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士,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意即貢舉的人才,始見于《禮記·王制》。公元605年,隋朝首開進士科,被視為我國科舉的開端。唐朝時以進士和明經(jīng)兩科最為主要,后來詩賦成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nèi)容。當時凡當應考之人就叫進士,因其為地方“進”給中央之“士”,錄取后稱“賜進士及第”,宋、元、明、清延續(xù)科舉制度,舉人、貢士經(jīng)殿試后,及第者皆賜進士出身。進士分為三甲:一甲定員3人(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三甲,各榜員額不等,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從唐朝舉行第一次科舉考試開始算起,到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在近1300年的時間里,進士扮演著中國政治的主角,因而進士也是科舉時期文人入仕的終極目標和最高榮耀。據(jù)史料記載,黃梅縣歷代共產(chǎn)生進士90多名,尤以清代最多,共有28名,其中文科進士25名,武科進士3名。
宋敏求,字轂懷,號勉齋,黃梅縣大河鎮(zhèn)宋畈村人。生卒年不詳??滴跏吣晡煳缈疲?678年)湖廣鄉(xiāng)試中第一名舉人(解元),康熙十八年己未科(1679年)第三甲第十六名進士。同年授庶吉士,旋任檢討、編修,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任四川鄉(xiāng)試正考官。
黃利通(1653—1722),字曉夫,號梧岡,晚號懷亭。黃梅縣大河鎮(zhèn)黃橋村人。生于清順治十年癸巳(1653)四月三十日;歿于康熙六十一年壬寅(1722)五月二十一日,享年七十歲。恩貢生黃景恒孫,廩膳生黃中理次子??滴醵晷劣希?681)湖北鄉(xiāng)試中舉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甲戌科登胡任輿榜第三甲七十九名進士。己卯年(1699)秋授廣西賀縣知縣,癸未年(1703)升任吏部主事。后丁父憂,三年除服,補工部主事。又逾年,有兄之喪,遂告歸。著有《懷亭集》、《石亭稿》、《周易解》等行世。
石為藝(1707—1773),字漱芳,號簡齋。黃梅鎮(zhèn)人,貢生石鑒次子。生于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八月十八日亥時,卒于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十二月二十六日辰時,壽六十有七。乾隆十五年庚午(1750)湖北鄉(xiāng)試中舉人,乾隆十七年(1752)壬申恩科第三甲一百五十三名進士。任江蘇寶應、溧水、泰興和江西崇仁等縣知縣。他性格沉靜,博極群書,古文詩詞,自成一家。為官清廉,以循良著稱。妣邢氏,賜封孺人,歿后合葬七星墩袁家?guī)X祖墳山。生子五,長子純?nèi)澹?730—1801),中乾隆戊申科舉人副榜,候選訓導。
石文漣(1758—1835),字懋庸,號曼香。黃梅鎮(zhèn)人。生于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八月二十三日子時,歿于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九月初五日申時,壽七十有八。乾隆五十七年(1792)壬子湖北鄉(xiāng)試中第八名舉人,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恩科三甲五十九名進士,歷任江蘇鎮(zhèn)江、上海、陽湖、吳縣知縣,調(diào)署督糧分府。文漣性格剛悍傲慢,然長于斷案,江蘇人皆稱其“石青天”。后因忤逆了長官,罷免回鄉(xiāng)。
