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茶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無酒精純植物飲料之一(另外兩個為咖啡、可可)。是東亞飲品文化的代表。在中國和日本,飲茶、品茶講究茶道,幾乎遍及每一個家庭。它是溝通最高端的精英文化與最基層的民俗文化的一座橋梁。在士大夫階層中有“琴棋書畫詩酒花茶”,名為“八雅”;在市井老百姓階層有“柴米油鹽醬醋茶”,是為日常生活“開門七件事”。從這里不難看出,茶在兩種文化層面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它能使士大夫們多幾分民間情懷,亦能使百姓們多幾分文人情趣。
壹、茶之起源
一、傳說與考證
中國是最早進行動植物馴化的國家之一,茶在中國歷史非常悠久,也是茶的故鄉(xiāng)。關于茶的起源,傳說中的炎帝神農氏,是農業(yè)與植物的守護神,也是發(fā)現草藥、用來治療疾病的人。《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
茶樹的起源,歷來爭論較多。隨著考證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近幾十年來,專家將茶和植物學的研究相結合,從樹種及地質變遷、氣候變化等不同角度出發(fā),確認巴蜀地區(qū)是中國茶的原產地。明末學者顧炎武在其著作《日知錄》中記載:“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可見巴蜀地區(qū)為中國南方較早開發(fā)的地區(qū),諸如三星堆、金沙等文化遺存,而且四川盆地溫潤潮濕的氣候最為適宜茶樹生長。
二、早期飲茶
春秋以前,茶葉最初作為藥用而受到關注。古人直接含嚼茶樹鮮葉來汲取茶汁,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斂性快感。久而久之,含嚼茶成為人們的一種嗜好。該階段可以說事茶成為飲的前奏,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生嚼茶葉逐漸轉變?yōu)榧宸?,即將鮮葉洗凈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連湯帶葉服用。煎煮而成的茶,雖苦澀,然而滋味濃郁,風味與功效均勝幾籌。日久,自然養(yǎng)成先煎煮后品飲的習慣,這是茶作為飲料的開端。
然而,茶由藥用發(fā)展為日常飲料,經過了食用階段作為中間過渡,即以茶當菜,煮作羹飲。將茶葉煮熟后,與飯菜調和一起食用。此時,用茶的目的,一是為了增加營養(yǎng),二是為了食物解毒?!锻┚洝返裙偶校瑒t有茶、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記載。此時,茶葉利用方法又前進了一步,運用了當時的烹煮技術,并已注意到茶湯的調味。自兩晉南北朝開始,中國的文化中心南移,漢魏晉以來的士族世家渡江遷移至南方,茶作為南中國的特產,獲得了南遷的世家大族的普遍青睞,由此成為“有閑階級的產物”,通過這種生活方式的“炫耀性消費”來顯示自己的富足和闊氣。
三、《茶經》問世與茶的傳播
中國的飲茶作為社會風尚,則開始于盛唐。根據古籍《膳夫經手錄》記載:“近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至開元、天寶之間,稍稍有茶,至德大歷遂多,建中已后盛矣。”茶在中國許多地方推廣栽種,并培養(yǎng)了中國人飲茶的習慣。唐代的茶圣陸羽所著的《茶經》出版后,更是在中國社會各階層中廣泛普及。到了宋代更有更有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
