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假期過半,朋友突然提前返京,于是得閑來找我喝酒。
我問他:又跟家里人撕了?多一天都相處不下去?
他笑笑,說:真沒有。這年頭,住山溝溝里的人都用的是智能手機,老家的親戚誰還不上微博微信?你們這些寫文章的,年年控訴年年寫,分寸他們漸漸也都知道了——誰也不想被晚輩上網(wǎng)罵傻逼不是?所以現(xiàn)在回家過年,并沒有人敢來問我什么時候結(jié)婚、每個月掙多少、房子多大買的還是租的……親戚們坐在一起,禮貌地微笑、聊些不咸不淡的天、克制地吃完一頓飯,然后趕緊各回各家——仿佛是參加公司年會又和跨部門的同事坐了一桌。
那你怎么提前回來了?
我媽催我回來的。朋友說。過完初二,我媽就對我說,接下來沒有親戚要見了,我要沒事可以改簽提前回北京。我本來以為我媽說的是反話或者氣話,沒想到她是認真的,一個勁對我說:回去吧,清清靜靜休息幾天,不然過個年多累啊。
“你媽到底怎么想的?”
“我媽怎么想的我不知道,但我媽說了一句話真的令我百感交集,然后我就改簽回來了”,朋友長嘆了一口氣:“我媽說,早點回去吧,回到你自己的生活去吧?!?/p>
那一瞬間,我理解了朋友的媽媽,因為我也有一個這樣的媽媽。她們深刻地、直面地、主動或被動地接受了一個事實——每個人一生之中,至少會有兩個家:一個是父母在的家,一個是自己的家。
就像我媽今年說服我不必回家過年:我有點累,和你爸都想休息。你回來了,反而是客,我們都得拘著,還得為你迎來送往,招待親友。
你自己想想是不是這樣?
你過年回家,又過上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懶覺睡到大中午的日子,你也許閑極無聊天天刷手機還上網(wǎng)吐槽抱怨自己過年前美美的過完年被喂胖了十斤。而你媽、你爸、則花樣百出地取悅你、娛樂你,給你做好吃的,陪你一起走親戚,生怕你不高興現(xiàn)在也不敢和你多聊那些你不愿意聽的。
是,父母很愛你。但,你有沒有想過,他們招待你其實很累,他們現(xiàn)在也有了自己的生活——沒有你參與的生活。
沒有你我的日子里,我們的父母爬山鍛煉、跳廣場舞、每天兩場麻將、參加被坑的購物旅行團、不想吃飯就不做……他們現(xiàn)在的生活,也被你我拿來吐過槽,但,那的確就是他們在我們離家以后,慢慢發(fā)展出來的、悲喜自知的生活。
他們曾經(jīng)也不習(xí)慣,但他們在我們離開多年后,已經(jīng)生活得很自如。你偶爾的重新加入,只是做客。
每次從老家離開的時候,內(nèi)疚么?內(nèi)疚。但內(nèi)疚只是一時半會兒的。當(dāng)你不多久之后躺回了遠在千里之外、你自己挑選、自己布置的另一張床上時,你其實分明也長舒一口氣:終于回家了。
我們這一代的大多數(shù),其實與父母都習(xí)慣了過度介入對方的生活。早些年父母對我們充滿控制欲,包括學(xué)習(xí),包括擇業(yè);后來我們又對父母有諸多依賴,比如買房,比如養(yǎng)娃。兩個家的界限,早已在一地雞毛中變得模糊不清。媽寶男和巨嬰女的隊伍,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誕生、成長、壯大。
同樣的,那些習(xí)慣了掌控子女生活的父母,在孩子離家后,會喪失生活的重心,如果無法及時調(diào)整過來,就會陷入“空巢”的負面情緒中,無法自拔。只能依靠不斷地要求子女“回歸”,不斷地滿足子女所需,來調(diào)節(jié)日漸偏塌的生活與情感。
如此往復(fù),惡性循環(huán)。
原生家庭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那是一個人的來處,是回憶的倉庫,是自省的源頭,但卻不是未來的走向。后來的家,承載的是希望,是通過成長和思考建立起來的精神歸所。這個歸處,朝著未知的遠方無限伸展,最終也許又成為另一個生命原生的搖籃。
