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經(jīng)方方證標(biāo)準(zhǔn)索引》----轉(zhuǎn)自“漢傳中醫(yī)網(wǎng)”---作者: 雁瀟湘

1.     桂枝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發(fā)熱,汗出

2、主要癥狀(太陽證):惡寒或者惡風(fēng)、頭痛,鼻鳴,鼻塞流清涕

3、可伴隨(津液不足)癥狀:以“血”代汗(血證),大便干結(jié)等

4、根據(jù)體質(zhì)差異次要癥狀:

肌肉或者關(guān)節(jié)酸痛,或者肌膚麻木不仁;

惡心嘔吐(或者干嘔),或者胃脘不適;

無汗而困倦乏力。

5、舌苔脈象:舌苔薄白,脈浮(浮緩,或者浮弱)

以上的諸多癥狀中,不管如何,都應(yīng)該排除熱證(不管虛熱還是實火)。

桂枝湯主要用于:

(1)太陽中風(fēng)證: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fēng),脈浮(浮緩,或者浮弱)。

關(guān)鍵在于“汗出與脈?。ǜ【彛蛘吒∪酰?#8221;。換句話說,太陽證見到“汗出與脈?。ǜ【彛蛘吒∪酰?#8221;,特別是這里的“出汗”要注意,其包括了患者本身出汗情況,也包括用藥之后已被發(fā)汗的情況,都可以使用桂枝湯;還有的病人,表現(xiàn)出以“血”代汗(血證),大便干結(jié)等津液不足癥狀,但就是有太陽證,這時候,不管有沒有汗出,是不是脈?。ǜ【彛蛘吒∪酰?,都使用桂枝湯,不可再發(fā)其汗。

(2)營衛(wèi)不和證:(藏?zé)o他?。┌l(fā)熱,自汗出。

此證可以是發(fā)熱,汗出同時出現(xiàn)(可又先后之后,也可以無),也可以單獨出現(xiàn)。可以是有時間規(guī)律的,也可以是沒有時間規(guī)律的。治療有時間規(guī)律的營衛(wèi)不和證時,都是“先其時發(fā)汗”,在發(fā)病的前一個小時溫服桂枝湯。

 

[條文薈萃]

太陽中風(fēng),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fēng),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12)

太陽病,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fēng)者,桂枝湯主之。(13)

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可與之。(15)

太陽病三日,已發(fā)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fā)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16)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fēng)池、風(fēng)府,卻與桂枝湯則愈。(24)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fā)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25)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dāng)以汗解,宜桂枝湯。(42)

 

 

太陽病,外證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主之。(44)

太陽病,先發(fā)汗不解,而復(fù)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dāng)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主之。(45)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wèi)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以榮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復(fù)發(fā)其汗,榮衛(wèi)和則愈,宜桂枝湯。(53)

病人藏?zé)o他病,時發(fā)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wèi)氣不和也。先其時發(fā)汗則愈,宜桂枝湯主之。(54)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dāng)須發(fā)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56)

傷寒發(fā)汗,解半日許,復(fù)煩,脈浮數(shù)者,可更發(fā)汗,宜桂枝湯主之。(57)

傷寒醫(yī)下之,續(xù)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dāng)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diào)者,急當(dāng)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91)

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wèi)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fēng)者,宜桂枝湯。(95)

傷寒大下后,復(fù)發(fā)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dāng)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164)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fā)汗,宜桂枝湯。(234)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fā)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fā)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fā)汗宜桂枝湯。(240)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fā)汗,宜桂枝湯。(276)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四逆湯,攻表桂枝湯。(372)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dāng)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387)

產(chǎn)后風(fēng),續(xù)之?dāng)?shù)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干嘔汗出,雖久,陽旦證續(xù)在耳,可與陽旦湯。(即桂枝湯,方見下利中)(金匱要略。婦人產(chǎn)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2.白頭翁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腹痛下?。撗獦颖悖?,里急后重,肛門灼熱感。

2、主要癥狀(陽明虛熱證):身熱有汗,心中煩躁,咽干口燥,失眠多夢,四肢酸疼,手足心熱,畏熱喜涼,口干口苦,小便黃。

3、舌苔脈象:舌質(zhì)紅,舌苔黃,或者黃膩,脈滑數(shù)。

 

[條文薈萃]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371)

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373)

白頭翁湯

白頭翁(三兩) 黃柏(三兩) 黃連(三兩) 秦皮(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虛與實,相對而言。陽明綱,承氣類為實,其余方證為虛。實質(zhì)中,陽明綱分為幾類:1、外證類:白虎湯為代表。2、實證類:承氣為代表。3、濕熱類:黃連阿膠湯、梔子豉湯、葛根芩連湯等為代表。)

3.    桂枝甘草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心下悸,喜按;或者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中空懸感,或自覺惕怵感,如有人捕之。

2、主要癥狀:汗出或者有大發(fā)其汗的病史,氣短或憋悶感 ,面色蒼白,耳聾或者耳鳴,胃中悸動,按之則舒,嘔吐或者惡心不欲飲食。無口干口渴,小便清。

3、可伴隨癥狀(太陽證輕癥):發(fā)熱,惡風(fēng)寒、頭痛(或者頭暈)項強,鼻鳴,鼻塞流清涕。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即可。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嫩紅、濕潤,舌苔薄白或苔少,脈緩弱或沉細(xì),或結(jié)代。

 

[條文薈萃]

發(fā)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64)

桂枝甘草湯

桂枝(去皮,四兩)甘草(炙,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4.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心下悸,喜按;或者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中空懸感,或自覺惕怵感,如有人捕之;兼有神志?。簾┰瓴粚帲蛘呤叨鄩?,更有甚者癲狂或者驚狂。

2、主要癥狀:汗出或者有大發(fā)其汗的病史,氣短或胸悶感,面色蒼白,無口干口渴,小便清?;蛞娞禎嶙C

3、可伴隨癥狀(太陽證輕癥):發(fā)熱,惡風(fēng)寒、頭痛(或者頭暈)項強,鼻鳴,鼻塞流清涕。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即可。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嫩紅、濕潤,舌苔白厚或者膩,脈浮滑。

 

[條文薈萃]

傷寒脈浮,醫(y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112)

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金匱要略。驚悸吐血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jīng)不解,必清血,名為火邪。(114)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桂枝救逆湯)

【組成】桂枝(去皮)三兩 生姜(切)三兩 甘草(炙)二兩 大棗(擘)十二枚 牡蠣(熬)五兩 蜀漆(洗去腥)三兩 龍骨四兩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

 

5.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心下悸,喜按;或者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中空懸感,或自覺惕怵感,如有人捕之;兼有神志?。簾┰瓴粚?,或者失眠多夢。

2、主要癥狀:汗出或者有大發(fā)其汗的病史,氣短或憋悶感 ,面色蒼白,無口干口渴,小便清。

3、可伴隨癥狀(太陽證輕癥):發(fā)熱,惡風(fēng)寒、頭痛(或者頭暈)項強,鼻鳴,鼻塞流清涕。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即可。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嫩紅、濕潤,舌苔薄白,脈虛弱。

 

[條文薈萃]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118)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桂枝(去皮,一兩)甘草(炙,二兩)牡蠣(熬,二兩)龍骨(二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6. 茯苓桂枝生姜甘草湯(茯苓甘草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嘔逆證): 嘔吐痰涎,量多色白清稀而不渴;胃脘部悸動不安或者振水音;惡心噯氣。

2、主要癥狀(水飲證):腹部柔軟而胸脅脹滿,或胃腸間水聲轆轆,小便不利,或浮腫傾向,或心悸。

3、可伴隨癥狀(桂枝湯證輕癥):發(fā)熱汗出,惡風(fēng)寒、頭痛(或者頭暈)項強,鼻鳴,鼻塞流清涕。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即可。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半大,舌苔白滑,脈沉緊或沉滑,或脈弦,或兼浮。

 

[條文薈萃]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73)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dāng)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356)

茯苓甘草湯方(苓桂姜甘湯方)

【組成】茯苓二兩 桂枝(去皮)二兩 甘草(炙)一兩 生姜(切)三兩

【用法】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7. 茯苓澤瀉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嘔逆證+暈動證):胃反,或惡心噯氣,嘔吐頻繁而口渴飲,兼有眩暈,或者頭暈眼花,不耐久視,久視則昏暗不清晰,或生云翳或赤痛多淚。

(實際上可以看作苓桂術(shù)甘湯與茯苓甘草湯的合證)

2、主要癥狀(水飲證):腹部柔軟而胸脅脹滿,或胃腸間水聲轆轆,小便不利,或浮腫傾向,或心悸。

3、可伴隨癥狀(桂枝湯證輕癥):發(fā)熱汗出,惡風(fēng)寒、頭痛(或者頭暈)項強,鼻鳴,鼻塞流清涕。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即可。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半大,舌苔白滑,脈沉緊或沉滑,或脈弦,或兼浮。

 

[條文薈萃]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20)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茯苓澤瀉湯

茯苓半斤 澤瀉四兩 甘草(炙)二兩 桂枝(去皮)二兩 白術(shù)三兩 生姜(切)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內(nèi)澤瀉,再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8. 小青龍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咳喘,心下痞滿,痰多稀白明顯。

2、主要癥狀(寒證+水飲證):(1)寒證:口淡不渴,小便清,口唇淡白,面色白,下利;(2)水飲證:小便不利,或者胸脅脹滿、短氣或腹?jié)M或胃腸間水聲轆轆或心下痞滿,或心悸或者心下悸動或者臍下悸動,或者水腫。

3、可伴隨癥狀(太陽病輕證):惡風(fēng)寒,鼻鳴,鼻塞流清涕。以上癥狀見一、兩個即可。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舌苔白滑或者白膩,脈浮弦或者沉弦,或者滑。

 

[條文薈萃]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40)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41)

病溢飲者,當(dāng)發(fā)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23)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35)

婦人吐誕沫,醫(y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dāng)先治其吐誕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7)

小青龍湯

麻黃(去節(jié)) 芍藥 細(xì)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洗,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9. 五苓散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1)渴而口燥煩,欲飲水甚至消渴,更有甚者水入則吐(水逆);(2)吐涎沫而癲癇者,或者吐涎沫而眩暈者。

2、主要癥狀(水飲證):小便不利,或者胸脅脹滿、短氣或腹?jié)M或胃腸間水聲轆轆或心下痞滿,或心悸或者心下悸動或者臍下動,或者頭面、肢體浮腫。

3、可伴隨癥狀:(1)桂枝湯輕證:發(fā)熱汗出,惡風(fēng)寒、頭痛(或者頭暈)項強,鼻鳴,鼻塞流清涕。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即可。(2)或者咳喘,或者小便數(shù),大便硬,無所苦,或者上吐下瀉。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胖大,舌苔白滑,脈浮,或沉弦,或滑。

 

太陽病,發(fā)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主之。(71)

發(fā)汗已,脈浮數(shù),煩渴者,五苓散主之。(72)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73)

中風(fēng)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

病在陽,應(yīng)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141)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156)

太陽病,寸緩、關(guān)浮、尺弱,其人發(fā)熱汗出,復(fù)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y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zhuǎn)屬陽明也。小便數(shù)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收?,宜五苓散。(244)

霍亂,頭痛,發(fā)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386)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31)

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fā)汗,五苓散主之。(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5)

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6)

【藥物組成】 豬苓去皮 白術(shù) 茯苓各十八銖 澤瀉一兩六銖 桂枝半兩,去皮            【煎服方法】  上五味,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10. 附子粳米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腹中切痛而水聲轆轆(雷鳴),惡心嘔吐而納差,乏力,懶言。

2、主要癥狀(少陰病+水飲證):(1)少陰?。核貋砼吕?,以胸背部尤甚,常常自覺困倦感;(2)水飲證:小便不利,或者胸脅脹滿、短氣或腹?jié)M或心下痞滿,或心悸或者心下悸動或者臍下悸動。

3、可伴隨癥狀:下利而煩渴,或者便秘。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胖大,舌苔白滑,脈沉緊或者微細(xì)無力。

 

[條文薈萃]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藥物組成】 附子一枚(炮) 半夏 粳米各半升 甘草一兩 大棗十枚                   【煎服方法】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11. 附子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肢體痹證):背惡寒或者疼痛,身體痛,手足寒或者發(fā)冷或者麻木不仁,骨節(jié)痛。

2、主要癥狀(少陰病+水飲證):(1)少陰病:素來怕冷,以胸背部尤甚,常常自覺困倦感;(2)水飲證:小便不利,或者胸脅脹滿、短氣或腹?jié)M或胃腸間水聲轆轆,或心悸或者心下悸動或者臍下悸動,或者頭面、肢體浮腫。

3、可伴隨癥狀:(1)胃氣虛證:心下痞滿,納差,乏力,少氣懶言;(2)或者咳喘,或者嘔吐,或者頭眩,身潤動,或者小便數(shù),大便硬,或者小便不利,而下利,或者腹痛、腰痛。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胖大,舌苔白滑,脈沉或者微細(xì)無力。

 

[條文薈萃]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dāng)灸之,附子湯主之。(304)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305)

婦人懷娠六七月,脈弦發(fā)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藏開故也,當(dāng)以附子湯溫其藏。(方未見)(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藥物組成】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白術(shù)四兩 芍藥三兩

【煎服方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12.  防己黃芪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水氣表證):肢體腫重或疼重?zé)┰辏”悴焕?。更有甚者腰以下?dāng)腫及陰,四肢難以屈伸。必兼有汗出。

2、主要癥狀(太陽病輕證):發(fā)熱,惡風(fēng)寒、頭痛(或者頭暈)項強,鼻鳴,鼻塞流清涕,無口干口渴。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即可。

3、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舌苔薄白,脈浮緩或弱。

 

[條文薈萃]

風(fēng)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fēng)者,防己黃芪湯主之。(金匱要略。痙濕喝病脈證第二。22)

風(fēng)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fēng)者,防已黃芪湯主之。腹痛者加芍藥。(金匱要略。水氣病。20)

《外臺》防已黃芪湯 治風(fēng)水,脈浮為在表,其人或頭汗出,表無他病,病者但下重,從腰以上為和,腰以下當(dāng)腫及陰,難以屈伸(方見風(fēng)濕中)。(金匱要略。水氣病。附方)

【藥物組成】 防己一兩 甘草半兩(炒) 白朮七錢半 黃芪一兩一分(去蘆)                 【煎服方法】   右剉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姜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沖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xì)辛三分。服后當(dāng)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差。

