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永城市境屬 豫州之域。
商,境內(nèi)出現(xiàn)了 棘國、 攸侯國兩個小國家,有永、酂和芒諸地。
西周,市境大部屬 宋國,西南部屬 焦國。春秋,大部屬宋國,西南部先后屬焦、陳、楚。戰(zhàn)國,市境先后屬宋國、楚國。
秦,境內(nèi)設(shè)置 碭縣(今 芒山鎮(zhèn)),屬 碭郡, 芒縣(今 陳集鎮(zhèn)劉寨村南)、 酂縣(今 酂城鎮(zhèn))屬 泗水郡。公元前206年,屬 項羽西楚國。
漢,境內(nèi)有芒縣、酂縣、敬丘侯國(今 太丘鎮(zhèn))、 建成侯國(今侯嶺鄉(xiāng)二郎廟湖),屬沛國 譙郡,而北部碭縣一部(今芒山鎮(zhèn))歸 梁國所有。東漢,光武年間改芒縣為 臨睢,明帝時改敬丘為太丘。臨睢、太丘、酂縣屬沛國,碭縣屬梁國,建成侯國廢。
永城三國屬魏,境內(nèi)臨睢、太丘、建平、酂縣屬譙郡,碭縣屬梁國。
西晉,臨睢、太丘、建平三縣并入酂縣,屬豫州譙國,碭縣并入下邑(今碭山縣),仍在梁國(亦稱梁郡)境內(nèi)。 另有部分屬于鄲縣(今丹城鎮(zhèn))之地 。
東晉十六國,太寧三年(325年),縣境屬后趙;升平三年(359年)屬前燕,太和五年(370年)屬前秦; 淝水之戰(zhàn)(383年)后屬東晉。
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酂縣屬梁郡所轄;元徽元年(473年),“置徐州,立新昌郡,以酂縣屬之”。
北魏建立后,酂縣劃歸譙州臨徐郡,后廢。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永城市境屬徐州粱郡;東魏武定四年(546年),市境西南部為南兗州馬頭郡下邑縣轄區(qū),東北部為徐州碭郡碭縣轄區(qū);北齊時,境內(nèi)置安陽縣(今芒山鎮(zhèn) 保安山南),碭縣并入,屬彭城郡 。這一時期,永城縣境所轄諸縣并入酂縣,縣域以酂縣為主。
隋,復(fù)置酂縣,屬譙郡。大業(yè)六年(610年),割彭城、睢陽二郡之地置永城縣,治所在 馬甫城(今西城區(qū))東北3里。芒碭山以北地區(qū)屬梁郡碭山縣。
唐,永城、酂縣屬河南道譙郡。武德五年(622年),永城縣治所遷于馬甫城(此地勢較高,為一山丘,又名無影山);貞觀十七年(643年),酂、永城二縣直接歸亳州管轄,碭山縣屬 宋州轄區(qū)。
后梁,升碭山縣為輝州;后唐,廢輝州復(fù)置碭山縣,屬單州,永城、酂兩縣屬亳州。
北宋,永城市境所轄僅包含永城、酂二縣,永城、酂縣屬淮南東路亳州。
金,興定五年(1221年),因永城為 淮北要地,在芒山地區(qū)設(shè)置保安軍鎮(zhèn),升永城縣為 永州,脫離亳州管轄,轄下邑、碭山、酂縣。碭山縣治曾沉于水,遷址于 保安鎮(zhèn)(今芒山鎮(zhèn))。
元,至元二年(1265年),“酂縣入永州,降永州為永城縣”,屬河南江北行省 歸德府;至元二十五年,“歸德府”更名“汴梁路”,永城隨屬。
明,永城縣屬河南省開封府歸德州。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升歸德為府,永城隨屬。
清,置永城縣,屬河南省歸德府;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改屬河南省開歸陳許鄭道歸德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