父母影響了我們,我們影響著孩子。
父母和子女之間,完全跨越時間、跨越潮流、跨越所知所想去交流,是不可能的。我看到很多對此解讀非常到位的文章里,到最后也沒能給出一個對應(yīng)現(xiàn)實的答案。大概是因為,每個人都知道這個題很難解,難解在于,它需要兩代人互相體諒、互相尊重的換位思考。
要求自己容易,要求別人太難了,更何況,這個別人,還是含辛茹苦將自己養(yǎng)大的父母。你對他們說:讓我們給彼此自由的空間。很可能聽進去再翻譯出來,就成了:你們養(yǎng)育了我,但我不想養(yǎng)你們。
聽閨蜜講過一個故事,關(guān)于她曾請過的月嫂。
這位阿姨不過50出頭的年紀,做月嫂卻已經(jīng)快要20年。雖然如今的金牌月嫂價格不菲,但市場仍然供不應(yīng)求。閨蜜原本想再續(xù)約一個月,結(jié)果阿姨竟然已經(jīng)被公司訂單簽到了五個月后,這就意味著半年的時間里,她要連續(xù)晝夜不休地照顧新生嬰兒——這簡直是足以累到吐血的工作量。
令閨蜜無法理解的是,她如此拼命地工作,所賺到的薪水卻一分不剩地都打到了兒媳的賬戶。問她自己吃穿用度不需要花錢嗎?她憨厚地笑笑說:我留錢有啥用,都給我孫子用,我高興。
閨蜜出于善意,隨口勸了句:你兒子也能賺錢養(yǎng)家,你其實更應(yīng)該考慮自己。
阿姨則很認真地回答:我能賺錢的時候多多養(yǎng)著他們,將來老了他們就會養(yǎng)我,天經(jīng)地義嘛。
事情后來的發(fā)展是,幾天后,閨蜜起夜時經(jīng)過客衛(wèi),聽見阿姨的哭聲,敲門詢問后才得知,兒媳要求分開住,覺得跟父母住在一起,不自由,管得太多。兒子也同意了,東西都搬走了,曾經(jīng)熱熱鬧鬧的屋子里,只剩下老伴一個人。老頭子打電話來訴苦,兩個人聊著聊著都痛哭失聲。跟閨蜜傾訴的過程中,阿姨還在不停地重復(fù):我這輩子都是為了他呀!他怎么能走了呢?!
閨蜜這一回也不知道怎么勸了,只是后來問我:你說這一切,到底算誰的錯呢?
我的回答是:大概,是“養(yǎng)兒防老”的錯吧。
對于親子關(guān)系的表達,很多人都喜歡這一句: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讀得到令人動容的溫柔,也看得見慨然長嘆的傷感。
但我覺得,不必追,也不必守候。孩子轉(zhuǎn)身的時候,父母也可以學(xué)著轉(zhuǎn)身。各自歸家,愜意地生活,等待下一次的重逢——畢竟,緣分永遠不會斷,回憶永遠不會老。
很慶幸也很感激,在“春節(jié)回家”這個千古難題上,有些父母先于我們成長了,當(dāng)我們還不知道如何應(yīng)對越來越少的相聚和越來越多的別離時,他們已經(jīng)找到了最好的方法——寬慰了自己也同時安撫了我們。
十五年前,老媽在電話里佯裝發(fā)怒地說:有本事就別回來!
十年前,老媽在臥室門口,假裝不經(jīng)意地問:就不能多留幾天?
五年前,老媽故意不看著我離開,但在我到達之后,一定會收到她的短信:飛機準點嗎?
這兩年,她開始對我說:還不走???工作不要做?。縿e耽誤我們出門旅游啊……
從惦念到舍不得,從牽掛到放開手,我們以為的“老頑固”們,其實一直在努力學(xué)習(xí)轉(zhuǎn)身——在你用決絕的背影告訴他們“不必追”之前。
如果你的父母在這個春節(jié),也著急“趕”你走,請深深地感謝他們、并在之后的歲月里,在能力之內(nèi),多多主動地關(guān)心、陪伴、照顧,因為他們主動給了你體諒。
而體諒,是這個世界上最昂貴的心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