 

13. 旋覆代赭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心下痞硬,噫氣不除。

2、主要癥狀(水飲證+胃氣虛證):(1)水飲證:小便不利,或者胸脅脹滿、短氣或腹?jié)M或胃腸間水聲轆轆或心下痞滿,或者頭面、肢體浮腫;(2)胃氣虛證:心下痞滿,納差,乏力,少氣懶言。

3、可伴隨癥狀:或者胃脘冷痛,或者頭暈咳喘,或者小便不利而下利,或者便秘。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胖大,舌苔白膩,脈沉弦遲澀。

 

[條文薈萃]傷寒發(fā)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復(fù)代赭石湯主之。(161)

【藥物組成】 旋覆花三兩 人參二兩 生姜五兩 代赭石一兩 甘草三兩,炙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煎服方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14. 栝樓瞿麥丸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小便不利而腹?jié)M或肢體浮腫,口渴明顯者。

2、主要癥狀(少陰病+水飲證):(1)少陰?。核貋砼吕?,以胸背部尤甚,常常自覺困倦感;(2)水飲證:胸脅脹滿、短氣或心下痞滿,或心悸或者心下悸動或者臍下悸動。

3、可伴隨癥狀:或者自下利。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胖大,舌苔白滑,脈沉緊或者微細(xì)無力。

 

 [條文薈萃]

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若渴,栝蔞瞿麥丸主之。(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

 

栝蔞根二兩 茯苓三兩 薯蕷三兩 附子一枚(炮) 瞿麥一兩

 

【煎服方法】 右五味,末之,煉蜜丸梧子大,飲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

 

15. 當(dāng)歸散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血淤輕證):腹痛,或者拘急,綿綿作痛,痛有定處。婦女經(jīng)閉,或者痛經(jīng),帶有血塊。

2、主要癥狀(陽明煩證):煩滿不得臥,手足發(fā)熱,小便微黃。

3、可伴隨癥狀:(1)水飲輕證:小便不利,胸脅脹滿,或腹?jié)M,或心下痞滿,或者眩暈耳鳴。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即可;(2)或者身體怠懶,或者頭暈胸悶,或者口苦,或面色不榮,或者婦人素來有半產(chǎn)。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舌苔薄白或者微黃,脈沉或者弦滑。

 

[條文薈萃]

婦人妊娠,宜常服當(dāng)歸散主之。(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9)

當(dāng)歸 黃芩 芍藥 川芎各一斤 白朮半斤 五味,杵為散,酒飲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產(chǎn),胎無疾苦,產(chǎn)后百病悉主之。

 

16. 當(dāng)歸芍藥散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血淤輕證):腹中諸疾痛,或者拘急,綿綿作痛,痛有定處。婦女經(jīng)閉,或者痛經(jīng),帶有血塊。

2、主要癥狀(水飲證):小便不利而肢體浮腫,胸脅脹滿、短氣,或腹?jié)M,或心下痞滿,或心悸或者心下悸動或者臍下悸動,或者眩暈耳鳴。

3、可伴隨癥狀:或者面色不榮,或者少氣乏力,或者腰痛。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胖大,舌苔白滑或者白厚膩,脈沉或者弦滑。

 

[條文薈萃]

婦人懷娠,腹中休痛,當(dāng)歸芍藥散主之。(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婦人腹中諸疾痛,當(dāng)歸芍藥散主之。(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師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趺陽脈伏,水谷不化,脾氣衰則鶩清,胃氣衰則身腫。少陽脈卑,少陰脈細(xì),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jīng)水不通,經(jīng)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當(dāng)歸三兩 芍藥一斤 芎藭半斤,一作三兩 茯苓四兩 澤瀉半斤 白朮四兩

上六味,杵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17. 炙甘草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1)心悸;(2)咯吐涎沫,量多。

2、主要癥狀(表寒證+陽明虛熱證):(1)表寒證:小便清(也有小便黃者),口唇淡白,面部無華或者青白,無三陰證。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即可;(2)陽明虛熱證:心中煩躁,咽干口燥,失眠多夢,四肢酸疼,手足心熱,潮熱盜汗。

3、可伴隨癥狀(桂枝湯輕證):發(fā)熱,汗出,惡風(fēng)寒,鼻鳴,鼻塞流清涕。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即可。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而嫩、有光澤,苔薄白或者薄黃,脈細(xì)弱,或者兼有結(jié)代。

 

[條文薈萃]

傷寒脈結(jié)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之。(177)

《千金翼》炙甘草湯(一云復(fù)脈湯)  治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jié)悸,行動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附方)

《外臺》炙甘草湯 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附方)

炙甘草湯:

甘草(炙,四兩) 生姜(切,三兩) 人參(二兩) 生地黃(一斤) 桂枝(去皮,三兩) 阿膠(二兩) 麥門冬(去心,半升) 麻仁(半升) 大棗(擘,三十枚)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nèi)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fù)脈湯。

 

18. 溫經(jīng)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1)腹中或者臍下腹痛,或者拘急,刺痛,痛有定處,或者癥?。唬?)月經(jīng)?。簨D女經(jīng)閉,或者痛經(jīng),帶有血塊,或者產(chǎn)后惡露不下或者量少。

2、主要癥狀(太陰證+陽明虛熱證):(1)太陰證:平素可有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時腹自痛,口內(nèi)清涎沫多;(2)陽明虛熱證:身熱有汗,心中煩躁,咽干口燥,失眠多夢,四肢酸疼,手足心熱,小便黃。

3、可伴隨癥狀:或者面色蒼白,精神萎靡;或者皮膚粗糙伴有脫屑;或者汗出、惡風(fēng);或者頭痛。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暗淡,舌苔白或者微黃,脈滑微數(shù),或者澀。

 

[條文薈萃]

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shù)十日不止,暮即發(fā)熱,少腹里急,腹?jié)M,手掌煩熱,唇口干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jīng)半產(chǎn),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干燥,故知之。當(dāng)以溫經(jīng)湯主之。(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9)

溫經(jīng)湯方

吳茱萸(三兩) 當(dāng)歸 川芎 芍藥(各二兩) 人參 桂枝 阿膠 牡丹皮(去心) 生姜 甘草(各二兩) 半夏(半升) 麥門冬(一升,去心)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及至期不來。

19. 當(dāng)歸生姜羊肉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腹痛喜溫喜按。

2、主要癥狀(太陰證):口淡不渴,口唇淡白,面部無華,平素可有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時腹自痛,口內(nèi)清涎沫多,心下痞,乏力,少氣懶言。

3、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舌苔薄白,或者滑,脈沉細(xì)微弱。

 

[條文薈萃]

寒疝腹中痛,及脅痛里急者,當(dāng)歸生姜羊肉湯主之。(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18)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fā)熱者,此為胃實,大承氣湯主之。(方見痙中)產(chǎn)后腹中疼痛,當(dāng)歸生姜羊肉湯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虛勞不足。(金匱要略。婦人產(chǎn)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3)

當(dāng)歸生姜羊肉湯方

當(dāng)歸(三兩) 生姜(五兩) 羊肉(一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20.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1)失精家證:男子失精,女子夢交,也包括了精微物質(zhì)長丟失耗盡者;(2)神志病證:心煩失眠多夢,心悸或怔忡,易驚恐,心神不寧(或心神不定);(3)汗出異常證:盜汗、自汗、半身出汗。

(注意:桂枝加龍骨牡蠣湯證的汗出異常的時候往往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神志病證;神志病證或可或無兼有汗出異常證)

2、主要癥狀: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fā)落,無口干口渴,小便清。

3、可伴隨癥狀(桂枝湯證):發(fā)熱汗出,惡風(fēng)寒、頭痛(或者頭暈)項強,鼻鳴,鼻塞流清涕。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嫩紅、濕潤,舌苔薄白或苔少,脈浮大弱或芤。

 

[條文薈萃]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一作目眶痛),發(fā)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一作目眶痛),發(fā)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桂枝 芍藥 生姜各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龍骨 牡蠣各三兩

   右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21. 黃土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下血,先便后血。

2、主要癥狀(厥陰寒熱錯雜厥陰證=陽明證+太陰證或者少陰證):(1)陽明證:心中煩躁,身熱有汗,口干煩渴,面色潮紅烘熱,小便黃。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便是。(2)太陰證:口淡不渴,口唇淡白,面部無華,平素可有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時腹自痛,口內(nèi)清涎沫多;或者少陰證:平素怕冷,形寒肢冷,但欲寐,小便色白。

3、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紅或者偏紅,舌苔薄,或者黃白相夾,脈沉細(xì)數(shù)無力

 

[條文薈萃]

下血,先便后血,此遠(yuǎn)血也,黃土湯主之。(金匱要略。驚悸吐血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15)

黃土湯方 (亦主吐血,衄血。)

甘草 干地黃 白術(shù) 附子(炮) 阿膠 黃芩(各三兩) 灶中黃土(半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

 

22. 柏葉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吐血不止,伴有煩熱,腹痛。

血虛癥明顯者。(出血多,面色蒼白,精神萎靡,眩暈心悸)

2、主要癥狀(太陰證):口淡不渴,口唇淡白,面部無華,平素可有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時腹自痛,口內(nèi)清涎沫多,心下痞,乏力,少氣懶言。

3、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舌苔白,脈沉弱

 

[條文薈萃]

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金匱要略。驚悸吐血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14)

柏葉湯方

柏葉 干姜(各三兩) 艾(三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23. 赤小豆當(dāng)歸散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1)痔瘡,便血(或者膿血),先血后便,血色鮮紅者;(2)瘡癰成膿者;(3)目赤如鳩眼,視物昏花者。

2、主要癥狀(陽明輕證):小便黃,心中煩躁,口渴(非口干舌燥等白虎加人參湯證),汗出,不惡寒,反惡熱,手足心熱。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即可。

3、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者微紅,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條文薈萃]

病者脈數(shù),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一本此有黃字)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小豆當(dāng)歸散主之。(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13)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當(dāng)歸散主之。(方見狐惑中)(金匱要略。驚悸吐血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16)

赤小豆當(dāng)歸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 當(dāng)歸三兩

上二味,杵為散,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24. 膠艾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1)吐血,衄血,便血,或者出血傾向;(2)腹中或者臍下腹痛,或者拘急,刺痛,痛有定處,或者癥?。唬?)月經(jīng)?。簨D女經(jīng)閉,或者痛經(jīng),帶有血塊,或者產(chǎn)后惡露不下或者量少。

以上血虛癥明顯者。(出血多,面色蒼白,精神萎靡,眩暈心悸)

2、主要癥狀(陽明虛熱證):(2)陽明虛熱證:身熱有汗,心中煩躁,咽干口燥,失眠多夢,四肢酸疼,手足心熱,小便黃。

3、舌苔脈象:舌質(zhì)紅,少苔或者無苔,脈細(xì)滑數(shù)。

 

[條文薈萃]

師曰: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chǎn)后因續(xù)下血都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為胞阻,膠艾湯主之。(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4)

芎歸膠艾湯方

(一方加干姜一兩。胡洽治婦人胞動無干姜。)

川芎 阿膠 甘草(各二兩) 艾葉 當(dāng)歸(各三兩) 芍藥(四兩) 干地黃(六兩)

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納膠令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作。

 

25.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腹部脹滿腹痛,或者兼有惡心嘔吐,或者兼有大便秘結(jié)。

2、主要癥狀(胃氣虛證)口淡不渴,口唇淡白,納差,口內(nèi)清涎沫多,心下痞,乏力,少氣懶言。

3、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舌苔薄白,或者滑,脈沉弱。

 

[條文薈萃]

發(fā)汗后,腹脹滿者,厚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66)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

厚樸(炙,去皮,半斤) 生姜(切,半斤) 半夏(洗,半升) 甘草(二兩) 人參(一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26. 赤石脂禹余糧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久利,利不止,腹痛喜溫喜按。

2、主要癥狀:無見陰陽證。

3、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舌苔薄白,脈沉細(xì)微弱。

 

這個證,很急,危險,還有個省略的煩熱的問題,主要關(guān)鍵在下焦不固了,所以很直接的就用了這兩味藥,都照顧到。

 

[條文薈萃]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fù)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y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復(fù)利不止者,當(dāng)利其小便。(159)

赤石脂禹余糧湯

赤石脂(碎,一斤) 太一禹余糧(碎,一斤)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27. 桃花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便膿血,或者小便不利,久利,兼有腹痛喜溫喜按、口干口渴。

2、主要癥狀(太陰證)口淡不渴,口唇淡白,面部無華,平素可有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時腹自痛,口內(nèi)清涎沫多,心下痞,乏力,少氣懶言。

3、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舌苔薄白,或者滑,脈沉細(xì)微弱。

 

[條文薈萃]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306)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307)

桃花湯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 干姜(一兩)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nèi)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28. 《千金》葦莖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咳嗽,胸痛咯吐膿痰,痰黃稠。

2、主要癥狀(陽明虛熱證):身熱有汗,心中煩躁,咽干口燥,失眠多夢,四肢酸疼,手足心熱,小便黃。

3、可伴隨癥狀:或者胸中甲錯,或者胸悶氣短

4、舌苔脈象:舌質(zhì)紅,舌苔黃,或者黃膩,脈滑數(shù)。

 

[條文薈萃]

《千金》葦莖湯 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附方)

《千金》葦莖湯:

葦莖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瓜瓣半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葦莖,得五升,去渣,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當(dāng)吐如膿

29.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腹痛下痢(膿血樣便),或者血便,伴有少氣懶言,面黃乏力。

2、主要癥狀(陽明虛熱證):身熱有汗,心中煩躁,咽干口燥,失眠多夢,四肢酸疼,手足心熱,小便黃。

3、舌苔脈象:舌質(zhì)紅,舌苔黃,或有膩或者干燥,或者少苔、無苔,脈沉滑細(xì)數(shù)。

 

[條文薈萃]

產(chǎn)后下利虛極,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金匱要略。婦人產(chǎn)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10)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方

白頭翁 甘草 阿膠(各二兩) 秦皮 黃連 柏皮(各三兩)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納膠令消盡,分溫三服。

 

30. :《千金》三物黃芩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四肢酸疼,手足心熱明顯。

2、主要癥狀(陽明虛熱證):身熱有汗,心中煩躁,咽干口燥,失眠多夢,四肢酸疼,手足心熱,畏熱喜涼,口干口苦,小便黃。

3、舌苔脈象:舌質(zhì)紅,或者暗紅堅老,舌苔黃,或者干燥,或者少苔,脈沉細(xì)數(shù)。

 

