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墓祭之俗自唐宋以后歷代沿襲 除草、填土乃重要內(nèi)容之一
古人文明之道 4
文字整理/方志輝
清明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是祭祖的日子。古人清明節(jié)祭祖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為家祭,即在家里設(shè)供或在祠堂太廟祭祖;一種為墓祭,即去墳塋墓地祭祀祖先。
清明節(jié)祭祀祖先主要是墓祭,這與清明時天氣晴和適于戶外活動有關(guān)。墓祭亦曰掃墓,俗稱上墳,江南及南方諸多墓園在山上,又稱拜山。
據(jù)東漢崔寔在《四民月令》中的記載,最早的清明節(jié)沒有掃墓祭祖的習俗,人們在清明前后主要是清理養(yǎng)蠶室,整治生產(chǎn)工具。清明掃墓在唐朝開始盛行,《宋史·禮志》載:“古者無墓祭,秦、漢以降,始有其儀。至唐,復(fù)有清明設(shè)祭,朔望、時節(jié)之祀,進食、薦衣之式?!碧扑我院螅迕髂辜乐讱v代沿襲。
墓祭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是除草、填土和掛紙。因為中華先民把墓地看成是死者生活的場所,墓穴相當于房屋,除雜草,填新土,等于是對死者房屋的修繕;掛紙則象征子孫一年一度為他們的居處所添的新瓦。掛紙又稱“壓錢”,即“以紙錢置墳頭”。到了清明節(jié),凡是墓頭有墓紙的,就表示這座墳有子孫來祭掃。反之,就是無人祭拜的孤墳?!皰旒垺焙螅€要準備簡單的供品來祭墓,燒紙錢,這樣才算完成了“掛紙”的儀式。有條件的人家,清明時還修墳立碑。清顧祿《清嘉錄》記載說:“土庶并出,祭祖先墳?zāi)梗^之‘上墳’。間有婿拜外父母墓者。以清明前一日至立夏日止。道遠則泛舟具饌以往,近則提壺擔盒而出。挑新土、燒楮錢、祭山神、奠墓鄰:皆向來之舊俗也?!?/p>
今天,清明節(jié)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但已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漸簡化。通常,人們在掃墓當天,子孫們先將先人的墳?zāi)辜爸車碾s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鮮花等;由于火化遺體越來越普遍,人們前往骨灰存放場所(殯儀館、公墓或骨灰堂)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漸取代掃墓的習俗。不論以何種形式紀念,清明節(jié)最基本的儀式是到墳前、骨灰放置處或靈位前追念祖先。
掃墓禮節(jié):
在中國,祭祖是和孝道等傳統(tǒng)文化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此清明掃墓應(yīng)特別注重禮節(jié):
1.選好花。一般來說,白色的花表示哀悼,白菊花、白百合、馬蹄蓮等較合適。黃色的花也能表示哀挽,其中黃菊花的使用最為普遍。如無特殊情況,最好不要用帶有濃郁香氣和鮮艷顏色的花,以免給人以不尊重逝者的印象。
2. 祭品選擇。廣東傳統(tǒng)的祭品有燒金豬,甘蔗、蘋果等水果,紙錢元寶,發(fā)糕面點等。
3. 穿著宜莊重肅穆,衣著整齊,忌穿大紅大紫,素服為佳,以表示對先人的哀思和尊重。在墓地不要大聲喧嘩、嬉笑怒罵,亂跑亂碰。
4.文明祭奠,自覺抵制和摒棄焚燒喪葬祭祀用品、封建迷信等陋習。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燭點完后可離開,并帶走垃圾。
1 休整墓地:
先打掃墓地,鋤去污草。
2 墳前祭祀:
排上祭品,將食物、香燭等祭品供祭在親人墓前。
3 送紙錢:
將紙錢焚化,并將紙錢數(shù)張,用石頭壓于墓石之上,俗稱為“壓紙”,意在向外人顯示家中仍有后人。
4 添墳:
為墳?zāi)古嗌闲峦粒蹘字δ劬G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并用肉油擦墓牌,使字跡不至模糊。
5 食祭余: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