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同類的尸體,烏鴉為什么有時會作出無法描述的行為?答案或許與烏鴉處理復雜信息能力的欠缺有關。
斯威夫特博士在華盛頓大學研究鳥類行為。此前,她就已經(jīng)觀察到烏鴉會聚集在同類的尸體附近鳴叫,似乎是在為同伴舉行“葬禮”?,F(xiàn)在,一個攝制組試圖記錄這種行為。
像是收到某種信號,另一只烏鴉落在了櫻桃樹枝上,凝視著地上的尸體。它并沒有在遠處啼叫,而是飛下來靠近了尸體。斯威夫特沒有預料到這種反應。更加出乎意料的是,隨后,這只烏鴉垂下了翅膀,豎起尾巴,以一種烏鴉在求偶時獨有的姿態(tài)來回踱步。果真,活著的烏鴉騎在了同伴的尸體上。
和大多數(shù)鳥類一樣,烏鴉沒有陰莖。它們的交配只是簡單地讓彼此尾巴下方的泄殖腔接觸,而不是插入式的性行為。為了完成這個動作,雄性烏鴉需要在雌性尾部下方旋轉自己的尾部,但由于死烏鴉倒在地上,這個姿勢是不可能的。“就像是一個孩子站在紙板上,卻試圖把腳底的紙板撿起來,”斯威夫特說,“這只烏鴉笨拙地翻來覆去?!?/span>
本月,斯威夫特在博客發(fā)表了一篇名為《烏鴉也是戀尸癖》的文章,并在文章中寫道,攝制組中有人認真地發(fā)問:活著的烏鴉是不是在給死去的同類做心肺復蘇?她與她的導師約翰·馬茲盧夫(John Manzluff)互相望了一眼,搖著頭“尷尬地留下了‘交尾’這個詞”。平靜下來后,這對搭檔準備通過實驗研究烏鴉中戀尸的普遍程度和出現(xiàn)原因。“能有什么比撞見這一景象的是兩位科學家更走運呢?”她告訴我,“我們可以更進一步,用科學解答。”
撕碎同類的尸體
幾個世紀以來,人們注意到,烏鴉、渡鴉、松雞和等鳥類都會關注同類的尸體,并發(fā)出警報或召集其他鳥類前來。這些“葬禮”很容易被理解為是悲傷的表現(xiàn),或是類似人類對待死亡的方式。但是斯威夫特和馬茲盧夫等研究人員認為,烏鴉將死亡的個體視為危險的信號,以及了解潛在威脅的機會。在一項研究中,他們發(fā)現(xiàn)烏鴉會對發(fā)現(xiàn)同伴尸體的地方保持警惕,還會攻擊處理尸體的人或鷹。但如果烏鴉將尸體視為危險的信號,為什么它們會接近尸體,甚至與其交配?
為了找到答案,斯威夫特需要一些死烏鴉,而這在西雅圖并不難找。當?shù)乜祻蜋C構無法救活鳥類時,會將鳥類的尸體捐獻給當?shù)氐淖匀粴v史博物館。當市民發(fā)現(xiàn)撞到窗戶或電線上的鳥類時,也會捐獻這些鳥類。斯威夫特購買了幾十只博物館冰柜里的烏鴉,她的同事喬爾·威廉姆斯(Joel Williams)將這些烏鴉制成了標本。然后,斯威夫特開車穿越西雅圖和鄰近城市尋找烏鴉巢穴。找到烏鴉巢穴后,她會耐心等待幾個小時,直到巢的主人離開。之后再在人行道上放一只死去的烏鴉?!叭藗兂3缶?,”她說,“因為他們看到有一個帶著雙筒望遠鏡和照相機的可疑人員在他們家附近?!?/span>
連著三個夏天,斯威夫特測試了數(shù)百只烏鴉對死去同伴的反應。她發(fā)現(xiàn),它們最常見的反應是在遠處或是俯沖攻擊尸體。這種反應與烏鴉一般把死去的同類看做危險信號的觀點相符。但是在24%的案例中,這種本能被壓制了,烏鴉反而會觸摸、拉扯、拖拽或啄尸體。在4%的案例中,這種反應發(fā)展成了性行為。
“在最引人注目的案例中,烏鴉在接近死去的同類的同時發(fā)出警報,在與其交配期間,被假想的伴侶感染得無比狂熱,最后把尸體撕成碎片,”斯威夫特記錄到,“在研究過程中,我耗費了超過一打死烏鴉,有些標本只經(jīng)歷了一次實驗就被損壞了?!?/span>
原因:無法處理沖突信息?
這些烏鴉并不是以同類的尸體為食。烏鴉食用同類的現(xiàn)象鮮有報道,而斯威夫特發(fā)現(xiàn),烏鴉對待同類與其他動物,如松鼠或鴿子尸體的態(tài)度不同。烏鴉也不會將尸體誤認為活著的入侵者。斯威夫特發(fā)現(xiàn),對制作得栩栩如生的標本和維持死亡時姿勢的標本,烏鴉的態(tài)度也不一樣。
烏鴉也不會因為渴望伴侶而與任何東西交配。的確,繁殖季節(jié)剛開始時,戀尸現(xiàn)象會更為普遍。但是斯威夫特發(fā)現(xiàn),即使有時伴侶在附近,烏鴉也會試圖與死亡的同類交配。在一次令人震驚的實驗中,一對烏鴉看到一具尸體時,竟然都試圖與它交配。
斯威夫特推測,在繁殖季節(jié),由于缺乏經(jīng)驗或大腦內(nèi)激素紊亂,少數(shù)烏鴉會失去應對反常刺激的能力。死烏鴉同時具備食物、入侵者和伴侶的部分特征。面對這些相互沖突的可能性,烏鴉選擇了對所有可能作出應對。這就是他們反常地同時表現(xiàn)出侵略性和性沖動的原因。她說:“這種反應是它們無法正確處理這些信息,干脆全部予以反饋的結果?!?/span>
這是首項對于野生動物中戀尸普遍程度的實驗性研究,但已經(jīng)有很多其他物種的相關趣聞。寬吻海豚、座頭鯨、地松鼠、蟾蜍以及蜥蜴都曾被發(fā)現(xiàn)與同類的死尸交配。最臭名昭著的例子是荷蘭科學家凱斯·莫利克(Kees Moeliker)記錄的:一只野鴨與撞死在他家窗戶上的野鴨尸體交配。這個觀察報告為他贏得了諾貝爾獎,甚至還有一部歌劇演繹了這個故事。
除了性,還有許多動物為同類哀悼的例子被記錄在案。人類學家芭芭拉·金(Barbara King)將這種現(xiàn)象定義為“對死亡的反應超越了好奇或探索的界限,包括日常活動的改變和情感上的困擾”。人們注意到,大象、海豚和大猩猩都會守著或帶走同伴和嬰兒的尸體。
這些行為一直被人忽視,因為“長久以來,認為動物也可能會悲傷或有與人類相似的體驗是可笑的,”斯威夫特說,“但有趣的是,現(xiàn)在這方面的研究已成為一個正統(tǒng)的科學領域。這些案例幫助我們更深入地認識自然世界,而這從來都不是一件壞事。沒人會因為學到這些知識,變得更差勁。”
來源:環(huán)球科學ScientificAmerica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