[條文薈萃]

《千金》三物黃芩湯 治婦人在草蓐,自發(fā)露得風(fēng)。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頭不痛但煩者,此湯主之。(金匱要略。婦人產(chǎn)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附方)

《千金》三物黃芩湯

黃芩(一兩) 苦參(二兩) 干地黃(四兩)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多吐下蟲。

 

31. 黃連阿膠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1)吐血,衄血,或者出血傾向;(2)或者癲狂、失眠多夢等神志病;(3)時下利,伴有純血(膿血樣便)。

2、主要癥狀(陽明虛熱證):身熱有汗,心中煩躁,咽干口燥,失眠多夢,四肢酸疼,手足心熱,平時畏熱喜涼,口干口苦,小便黃。

3、可伴隨癥狀:或者面色蒼白,精神萎靡;或者皮膚粗糙伴有脫屑。

4、舌苔脈象:舌質(zhì)紅,或者暗紅堅老,舌苔黃,或有膩或者干燥,或者少苔、無苔,脈沉細(xì)數(shù)。

 

[條文薈萃]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303)

黃連阿膠湯

黃連(四兩) 黃芩(二兩) 芍藥(二兩) 雞子黃(二枚) 阿膠(一云三挺,三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內(nèi)膠烊盡,小冷;內(nèi)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小朱鳥湯:治天行熱病,心氣不足,內(nèi)生煩熱,坐臥不安,時下利純血如雞鴨肝者(輔行訣)

 

32. 烏梅丸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1)腹痛時作,嘔吐;(2)心胸部煩悶,手足厥冷;(3)腹痛時作,久利;(4)氣上沖感。

2、主要癥狀(厥陰寒熱錯雜少陰病=陽明證輕證+少陰證+太陰證):(1)陽明證輕證:心中煩躁,身熱有汗,口干煩渴,平時畏熱喜涼,面色潮紅烘熱,小便黃,便秘或者干結(jié),腹?jié)M腹痛,拒按或者腹壁有抵觸感。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便是。(2)少陰證:平素怕冷,形寒肢冷,但欲寐,小便色白。(3)太陰證:口淡不渴,口唇淡白,面部無華,平素可有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時腹自痛,口內(nèi)清涎沫多,心下痞,乏力,少氣懶言。

3、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舌苔薄黃,脈沉細(xì)微弱,或者洪數(shù)沉取無力。

 

[條文薈萃]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為蛔厥也?;棕收咂淙水?dāng)吐蛔。令病者靜,而復(fù)時煩,此為藏寒?;咨先腚?,故煩,須臾復(fù)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dāng)自吐蛔?;棕收撸瑸趺吠柚髦?。又主久利方。(338)

蛔厥者,當(dāng)吐蛔,今病者靜而復(fù)時煩,此為藏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fù)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dāng)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金匱要略,趺蹶手指臂腫轉(zhuǎn)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治第十九。7)

烏梅丸

烏梅(三百枚) 細(xì)辛(六兩) 干姜(十兩) 黃連(十六兩)當(dāng)歸(四兩) 附子(炮,去皮,六兩) 蜀椒(出汗,四兩) 桂枝(去皮,六兩) 人參(六兩) 黃柏(六兩)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nèi)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33. 小柴胡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1)脈浮細(xì)而嗜臥者;(2)身熱惡風(fēng),頸項強,手足溫而渴;(3)腹中急痛;(4)熱入血室;(5)發(fā)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6)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小便清者;(7)嘔而發(fā)熱者;(8)發(fā)熱,脈不浮不沉者;(9)諸黃,腹痛而嘔者;(10)大便堅,嘔不能食;(12)四肢苦煩熱,頭痛者。

2、主要癥狀(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滿悶,默默不欲飲食,喜嘔,煩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或者耳聾、耳鳴。

3、可伴隨癥狀: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脈弦。

 

[條文薈萃]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xì)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shè)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37)

傷寒五六日,中風(fēng),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與小柴胡湯主之。(96)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jié)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97)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fēng),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99)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dāng)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與小柴胡湯主之。(100)

傷寒中風(fēng),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fù)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101)

太陽病,過經(jīng)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103)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fā)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y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湯主之。(104)

婦人中風(fēng),七八日,續(xù)得寒熱,發(fā)作有時,經(jīng)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jié),故使如瘧狀,發(fā)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144)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fù)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jié)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149)

陽明病,發(fā)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229)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230)

陽明中風(fēng),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后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xù)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余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jié)M加噦者,不治。(231)

本太陽病不解,轉(zhuǎn)入少陽者,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若已吐、下、發(fā)汗、溫針,譫語,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266)

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379)

傷寒差已后,更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394)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

少陽中風(fēng),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264)傷寒,脈弦細(xì),頭痛發(fā)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265)

諸黃,腹痛而嘔者,宜柴胡楊。(必小柴胡湯,方見嘔吐中)(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21)

產(chǎn)婦郁冒,其脈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了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產(chǎn)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敢當(dāng)汗出,陰陽乃復(fù)。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方見嘔吐中)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fā)熱者,此為胃實,大承氣湯主之。(方見痙中)(金匱要略。婦人產(chǎn)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1)

《千金》三物黃芩湯 治婦人在草蓐,自發(fā)露得風(fēng)。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頭不痛但煩者,此湯主之。(金匱要略。婦人產(chǎn)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附方)

小柴胡湯

柴胡(半斤) 黃芩 人參 甘草(炙) 生姜(切,各三兩) 大棗(擘,十二枚) 半夏(洗,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34. 柴胡桂枝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支節(jié)煩疼,心下支結(jié);或者心腹卒中痛者;或者治療小柴胡湯證與桂枝湯證并見者。

2、主要癥狀(少陽證+桂枝湯證):(1)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滿悶,默默不欲飲食,喜嘔,煩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或者耳聾、耳鳴。(2)桂枝湯證:汗出惡風(fēng)、頭痛或者頭暈,鼻鳴,鼻塞流清涕。

3、可伴隨癥狀(水飲證):小便不利,或者胸脅脹滿、短氣或腹?jié)M或胃腸間水聲轆轆或心下痞滿,或心悸或者心下悸動,或者頭暈。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脈浮弦。

 

[條文薈萃]

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支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jié),外證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湯主之。(146)

《外臺》柴胡桂枝湯方:治心腹卒中痛者。(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附方)

柴胡桂枝湯

桂枝 黃芩(一兩半) 人參(一兩半) 甘草(炙,一兩) 半夏(洗,二合半) 芍藥(一兩半) 大棗(擘,六枚) 生姜(切,一兩半) 柴胡(四兩)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35. 柴胡去半夏加栝樓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口干渴明顯,無嘔吐者。

2、主要癥狀(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滿悶,默默不欲飲食,喜嘔,煩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或者耳聾、耳鳴。

3、可伴隨癥狀(水飲證):小便不利,或者胸脅脹滿、短氣或腹?jié)M或胃腸間水聲轆轆或心下痞滿,或心悸或者心下悸動,或者頭暈。

4、舌苔脈象:舌質(zhì)紅,舌苔黃,脈弦數(shù)。

 

[條文薈萃]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 治瘧病發(fā)渴者,亦治勞瘧。(金匱要略。瘧病脈證并治第四。附方)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

柴胡(八兩) 人參 黃芩 甘草(各三兩) 栝蔞根(四兩) 生姜(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二服。

 

36. 柴胡加芒硝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便秘或者干結(jié)潮熱,或者微利潮熱,腹?jié)M腹痛不明顯。

2、主要癥狀(陽明證輕證+少陽證):(1)陽明證:心中煩躁,身熱有汗,口干煩渴,平時畏熱喜涼,面色潮紅烘熱,小便黃。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便是。(2)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滿悶,默默不欲飲食,喜嘔,煩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或者耳聾、耳鳴。

3、可伴隨癥狀(水飲證):小便不利,或者胸脅脹滿、短氣或腹?jié)M或胃腸間水聲轆轆或心下痞滿,或心悸或者心下悸動,或者頭暈。

4、舌苔脈象:舌質(zhì)紅,舌苔黃干燥,脈弦滑數(shù)。

 

[條文薈萃]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fā)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y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湯主之。(104)

柴胡加芒硝湯

柴胡(二兩十六銖) 黃芩(一兩) 人參(一兩) 甘草(炙,一兩) 生姜(切,一兩) 半夏(二十銖,洗。) 大棗(擘,四枚) 芒硝(二兩)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nèi)芒硝,更煮微沸,分溫再服;不解更作。

 

37. 大柴胡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便秘或者干結(jié),或者兼有腹?jié)M腹痛,或者兼有嘔不止。

2、主要癥狀(陽明證+少陽證):(1)陽明證:心中煩躁,身熱有汗,口干煩渴,平時畏熱喜涼,面色潮紅烘熱,小便黃。(2)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滿悶,默默不欲飲食,喜嘔,煩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或者耳聾、耳鳴。

3、可伴隨癥狀(水飲證):小便不利,或者胸脅脹滿、短氣或腹?jié)M或胃腸間水聲轆轆或心下痞滿,或心悸或者心下悸動,或者頭暈。

4、舌苔脈象:舌質(zhì)紅,舌苔黃干燥,脈弦滑數(shù)。

 

[條文薈萃]

太陽病,過經(jīng)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103)

傷寒,發(fā)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165)

傷寒十余日,熱結(jié)在里,復(fù)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jié)胸?zé)o大熱者,此為水結(jié)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136)

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dāng)下之,宜大柴胡湯。(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12)

大柴胡湯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洗,半升) 生姜(切,五兩) 枳實(炙,四枚)大黃二兩大棗(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38. 四逆散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四逆,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

2、主要癥狀(陽明證輕證+少陽證輕證):(1)陽明證輕證:心中煩躁,身熱有汗,口干煩渴,頭目痛,小便黃。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便是。(2)少陽證輕證:往來寒熱,胸脅滿悶,默默不欲飲食,喜嘔,煩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或者耳聾、耳鳴。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便是。

3、可伴隨癥狀:或者腹中痛,下利,肛門灼熱。

4、舌苔脈象:舌質(zhì)紅,舌苔薄黃,脈弦數(shù)。

 

[條文薈萃]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18)

四逆散

甘草(炙) 枳實(破,水漬,炙干) 柴胡 芍藥

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39.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腹中痛,干嘔下利,沒有肛門灼熱感。

2、主要癥狀(陽明證輕證+少陽證輕證):(1)陽明證輕證:心中煩躁,身熱有汗,口干煩渴,頭目痛,小便黃。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便是。(2)少陽證輕證:往來寒熱,胸脅滿悶,默默不欲飲食,喜嘔,煩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或者耳聾、耳鳴。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便是。

3、舌苔脈象:舌質(zhì)紅,舌苔黃薄,或者夾膩,脈弦數(shù)。

 

[條文薈萃]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172)

干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11)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黃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炙,二兩) 大棗(擘,十二枚) 半夏(洗,半升) 生姜(切,一兩半,一方三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40. 黃芩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腹中痛,下利,肛門灼熱。

2、主要癥狀(陽明證輕證+少陽證輕證):(1)陽明證輕證:心中煩躁,身熱有汗,口干煩渴,頭目痛,小便黃。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便是。(2)少陽證輕證:往來寒熱,胸脅滿悶,默默不欲飲食,喜嘔,煩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或者耳聾、耳鳴。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便是。

3、舌苔脈象:舌質(zhì)紅,舌苔黃薄,或者夾膩,脈弦數(shù)。

 

[條文薈萃]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172)

黃芩湯

黃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炙,二兩) 大棗(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41. 柴胡桂枝干姜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小便不利,渴而不嘔,汗出心煩,胸脅滿微結(jié);或者四肢不溫明顯者。

2、主要癥狀(太陰證+少陽證):(1)太陰證:口淡不渴,口唇淡白,面部無華,平素可有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時腹自痛,口內(nèi)清涎沫多,心下痞,乏力,少氣懶言。(2)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滿悶,默默不欲飲食,喜嘔,煩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或者耳聾、耳鳴。

3、可伴隨癥狀:(1)桂枝湯輕證:發(fā)熱汗出,惡風(fēng)寒、頭痛(或者頭暈)項強,鼻鳴,鼻塞流清涕。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即可。(2)心悸,或者氣上沖感。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紅或者暗紅,舌苔白厚膩,脈沉弦。

 

[條文薈萃]

傷寒五六日,已發(fā)汗而復(fù)下之,胸脅滿,微結(jié),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147)

柴胡姜桂湯 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金匱要略。瘧病脈證并治第四。附方)

柴胡桂姜湯

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去皮) 干姜(二兩) 栝蔞根(四兩) 黃芩(三兩) 牡蠣(三兩,熬)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fù)服汗出便愈。

 

42. :《外臺》六物黃芩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惡心嘔逆,心下痞,而大便下利,四肢不溫明顯者。

2、主要癥狀(厥陰寒熱錯雜太陰證=陽明證輕證+太陰證):(1)陽明證輕證:心中煩躁,身熱有汗,口干煩渴,平時畏熱喜涼,面色潮紅烘熱,小便黃。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便是。(2)太陰證:口淡不渴,口唇淡白,面部無華,平素可有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時腹自痛,口內(nèi)清涎沫多,心下痞,乏力,少氣懶言。

3、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紅或者偏紅,舌苔薄膩,或者黃白相夾而膩,脈沉弱。

 

[條文薈萃]

《外臺》黃芩湯 治干嘔下利。(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附方)

《外臺》黃芩湯

治干嘔下利。

黃芩 人參 干姜(各二兩) 桂枝(一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

 

43. 甘草瀉心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心下痞,肢體乏力,少氣懶言,腹瀉頻作,頑谷不化明顯者;或者治療粘膜病變,例如潰瘍病。

2、主要癥狀(厥陰寒熱錯雜太陰證=陽明證輕證+太陰證):(1)陽明證輕證:心中煩躁,身熱有汗,口干煩渴,平時畏熱喜涼,面色潮紅烘熱,小便黃。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便是。(2)太陰證:口淡不渴,口唇淡白,面部無華,平素可有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時腹自痛,口內(nèi)清涎沫多。

3、可伴隨癥狀(水飲證):小便不利,或者胸脅脹滿、短氣或腹?jié)M或胃腸間水聲轆轆或心下痞滿,或心悸或者心下悸動,或者頭暈。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紅或者偏紅,舌苔薄黃膩,或者黃白相夾而膩,脈沉弦。

 

[條文薈萃]