帥承瀛(1766—1840),字士登,號仙舟。原籍黃梅下新,生于大河鎮(zhèn)廣文沖。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 )湖北鄉(xiāng)試中舉人,嘉慶元年丙辰科(1796年)登趙文楷榜一甲第三名進士(即探花),授編修。嘉慶四年(1799年)官遷國子監(jiān)祭酒;嘉慶六年(1801)至十三年(1808)先后督廣西、山東學政,歷太仆寺卿、通政使、副都御史。授禮部侍郎,調(diào)工部、吏部。嘉慶十三年(1808)其母李氏夫人仙逝,依例回家服闋。嘉慶十五年(1810)闋滿,復職吏部侍郎。不久,調(diào)刑部侍郎。 嘉慶十六年(1811)審訊終結(jié)郎中寶齡貪污受賄案。嘉慶十八年(1813)首次任欽差大臣,巡按山西雁平道福海、陜甘總督先福等人的貪腐案,并罷免了他們的職務(wù)。嘉慶二十年(1815)第二次任欽差大臣,巡按山東,審理徐文誥(人名)的冤案。道光元年(1821)授浙江巡撫,查辦浙江鹽務(wù)。道光四年(1824)其父上文公逝世,依例在家服喪。道光帝為表彰其治浙功績,賜建探花府于黃梅縣城南街。并御題“探花府”匾額一副,以資慰勉。 道光六年(1826)闋滿復職,再次出撫兩浙。道光八年(1828)因眼疾乞假告歸。道光十年(1830)改授湖廣總督。道光十三年(1833)眼疾告假,回梅調(diào)養(yǎng)。道光十五年(1835)二任湖廣總督,積極支持林則徐禁煙。御賜“一代名臣”匾額。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病逝于黃梅,與妣潘氏合葬大河洪嶺楊家畈。繼妣許氏,葬頓旗尖;繼妣王氏,葬蔡山段塘黃家墩。編有《浙西水利備考》。
蔣鏞,字懌弇,一字聲永,黃梅鎮(zhèn)人。舉人志坦子,廈門同知。嘉慶三年(1798)戊午科舉人,嘉慶七年(1802)壬戌科三甲第二名進士。嘉慶十一年(1806年)任福建連江知縣。道光元年(1821 )升授知州,借補澎湖通判,慈惠愛民,文武相濟。歷充嘉慶丁卯、癸酉、丙子和道光辛巳四科鄉(xiāng)試同考官。文石書院建后,歷年久圮,鏞自為山長,以束修充修費,評校文藝,如師弟然。道光九年六月,任臺灣府海防兼南路理番同知,十一年三月再回任澎湖通判。翌年大饑,稟請發(fā)帑振恤,先捐義倉錢三千五百余緡,以貸貧民,借碾兵谷數(shù)百石平糶,存活頗眾。前后治澎十余年,多所興置。又輯《澎湖續(xù)編》一書,以補胡氏所未備。道光十六年九月去任。澎人念之,與韓蜚聲俱祀文石書院。
帥承瀚,字雁百,號海門,黃梅縣大河鎮(zhèn)人,探花承瀛季弟。生卒年不詳。由廩生中嘉慶庚科湖北鄉(xiāng)試舉人,嘉慶十年(1805)乙丑科等榜三甲第十一名進士。由庶常授翰林院檢討、督學順天少詹事。不久,遷太常寺卿,轉(zhuǎn)左副都御史。卒葬京師之西山,祀鄉(xiāng)賢。子宗惺,字根實,柳州知府。
喻溥(1776—1830),字公輔,號時泉。黃梅鎮(zhèn)人,拔貢喻文鏴三子。鄉(xiāng)榜名元沆,會榜名士藩。生于乾隆丙申九月初一申時。嘉慶庚申(1800年)科與二兄元準同榜舉人,嘉慶十四年(1809)己巳恩科中二甲第八十名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充國史館篡修,升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歷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兵、刑、禮部給事,欽差稽查太平倉抽查、大通橋巡視,廣東雷瓊兵備道,高廉肇羅督糧官,充道光乙酉科順天內(nèi)監(jiān)試官、戊子科廣東外監(jiān)試官,誥授中憲大夫。歿于道光庚寅年正月初十寅時,終年五十五歲。子喻權(quán),字燕征,號立齋,文學生,候選訓導,例授修職郎。
石產(chǎn)瑚(1777—1835),字海融,號鏡川,一號冰洲。黃梅縣下新鎮(zhèn)人。生于乾隆四十二年丁酉五月初六日辰時。善醫(yī)術(shù),由廩生中嘉慶戊辰科(1808年)舉人,嘉慶十四年(1809)己巳恩科中二甲第八十七名進士。歷主江西吉安、萬安、清江并江南刊講書院院長,任棗陽教諭、兩淮鹽運判,署淮北海州鹽運分司加二級,泰州運判,誥授奉直大夫。歿于道光十五年乙未三月初二日未時。著有《云云詩集》、《指月文集》、醫(yī)書《傷寒論》妣梅氏,誥封宜人,合葬山南鎮(zhèn)老人鋪葛公山。側(cè)室裴氏,卒葬沙子嶺白虎咀。嗣子橘(去木)奎,號漢云,文學生。
