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濟通
鋌而走險,出自《左傳·文公十七年》:“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命之罔極,亦知亡矣。將悉敝賦,以待于鯈。唯執(zhí)事命之?!边@個成語的產(chǎn)生,實為鄭國被晉國所逼的結(jié)果,且與一封信有關(guān)。
公元前610年,晉國在扈地大會諸侯,準備與宋國講和。鄭國國君鄭穆公赴會。然而晉靈公卻因鄭曾向楚示好,懷疑其對晉不忠,而拒見鄭穆公。這在對外交往中,是件十分難堪的事,所以鄭國派人送信給晉國正卿趙宣子,進行詰問和解釋。信中說:我們國君在位三年,就與蔡侯(蔡國的國君)商議,共同侍奉貴國君主。當時因侯宣多作亂,未能成行。在平定了侯宣多后,即前往拜訪。后來,又多次派遣使臣前來朝拜。去年正月,敝國大夫燭之武也曾帶領(lǐng)太子夷走訪貴國。八月份,我們國君再訪貴國。再說鄰近楚國的陳、蔡二國,之所以對晉沒有二心,那也是我們做工作的緣故。為什么我們?nèi)绱酥倚?,卻得不到你們的諒解呢?過去,我們國君就拜見過貴國先君晉襄公,兩次朝見晉靈公,太子、大臣又多次到絳城造訪。作為一個小國,鄭國對于晉國,可以說仁至義盡,忠心耿耿,然而你們卻仍不滿意,這是不是太過分了?難道說我們只有死路一條了嗎(原話“敝邑有亡,無以加焉”,后引申為成語“無以復(fù)加”)?古人說,畏首畏尾(此亦為成語),身上剩下的不多了。又說鹿在死前,是不會發(fā)出好聽的鳴聲的。小國侍奉大國,大國應(yīng)以德相待,和人一樣。若不以德相待,那就和鹿一樣,只有鋌而走險,這在危難時刻,是沒有選擇的余地的。信最后說,你們的命令反復(fù)無常,鄭國就要大難當頭了,我們只好派出全部士兵,等候你們的到來。何去何從,聽憑你們的安排!
這封信,可以說柔中帶剛,有禮有節(jié)。既表明了鄭國的誠意,也顯示了鄭國不畏強暴的決心,因此震撼了晉國朝野。晉靈公自感理虧,便派大臣鞏朔赴鄭道歉,表示重歸于好,一場危機,就此化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