傷寒中風(fēng),醫(y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shù)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醫(y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fù)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jié)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158)

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為惑,蝕于明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于上部則聲喝(一作嘎),甘草瀉心湯主之。(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10)

甘草瀉心湯

甘草(炙,四兩) 黃芩(三兩) 干姜(三兩) 半夏(洗,半升) 大棗(擘,十二枚) 黃連(一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升,日三服。

 

44. 生姜瀉心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心下痞,干噫食臭,腹中雷鳴下利明顯者。

2、主要癥狀(厥陰寒熱錯雜太陰證=陽明證輕證+太陰證):(1)陽明證輕證:心中煩躁,身熱有汗,口干煩渴,平時畏熱喜涼,面色潮紅烘熱,小便黃。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便是。(2)太陰證:口淡不渴,口唇淡白,面部無華,平素可有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時腹自痛,口內(nèi)清涎沫多。

3、可伴隨癥狀(水飲證):小便不利,或者胸脅脹滿、短氣或腹?jié)M或胃腸間水聲轆轆或心下痞滿,或心悸或者心下悸動,或者頭暈。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紅或者偏紅,舌苔薄黃膩,或者黃白相夾而膩,脈沉弦。

 

[條文薈萃]

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157)

生姜瀉心湯

生姜(切,四兩) 甘草(炙,三兩) 人參(三兩) 干姜(一兩) 黃芩(三兩) 半夏(洗,半升) 黃連(一兩) 大棗(擘,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45. 干姜芩連人參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惡心嘔逆,或者食入口即吐,而大便下利明顯者。

2、主要癥狀(厥陰寒熱錯雜太陰證=陽明證輕證+太陰證):(1)陽明證輕證:心中煩躁,身熱有汗,口干煩渴,平時畏熱喜涼,面色潮紅烘熱,小便黃。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便是。(2)太陰證:口淡不渴,口唇淡白,面部無華,平素可有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時腹自痛,口內(nèi)清涎沫多,心下痞,乏力,少氣懶言。

3、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紅或者偏紅,舌苔薄黃膩,或者黃白相夾而膩,脈沉弦。

 

[條文薈萃]

傷寒本自寒下,醫(yī)復(fù)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359)

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

干姜 黃芩 黃連 人參(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46. 黃連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心下痞腹中痛,惡心嘔逆或者惡風(fēng)汗出明顯者。

2、主要癥狀(厥陰寒熱錯雜太陰證=陽明證輕證+太陰證):(1)陽明證輕證:心中煩躁,身熱有汗,口干煩渴,平時畏熱喜涼,面色潮紅烘熱,小便黃,便秘或者干結(jié),腹?jié)M腹痛。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便是。(2)太陰證:口淡不渴,口唇淡白,面部無華,平素可有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時腹自痛,口內(nèi)清涎沫多。

3、可伴隨癥狀(水飲證):小便不利,或者胸脅脹滿、短氣或腹?jié)M或胃腸間水聲轆轆或心下痞滿,或心悸或者心下悸動,或者頭暈。

4、舌苔脈象:舌質(zhì)尖紅,舌苔薄黃膩,或者黃白相夾而膩,脈弦數(shù)。

 

[條文薈萃]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173)

黃連湯

黃連(三兩) 甘草(炙,三兩) 干姜(三兩) 桂枝(去皮,三兩) 人參(二兩) 半夏(洗,半升)大棗(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晝?nèi)苟?/p>

 

47. 桂枝茯苓丸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1)腹痛脅痛,或者拘急,綿綿作痛,痛有定處,或者癥病。(2)月經(jīng)?。簨D女經(jīng)閉,或者痛經(jīng),帶有血塊。

2、主要癥狀(瘀血證)①疼痛:疼痛是瘀血常見的癥狀,特點是刺痛、固定不移、拒按、經(jīng)久不愈,常在夜間加劇。②腫塊:外傷出血,可于傷處見青紫色腫塊或觸到腫塊。體內(nèi)臟腑組織發(fā)生瘀血,也在患處多可觸到堅硬的腫塊。③出血:出血也是瘀血常見的癥狀,特點是血色多紫暗,常夾有血塊。④體征:舌色紫暗或有瘀點,脈澀,面色黧黑,肌膚甲錯,蜘蛛痣、表淺靜脈怒張或有瘀斑。

3、可伴隨癥狀:(1)水飲輕證:小便不利,胸脅脹滿,或腹?jié)M,或心下痞滿,或者眩暈耳鳴,或者動悸。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即可;(2)或者身體怠懶,或者頭暈胸悶,或者口苦,或者精神不安,煩躁,或面色不榮,或者婦人素來有半產(chǎn)。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暗淡或紫,舌苔薄白或者微黃,脈沉澀。

 

[條文薈萃]

婦人宿有癥病,經(jīng)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癥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jīng)水利時,胎下血者,后斷三月下血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當(dāng)下其癥,桂枝獲苓丸主之。(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2)

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牡丹皮(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藥各等份。

上五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48. 大黃黃連瀉心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心下痞;或者口苦、口臭、牙痛、目紅赤。

2、主要癥狀(陽明證輕證):心中煩躁,身熱有汗,口干煩渴,平時畏熱喜涼,面色潮紅烘熱,小便黃,便秘或者干結(jié),腹?jié)M腹痛,拒按或者腹壁有抵觸感。以上癥狀,但見兩個便是。

3、舌苔脈象:舌質(zhì)紅,或者暗紅堅老,舌苔黃,或有膩或者干燥,脈實有力滑數(shù)。

           

本方與瀉心湯比較,少了一味黃芩,在煎服法上面,本方是麻沸,分服,瀉心湯是煮取,頓服,可以看見本方的熱較瀉心湯證輕。并且可以治療熱痞。

 

[條文薈萃]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guān)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154)

傷寒大下后,復(fù)發(fā)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dāng)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164)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

 

49. 瀉心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吐血,衄血或者出血傾向;或者口苦、口臭、牙痛、目紅赤;或者外科創(chuàng)瘍(建議加入雙花);或者癲狂、失眠等神志病。

2、主要癥狀(陽明熱證):心中煩躁,身熱有汗,口干煩渴,平時畏熱喜涼,面色潮紅烘熱,小便黃,便秘或者干結(jié),腹?jié)M腹痛,拒按或者腹壁有抵觸感。

3、舌苔脈象:舌質(zhì)紅,或者暗紅堅老,舌苔黃,或有膩或者干燥,脈實有力滑數(shù)。

 

[條文薈萃]

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金匱要略。驚悸吐血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17)

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50. 附子瀉心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心下痞,汗出;或者口苦、口臭、口瘡、牙痛、目紅赤。

2、主要癥狀(厥陰寒熱錯雜少陰病=陽明證輕證+少陰證):(1)陽明證輕證:心中煩躁,身熱有汗,口干煩渴,平時畏熱喜涼,面色潮紅烘熱,小便黃,便秘或者干結(jié),腹?jié)M腹痛,拒按或者腹壁有抵觸感。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便是。(2)少陰證:平素怕冷,形寒肢冷,但欲寐,小便色白。

3、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舌苔薄黃,脈沉細(xì)微弱,或者洪數(shù)沉取無力。

 

本方與瀉心湯比較,多了一味附子,清熱力量減弱,可以看見本方用于瀉心湯證輕證出現(xiàn)陽虛者。

 

[條文薈萃]

心下痞而復(fù)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155)

附子瀉心湯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附子(炮,去皮破,別煮取汁,一枚)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nèi)附子汁,分溫再服。

 

51.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xì)辛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肢體痹證):骨節(jié)疼痛,或者麻木不仁,手足逆冷,遇寒冷陰雨天氣加重,兼有腹?jié)M脅鳴。

2、主要癥狀(寒證):口淡不渴,口唇淡白,面部無華,平素神疲乏力、嗜睡、畏寒肢冷者。

3、可伴隨癥狀:(1)太陽病證:發(fā)熱,惡風(fēng)寒,鼻鳴,鼻塞流清涕;(2)小便不利,或者小便自利,大便硬。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暗淡,舌苔白,脈浮虛而澀。

 

[條文薈萃]

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29》)

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營衛(wèi)不利;營衛(wèi)不利,則腹?jié)M脅鳴相逐,氣轉(zhuǎn)膀胱,榮衛(wèi)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zhuǎn),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尿,名曰氣分。(《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28》)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xì)辛湯方

桂枝(三兩) 生姜(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麻黃 細(xì)辛(各二兩) 附子(一枚,炮)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dāng)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52. 甘草干姜茯苓白術(shù)湯(腎著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1)肢體痹證:身體重,腰中冷或者腰以下冷痛,形如水狀,腹重如帶五千錢;(2):尿頻。

2、主要癥狀(太陰里寒證):口淡不渴,口唇淡白,面部無華,平素可有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時腹自痛,口內(nèi)清涎沫多,神疲乏力。

3、可伴隨癥狀:浮腫,或者平時好發(fā)浮腫,或者小便自利,大便硬。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暗淡,舌苔白膩,脈沉緩(弱)而澀。

 

[條文薈萃]

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shù)湯主之。(《金匱要略。五藏風(fēng)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16》)

甘草干姜茯苓白術(shù)湯方

甘草 白術(shù)(各二兩) 干姜 茯苓(各四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腰中即溫。

 

53. 桃核承氣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1)腹痛脅痛,或者拘急,綿綿作痛,痛有定處,或者癥病。(2)月經(jīng)病:婦女經(jīng)閉,或者痛經(jīng),帶有血塊。(3)精神亢奮煩躁或者驚狂不安,胡言亂語,或哭或笑,程度上“其人如狂”。(4)血證。

2、主要癥狀(陽明實熱證+瘀血證):(1)陽明實熱證:便秘或者干結(jié),腹?jié)M腹痛,拒按或者腹壁有抵觸感,煩躁身熱有汗,譫語煩渴,平時畏熱喜涼,口干口苦,面色潮紅烘熱,小便黃;(2)瘀血證:①疼痛:疼痛是瘀血常見的癥狀,特點是刺痛、固定不移、拒按、經(jīng)久不愈,常在夜間加劇。②腫塊:外傷出血,可于傷處見青紫色腫塊或觸到腫塊。體內(nèi)臟腑組織發(fā)生瘀血,也在患處多可觸到堅硬的腫塊。③出血:出血也是瘀血常見的癥狀,特點是血色多紫暗,常夾有血塊。④體征:舌色紫暗或有瘀點,脈澀,面色黧黑,肌膚甲錯,蜘蛛痣、表淺靜脈怒張或有瘀斑。

3、可伴隨癥狀:覺得體內(nèi)尤其上沖感,或者頭暈頭痛。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暗淡或紫,舌苔薄白或者黃而干燥少津液,脈沉澀而數(shù),或者滑數(shù)。

 

[條文薈萃]

太陽病不解,熱結(jié)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dāng)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jié)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106)

桃核承氣湯

桃仁(去皮尖,五十個) 大黃(四兩) 桂枝(去皮,二兩) 甘草(炙,二兩) 芒硝(二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nèi)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dāng)微利。

 

54. 抵當(dāng)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1)癲狂證 ,程度上“其人發(fā)狂”,或者身黃,小便自利;(2)月經(jīng)?。簨D女經(jīng)閉,或者痛經(jīng),帶有血塊;(3)血證;(5)善忘。

2、主要癥狀(陽明實熱證輕證+瘀血證):(1)陽明實熱證輕證:大便溏而色黑,腹?jié)M腹痛,拒按或者腹壁有抵觸感,煩躁身熱有汗,譫語煩渴,平時畏熱喜涼,口干口苦,面色潮紅烘熱,小便黃。以上癥狀,見到一兩個便可;(2)瘀血證:①疼痛:疼痛是瘀血常見的癥狀,特點是刺痛、固定不移、拒按、經(jīng)久不愈,常在夜間加劇。②腫塊:外傷出血,可于傷處見青紫色腫塊或觸到腫塊。體內(nèi)臟腑組織發(fā)生瘀血,也在患處多可觸到堅硬的腫塊。③出血:出血也是瘀血常見的癥狀,特點是血色多紫暗,常夾有血塊。④體征:舌色紫暗或有瘀點,脈澀,面色黧黑,肌膚甲錯,蜘蛛痣、表淺靜脈怒張或有瘀斑。

3、舌苔脈象:舌質(zhì)暗淡或紫,舌苔薄白或者黃而干燥少津液,脈沉澀結(jié)。

 

[條文薈萃]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jié)胸,其人發(fā)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dāng)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jīng),瘀熱在里故也。抵當(dāng)湯主之。(124)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jié),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dāng)湯主之。(125)

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當(dāng)湯下之。(237)

病人無表里證,發(fā)熱七八日,雖脈浮數(shù)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shù)不解,合熱則消谷喜饑,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dāng)湯。(257)

婦人經(jīng)水不利下,抵當(dāng)湯主之。(亦治男子膀胱滿急有瘀血者)(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14)

抵當(dāng)湯方

水蛭(三十個,熬) 虻蟲(三十枚,熬,去翅足) 桃仁(二十個,去皮尖) 大黃(三兩,酒浸)

上四味,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不下更服。

 

55. 抵當(dāng)丸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1)腹痛脅痛,或者拘急,綿綿刺痛,痛有定處,或者癥??;(2)月經(jīng)?。簨D女經(jīng)閉,或者痛經(jīng),帶有血塊;(3)血證。

2、主要癥狀(陽明實熱證輕證+瘀血證):(1)陽明實熱證輕證:大便溏而色黑,腹?jié)M腹痛,拒按或者腹壁有抵觸感,煩躁身熱有汗,譫語煩渴,平時畏熱喜涼,口干口苦,面色潮紅烘熱,小便黃。以上癥狀,見到一兩個便可;(2)瘀血證:①疼痛:疼痛是瘀血常見的癥狀,特點是刺痛、固定不移、拒按、經(jīng)久不愈,常在夜間加劇。②腫塊:外傷出血,可于傷處見青紫色腫塊或觸到腫塊。體內(nèi)臟腑組織發(fā)生瘀血,也在患處多可觸到堅硬的腫塊。③出血:出血也是瘀血常見的癥狀,特點是血色多紫暗,常夾有血塊。④體征:舌色紫暗或有瘀點,脈澀,面色黧黑,肌膚甲錯,蜘蛛痣、表淺靜脈怒張或有瘀斑。

3、舌苔脈象:舌質(zhì)暗淡或紫,舌苔薄白或者黃而干燥少津液,脈沉澀結(jié)

 

[條文薈萃]

