲音。1978年,他們發(fā)行了第一張專輯,但真正的成功來自于1984年的專輯《1984》。它獲專輯第二名,其中單曲《跳躍》(Jump)名列排行榜榜首。主唱戴衛(wèi)?李?羅思(David Lee Roth)以他**的壞男孩形象為樂隊贏得了商業(yè)上的巨大成功,但樂隊中真正起到主導作用的是埃迪的吉他演奏。 "邦?喬維"(Bon Jovi)樂隊
"邦?喬維"樂隊,1983年由喬恩?邦?喬維(Jon Bon Jovi,1962年生于新澤西)建立,他自任主唱。與墨丘利(Mercury)唱片公司簽約后,為推銷第一張專輯《邦?喬維》他們到處巡回演出。1987年,推出專輯《濕滑》(Slippery When Wet),同時制成錄像帶,經(jīng)MTV不停地播放,使"邦?喬維"名聲大振。他們吸引了廣大青少年,包括眾多女性。他們的重金屬風格有時也被稱作"溫和金屬"(Soft Metal)或"流行金屬"(Pop Metal)。 "鐵鋃子"(Iron Maiden)樂隊
"鐵鋃子"樂隊是由史蒂夫?哈里斯(Steve Harris)等來自東倫敦工人聚集區(qū)的幾名年輕人于1976年組成。他們以不復(fù)雜的連復(fù)段(riff,一個小片段的不斷反復(fù),經(jīng)常在獨奏中出現(xiàn))、極度失真而有力的和弦,以及尖叫的人聲,贏得了樂迷們的喜愛。樂隊人員雖幾經(jīng)變動,但仍能保持較好的表演技巧。1982年推出的專輯《野獸的數(shù)字》(The Number of the Beast)獲英國排行榜第一名,不久,打入美國市場。接著的幾張專輯,如《死后的經(jīng)歷》(Live After Death,1985)等,在大西洋兩岸都很暢銷。他們也像其他樂隊一樣,到處巡回演出,甚至應(yīng)邀到(很少有其他英美樂隊到過的)波蘭、匈牙利和南斯拉夫訪問演出。
"戴夫?萊帕德"(Def Leppard)樂隊
"戴夫?萊帕德"樂隊是由英國謝菲爾德工廠區(qū)的五名年輕工人于1979年成立的一個樂隊。當時,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15歲。第二年,他們效仿"萊德?澤普林"的風格,推出第一張專輯。1981年他們的制作人開始對樂隊粗糙的聲音進行加工。主唱喬?埃里奧特(Joe Elliott)把他們加工以后的聲音稱作"美好的、朝氣蓬勃的、含有旋律的搖滾樂"。果然,專輯《放火狂》(Pyromania,1983)取得了成功。1987年推出的專輯《歇斯底里》(Hysteria )再次受到聽眾的歡迎。
"AC/DC"樂隊
"AC/DC"樂隊于1973年成立于澳大利亞的悉尼,當時,組建人安格斯?揚(Angus Young,吉他手)只有14歲。1976年,他們與大西洋唱片公司簽約,推出《高電壓》(High Voltage),名聲遠播國外。他們繼續(xù)推出專輯,如《通向地獄的公路》(High way to Hell,1979)賣出一千萬張,并成為80年代重要的重金屬樂隊之一。"AC/DC"在英國和法國取得特別的成功。不過,他們那不合準則的風格,結(jié)合了吉他手安格斯?揚的技巧和他們第一位歌手邦?斯科特(Bon Scott)嘶啞的嗓子及簡單、粗野的模樣,也在美國轟動一時。1980年,斯科特因酒后嘔吐休克而死,樂隊主唱由布萊恩?約翰遜(Brian Johnson)接替。
"金屬"(Metallica)樂隊