喻元凖(1774—1841),字眠水,號萊峰,黃梅鎮(zhèn)人,拔貢喻文鏴次子。生于乾隆甲午年三月十一日辰時。嘉慶庚申(1800年)科本省鄉(xiāng)試舉人,例授內(nèi)閣中書,充玉牒館會典;嘉慶十六年(1811)辛未科二甲第十九名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補禮部儀至司主事,升鑄印局員外郎,祠祭司郎中,服闕補精膳司郎中,欽差寶源局監(jiān)督,簡放廣西柳州府知府兼右江兵備道,充丁酉內(nèi)監(jiān)試,調(diào)署梧州府知府,道光辛丑年九月二十七日申時卒于任上,壽六十有八,誥封中憲大夫。
吳文林(1796—?),字寶書,號森堂,生于嘉慶丙辰年(1796年)正月,黃梅縣濯港鎮(zhèn)十里吳花園人。他潛心好學,動必以禮,在眾書生中很有名氣。清道光八年戊子(1828年)舉于鄉(xiāng)試(元杜慰昌),九年己丑(1829年)登李振鈞榜三甲五十一名進士。選庶常,授檢討,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充任國史館篡修。當時館內(nèi)列班人員,多愛議事,不很好工作,文林都謹慎從事,認真完成上級交辦的任務(wù),不與他們合流。任乙未年(1859年)科北闈監(jiān)考時,所考取的學士,文林都要勉勵他們辦事要公正。如中州學士周沐潤以為自己出了名,因而出入氣盛。一日,周拜見文林,文林曰:“才不可恃,恃才適自伐也”,足見其生平愛人以德。文林病卒時,同館均惜之。著有《寶書堂文集》。其父吳秉純,貴封儒林郎。
帥遠燡(1817—1857),字逸齋,又名仲謙。嘉慶二十二年丁丑(1817)出生于大河鎮(zhèn)廣文沖村。探花帥承瀛孫。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被薦拔為貢生,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841)年道光帝為嘉獎其祖(因父已去世)特欽賜舉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丁未科二甲第二十八名進士,授庶吉士。與李鴻章、郭嵩濤、陳鼐并稱為“ 丁未四君子”,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授翰林院編修,歷官江西委用道。咸豐三年癸丑(1853)年正月,上《敬陳時弊疏》和《請停幸圓明園疏》,頗合咸豐帝心意,奏章留檔中書省,作為決策參考。該年下半年,告假回黃梅修祖墓,途中聞家鄉(xiāng)被太平軍占領(lǐng)的消息而返浙江杭州。咸豐六年丙辰(1856)被朝廷授予候補道員。咸豐七年丁巳(1857),親赴江西投奔曾國藩不遇,臨走時留下《司馬曾滌生先生書》。被其部將挽留籌措軍需糧草,招募兵卒千余人。該年農(nóng)歷十月八日(1857年11月19日),在江西東鄉(xiāng)與太平軍石達開部血戰(zhàn)陣亡,侄壽玖(即兄遠燾之子帥疇)亦同時遇難。謚文毅,子帥畹以父殉難蔭襲騎都尉直隸候補知縣。遺著有《帥遠燡公遺集》五卷二冊。清人李元度有《江西用道前翰林院編修帥君傳》、朱孔彰有《帥遠燡傳》。光緒八年刊有《帥文毅公遺集》,二十三年黃梅縣署刻有《帥文毅公遺稿》。咸豐帝為表彰他的壯烈捐軀,特旨賜封“文毅公”謚號。黃梅縣城東門賜建有“文毅公祠”,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黃梅縣建糧倉時被毀。
蔣奎樓,黃梅鎮(zhèn)人。原名效江,字海臣,道光二十年與兄夢樓同科舉人,咸豐二年(1852)壬子恩科三甲第十二名進士。授戶部山西司主事,五十七歲卒于京師。
