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走西口?走西口人數(shù)占比例最大的是農(nóng)民。我總認為,相比之下,晉商走西口是一種“精英”走西口,以瞄準少數(shù)城市為主,所以大都變成了富商巨賈。而農(nóng)民走西口是逼上梁山的謀生路。
走西口離別
咸豐正五年,山西遭年限,有錢的糧滿倉,受苦人真可憐。太春去借糧,一顆也沒借上,回到家里邊,怎對玉蓮講。二姑舅捎來信,他說西口外好收成。我有心走口外,恐怕玉蓮不依從?!边@是二人臺《走西口》里的一段唱詞?!?span style="color: rgb(64, 62, 214);">去年遭年景,寸草也不生,沒打下一顆糧,活活餓死人。官糧租稅重,逼的人跳火坑,沒錢打害債,不走西口怎能行。去年遭荒旱,今年又成了婚,官稅催的緊,逼的人活不成。土地賣了個盡,饑荒還沒打清,三害歸了一,你說不走西口能活成?”這是一首民歌的唱段?!昂忧5轮?,十種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薄?span style="color: rgb(64, 62, 214);">黃龍彎彎的河曲縣,三親六眷漫綏遠,二姑舅呵三老爺,八百里河套葬祖先。”這是河曲民謠。這四個唱段可見,農(nóng)民走西口,就是生活所迫,通過走西口去出賣廉價的勞動力,維持最低的生活。
西口路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這期間人口基本是不流動的。走西口也就停滯了下來。但是,改革開放以來直到今天,大量新時代的“口里人”再次開始走西口,紛紛參與內(nèi)蒙古及鄂爾多斯經(jīng)濟建設(shè),形成了“神木村”、“河曲巷”。試看今天我們城市中間,人口流動很少是“口外”流回到“口里”,而且還是源源不斷從“口里”流往“口外”,這條西口路還沒有劃上句號,“長城兩邊是故鄉(xiāng)”,便是他們生存狀況的真實寫照。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地那個實難留,有幾句知心的話,哥哥你記心頭。走路你走大路,不要走小路,大路上的人兒多,拉話解憂愁……”這首《走西口》這一個多世紀以來,傳唱于晉、陜、冀、蒙,經(jīng)久不衰,蕩氣回腸。在未來歲月里,它也必將余音繞梁,為我們這些西口后人所銘記。歡迎各位讀者朋友評論留言關(guān)注支持
走西口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