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卷12顏淵篇詩解3正名政正君子德風(fēng)成人之美
題文詩:
景公問政,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倘君不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
子不象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上下有分,
各正名分.子曰片言,可折獄者,其子路歟?
由無宿諾.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非訟,
使無訟乎.子張問政,孔子答曰:居之無倦,
行之以忠.博學(xué)于文,約之以禮,可弗叛道.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惡,小人反是.
季康子也,問政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
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季康患盜,孔子謂曰:
子茍不貪,雖賞不竊.季康問政,于孔子曰:
如殺無道,以就有道,如此何如?孔子對曰:
子之為政,焉用殺也?子欲善而,民自善矣.
君子德風(fēng),人小德草,草上之風(fēng),其必偃也.
君子至正,至正真情,真情所至,無所不正.
【原文】
12.11齊景公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骸熬⒊汲?、父父、子子?!惫唬骸吧圃?!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注釋】
齊景公:名杵臼,音chǔjiù,齊國國君,公元前547年 ̄公元前490年在位。
【譯文】
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鬃诱f:“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饼R景公說:“講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雖然有糧食,我能吃得上嗎?”
【評析】
春秋時期的社會變動,使當(dāng)時的等級名分受到破壞,弒君父之事屢有發(fā)生,孔子認(rèn)為這是國家動亂的主要原因。所以他告訴齊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復(fù)這樣的等級秩序,國家就可以得到治理。
【原文】
12.12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
【注釋】
1片言:訴訟雙方中一方的言辭,即片面之辭,古時也叫“單辭”。
2折獄:獄,案件。即斷案。3其由也與:大概只有仲由吧。
5宿諾:宿,久。拖了很久而沒有兌現(xiàn)的諾言。
【譯文】
孔子說:“只聽了單方面的供詞就可以判決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說話沒有不算數(shù)的時候。
【評析】
仲由可以以“片言”而“折獄”,這是為什么?歷來有這樣幾種解釋。一說子路明決,憑單方面的陳述就可以作出判斷;二說子路為人忠信,人們都十分信服他,所以有了糾紛都在他面前不講假話,所以憑一面之辭就可以明辨是非;三說子路忠信,他所說的話決無虛假,所以只聽其中一面之辭,就可以斷定案件。但無論哪種解釋,都可以證明子路在刑獄方面是卓有才干的。
【原文】
12.13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注釋】
1聽訟:訟,音sòng,訴訟。審理訴訟案件。
2使無訟:使人們之間沒有訴訟案件之事。
【譯文】
孔子說:“審理訴訟案件,我同別人也是一樣的。重要的是必須使訴訟的案件根本不發(fā)生!”
【原文】
12.14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strong>
【譯文】
子張問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說:“居于官位不懈怠,執(zhí)行君令要忠實?!?br>
【評析】
以上兩章都是談的如何從政為官的問題。他借回答問題,指出各級統(tǒng)治者身居官位,就要勤政愛民,以仁德的規(guī)定要求自己,以禮的原則治理國家和百姓,通過教化的方式消除民間的訴訟糾紛,執(zhí)行君主之令要切實努力,這樣才能做一個好官。
【原文】
12.15子曰:“博學(xué)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注釋】
本章重出,見《雍也》篇第27章。
【原文】
12.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strong>
【譯文】
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br>
【評析】
這一章所講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貫穿了儒家一貫的思想主張,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
【原文】
12.17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譯文】
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鬃踊卮鹫f:“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帶頭走正路,那么還有誰敢不走正道呢?”
【評析】
無論為人還是為官,首在一個“正”字??鬃诱嗡枷胫?,對為官者要求十分嚴(yán)格,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職的人能夠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會歸于正道。
【原文】
12.18季康子患盜,問于孔子??鬃訉υ唬骸捌堊又挥?,雖賞之不竊?!?/strong>
【譯文】
季康子擔(dān)憂盜竊,問孔子怎么辦。孔子回答說:“假如你自己不貪圖財利,即使獎勵偷竊,也沒有人偷盜?!?br>
【評析】
這一章同樣是孔子談?wù)摓楣購恼馈K匀魂U釋的是為政者要正人先正己的道理。他希望當(dāng)政者以自己的德行感染百姓,這就表明了他主張政治道德化的傾向。具體到治理社會問題時也是如此。他沒有讓季康子用嚴(yán)刑峻法去制裁盜竊犯罪,而是主張用德治去教化百姓,以使人免于犯罪。
【原文】
12.19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fēng),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strong>
【注釋】
1無道:指無道的人。 2有道:指有道的人。
3草上之風(fēng):指風(fēng)加之于草。4偃:仆,倒。
【譯文】
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說:“如果殺掉無道的人來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樣?”孔子說:“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著殺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會跟著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風(fēng),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風(fēng)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著倒?!?br>
【評析】
孔子反對殺人,主張“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會犯上作亂。這里講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為。那些暴虐的統(tǒng)治者濫行無道,必然會引起百姓的反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