傷寒有熱,少腹?jié)M,應(yīng)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dāng)下之,不可余藥,宜抵當(dāng)丸。(126)

抵當(dāng)丸

水蛭(熬,二十個) 虻蟲(熬,去翅足,二十個) 桃仁(去皮尖,二十五個) 大黃(三兩)

上四味,搗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啐時,當(dāng)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56. 下瘀血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1)腹中或者臍下腹痛,或者拘急,刺痛,痛有定處,或者癥??;(2)月經(jīng)?。簨D女經(jīng)閉,或者痛經(jīng),帶有血塊,或者產(chǎn)后惡露不下或者量少。

2、主要癥狀(陽明實熱證輕證+瘀血證):(1)陽明實熱證輕證:便秘或者干結(jié),腹?jié)M腹痛,拒按或者腹壁有抵觸感,煩躁身熱有汗,譫語煩渴,平時畏熱喜涼,口干口苦,面色潮紅烘熱,小便黃。以上癥狀,見到一兩個便可;(2)瘀血證:①疼痛:疼痛是瘀血常見的癥狀,特點是刺痛、固定不移、拒按、經(jīng)久不愈,常在夜間加劇。②腫塊:外傷出血,可于傷處見青紫色腫塊或觸到腫塊。體內(nèi)臟腑組織發(fā)生瘀血,也在患處多可觸到堅硬的腫塊。③出血:出血也是瘀血常見的癥狀,特點是血色多紫暗,常夾有血塊。④體征:舌色紫暗或有瘀點,脈澀,面色黧黑,肌膚甲錯,蜘蛛痣、表淺靜脈怒張或有瘀斑。

3、舌苔脈象:舌質(zhì)暗或紫,舌苔薄白或者黃而干燥少津液,脈沉澀結(jié)。

 

[條文薈萃]

師曰:產(chǎn)婦腹痛,法當(dāng)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此為腹中有干血著臍下,宜下瘀血湯主之;亦主經(jīng)水不利。(金匱要略。婦人產(chǎn)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5)

下瘀血方

大黃(三兩) 桃仁(二十枚) 蟅蟲(二十枚,熬,去足)

上三味,末之,煉蜜和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頓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57. 大黃蟅蟲丸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病久者,羸瘦,腹?jié)M不能飲食,肌膚甲錯,兩目黯黑。

2、主要癥狀(陽明實熱證輕證+瘀血證):(1)陽明實熱證輕證:便秘或者干結(jié),腹?jié)M腹痛,拒按或者腹壁有抵觸感,煩躁身熱有汗,譫語煩渴,平時畏熱喜涼,口干口苦,面色潮紅烘熱,小便黃。以上癥狀,見到一兩個便可;(2)瘀血證:①疼痛:疼痛是瘀血常見的癥狀,特點是刺痛、固定不移、拒按、經(jīng)久不愈,常在夜間加劇。②腫塊:外傷出血,可于傷處見青紫色腫塊或觸到腫塊。體內(nèi)臟腑組織發(fā)生瘀血,也在患處多可觸到堅硬的腫塊。③出血:出血也是瘀血常見的癥狀,特點是血色多紫暗,常夾有血塊。④體征:舌色紫暗或有瘀點,脈澀,面色黧黑,肌膚甲錯,蜘蛛痣、表淺靜脈怒張或有瘀斑。

3、舌苔脈象:舌質(zhì)暗或紫,舌苔薄白或者黃而干燥少津液,脈沉細(xì)澀。

 

[條文薈萃]

五勞虛極羸瘦,腹?jié)M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饑傷、勞傷、經(jīng)絡(luò)營衛(wèi)氣傷,內(nèi)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蟅蟲丸主之。(金匱要略。婦人產(chǎn)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5)

大黃蟅蟲丸方

大黃(十分,蒸) 黃芩(二兩) 甘草(三兩)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藥(四兩) 干地黃(十兩) 干漆(一兩) 虻蟲(一升) 水蛭(百枚) 蠐螬(一升) 蟅蟲(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酒飲服五丸,日三服。

 

58. 鱉甲煎丸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癥瘕,結(jié)于脅下,按之有形,推之不動,腹?jié)M腹痛不能飲食,或者兼有寒熱往來者。

2、主要癥狀(瘀血證+厥陰寒熱錯雜太陰證+胃氣虛證+水飲證):

(1)瘀血證:①疼痛:疼痛是瘀血常見的癥狀,特點是刺痛、固定不移、拒按、經(jīng)久不愈,常在夜間加劇。②腫塊:外傷出血,可于傷處見青紫色腫塊或觸到腫塊。體內(nèi)臟腑組織發(fā)生瘀血,也在患處多可觸到堅硬的腫塊。③出血:出血也是瘀血常見的癥狀,特點是血色多紫暗,常夾有血塊。④體征:舌色紫暗或有瘀點,脈澀,面色黧黑,肌膚甲錯,蜘蛛痣、表淺靜脈怒張或有瘀斑。

(2)厥陰寒熱錯雜太陰證(=陽明熱證+太陰證):A、陽明實熱證:便秘或者干結(jié),腹?jié)M腹痛,拒按或者腹壁有抵觸感,煩躁身熱有汗,譫語煩渴,平時畏熱喜涼,口干口苦,面色潮紅烘熱,小便黃;或者陽明虛熱證:心中煩躁,咽干口燥,失眠多夢,四肢酸疼,手足心熱。B、太陰證:口淡不渴,口唇淡白,面部無華,平素可有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時腹自痛,口內(nèi)清涎沫多。

(3)胃氣虛證:心下痞滿,納差,乏力,少氣懶言。

(4)水飲證:小便不利,或者胸脅脹滿、短氣或腹?jié)M或胃腸間水聲轆轆或心下痞滿,或心悸或者心下悸動,或者頭暈。

3、舌苔脈象:舌質(zhì)暗或紫,舌苔黃,脈沉弦澀細(xì)緊。

 

[條文薈萃]

病瘧,以月一日發(fā),當(dāng)以十五日愈,設(shè)不差,當(dāng)月盡解。如其不差,當(dāng)云何?師曰:此結(jié)為癥瘕,名曰瘧母,急治之,宜鱉甲煎丸。(金匱要略。瘧病脈證并治第四。2)

鱉甲煎丸:

鱉甲(十二分,炙) 烏扇(三分,燒) 黃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婦(三分,熬) 干姜(三分)大黃(三分) 芍藥(五分) 桂枝(三分) 葶藶(一分,熬) 石葦(三分,去毛) 厚樸(三分) 牡丹(五分,去心) 瞿麥(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 人參(一分) 蟅蟲(五分,熬) 阿膠(三分,炙) 蜂窠(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 蜣螂(六分,熬) 桃仁(二分) 

上二十三味,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于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nèi)諸藥煎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59. 烏頭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肢體痹證):肢節(jié)腫痛,不可屈伸,手足厥逆。

2、主要癥狀(寒證):口淡不渴,小便清,口唇淡白,面部無華,平素神疲乏力、嗜睡、畏寒肢冷者。

3、可伴隨癥狀:(1)太陽病證:惡風(fēng)寒,鼻鳴,鼻塞流清涕;(2)腹中痛,拘急,不得轉(zhuǎn)側(cè),發(fā)作有時,使人陰縮。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紅,舌苔白膩,脈沉弦緊。

 

[條文薈萃]

病歷節(jié)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金匱要略。中風(fēng)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10》)

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金匱要略。中風(fēng)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11》)

《外臺》烏頭湯:治寒疝腹中絞痛,賊風(fēng)入攻五藏,拘急,不得轉(zhuǎn)側(cè),發(fā)作有時,使人陰縮,手足厥逆。(《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附方)

烏頭湯方 :

麻黃、芍藥 、黃芪各三兩 甘草(炙)三兩,川烏五枚(口父 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

上五味,口父 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內(nèi)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

 

60. 麻黃加術(shù)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肢體痹證):肢體骨節(jié)疼煩,遇寒冷陰雨天氣加重。

2、主要癥狀(麻黃湯證):發(fā)熱無汗,惡風(fēng)寒,鼻鳴,鼻塞流清涕,小便清口淡不渴,口唇淡白者。

3、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暗淡,舌苔白而膩,脈浮緊。

 

[條文薈萃]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shù)湯,發(fā)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金匱要略。痙濕喝病脈證第二。20》)

麻黃加術(shù)湯:

麻黃(去節(jié))三兩,桂枝(去皮)二兩,甘草(炙)一兩,杏仁(去皮)七十個,白術(shù)四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渣,溫服八合,復(fù)取微似汗。

 

61. 麻杏薏甘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肢體痹證):肢體骨節(jié)熱疼。

2、主要癥狀(陽明實熱證):發(fā)熱汗出,日晡所劇,心煩,小便黃。

3、可伴隨癥狀(太陽病證):惡風(fēng)寒,鼻鳴,鼻塞流清涕。

4、舌苔脈象:舌質(zhì)紅或者淡紅,舌苔白膩而微黃或者薄黃,脈浮數(shù)或者滑數(shù)。

 

[條文薈萃]

病者一身盡疼,發(fā)熱,日晡所劇者,名風(fēng)濕。此病傷于汗出當(dāng)風(fēng),或久傷取冷所致也??膳c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金匱要略。痙濕喝病脈證第二。21》)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麻黃(去節(jié),湯泡)半兩,杏仁(去皮尖,炒)十個,薏苡仁半兩,甘草(炙)一兩。

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煮八分,去渣,溫服,有微汗,避風(fēng)。

 

62. 桂枝芍藥知母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肢體痹證):肢節(jié)腫痛,腫處伴有燒灼感,兼有頭眩短氣,欲吐。

2、主要癥狀(寒證):口淡不渴,小便清,口唇淡白,面部無華,平素神疲乏力、嗜睡、畏寒肢冷者。

3、可伴隨癥狀:(1)太陽病證:惡風(fēng)寒,鼻鳴,鼻塞流清涕;(2)心煩,或者口渴欲飲水,或者身體瘦弱。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紅,舌苔白膩而微黃或者薄黃,脈浮數(shù)或者沉弦數(shù)。

 

[條文薈萃]

諸肢節(jié)疼痛,身體魁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金匱要略。中風(fēng)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8》)

桂枝芍藥知母湯:

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麻黃二兩,生姜五兩,白術(shù)五兩,知母四兩,防風(fēng)四兩,附子(炮)二兩。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63. 烏頭桂枝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肢體痹證):寒疝腹中痛,肢節(jié)腫痛,不可屈伸,手足厥逆,身疼痛。

2、主要癥狀(寒證+桂枝湯證):(1)寒證:口淡不渴,小便清,口唇淡白,面部無華,平素神疲乏力、嗜睡、畏寒肢冷者;(2)桂枝湯證:發(fā)熱汗出,惡風(fēng)寒,鼻鳴,鼻塞流清涕。

3、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紅,舌苔白膩,脈浮弦緊。

 

[條文薈萃]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dāng)烏頭桂枝湯主之。(《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19)

烏頭桂枝湯:

烏頭

上一味,以蜜二升,煎減半,去渣,以桂枝湯五合解之,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復(fù)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

 

64. 大烏頭煎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寒疝,腹繞臍痛,手足厥逆。

2、主要癥狀(少陰亡陽證):主要為汗冷,汗味淡而清稀,淋漓不止,四肢厥冷,氣息微弱,喘息不止,口不渴,面色灰白。

3、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紅,舌苔白膩,脈沉弦緊。

 

[條文薈萃]

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wèi)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繞臍痛,若發(fā)則自汗出,手足厥冷,其脈沉弦者,大烏頭煎主之。(《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17)

大烏頭煎:

烏頭大者(熬,去皮,不 咀)五枚。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內(nèi)蜜二升,煎令水盡,取二升,強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再服,不可日再服。

 

65. 當(dāng)歸四逆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肢體痹證):四肢或者頭面部厥寒疼痛,甚至青紫、發(fā)紺。

2、主要癥狀(表寒證):口淡不渴,小便清,口唇淡白,面部無華,無下利、但欲寐。

3、可伴隨癥狀(太陽病輕證):發(fā)熱,惡風(fēng)寒,鼻鳴,鼻塞流清涕。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即可。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暗淡,舌苔薄白,脈微而澀,或者有浮,或弦。

 

[條文薈萃]

手足厥寒,脈細(xì)欲絕者,當(dāng)歸四逆湯主之。(351)

當(dāng)歸四逆湯:

當(dāng)歸(三兩)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細(xì)辛(三兩) 甘草(炙,二兩) 通草(二兩) 大棗(擘,二十五枚。一法,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66. 栝蔞薤白半夏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胸痹證):胸背刺痛,塞悶短氣(或者喘氣)不能平臥,小便正常。

2、主要癥狀(痰濁證):咯吐痰涎明顯,量多色白,或心下痞滿,納呆。

3、可伴隨癥狀:或者咳喘,則痛甚,或者頭暈、心悸,或者咽喉不利,或者口唇發(fā)紺。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暗淡,或舌體胖大,舌苔白膩,脈沉遲滑。

 

[條文薈萃]

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4)

栝蔞薤白半夏湯:

栝蔞實(搗)一枚,薤白三兩,半夏半升,白酒一斗。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67. 黃芪桂枝五物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肢體痹證—血痹證):肢體麻木疼痛,或者活動不利,酸痛。

2、主要癥狀(表寒證):口淡不渴,小便清,口唇淡白,面部無華,無下利、但欲寐。

3、可伴隨癥狀(太陽病輕證):發(fā)熱,惡風(fēng)寒,鼻鳴,鼻塞流清涕。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即可。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暗淡,舌苔薄白,脈微而澀緩,關(guān)上微,尺中小緊,或者有浮,或弦。

 

[條文薈萃]

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guān)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fēng)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2)

問曰:血痹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fēng),遂得之。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關(guān)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1)

黃芪桂枝五物湯:

黃芪三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生姜六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68. 當(dāng)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惡心嘔吐涎沫,或者胃脘疼痛(冷痛),或者腹痛,或者頭痛。

2、主要癥狀(表寒證):口淡不渴,小便清,口唇淡白,面部無華,無下利、但欲寐。

3、可伴隨癥狀:(1)太陽病輕證:發(fā)熱,惡風(fēng)寒,鼻鳴,鼻塞流清涕。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即可。(2)肢體痹證:四肢或者頭面部厥寒疼痛,甚至青紫、發(fā)紺。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暗淡,舌苔薄白,脈微而澀,或者有浮,或弦。

 

[條文薈萃]

若其人內(nèi)有久寒者,宜當(dāng)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主之。(352)