唐代是中國社會空前強大的繁盛時代,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均居于領先地位。她以農業(yè)、手工業(yè)生產的增長為基礎,以交通、造船和航海業(yè)的進步為條件,對外貿易非常興盛,實行開放政策,成為一個世界性帝國。有唐一代,與朝鮮半島和日本的經濟文化交流頻繁且多樣化。特別是日本醉心于盛唐文化,將當時最流行的茶飲也傳到了日本,最早從從中國傳到日本成體系的、有關茶文化的書籍當屬唐代陸羽的《茶經》,這部著作介紹了茶樹的特性和采茶器具、飲茶方式,還有茶的歷史。
茶在日本的傳播分為三個階段:
1.引入:804年,日本僧人空海和最澄將中國的茶種帶至日本,種植于比叡山,但是不久毀于戰(zhàn)亂。
2.制茶和種植:平安時代的遣唐使帶回飲茶的習慣和制茶之法。當時的中國茶近似于現代的烏龍茶,屬于微發(fā)酵茶。這個茶的顏色也一直流傳下來,被日本稱之為“茶色”,而當時的飲茶之舉只是在貴族和僧侶之間流行。
3.推廣種植:始于鐮倉幕府時代(中國宋朝同期),榮西禪師將從中國帶回在九州栽培,還將一些茶種贈送給了宇治的明惠上人,大面積種植茶樹和飲茶之風由此在日本興起。并且,榮西禪師還認為茶有藥效,能治百病,并將自己所著的《吃茶養(yǎng)生記》獻給鐮倉幕府第三代將軍源實朝,武士階層也開始流行飲茶風尚。
直到當代形成了日本的三大名茶:京都宇治茶、靜岡茶和埼玉的峽山茶,三種茶各有特點,在日本又這么一句歌謠:色は靜岡、香りは宇治、味は狹山でとどめさす。(漢譯:靜岡的色澤,宇治的香,峽山的味道最悠長。)
貳、茶道
一、緣起
唐宋兩代,可以說事中國歷史上文化最為燦爛、勃發(fā)的時代。茶作為一種重要的生活方式,也在這一時期擺脫了單純的“飲品”范疇,而逐漸形成自身的文化。中國作為茶的起源地,其悠久的歷史不僅為人類創(chuàng)造了茶的種植栽培技術,也為世界積累了豐富的茶文化歷史文獻?!安璧馈币辉~,源于唐代詩人皎然法師,他的詩作《飲茶歌誚崔石使君》內容如下: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在詩中,詩人談及了飲剡溪茶的感受,最后一句提出了“茶道”。
皎然法師之后,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也提到“茶道”一詞:“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式以都統(tǒng)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狈庋菔翘鞂毮觊g(742~755)進士,大歷年間(766~779)擔任縣令,這一時期,正是唐代茶文化定型并興盛的時期。封演之“茶道”興于中唐,文人雅士在品飲中感受到茶葉超出物質外的精神品性,讓人們從哲理的層面,從精神的世界來進行理性的思考和概括。在這過程中,佛教中的禪宗引起了催化作用,尤其是六祖慧能的南派禪宗興起,茶從口舌之飲變?yōu)槲幕瘶擞洠嫴璩蔀闀r人的流行文化。
二、唐宋飲茶法
唐朝的飲茶法屬煎茶。人們將茶葉蒸青后以石臼搗爛制成茶餅,制作時,先將茶餅切碎碾成粉末,過“羅” (“茶羅”是一種專門用來篩茶粉的茶具),然后加入沸水中煮成糊狀,同時還要往里加鹽、蔥、姜、桔皮、香料、薄荷等,這種做法在現代看來就是一種黑暗料理,但是唐朝人卻趨之若鶩。在西藏及蒙古一帶留存至今,從中國商隊那里學會品茶的俄國人會在喝茶時配以檸檬片,這也是古老品茶法的一種殘留。
點茶法是又一種飲法,在唐朝也已經出現,但是并不成熟,而宋朝將點茶法發(fā)展到了成熟并風靡,宋朝有著發(fā)達的文化,最先喜歡末茶的也是文人,是他們改進了煎茶法,宋朝人通常將茶葉以小臼研成細粉,并將備好的茶粉放入茶碗中,再加入少量水調成茶膏,隨后一邊用湯瓶注水,一邊用細竹絲精制而成的茶筅擊拂(快速攪打)茶湯,形成細密的泡沫,從形態(tài)上來看,跟現在的抹茶飲品也相差不多。
宋徽宗趙佶對茶也有獨到的研究,他在《大觀茶論》描繪點茶法的過程是:“攪動茶膏,漸加擊拂,手輕筅重,指繞腕旋,上下透徹,如酵蘗之起面,疏星皎月,燦然而生”。僅僅從描述來看,就感覺非常的文雅。
