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一流傳千年的名句就是出自高適的《別董大》一詩。高適,字達夫、仲武,唐朝景縣(今河北省衡水)人。他被后人譽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并稱為“高岑”。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fā)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今開封禹王臺五賢祠就是專為高適、李白、杜甫、何景明、李夢陽而建。后人又把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為“邊塞四詩人”。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樣一個被后世推崇的大詩人,曾經(jīng)是一個滿腹牢騷的“憤青”,到了晚年卻蛻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官僚。那么,高適究竟緣何會從一個“憤青”詩人,蛻變成為一個明哲保身的官僚的呢?
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五十四的高適毅然西行,投奔當(dāng)時名氣如日中天的河西節(jié)度使哥舒翰。有一首詩是這樣稱贊哥舒翰的:“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备缡婧簿褪谴筇仆醭靶l(wèi)西北邊陲的長城。這一次選擇沒錯,高適被哥舒翰任命為左驍衛(wèi)兵曹參軍,掌書記。這是一個重要幕僚的職位,這也是高適生活的轉(zhuǎn)折點。從此,他的仕途遂順,而創(chuàng)作則漸稀。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fā)時,高適輔佐哥舒翰守潼關(guān)。潼關(guān)失陷后,高適抓住時機,抄小路晝夜兼程追趕正在向西逃難的唐玄宗,并在河池當(dāng)面向唐玄宗陳述敗亡的前因后果。在朝野一片混亂的非常時期,高適的勇敢與冷靜得到唐玄宗的關(guān)注和賞識。將他突擊提拔為侍御史,隨即又升為諫議大夫。當(dāng)唐玄宗準(zhǔn)備分兵,以諸王分鎮(zhèn)的形式改變戰(zhàn)局時,高適看出了這一策略存在內(nèi)亂的隱患,他直言極諫,認為不可行。諫言雖然沒有改變唐玄宗的旨意,卻吸引了太子李享也就是后來的唐肅宗的目光。不久,分鎮(zhèn)江淮的永王李璘果然起兵,準(zhǔn)備割據(jù)。唐肅宗立召高適問策,他奏對稱旨,斷言永王必敗。隨即,他被擢升為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jié)度使。高適又一次抓住了時機,不僅升了官,還贏得了“義而知變”的聲譽。
與此同時,李白受到永王李璘的邀請,進入幕府,正在高談闊論,自詡東晉謝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靖胡沙。”至此,從前在一起浪游的親密兄弟,終于成了兩個敵對陣營的冤家對頭。
李璘是典型的銀樣蠟槍頭,在唐肅宗部隊的凌厲攻勢下,永王李璘的隊伍迅速土崩瓦解。在平定永王的戰(zhàn)斗中,高適表現(xiàn)神勇,終因有功而官運亨通;但從前的好兄弟、好老師、好朋友李白卻因“從逆”而鋃鐺入獄,成為“世人皆欲殺”(杜甫語)的人物。
關(guān)鍵時刻,李白曾寫詩給當(dāng)高官的老朋友,想請求高適相救出獄。天真的李白認為高適曾是自己的密友,一定會施以援手。殊不料明哲保身的高適對李白的請求,不置一詞,不予援手,他此時考慮的是如何與政敵劃清界限。因為,此時的高適已由一個“憤青”詩人蛻變成一個徹頭徹尾的油滑官僚了。
好在左仆射兼天下兵馬副元帥郭子儀(曾受過李白的幫助),不忘舊情,以解職相脅,為李白贖罪。一個無知的罪犯、天才的詩人因此得以解救,李白終于被“長流夜郎”了。
《舊唐書·高適列傳》記載:“有唐已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因此,高適格外珍惜自己來之不易的飛黃騰達,而對落難的老朋友李白不理不睬也就不足為奇了。文人一旦富貴,便無足觀。這幾乎成了一個定律。
請點開下面文章,其中一定有您喜歡的:
一. 龍鳳呈祥喜洋洋
二. 詩圣杜甫死亡之謎
三. 詩圣杜甫與妻子細水長流廝守一生
四. 唐朝人是如何為避酷暑出奇招的
五. 詩仙李白真的得道成仙了嗎?
六. 廣西漫游記
七. 京冀津之行
八. 初夏鄂贛游
九. 金秋北疆行
十. 貴州風(fēng)情錄
十一.新西行漫記
十二.尋找消失的徽州
十三.走進西藏
十四.滇西旅行散記
十五.家鄉(xiāng)尋蹤
十六.影像深圳
十七.文革二三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