當(dāng)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當(dāng)歸(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炙,二兩) 通草(二兩)

桂枝(去皮,三兩) 細(xì)辛(三兩) 生姜(切,半斤) 吳茱萸(二升) 大棗(擘,二十五枚)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一方,酒水各四升。)

 

69. 枳實薤白桂枝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胸痹證):胸痛,短氣,胸脅腹部脹滿明顯。

2、主要癥狀(痰濁證):可有咯吐痰涎,量多色白,但是心下痞滿明顯,納呆。

3、可伴隨癥狀:或者咳喘,則痛甚,或者頭暈、心悸,或者咽喉不利,或者口唇發(fā)紺。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暗淡,或舌體胖大,舌苔白膩,脈沉遲滑。

 

[條文薈萃]

胸痹心中痞,留氣結(jié)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湯亦主之。(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5)

枳實薤白桂枝湯:

枳實四枚,厚樸四兩,薤白半斤,桂枝一兩,栝樓實(搗)一枚。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厚樸取三升,去渣,內(nèi)諸藥,煮數(shù)沸,分溫三服。

 

70. 桂枝生姜枳實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胸痹證):胸中氣塞(胸悶)或者胸痛,短氣(或者喘氣),可見嘔吐呃逆,或者氣上沖感。小便正常。

2、主要癥狀(痰濁證):心下痞滿,納呆。

3、可伴隨癥狀(桂枝湯輕證):發(fā)熱汗出,惡風(fēng)寒、頭痛(或者頭暈)項強,鼻鳴,鼻塞流清涕。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即可。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胖大,舌苔白膩,脈沉弦,或滑。

 

[條文薈萃]

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姜枳實湯主之。(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8)

桂枝生姜枳實湯:

桂枝三兩,生姜三兩,枳實五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煎取三升,分溫三服。

 

71. :《千金》葦莖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咳嗽,胸痛咯吐膿痰,痰黃稠。

2、主要癥狀(陽明虛熱證):身熱有汗,心中煩躁,咽干口燥,失眠多夢,四肢酸疼,手足心熱,小便黃。

3、可伴隨癥狀:或者胸中甲錯,或者胸悶氣短

4、舌苔脈象:舌質(zhì)紅,舌苔黃,或者黃膩,脈滑數(shù)。

 

[條文薈萃]

《千金》葦莖湯 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附方)

《千金》葦莖湯:

葦莖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瓜瓣半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葦莖,得五升,去渣,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當(dāng)吐如膿。

 

72. 烏頭赤石脂丸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胸痹危證):真心痛,心痛徹背,背痛徹心

2、主要癥狀(少陰亡陽證):主要為汗冷,汗味淡而清稀,淋漓不止,四肢厥冷,氣息微弱,喘息不止,口不渴,面色灰白。

3、可伴隨癥狀:或者咳喘,則痛甚,或者腰膝疼痛,或者筋脈拘急,或者咽喉不利,或者口唇發(fā)紺。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暗淡,或舌體胖大,舌苔白膩,脈微若絕。

 

[條文薈萃]

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9)

烏頭赤石脂丸:

蜀椒一兩,附子半兩,干姜一兩,赤石脂一兩,烏頭(炮)一分。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

 

73. 黃芪建中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1)腹中痛,喜溫喜按,同時伴有倦怠乏力,或者惡風(fēng)寒,或者汗出明顯;(2)萎黃證,或者黃疸而小便自利者。

2、主要癥狀(表寒證+陽明虛熱證):(1)表寒證:咽干口燥不欲飲水或者少飲水,小便清,口唇淡白,面部無華,無三陰證;(2)陽明虛熱證:心中煩躁,咽干口燥,失眠多夢,四肢酸疼,手足心熱。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即可。

3、可伴隨癥狀(桂枝湯輕證):發(fā)熱,汗出,惡風(fēng)寒,鼻鳴,鼻塞流清涕。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即可。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而嫩、有光澤,苔薄白或者薄黃,脈細(xì)弱。

 

[條文薈萃]

虛勞里急,諸不足,黃芪建中湯主之。(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14)

男子黃,小便自利,當(dāng)與虛勞小建中湯。(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

小建中湯:

桂枝(三兩) 甘草(炙,二兩) 大棗(擘,十二枚) 芍藥(六兩) 生姜(切,三兩) 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nèi)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黃芪建中湯:

于小建中湯加黃芪一兩半,余依上法。氣短腹?jié)M者加生姜;腹?jié)M者去棗加茯苓一兩半,及療肺虛損不足,補氣加半夏三兩。

 

74. 大建中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胸腹部寒痛,喜溫喜按,多數(shù)呈陳發(fā)發(fā)作加重,痛甚時不能按,多伴有惡心嘔吐,不能飲食。

2、主要癥狀(太陰證+胃氣虛證):(1)太陰證:平素可有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時腹自痛,口內(nèi)清涎沫多。(2)胃氣虛證:心下痞滿,納差,乏力,少氣懶言。

3、可伴隨癥狀:手足厥逆。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苔白或者膩或者滑,脈沉弦或者沉緊。

 

[條文薈萃]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14)

大建中湯:

蜀椒(炒去汗)二合,干姜四兩,人參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內(nèi)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后更服,當(dāng)一日食糜,溫覆之。

 

75. 小建中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腹中痛,喜溫喜按;心悸或者心下悸;出血證;失精家。

2、主要癥狀(表寒證+陽明虛熱證):(1)表寒證:咽干口燥不欲飲水或者少飲水,小便清,口唇淡白,面部無華,無三陰證;(2)陽明虛熱證:心中煩躁,咽干口燥,失眠多夢,四肢酸疼,手足心熱。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即可。

3、可伴隨癥狀(桂枝湯輕證):發(fā)熱,汗出,惡風(fēng)寒,鼻鳴,鼻塞流清涕。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即可。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而嫩、有光澤,苔薄白或者薄黃,脈細(xì)數(shù)而弱,或者弦數(shù)。

 

[條文薈萃]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dāng)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與小柴胡湯主之。(100)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102)

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13)

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18)

小建中湯:

桂枝(三兩) 甘草(炙,二兩) 大棗(擘,十二枚) 芍藥(六兩) 生姜(切,三兩) 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nèi)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76. 防己地黃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狂狀,妄行,獨語不休。

2、主要癥狀(太陽輕病+陽明虛熱證):(1)太陽病輕證:發(fā)熱,惡風(fēng)寒,鼻鳴,鼻塞流清涕。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即可;(2)陽明虛熱證:小便黃,心中煩躁,咽干口燥,失眠多夢,四肢酸疼,口渴(非口干舌燥等白虎加人參湯證),自汗出,不惡寒,反惡熱,手足心熱。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即可。

3、舌苔脈象:舌紅少苔,脈輕取浮而沉取細(xì)數(shù)。

 

[條文薈萃]

防己地黃湯 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金匱要略。中風(fēng)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附方)

防己地黃湯:

防己一分,桂枝三分,防風(fēng)三分,甘草二分。

上四味,以酒一杯漬一宿,絞取汁,生地黃二斤,(口父)咀,蒸之如斗米飯久,以銅器盛其汁,更絞地黃汁和,分再服。

 

77. :《千金》內(nèi)補當(dāng)歸建中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氣或苦少腹中急、攣痛引腰,不能食飲,虛羸不足。

2、主要癥狀(表寒證+陽明虛熱證):(1)表寒證:咽干口燥不欲飲水或者少飲水,小便清,口唇淡白,面部無華,無三陰證;(2)陽明虛熱證:心中煩躁,咽干口燥,失眠多夢,四肢酸疼,手足心熱。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即可。

3、可伴隨癥狀(桂枝湯輕證):發(fā)熱,汗出,惡風(fēng)寒,鼻鳴,鼻塞流清涕。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即可。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而嫩、有光澤,苔薄白或者薄黃,脈沉細(xì)而弱。

 

[條文薈萃]

《千金》內(nèi)補當(dāng)歸建中湯 治婦人產(chǎn)后虛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氣,或苦少腹中急,攣痛引腰者,不能食飲。產(chǎn)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劑為善,令人強壯宜。(金匱要略。婦人產(chǎn)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附方)

《千金》內(nèi)補當(dāng)歸建中湯:

當(dāng)歸四兩,桂枝三兩,芍藥六兩,生姜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煎取三升,分溫三服,一日令盡。

 

78. 薏苡附子散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1)胸痹證:胸痛,時緩時急,急時劇痛,緩時如常人;(2)肢體痹證:肢體關(guān)節(jié)冷痛或者煩痛,或沉重屈伸不利,麻木不仁。

2、主要癥狀(少陰證):平素怕冷,形寒肢冷,但欲寐,小便色白。

3、可伴隨癥狀:或者咳喘,則痛甚,或者腰膝疼痛,或者筋脈拘急,或者咽喉不利,或者口唇發(fā)紺。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暗淡,或舌體胖大,舌苔白膩,脈沉遲滑。

 

[條文薈萃]

胸痹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7)

薏苡附子散:

薏苡仁十五兩,大附子(炮)十枚。

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79. 栝蔞薤白白酒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胸痹證):胸中氣塞(胸悶)或者胸背痛,短氣(或者喘氣),小便正常。

2、主要癥狀(痰濁證):可有咯吐痰涎,量多色白,或心下痞滿,納呆。

3、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胖大,舌苔白膩,脈沉遲,關(guān)緊數(shù)。

 

[條文薈萃]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guān)上小緊數(shù),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3)

栝蔞薤白白酒湯:

栝蔞實(搗)一枚,薤白半升,白酒七升。

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80. 桂枝加大黃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特征癥狀:腹?jié)M大實痛,便秘,拒按

主要癥狀(太陽證):發(fā)熱,惡寒,或者惡風(fēng),自汗,小便清

舌苔脈象:苔白厚,脈弦數(shù)或弦而有力

 

[條文薈萃]

本太陽病,醫(yī)反下之,因爾腹?jié)M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279)

桂枝加大黃湯方

桂枝(去皮,三兩) 大黃(二兩) 芍藥(六兩) 生姜(切,三兩) 甘草(炙,二兩) 大棗(擘,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論*辨太陰病脈證并治》

 

81. 赤丸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腹中切痛,惡心嘔吐,心悸而四肢厥冷。

2、主要癥狀(少陰病+水飲證):(1)少陰病:素來怕冷,以胸背部尤甚,常常自覺困倦感;(2)水飲證:小便不利,或者胸脅脹滿、短氣或腹?jié)M而水聲轆轆或心下痞滿。

3、可伴隨癥狀:或者自下利,或者便秘。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胖大,舌苔白滑,脈沉緊或者微細(xì)無力。

 

[條文薈萃]

寒氣厥逆,赤丸主之。(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赤丸方:

茯苓四兩,半夏(洗,一方用桂)四兩,烏頭(炮)二兩,細(xì)辛一兩。

上四味,末之,內(nèi)真朱為色。煉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為度。

 

82. 半夏散及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咽痛或者不適感,咽部不紅,可見微紅。

2、主要癥狀(表寒證):口淡不渴,小便清,口唇淡白,面部無華,無下利、但欲寐。

3、可伴隨癥狀:(1)太陽病輕證:發(fā)熱,惡風(fēng)寒,鼻鳴,鼻塞流清涕。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即可。(2)或者喉中痰涎,或者聲音嘶啞,或者嘔吐、呃逆、心悸。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胖大,舌苔薄白或滑,脈浮,或緩,或沉弦。

 

[條文薈萃]

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313)

半夏散及湯方:

半夏(洗) 桂枝 甘草(炙)

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內(nèi)散兩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83. 半夏厚樸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咽中如有炙臠,吐之不出,咽之不下,隨精神刺激變化,或者咳嗽氣喘。

2、主要癥狀(痰濁證):胸脅脹滿、短氣,或脘痞不舒,納呆。

3、可伴隨癥狀:或者眩暈咯吐痰涎,或者精神憂郁,少食。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胖大,舌苔白厚膩,脈沉或者弦滑。

 

[條文薈萃]

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樸湯主之。(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5)

(《千金》謂:“胸滿,心下堅,咽中拈拈如有炙臠,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半夏厚樸湯方:

半夏一升,厚樸三兩,茯苓四兩,生姜五兩,干蘇葉二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煎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

 

84. 半夏干姜散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干嘔,吐逆,吐涎沫,多有自利。

2、主要癥狀(痰濁證):胸脅脹滿、短氣,或脘痞不舒,納呆。

3、可伴隨癥狀:或者胃脘冷痛。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胖大,舌苔白厚膩,脈沉遲弦。

 

[條文薈萃]

干嘔,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20)

半夏干姜散方:

半夏、干姜各等份。

上兩味,杵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頓服之。

 

85. :《千金》生姜甘草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2、主要癥狀(痰濁證+胃氣虛證):(1)痰濁證:胸脅脹滿、短氣,或脘痞不舒,納呆;(2)胃氣虛證:心下痞滿,納差,乏力,少氣懶言。

3、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胖大,舌苔白膩或者滑,脈沉弦遲澀。

 

[條文薈萃]

《千金》生姜甘草湯 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附方)

《千金》生姜甘草湯方:

生姜五兩,人參三兩,甘草四兩,大棗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煎取三升,分溫三服。

 

86. 橘皮竹茹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嘔噦,或者咳喘,手足厥,心煩口干。

2、主要癥狀(痰濁證+胃氣虛證):(1)痰濁證:胸脅脹滿、短氣,或脘痞不舒,納呆;(2)胃氣虛證:心下痞滿,納差,乏力,少氣懶言。

3、可伴隨癥狀:或者口苦口臭,或者胃脘部灼痛,或者小便微黃。

4、舌苔脈象:舌質(zhì)偏紅,舌苔薄黃或膩,脈沉或者弦滑,兼有微數(shù)。

 

[條文薈萃]

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23)

 

 

 

 

87. 橘皮湯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干嘔,噦,手足厥。

2、主要癥狀(痰濁證):胸脅脹滿、短氣,或脘痞不舒,納呆。

3、可伴隨癥狀:或者下利,或者便秘,或者四肢乏力。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胖大,舌苔白膩,脈沉遲或者弦滑。

 

[條文薈萃]

干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22)

 

 

 

 

88. 苦酒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咽痛或者不適感,咽部紅腫,可見化膿,或者咽中潰瘍。

2、主要癥狀:(1)陽明輕證:小便黃,心中煩躁,口渴(非口干舌燥等白虎加人參湯證),自汗出,不惡寒,反惡熱,手足心熱。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即可。(2)痰濁證:咯吐白色粘稠痰,或者胸脅脹滿、短氣,或脘痞不舒。