不僅如此,宋人還發(fā)明了更高級的玩法:分茶,分茶通俗一點來說類似現代的咖啡拉花,不僅能夠拉出不同的圖案,還能在茶盞里寫詩畫畫,甚至比當代的咖啡拉花要高明的多,南宋其實已經誕生了職業(yè)的茶藝師,分茶更是成為一種謀生的職業(yè)。
三、日本茶道
唐朝在安史之亂的沉重打擊下國勢衰微,由此還造成了東亞區(qū)域結構的變化,各族各國自樹意識增強,但經濟、文化交流并沒有中斷。茶作為一項重要的物質與精神的雙重載體,自然成為東亞各國交流和交易的媒介。茶道在日本最初是在禪寺被作為一種待客技藝和禮法。將這帶到日本的是禪師大應國師(1236~1308),最后由著名的一休宗純和尚(1394~1481)將茶道傳授給了弟子村田珠光(1422~1502)。珠光的藝術天才將其發(fā)揚光大,成功融入了日本獨特的情趣,由此成為日本茶道的創(chuàng)始人。
村田珠光之后,武野紹鷗(1503~1555)和千利休(1521~1591)對茶道進行了改良,加以完善,使現在的茶道得以聞名。至此形成了禪院與街巷流行的兩種茶道類別?,F在的日本每位茶師都以從千利休這一系的弟子手中(據傳傳人有三位親族和七位弟子)獲得資格證書為榮。
千利休出生于大阪府堺市的富商之家。堺市是日本當時繁忙的對外貿易港口,茶藝也最先在這些富商當中傳開,他們講來自朝鮮、中國。南亞的陶制品用在了茶藝上,這類做法布及局限于茶師,收藏茶具也是當時大名的做法,擁有稀有的茶碗和茶罐是眾人羨慕的對象。
千利休從小學習茶藝,五十歲聲名鵲起,成為公認的茶道大師。“利休”之名正是正親町天皇授予的(他本名為“千宗易”),先后依附于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獲位三千石。在年過七旬時被人指控謀反,隨后被豐臣秀吉勒令自盡。他收到命令后泡下了人生最后一道茶,并留下了一首辭世詩:吾此劍兮,一生未離;寂滅現前,扔向蒼天。
四、現代傳承
茶道的傳承與民族文化的傳承高度相關。作為禪意體現形式的茶道,興于宋代,但與中原的風俗習慣逐漸被朝代的更迭所移風易俗,在中國經歷的元、明、清三朝是重要的分水嶺。元朝統(tǒng)治者是蒙古人,他們更喜歡喝酥油茶,對所謂的煎茶和點茶都不感興趣,這讓煎茶、抹茶沒有了市場,明朝時候發(fā)明了炒青,也就是現在的炒茶,這大大簡化了喝茶的程序,還讓茶飲味道更加純粹,以后這種用茶葉泡茶的飲茶法,在中國流傳開來。但明朝時候對倭寇防范厲害,炒青也就沒有傳到日本,反而讓點茶法在日本的傳承從未中斷。后續(xù)統(tǒng)治者也不斷大力支持,使之發(fā)展為一種獨立于宗教的世俗行為。即使發(fā)展到今天,日本現代的飲茶法雖然也有明代的沖泡茶,但自始至終占據統(tǒng)治地位的仍是點茶,抹茶也因此成為了日本的飲食特色之一。
由此看來,飲茶法在各個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特點:唐朝是用茶餅煎茶飲用;宋朝是用茶粉點拂飲用;明朝是用茶葉沖泡飲用。日本美學家岡倉天心提出,煎茶法屬古典主義,點茶法屬浪漫主義,沖泡法屬自然主義,三種飲法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并且與茶具互相映襯,也產生了各自的審美情趣。朱大可先生提出到:“茶湯在青花瓷里散發(fā)著熱氣。茶神站立在里面,猶如隱形的女神,青花瓷就這樣與茶葉構成奇妙的互生關系。他們是彼此印證的,仿佛天然的聯(lián)姻?!?/span>
五、茶道精神
茶道不只是喝茶,而是包括與喝茶相關的事與物,如茶具、泡茶的氛圍,最重要的是,在整個過程中不知不覺生起了心境,茶道是對原始單純的洗練和美化。
茶道教人在污濁的日常中尋覓著潛在的美。它崇尚純潔和諧,教人以互愛之精妙、秩序之情懷,它的本質是贊美殘缺,試圖以一種慈悲的心境,在無常的人生里成就細微的有常。借用克爾凱郭爾的一句名言來比喻茶道的定義:哲學家建造了一所美麗的宮殿,但是他注定不能住在里面——在為供別人和自己瞻仰的宮殿旁,他有一間自己的茅屋。在這句名言中,哲學家象征著禪師,而茅屋則是茶道的象征。可見,親近自然、簡單樸素仍是茶道的理想狀態(tài)。