鄧宗衡(1821—1870),字炳南,號崧臣,一號壽山,誥封朝議大夫,黃梅縣杉木鄉(xiāng)人。生于道光元年辛巳十月二十二日酉時。年十四應童子試九擢正前列,縣府團案冠軍三次,觀風屢取第一。道光二十一年入邑庠,辛丑宗師朱,取入縣學,宗師王,甲辰歲試考取一等。道光丙午科中式第十七名舉人,揀選知縣。庚戌科會試房薦堂備,咸豐壬子科會試房薦,癸丑科中式第一百七十八名貢士,咸豐六年(1856)丙辰科殿試翁同和榜三甲第十七名進士。引見奉旨以主事用,簽分刑部歷任奉天司貴州司行走;光緒二年補直隸司主事,六年題貴州司員外郎,七年題升河南司郎中,歷經(jīng)堂派正主稿總辦秋審處行走,校對黃冊,覆看秋審實紱冊,歷充同治壬戌科會試彌封官,甲戌會試受卷官,五年恭送穆宗毅皇帝梓宮奉安,六年恭送孝貞顯皇后梓宮奉安,先后均蒙恩賞,隨帶加一級。光緒元年本部堂官保送倉差,七年奉旨以倉場監(jiān)督用,九年俸滿,截取繁缺知府補用,蒙召見養(yǎng)心殿,九月遵例分發(fā)浙江,十一月到省,蒙臬憲豐委辦發(fā)審局事,十年、十二年俱蒙撫憲劉記大功一次;八年蒙撫藩憲委署處州府事,十三年七月交回省,十四年復臬蒙憲廖委充發(fā)審局總辦。當官處州時,該府人送有傘二柄,牌二副,文曰:才侔蘇白,績比龔黃,整躬嚴肅,辦事公平。臨行送牌云:萬家生佛,一路福星。懸額于郡之大堂文曰:仁慈溫厚。紳耆路見時,并有哭至不能仰視者。歿于同治九年庚午三月初一日亥時,葬京師湖廣義園,有碑。
宛立俊,黃梅縣下新鎮(zhèn)人,舉人宛夢龍之子。道光二十九年己酉科第二名舉人,咸豐九年(1859)己未科三甲第五十七名進士。授刑部員外郎。
喻樹琪(1813-1862)字玉山,號小香,舉人喻文鑾孫。黃梅鎮(zhèn)人。生于嘉慶癸酉年(1813年)四月十八日午時,卒于同治壬戌年(1862年)三月二十三日戌時,終年五十歲。咸豐二年壬子(1852 )湖北鄉(xiāng)試中舉人,咸豐九年(1859)登己未科三甲第五十八名進士,以知縣即用改教職,選授德安府教授。
陳得遇,黃梅縣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中癸卯科舉人,咸豐十年(1860)庚申恩科進士?!饵S梅縣志·選舉表》中有記載,民間家譜中亦有記載,然《清朝進士題名錄》未收入,不知何故。
張良璋(1832—1869),字達,號保珊,一號保山,黃梅縣下新鎮(zhèn)人。生于道光壬辰年(1832)十二月二十七日亥時,幼隨父宏道公寄籍陜西省石泉縣尹家灣。道光二十七年(1847)入泮,咸豐三年(1853)補廩,咸豐九年(1859)己未科鄉(xiāng)試中舉人,同治元年(1862)壬戌科殿試二甲第三十七名,朝考二等第五十一名,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同治二年(1863)散館,授職編修國史館協(xié)修。歿于同治己已年(1869)十月十八日子時,終年38歲。
梅雨田(1818—1893),字潤之,號古芳,黃梅縣新開鎮(zhèn)人。梅光藻長子,生于嘉慶戊寅年三月十三日戌時,卒于光緒癸巳年十月初七日午時,壽七十有六。由郡增生中咸豐辛亥年恩科舉人,癸丑科考取咸安宮官學教習。同治元年(1862)壬戌科登榜二甲第五十六名進士。欽點即用知縣加同知銜,歷署江西興國、瑞金、武寧、豐城、靖安知縣,歷充同治庚午、光緒己丑科文闈同考官,光緒壬午科武闈簾官,在任候選知府,誥封中憲大夫。妣汪氏,誥封恭人,合葬小溪鎮(zhèn)謝家灣莊屋前左首菜園外。生子四,長子良,附貢生;次子實,歲貢生。
洪鏊,號海峰, 黃梅縣五祖鎮(zhèn)人。同治六年丁卯科(1867年)湖北鄉(xiāng)試中舉人,十三年中甲戌科(1874年)三甲九十六名進士。署江西峽江知縣。
石振鋆(1854—1891),字貢存,號求放心居士,府學廩膳生,黃梅縣下新鎮(zhèn)石廈屋人。生于咸豐甲寅歲(1854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亥時,光緒乙酉科湖北鄉(xiāng)試中式第一名舉人(解元),光緒十六年庚寅恩科會試中式第十三名貢士,殿試欽定第二甲第十六名,賜進士出身,朝考欽定一等第二十四名引見,欽點翰林院庶吉士,賜授奉政大夫。光緒辛卯歲三月回鄉(xiāng)省親,途經(jīng)九江,初八日辰時歿于路,終年38歲。妣程氏,賜封宜人,合葬上沿鎮(zhèn)朱家塝。生子一:石俊。