3、可伴隨癥狀:或者聲音嘶啞,不能言語。

4、舌苔脈象:舌質(zhì)紅,舌苔薄黃,脈浮滑數(shù)。

 

[條文薈萃]

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312)

苦酒湯:

半夏(洗,破如棗核,十四枚) 雞子(去黃,內(nèi)上苦酒,著雞子殼中,一枚)

上二味,內(nèi)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huán)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劑。

 

89. 豬膚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咽痛或者不適感,咽部紅腫,可見化膿,下利。

2、主要癥狀(陽明證):小便黃,心中煩躁,口燥渴,自汗出,不惡寒,反惡熱,手足心熱,盜汗。

3、可伴隨癥狀(水飲輕證):胸滿、短氣,或脘痞不舒。

4、舌苔脈象:舌質(zhì)紅,舌苔薄黃,少苔,脈弦細(xì)數(shù)。

 

[條文薈萃]

少陰病,下痢,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310)

豬膚湯:

豬膚(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溫,分六服。

 

 

90. 桔梗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咽痛或者不適感,咽部紅腫,可見化膿,或者胸痛咯吐膿痰,痰黃稠。

2、主要癥狀(陽明輕證):小便黃,心中煩躁,口渴(非口干舌燥等白虎加人參湯證),自汗出,不惡寒,反惡熱,手足心熱。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即可。

3、可伴隨癥狀(痰濁證):胸脅脹滿、短氣,或脘痞不舒,納呆。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紅,舌苔薄黃或膩,脈浮數(shù)或弦。

 

[條文薈萃]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者,與桔梗湯。(311)

咳而胸滿,振寒脈數(shù),咽干不喝,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湯主之。(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12)

桔梗湯方∶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溫分再服

 

91. 干姜半夏人參丸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嘔吐呃逆不止,飲食不得下咽而渴,心下痞硬,多有自下利。

2、主要癥狀(痰濁證+胃氣虛證):(1)痰濁證:胸脅脹滿、短氣,或脘痞不舒,納呆;(2)胃氣虛證:心下痞滿,納差,乏力,少氣懶言。

3、可伴隨癥狀:或者胃脘冷痛。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胖大,舌苔白膩,脈沉弦遲澀。

 

[條文薈萃]

妊娠嘔吐不止,干姜人參半夏丸主之。(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6)

 

 

 

 

92. 生姜半夏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胸中似喘不端,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心中煩亂(徹心中憤憤然無奈)。

2、主要癥狀(痰濁證):胸脅脹滿、短氣,或脘痞不舒,納呆。

3、可伴隨癥狀:或者下利,或者身黃、目黃而小便不黃。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胖大,舌苔白厚膩,脈沉或者弦滑。

 

[條文薈萃]

病人胸中似喘不端,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憤憤然無奈者,生姜半夏湯主之。(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21)

 

 

 

93.  大半夏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心下痞硬,大便干燥或者秘結(jié)。

2、主要癥狀(痰濁證+胃氣虛證):(1)痰濁證:胸脅脹滿、短氣,或脘痞不舒,納呆;(2)胃氣虛證:心下痞滿,納差,乏力,少氣懶言。

3、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胖大,舌苔白膩,脈沉弦遲澀。

 

[條文薈萃]

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16)

脈弦者虛也,胃氣無余,朝食暮吐,變?yōu)槲阜础:谟谏?,醫(y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4)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臺》云:治嘔心下痞硬者)

 

 

 

 

94. 小半夏加茯苓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嘔吐呃逆,飲食不得下咽,眩暈,悸動。

2、主要癥狀(痰濁證):胸脅脹滿、短氣,或脘痞不舒,納呆。

3、可伴隨癥狀:或者小便不利而下利。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胖大,舌苔白厚膩滑,脈沉或者弦滑。

 

[條文薈萃]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30)

先渴后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41)

 

 

 

 

95. 小半夏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嘔吐呃逆,飲食不得下咽,口不渴。

2、主要癥狀(痰濁證):胸脅脹滿、短氣,或脘痞不舒,納呆。

3、可伴隨癥狀:或者下利,或者身黃、目黃而小便不黃。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胖大,舌苔白厚膩,脈沉或者弦滑。

 

[條文薈萃]

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28)

黃疸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jié)M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20)

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12)

 

 

 

 

96. 枳實芍藥散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腹或者脅部脹滿而痛。

2、主要癥狀(煩證):煩滿不得臥,小便微黃。

3、可伴隨癥狀:或者煩躁易怒,或者腹脹納少,或者腹痛則瀉,瀉后痛減,或大便略干結(jié)難解,或者婦人少腹痛,惡露不盡。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舌苔薄白或者微黃,脈沉或者弦滑。

 

[條文薈萃]

產(chǎn)后腹痛,煩滿不得臥,枳實芍藥散主之。(金匱要略。婦人產(chǎn)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4)

師曰:產(chǎn)婦腹痛,法當(dāng)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此為腹中有干血著臍下,宜下瘀血湯主之;亦主經(jīng)水不利。(金匱要略。婦人產(chǎn)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5)

 

 

 

 

97. 金匱腎氣丸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1)消渴證:小便多,口渴明顯者;(2)水飲證:小便不利,胸脅脹滿、短氣,少腹不仁,腰酸或者腰痛,或可見到心下痞滿、心悸或者心下悸動或者臍下悸動、或眩暈;(3)肢體萎痹證:四肢萎軟無力,或者麻木不仁。

2、主要癥狀(少陰病):素來怕冷,以胸背部尤甚,常常自覺困倦感。

3、可伴隨癥狀:或者自下利,或者便秘。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胖大,舌苔白滑,脈沉緊或者微細(xì)無力。

 

[條文薈萃]

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15)

夫短氣有微飲,當(dāng)從小便去之,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方見上);腎氣丸亦主之(方見腳氣中)。(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17)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方見腳氣中)。(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4)

問曰: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者,何也?師曰:此名轉(zhuǎn)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則愈,宜腎氣丸主之。(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19)

崔氏八味丸 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金匱要略。中風(fēng)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附方)

 

 

 

 

98. 豬苓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1)水飲證:嘔吐或者咳喘,或者胸脅脹滿、短氣或腹?jié)M或胃腸間水聲轆轆或心下痞滿,或心悸或者心下悸動,或者頭面、肢體浮腫。(2)淋證:發(fā)熱或者見有灑淅惡寒,小便不利(尿頻、尿急),血尿,小便淋漓澀痛。(以熱淋或者血淋多見)

2、主要癥狀(陽明輕證):小便黃,心中煩躁,口渴(非口干舌燥等白虎加人參湯證),自汗出,不惡寒,反惡熱,手足心熱。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即可。

3、可伴隨癥狀:便秘或者腹瀉。

4、舌苔脈象:舌質(zhì)紅,舌苔滑,脈浮數(shù),或滑。

 

[條文薈萃]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jié)M而喘,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fā)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 若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若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223)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fù)利其小便故也。(224)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319)

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

豬苓湯:

豬苓(去皮) 茯苓 澤瀉 阿膠 滑石(碎,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nèi)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99. 防己茯苓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四肢浮腫,甚者四肢聶聶動,或者身體困重,兼有手足麻木不仁或者發(fā)涼,汗出。

2、主要癥狀(水飲證):小便不利,或者胸脅脹滿、短氣或腹?jié)M或胃腸間水聲轆轆或心下痞滿,或心悸或者心下悸動,或者頭暈。

3、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胖大,舌苔白滑或者厚膩,脈浮,或沉弦。

 

[條文薈萃]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已茯苓湯主之。(金匱要略。水氣病。22)

師曰:病有風(fēng)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風(fēng)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jié)疼痛,惡風(fēng);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fēng),其腹如鼓,不渴,當(dāng)發(fā)其汗;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jié)M不喘;黃汗,其脈沉遲,身發(fā)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金匱要略。水氣病。1)

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dāng)骨節(jié)疼痛,反不疼,身體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為風(fēng)水。惡寒者,此為極虛,發(fā)汗得之??识粣汉?,此為皮水。身腫而冷,狀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為黃汗,痛在骨節(jié)??榷?,不渴者,此為脾脹,其狀如腫,發(fā)汗即愈。然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shù)者,皆不可發(fā)汗。(金匱要略。水氣病。4)

 

 

 

 

100. 真武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心下悸,頭眩,身潤動,腹痛。四者其中之一。

2、主要癥狀(少陰病+水飲證):(1)少陰?。核貋砼吕洌孕乇巢坑壬?,常常自覺困倦感;(2)水飲證:小便不利,或者胸脅脹滿、短氣或腹?jié)M或胃腸間水聲轆轆或心下痞滿,或者頭面、肢體浮腫。

3、可伴隨癥狀:(1)桂枝湯輕證:發(fā)熱汗出,惡風(fēng)寒、頭痛(或者頭暈)項強,鼻鳴,鼻塞流清涕。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即可。(2)或者咳喘,或者嘔吐,或者小便數(shù),大便硬,或者小便不利,而下利,或者腰痛。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胖大,舌苔白滑,脈沉或者微細(xì)無力。

 

[條文薈萃]

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82)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316)

真武湯:

茯苓 芍藥 生姜(切,各三兩) 白術(shù)(二兩)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101. 茯苓四逆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口渴煩躁而納差,乏力,少氣懶言。

2、主要癥狀(少陰病+水飲證):(1)少陰?。核貋砼吕?,以胸背部尤甚,常常自覺困倦感;(2)水飲證:小便不利,或者胸脅脹滿、短氣或腹?jié)M或胃腸間水聲轆轆或心下痞滿,或心悸或者心下悸動或者臍下悸動。

3、可伴隨癥狀:或者頭眩,身潤動,或者小便不利,而下利,或者腹痛。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胖大,舌苔白滑,脈沉或者微細(xì)無力。

 

[條文薈萃]

發(fā)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69)

茯苓四逆湯:

茯苓(四兩)人參(一兩)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甘草(炙,二兩) 干姜(一兩半)

 

102. 芪芍桂酒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水氣表證):身體腫重,如有物在皮中狀。

2、主要癥狀(里熱輕證):汗出,口干口渴,小便黃。

3、可伴隨癥狀:出黃汗,色如黃柏汁(有陽黃之癥),或腹?jié)M;或者太陽輕證:發(fā)熱惡風(fēng)寒,鼻鳴,鼻塞流清涕(以上癥狀,見一兩者即是)。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紅,舌苔黃,脈沉。

 

[條文薈萃]

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一作重),發(fā)熱汗出而渴,狀如風(fēng)水,汗沾衣,色正黃如藥汁,脈自沉,何從得為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湯主之。

     黃芪芍桂苦酒湯方

  黃芪五兩 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

  右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溫服一升,當(dāng)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酒額代苦酒)。

 

103. 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痰濁寒證):咳喘不能平臥,咳吐涎沫,色白而多,胸膈痞滿。

2、主要癥狀(桂枝湯證):汗出,發(fā)熱惡風(fēng)寒、頭痛或者頭暈,鼻鳴,鼻塞流清涕。

3、可伴隨癥狀:眩暈、嘔吐、心悸。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舌苔白膩,脈浮滑或緩滑。

 

[條文薈萃]

《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治肺痿吐涎沫。

  桂枝三兩 生姜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枚 皂莢二枚(去皮子炙焦)

  右五味,以水七升,微微火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104.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苓桂味甘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1)咳嗽逆證:咳嗽、氣喘,咯痰清稀。(2)沖氣證:氣從小腹上沖胸咽,因復(fù)下流陰股,其面翕熱如醉狀,時復(fù)冒。

2、主要癥狀(水飲證):腹部滿柔軟、胸脅脹滿,或胃腸間水聲轆轆,小便不利,或浮腫傾向,或心悸。

3、可伴隨癥狀:(1)桂枝湯證輕癥:發(fā)熱汗出,惡風(fēng)寒、頭痛(或者頭暈)項強,鼻鳴,鼻塞流清涕。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即可;(2)或者多唾口燥,但不飲水。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半大,舌苔白滑,脈沉緊或沉滑,或脈弦,或兼??;或者寸脈沉,尺脈微。

 

[條文薈萃]

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fù)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fù)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32)

桂苓五味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三兩(炙) 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溫服

 

105. 苓甘五味姜辛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咳嗽逆證):咳嗽、氣喘,胸脅脹滿明顯,遇冷更甚,咯痰清稀量多色白。

2、主要癥狀(水飲證):腹部滿柔軟或胃腸間水聲轆轆,小便不利,或浮腫傾向,或心悸,或眩冒。

3、可伴隨癥狀:或者口燥,但不飲水。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半大,舌苔白滑,脈沉緊或沉滑,或脈弦。

 

[條文薈萃]

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干姜、細(xì)辛,以治其咳滿。(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37)

苓甘五味姜辛湯方

  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 干姜三兩 細(xì)辛三兩 五味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106.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咳嗽+嘔逆證):咳嗽、氣喘,胸脅脹滿明顯,遇冷更甚,咯痰清稀量多色白,眩暈嘔吐,嘔吐白痰。

2、主要癥狀(水飲證):腹部滿柔軟或胃腸間水聲轆轆,小便不利,或浮腫傾向,或心悸。

3、可伴隨癥狀:或者口燥,但不飲水。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半大,舌苔白滑或者白膩,脈沉緊或沉滑,或脈弦。

 

[條文薈萃]

咳滿即止,而更復(fù)渴,沖氣復(fù)發(fā)者,以細(xì)辛、干姜為熱藥也。服之當(dāng)遂渴,而渴反止老,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dāng)冒,冒者必嘔,嘔者復(fù)內(nèi)半夏,以去其水。(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38)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湯方

  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 細(xì)辛二兩 干姜二兩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107.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咳喘逆證+水腫證或肢痹證):咳嗽、氣喘,胸脅脹滿明顯,遇冷更甚,咯痰清稀量多色白,頭面、肢體浮腫或者肢體厥冷,疼痛。

2、主要癥狀(水飲證):腹部滿柔軟或胃腸間水聲轆轆,小便不利,或眩暈嘔吐,嘔吐白痰,或心悸。

3、可伴隨癥狀:或者口燥,但不飲水。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半大,舌苔白滑,脈沉緊或沉滑,或脈弦。

 

[條文薈萃]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yīng)內(nèi)麻黃,以其人逐痹,故不內(nèi)之。若逆而內(nèi)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fā)其陽故也。(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39)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方