前文提到的千利休之死,有一種說法是源于他與當政者的理念不同。太閣豐臣秀吉營建的大阪城愈發(fā)宏大,茶室的墻壁地板的骨架皆以黃金打造,號稱“黃金茶室”,這與千利休所主張的茶室小型簡樸背道而馳。按照千利休的理想,為了親近自然而寄生于茅屋,或是一間面積極小的和室——只有約8平方米,但結構和日用器具卻很講究的狹小室內,其目的在于剝離一切人類為了粉飾自己而人為添加的覆蓋物。
佛教與茶的關系堪稱水乳,古來素有“茶禪一味”之說。禪宗里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說法。當飲茶者手捧茶杯,欣賞著一片片翩然下墜的茶芽,品嘗著集香甜苦諸多味道于一身的茶汁,就可以體驗出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禪境。
對于一名真正的茶道愛好者來說,飲茶早已超越了解渴、提神、解乏、保健等生理上的滿足,著重從審美的角度來品賞茶湯的色、香、味、形,強調心靈感受,追求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通過飲茶與茶道展示,表現人的精神氣度和文化修養(yǎng),表現人的清高廉潔、節(jié)儉樸素的思想品格。同時茶作為一種文化載體,講究的是修身養(yǎng)性,它通過泡、觀、聞、飲來全方位立體式的欣賞茶,以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喝茶能靜心靜氣,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
我們通常稱呼一些不靠譜的、貪圖享樂的朋友為“酒肉朋友”。與之相對,茶所具備的特性,注定它聯(lián)系的兩端是君子,所以沒有“茶肉朋友”的說法。君子相約往往會“以茶代酒”,因為君子坦蕩蕩,如同茶水的淡雅,飲茶對于君子而言,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信仰。
一盞茶,溫溫入喉,職場壓力,煙消云散。
一盞茶,回味悠長,人生得失,自然通透。
一盞茶,妙不可言,塵世萬象,盡在其中。
2021-2-27
辛丑年正月十六
資料來源
Ⅰ圖書類
犀文圖書編著《聞香識茶》,青島出版社2012年版
國家旅游局人事司編《導游知識專題》,中國旅游出版社2014年版
孫秀玲著《一口氣讀完日本史》,京華出版社2006年版
楊軍、張乃和主編《東亞史》,長春出版社2006年版
楊軍、寧波、關潤華編著《東北亞古代民族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
馮立君著《唐朝與東亞》,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
【日】渡辺武など《秀吉と桃山文化》,大阪城天守閣1997年版
Ⅱ期刊類
《飲料中的歷史——中國古人喝的茶,可能和你想象中不太一樣》,今日頭條@歷史地平線
《抹茶并非來自日本,宋朝人就開始享受精致抹茶,是怎么失傳的?》今日頭條@歷史百家爭鳴
《中國茶與日本茶:誰更講究?》,今日頭條@沅汰
楊倩《日本茶道的歷史與魅力》,《科技資訊》2011年第9期
侯巧紅《中國飲茶習俗與日本茶道之辨析》,《農業(yè)考古》2011年第5期
張雅萍《中日兩國茶文化的淵源》,《延安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2月刊
樂素娜《論日本茶道與宋代斗茶之淵源》,《茶葉》2010年第4期
馮薌《淺談茶道對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東方論壇》2009年第3期
余悅《中日茶文化交流的歷史考察——以茶道思想為中心》,《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9年第3期
王春華《中日茶道之比較》,《貴州茶葉》2010年第4期
Ⅲ視頻類
西瓜視頻:紀錄片《茶界中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