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边@是越國滅吳后范蠡對文種說的話。
然而文種不聽,最終死于勾踐之手。
近三百年后,公元前197年,呂后和蕭何誘殺韓信于長樂宮,滅三族。
呂雉
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zhàn)”派代表人物,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劉邦評價曰:“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p>
韓信被后人奉為“兵仙”、“戰(zhàn)神”。
“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齊王、楚王、淮陰侯、大將軍、左丞相。
劉邦殺韓信是因為韓信“功高蓋主”,怕韓信造反嗎?
是,也不全是。
我認(rèn)為,原因要從公元前206年項羽分封天下說起。
1、項羽滅秦后,成為天下共主。
項羽選擇恢復(fù)分封制,稱霸王,分封天下為十九王國。
項羽分封
可是由于諸王對項羽以自己的好惡分封不滿,齊國田榮首先造反。
緊接著,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滅三秦,進入關(guān)中。隨后東出函谷關(guān)與項羽爭奪天下。
四年后,項羽的西楚如同秦帝國一樣灰飛煙滅。
2、劉邦滅項后,繼項羽成為天下共主。
劉邦的漢帝國選擇分封制和郡縣制一起實行。漢直接統(tǒng)治地區(qū)實行郡縣制,然后分封天下為七王國,也就是七異姓王。
劉邦分封
此時劉邦面對的局面和四年前項羽面對的天下幾乎一樣。
3、劉邦的選擇與項羽不同,項羽以為大功告成,可以衣錦還鄉(xiāng)。但劉邦稱帝后,依然對異姓王頗為忌憚。如果有人率先造反,劉邦很有可能就是第二個項羽。
漢初七異姓王
七國中,燕王臧荼首先造反,劉邦親征,滅燕。
接下來,就是劉邦先動手了,韓信、英布、彭越三王首當(dāng)其沖。最終除最弱的長沙王外,異姓王全部被滅。劉邦成功避免了項羽的結(jié)局,那么韓信到底有沒有反心呢?其實已經(jīng)不重要了。
4、滅異姓王后,劉邦與群臣訂立“白馬之盟”——即:“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
劉邦在原來異姓王的屬地分封劉氏子孫為同姓王,仍然實行郡國并行的制度。
應(yīng)當(dāng)說,劉邦意識到了封國的危害,但對同姓王的警惕性不夠,從而造成了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
而劉邦的同姓封國要到漢武帝時的推恩令才得以解決,此后郡縣制徹底代替分封制,成為此后兩千年大一統(tǒng)的基本制度。
因此,劉邦時期是分封制到郡縣制的過渡時期,殺韓信等異姓王是劉邦認(rèn)識到了分封對于大一統(tǒng)的危害,所以為了避免漢王朝走項羽的老路,必須擊殺異姓王。
5、漢之后,仍然有王朝恢復(fù)過分封制,
比如晉初的分封,最終導(dǎo)致“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華夏第一次衣冠南渡。
八王之亂
明初的分封,導(dǎo)致燕王朱棣造反,并成功登上帝位。
靖難之役
可見,分封制是中國進入大一統(tǒng)之前所采用的制度,而從秦始皇開始到漢武帝最終確立大一統(tǒng)格局,郡縣制成了最終而唯一的選擇。而分封的結(jié)局,必然天下大亂。
韓信的死是飛鳥盡良弓藏的悲劇,但同樣是分封制的犧牲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