"金屬"樂隊由詹姆斯?赫特菲爾德(James Hetfield,生于1963年,主唱兼節(jié)奏吉他)和拉斯?烏爾里克(Lars Ulrich,生于1963年,鼓手)于1981年建立起來。1983年他們推出了第一張專輯《斬盡殺絕》(Kill‘ Em All),歌詞涉及戰(zhàn)爭、死亡和暴力等,但從整體看,它的音響充滿活力。1986年的專輯《傀儡的主人》(Master of Puppets)被認為是"金屬"樂隊的代表作。1991年出版了一張同名專輯,這張專輯在音樂編排上簡潔明了,其中摻入了更多的商業(yè)成分,專輯不僅獲得排行榜冠軍,而且僅在美國就賣出了700萬張。隨后,樂隊開始了為期兩年多的巡回演出。1996年,他們又出版了專輯《裝載》(Load),受90年代另類搖滾的影響,"金屬"改變了自己的形象,他們剪去了長發(fā)?!堆b載》獲得評論界的一致好評,獲得排行榜冠軍,并在兩個月內(nèi)賣掉了300萬張。
2、 華麗搖滾(glitter rock或glam rock)
與重金屬有關(guān)的還有硬搖滾的另一個分支"華麗搖滾"。它的特點主要不是在音樂上,而是在演員的化裝、服飾和舞臺上的戲劇行為。這方面的領(lǐng)頭人是戴維?鮑伊(David Bowie)。他經(jīng)常被人比?quot;變色龍",因為他的舞臺形象總是在不斷地變化。作為搖滾歌星,他更像是一個借助搖滾樂與觀眾交流的戲劇演員,在音樂上并無太大的貢獻。
戴維?鮑伊(David Bowie),1947年出生于倫敦,曾涉足啞劇、先鋒派電影和商業(yè)廣告等工作。1970年推出專輯《出賣世界的人》(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在唱片封面上,他故意把自己設(shè)計成一個具有男女兩性特點的人物。1972年,在首次訪美演出時,他穿著女性服裝,有時還扮成變性人。他那稀奇古怪的形象和忸怩作態(tài)的表演吸引了不少樂迷。1975年,他轉(zhuǎn)向迪斯科風格,推出專輯《年輕的美國人》(Yong Americans)。為配合這張專輯的發(fā)行,在進行的演出活動中,戴維?鮑伊又有了一個新的形象:在白襯衫外面穿上一身黑衣服,把淡黃色的頭發(fā)往后梳得整整齊齊。1980年,他主演了百老匯音樂劇《象人》(The Elephant Man)使其獲得了更大的成功。戴維?鮑伊的活動(包括他不斷變化的外形)一直延續(xù)至今。
在戴維?鮑伊之前,搖滾樂一直以它的粗魯、健壯的男子形象和真實的表現(xiàn)取勝。戴維?鮑伊卻以他的化裝:枯黃色的頭發(fā)、女子氣的模樣和顯然不真實的"人物",塑造了另一種形象。由于后來朋克運動的興起,戴維?鮑伊作為它的一名先行者,被主流搖滾格外推崇。
"吻"(Kiss)樂隊,于1972年由貝司手吉恩?西蒙斯(Gene Simmons)建立起來。"吻"的音樂風格是純粹的重金屬,而且是直到那時為止美國最"重"的重金屬。同時,它又強調(diào)戲劇表演和化裝,是美國"華麗搖滾"的代表。直到1984年,"吻"共推出16張專輯,但只有4張進入前十名,其中只有一首歌曲進入"最佳十首"(《貝思》Beth ,1976)。正如《搖滾樂名人錄》中所說:"吻"利用一些鬼把戲,如在演出中摹擬吐血、吞火、爆炸和煙火、干冰噴霧,以及火箭射出吉他等,使他們受到無數(shù)青春期前期的少年樂迷們的喜愛。在現(xiàn)場演出中,西蒙斯經(jīng)常不時的口吐真火、嘔假血,要不就伸出一個像腳一樣長的假舌頭,弄得評論家們也無法確定這些對他們的音樂是否有益,但年輕人卻把"吻"捧為70年代最受歡迎的樂隊之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