湯霖(1850—1914),字雨三,晚號頤園老人。黃梅縣孔垅鎮(zhèn)湯大墩村人。光緒十六年(1890)庚寅恩科三甲一百二十七名進士。1892年赴任甘肅平蕃、渭源知縣。1898年去職,在渭源、蘭州、北京等地設(shè)館授徒。素喜漢易、《桃花扇》,善國學,有文傳世?!逗蔽恼鳌肥沼行y(tǒng)三年祝壽記文。妻梁氏,生字二:湯用彬,舉人;湯用彤,國學大師。孫湯一介,亦為國學大師,《儒藏》首席專家。其“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素位而行、隨適而安”和“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逸樂”對子孫后輩影響甚大。
邢驤(1878—1951),字瑞南,黃梅縣孔壟鎮(zhèn)邢大墩人。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三甲一百一十六名進士。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簽分發(fā)各省,以知縣即用。歷任湖南永順知縣、湖北通城知縣。晚歸里,歿于潯陽。
張汝瓊(1857—1938),榜名張美玉,字席珍,號昆山。黃梅縣小池口(原屬江西九江府德化縣)人。光緒七年(1881)德化縣試案六,九江府試第二名。光緒十九年癸巳(1893)江西鄉(xiāng)試中第十四名舉人。光緒二十四年(1898)登榜二甲一百一十五名進士。官刑部主事加四級,領(lǐng)四品銜。光緒三十三年(1907)出掌熱河理刑司。民國二年(1913)解職回鄉(xiāng)。民國二十七年(1938)日寇攻陷小池時悲憤暴卒,年八十有二。卒后家貧無資以安葬,賴族人助之。
於樹棠(1874—1950),字甘侯,晚號幸叟、東山居士。黃梅縣五祖鎮(zhèn)渡河橋村人。光緒二十六年(1900)庚子湖北鄉(xiāng)試中舉人,三十三年丁未(1907)會試中式一等,歸進士班。西湖書院、京都大學堂畢業(yè),授中憲大夫。歷充江西豐城知縣、寧都知府,江西撫署文案審查員、學務(wù)公所科長。民國時期,任江西交涉司長,湖南宜章知事,湖南都督府、東北海軍江防艦隊司令部、東北航務(wù)局局務(wù)部署局秘書,中央觀象臺編篡,國務(wù)院執(zhí)政府秘書、僉事、主事等職。1937年7月,回鄉(xiāng)設(shè)館授徒,同時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營救大批革命志士。1939年被國民黨反動縣長陳宗猷治罪關(guān)押入龍峻寺大監(jiān),經(jīng)多方營救,在解往鄂東行署途中獲釋。1949年力勸國民黨自衛(wèi)大隊長於樹屏起義投誠,使黃梅解放免遭損失。建國后,被推舉為黃梅縣各界人民代表大會常務(wù)委員、副主席。1950年逝世,享年76歲。
錢宏勛,字駕臣,康熙辛酉(1681年)武舉人,壬戌科(1682年)武進士。黃梅縣大河鎮(zhèn)人,任云南廣羅協(xié)都司,威愛交克,營伍翕,然節(jié)鎮(zhèn)雅相推重,凡所奏報,多參決焉。以母老乞歸,軍民勒石頌之。子錢杰亦為武舉人。
張銘(1649—1707),黃梅縣濯港鎮(zhèn)人,名錦橫,字學渠,號敬安,康熙戊午科(1678年)舉人,己未科(1679年)武進士。任北直宣化府洗馬林守備。其居家孝友,居官清廉。有聯(lián)云:屠牛已去朝金闕,沽酒依然過石橋(即今胡六橋),邑志有載。子敏,文學。
吳錫龍(1843—1906),黃梅縣大河鎮(zhèn)人,字云軒,光緒元年乙亥科(1875年)武舉人,二年丙子科(1876年)武進士。封衛(wèi)守備、武德將軍,鎮(zhèn)守襄陽、荊州等地。
作者:商宏志 湖北省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 黃岡市作協(xié)會員
編委會
曹錦軍
總編
湖北省作協(xié)會員
湖北省攝協(xié)會員
魏鮮紅
主編
黃岡市作協(xié)會員
唐亞紅
執(zhí)行主編
黃岡市作協(xié)會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