  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 五味半升 干姜三兩 細(xì)辛三兩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開,日三。

 

108.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黃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咳喘逆證+胃熱證):咳嗽、氣喘,胸脅脹滿明顯,遇冷更甚,咯痰清稀量多色白,或者黃白相間,面色紅,大便難(干結(jié))。

2、主要癥狀(水飲證):腹部滿柔軟或胃腸間水聲轆轆,小便不利,或眩暈嘔吐,嘔吐白痰,或心悸,或者頭面、肢體浮腫。

3、可伴隨癥狀:口燥,但不飲水,或者肢體厥冷,疼痛。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半大,舌苔白滑或者有微黃色,或白膩而兼有黃色,脈略數(shù),沉緊或沉滑,或脈弦。

 

[條文薈萃]

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40)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方

  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 五味半升 干姜三兩 細(xì)辛三兩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黃三兩

  右八昧,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109. 外臺》茯苓飲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胃虛證):心下痞滿,納差,乏力,少氣懶言。

2、主要癥狀(水飲證):胸脅脹滿,腹?jié)M或胃腸間水聲轆轆,小便不利,或眩暈嘔吐,可見有嘔吐白痰,或心悸,或者頭面、肢體浮腫。

3、可伴隨癥狀:口燥,但不飲水,或飲水不多。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半大,舌苔白滑或白膩,脈沉虛弱。

 

[條文薈萃]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附方)

《外臺》茯苓飲

  茯苓 人參 白術(shù)各三兩 枳實二兩 橘皮二兩半 生姜四兩

  右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進(jìn)之

 

110. 茯苓杏仁甘草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胸痹證):胸中氣塞(胸悶),短氣(或者喘氣),可有咳嗽,咯吐涎沫。

2、主要癥狀(水飲證):胸脅脹滿,胃脘部脹滿或胃腸間水聲轆轆,小便不利。

3、可伴隨癥狀:口燥,但不飲水,或飲水不多。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半大,舌苔白滑或白膩,脈沉弦,或滑。

 

[條文薈萃]

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姜湯亦主之。(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6)

茯苓杏仁甘草湯方

  茯苓三兩 杏仁五十個 甘草一兩

  右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111. 枳術(shù)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水痞重證):(1)自覺癥狀:心下痞脹或疼痛,身重納差;(2)腹診:視見腹大滿,其形狀可見,按之心下痞堅,大如盤狀,邊界清楚。

2、主要癥狀(水飲證):胃腸間水聲轆轆,或呃逆噫氣,小便不利。

3、可伴隨癥狀:口燥,但不飲水,或飲水不多。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半大,舌苔白滑或白膩,脈沉弦,或滑。

 

[條文薈萃]

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術(shù)湯主之。(金匱要略。水氣病。30)

枳術(shù)湯方

  枳實七枚 白術(shù)二兩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軟,即當(dāng)散也

 

112. 澤瀉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冒眩證):頭暈?zāi)垦?,甚至視物旋轉(zhuǎn),如坐舟車之中,甚者可有嘔吐,見有嘔吐白痰。

2、主要癥狀(水飲證):胸脅脹滿,腹?jié)M或胃腸間水聲轆轆,小便不利。

3、可伴隨癥狀:口燥,但不飲水,或飲水不多。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半大,舌苔白滑或白膩,脈沉弦,或滑。

 

[條文薈萃]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25)

澤瀉湯方

  澤瀉五兩 白術(shù)二兩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113. 葵子茯苓散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淋證):灑淅惡寒,小便不利(尿頻、尿急),起即頭眩。

2、主要癥狀(水飲證):心下脹滿或胃腸間水聲轆轆,身重。

3、可伴隨癥狀:口燥,但不飲水,或飲水不多。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半大,舌苔白滑,脈沉弦,或滑。

 

[條文薈萃]

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灑淅惡寒,起即頭眩,葵子茯苓散主之。(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8)

葵子茯苓散方

  葵子一斤 茯苓三兩

  右二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則愈

 

114. 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暈動證):起則眩暈,平臥則已;頭暈眼花,不耐久視,久視則昏暗不清晰,或生云翳或赤痛多淚;氣上沖胸,短氣胸悶;身為振振搖,平素?zé)o畏寒者。

2、主要癥狀(水飲證):腹部柔軟而胸脅脹滿,或胃腸間水聲轆轆,小便不利,或浮腫傾向,痰多色白清稀,或心悸。

3、可伴隨癥狀(桂枝湯證輕癥):發(fā)熱汗出,惡風(fēng)寒、頭痛(或者頭暈)項強,鼻鳴,鼻塞流清涕。以上癥狀,但見一兩個即可。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舌體半大,舌苔白滑,脈沉緊或沉滑,或脈弦,或兼浮。

 

[條文薈萃]

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則動經(jīng),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主之。(67)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16)

夫短氣有微飲,當(dāng)從小便去之,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17)

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

茯苓(四兩) 桂枝(去皮,三兩) 白術(shù) 甘草(炙,各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115. 桂枝去芍藥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特征癥狀:脈促,胸滿

主要癥狀(太陽證):發(fā)熱,惡寒,或者惡風(fēng),自汗,小便清

舌苔脈象:苔白薄

 

[條文薈萃]

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22)

桂枝去芍藥湯

桂枝(去皮,三兩) 甘草(炙,二兩) 生姜(切,三兩) 大棗(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將息如前法。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116.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特征癥狀:惡寒,脈微

主要癥狀(太陽證):胸滿,自汗,小便清

舌苔脈象:苔白薄

 

[條文薈萃]

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22)

桂枝去芍藥湯

桂枝(去皮,三兩) 甘草(炙,二兩) 生姜(切,三兩) 大棗(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將息如前法。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桂枝(去皮,三兩) 甘草(炙,二兩) 生姜(切,三兩) 大棗(擘,十二枚)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117. 桂枝加葛根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項背拘急不利

2、主要癥狀:汗出,口淡不渴,小便清。

3、可伴隨癥狀:(1)津液不足證:以“血”代汗(血證),大便干結(jié)等;

(2)太陽證:惡寒或者惡風(fēng)、頭痛或者頭暈,身體疼痛,鼻鳴,鼻塞流清涕。

4、舌苔脈象:舌苔薄白,脈?。ǜ【?,或者浮弱)

 

[條文薈萃]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fēng)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14)

桂枝加葛根湯

葛根(四兩) 桂枝(去皮,三兩) 芍藥(三兩) 生姜(切,三兩) 甘草(炙,二兩) 大棗(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減二升,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118. 桂枝加厚樸杏仁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咳嗽,喘息

2、主要癥狀:汗出,口淡不渴,小便清。

3、可伴隨癥狀(太陽證):惡寒或者惡風(fēng)、頭痛或者頭暈,身體疼痛,鼻鳴,鼻塞流清涕。

4、舌苔脈象:舌苔薄白,脈?。ǜ【?,或者浮弱)

 

[條文薈萃]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  (43)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桂枝(去皮,三兩) 甘草(炙,二兩) 生姜(切,三兩) 芍藥(三兩) 大棗(擘,十二枚)厚樸(炙,去皮,二兩)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119. 桂枝加附子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1)冷汗,汗出不止;(2)身體疼痛或者四肢拘攣,小便難。

2、主要癥狀(桂枝湯證):汗出惡風(fēng)、頭痛或者頭暈,鼻鳴,鼻塞流清涕。

3、可伴隨癥狀(少陰證):神疲乏力、嗜睡、平素畏寒肢冷者。

4、舌苔脈象:舌苔薄白,脈弱浮大,或沉遲。

若是桂枝湯證見有少陰證者,此為太陽少陰?。ㄉ訇幫庾C),此時方用桂枝加附子湯。其與麻黃附子細(xì)辛湯的區(qū)別在于有無汗出。

 

[條文薈萃]

太陽病,發(fā)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fēng),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21)

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去皮,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炙,三兩) 生姜(切,三兩) 大棗(擘,十二枚)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附子,將息如前法。

 

120. 桂枝新加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身體疼痛。

(2)、主要癥狀:痞滿、食欲不振、頭昏、乏力,小便清。

(3)、可伴有癥狀(桂枝湯證):汗出惡風(fēng)、頭痛或者頭暈,鼻鳴,鼻塞流清涕。

(4)、舌苔脈象:舌苔薄白,沉遲。

 

[條文薈萃]

發(fā)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62)

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

桂枝(去皮,三兩) 芍藥(四兩) 甘草(炙,二兩) 人參(三兩) 大棗(擘,十二枚) 生姜(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芍藥生姜人參。

 

121. 桂枝加桂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氣沖證): 氣從少腹上沖胸咽,呈發(fā)作性,腹中無形質(zhì)可查,痛苦不堪。

2、主要癥狀(桂枝湯證):汗出惡風(fēng)、頭痛或者頭暈,鼻鳴,鼻塞流清涕,小便清

3、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舌苔薄白滑。

 

[條文薈萃]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fā)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  (117)

桂枝加桂湯

桂枝(去皮,五兩) 芍藥(三兩) 生姜(切,三兩) 甘草(炙,二兩) 大棗(擘,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桂滿五兩。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氣也。

 

122. 奔豚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氣沖證): 氣從少腹上沖胸咽,呈發(fā)作性,腹中無形質(zhì)可查,痛苦不堪。

2、主要癥狀(少陽證):胸痛煩悶,胸脅脹悶,噫逆嘔呃,急躁易怒,寒熱往來,口苦咽干

3、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或紅,舌苔白黃或微黃,脈弦或弦數(shù)

 

[條文薈萃]

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

奔豚湯方

甘草 芎窮 當(dāng)歸各二兩 半夏四兩 黃芩二兩 生葛五兩 芍藥二兩 生姜四兩 甘李根白皮一升 右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123. 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shù)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水飲停胃證):心下滿微痛,或者胃腸間水聲轆轆,小便不利但色不黃,無汗。

2、主要癥狀(太陽證):發(fā)熱惡風(fēng)寒、頭痛(或者頭暈)項強,鼻鳴,鼻塞流清涕。

3、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舌苔薄白滑,脈浮緩。

 

[條文薈萃]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shù)湯主之。  (28)

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shù)湯

桂枝(三兩) 甘草(炙,二兩) 生姜(切) 白術(shù) 茯苓(各三兩) 大棗(擘,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小便利則愈。

 

124.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1)神志病證:失眠多夢,心悸或怔忡或煩驚,易驚恐,心神不寧(或心神不定),譫語,或者表情漠然 ;(2)汗出異常證:盜汗、自汗、半身出汗;(3)水氣證:小便不利,一身盡重,不可轉(zhuǎn)側(cè)者。

(注意: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的汗出異常的時候往往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神志病證;神志病證或可或無兼有汗出異常證;有時神志病可與水氣病同見)

2、主要癥狀(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滿悶,默默不欲飲食,喜嘔,煩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或者耳聾、耳鳴;

3、可伴隨癥狀:(1)陽明俯實輕證:便秘而無承氣湯證,小便時黃;(2)失精家證:男子失精,女子夢交,也包括了精微物質(zhì)長丟失耗盡者;

4、舌苔脈象:舌質(zhì)紅,或濕潤,舌苔薄黃少津或苔厚黃膩,脈弦數(shù),或沉緊。

 

[條文薈萃]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zhuǎn)側(cè)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107)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柴胡(四兩) 龍骨 黃芩 生姜(切) 鉛丹 人參 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兩半) 半夏(洗,二合半)大黃(二兩) 牡蠣(熬,一兩半) 大棗(擘,六枚)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內(nèi)大黃,切如棋子,更煮一兩沸,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柴胡湯,今加龍骨等。

 

125. 桂枝加芍藥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特征癥狀:腹?jié)M時痛,下利,喜按

主要癥狀(太陽證):發(fā)熱,惡寒,或者惡風(fēng),自汗,口不渴,小便清

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紅,苔白,脈弦細(xì)或弦而無力

 

[條文薈萃]

本太陽病,醫(yī)反下之,因爾腹?jié)M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279)

桂枝加芍藥湯方

桂枝(去皮,三兩) 芍藥(六兩) 甘草(炙,二兩) 大棗(擘,十二枚) 生姜(切,三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本云桂枝湯,今加芍藥。

 

126. 桂枝加黃芪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水氣表證):兩脛自冷,身體腫重或疼重?zé)┰?,身潤動,如有物在皮中狀,小便不利?/p>

2、主要癥狀(桂枝湯證):發(fā)熱汗出,惡風(fēng)寒、頭痛(或者頭暈)項強,鼻鳴,鼻塞流清涕,無口干口渴。

3、可伴隨癥狀: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出黃汗;黃疸而色晦暗;或腹?jié)M?;蛘呤骋押钩觯沓D罕I汗。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舌苔薄白,脈浮緩或弱。

 

[條文薈萃]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fā)熱,此屬歷節(jié)。食已汗出,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已,反發(fā)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fā)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膶,膶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芪湯主之。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dāng)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芪湯主之。(方見水氣病中。)      《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

桂枝加黃芪湯方

桂枝 芍藥(各二兩)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黃芪(二兩)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須臾,飲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復(fù)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127. 苓桂棗甘湯證方證標(biāo)準(zhǔn)

 

1、特征癥狀(沖逆證): 感覺氣從少腹上沖,呈發(fā)作性,腹中無形質(zhì)可查,一般無“發(fā)作欲死”瀕臨死亡的恐怖感。

2、主要癥狀:臍下悸動,腹中痛或者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病機在于臍下水飲欲上沖,大量茯苓利水,因為在條文中提到,發(fā)汗后,就是說明可能兼太陽表證。在臨床中也可能不見太陽表證。臍下水飲欲上沖,有小腹部悸動不安。)

3、可伴隨癥狀:眩暈、嘔吐、心悸,或者太陽輕證,如汗出惡風(fēng),鼻鳴,鼻塞流清涕,脈浮其中一二個癥狀。

4、舌苔脈象:舌質(zhì)淡,舌苔白滑。

[條文薈萃]

發(fā)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65)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半斤) 桂枝(去皮,四兩) 甘草(炙,二兩) 大棗(擘,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nèi),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 未完,待續(xù)。)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經(jīng)方方證標(biāo)準(zhǔn)(五)
經(jīng)方方證標(biāo)準(zhǔn)(下)
經(jīng)方方證標(biāo)準(zhǔn)索引2
名醫(yī)經(jīng)方醫(yī)案2
[轉(zhuǎn)載]經(jīng)方方證標(biāo)準(zhǔn)(三)
兒科發(fā)燒常見癥型十六種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