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英國人靠著船堅炮利打開了清廷鎖國的大門,清政府無力反擊,列強們相繼取得中國的貿易與諸多通商權力。而此時的日本也面臨著同樣的命運。當時日本正處于腐朽的德川幕府統(tǒng)治時期,對外也實行鎖國政策。而當時的世界局勢也和現(xiàn)在不同,雖然現(xiàn)在各國早已停止了殖民政策,但當時卻不同。
自大航海時代以來,殖民和開拓海外是每一個先后崛起的強國熱衷的游戲。1853年黑船事件爆發(fā),美國海軍艦隊直入江戶灣,要求幕府與之談判,讓日本打開國門通商。天皇在當時并無實權,天皇下達攘夷的要求,直接被幕府無視。1854年幕府與美國簽訂神奈川條約,同意開放下田和箱館兩個港口,給予最惠國待遇,此舉正式宣告鎖國政策的結束。
1853年黑船事件
沒過多久,英法也相繼迫使日本簽署不平等條約,這引起了日本國內輿論的普遍不滿,尊皇攘夷的思想開始出現(xiàn)。
當時日本除了中央掌握實權的幕府,還有地方上的藩士諸侯,包括長州、土佐、薩摩等藩。這些藩士有維新的思想,且頗具實力。而日本的天皇萬世一系,都來自一個家族的繼承,雖被幕府架空,但在日本社會被尊為神道教的化身,天照大神的后裔。自1866年開始,藩士開始結盟,并嘗試與天皇接觸,主張倒幕。他們以尊皇攘夷為旗幟,發(fā)起叛變。
1867年幕府被推翻,新天皇繼位,次年正式登基,改元明治,一場全盤學習西方和發(fā)展資本主義,以及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的改革拉開序幕,日本成為亞洲率先進行工業(yè)革命的國家,這就是我們所熟悉的明治維新。明治的年號取自我國易經中的 “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明治的早期主要是有四藩把持,分別是滅掉幕府的薩摩、長州、土佐與肥前。其中實權最大的是薩摩藩的大久保利通,以及長州藩的木戶孝允。在明治六年,日本發(fā)生了明治六年政變,大久保利通等維新派擊敗了守舊派,創(chuàng)立了內務省和主抓工業(yè)的工部省,加上先前的財政機關,也就是大藏省構成核心的行政體系,政府組織趨于穩(wěn)定。
“明治維新”四個字與易經的關系
在維新早期,日本派出了龐大的歐洲考察團。在長達一年零九個月的摸索考察中,考察團探索出一條結合日本政治與法律的特點,本國的儒家和神道教思想,以及西洋的科學技術的獨特發(fā)展道路。其中巖倉使團造訪德國,便找到了日本迫切需要的發(fā)展模式,包括國家主導工業(yè)發(fā)展,以及俾斯麥的鐵腕政策和強權理論,還有當時在歐美盛行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說白了也就是弱肉強食的殖民主義。再加上日本島國特有的危機感和被侵略的屈辱感,這些都為日本后來向海外擴張埋下了伏筆。
明治維新的內容包括:
第一,改革身份制度,廢除有等級之分的四民制度,四民也就是士農工商。并逐步廢除封建俸祿,包括頒布了武士的“廢刀令”,之前武士上街可以佩刀甚至可能隨意砍殺。
第二個改革則是土地所有權的變動。1869年“薩長土肥”四藩聯(lián)合上書朝廷,要求將領地還給朝廷,隨后推行“廢藩置縣”政策,將日本劃分為3府1道72縣。1874年朝廷頒布新法律,承認土地的私人所有權。允許土地私有化和買賣,這和土地國有化的本質區(qū)別在于,前者實際上是藏富于民的一種表現(xiàn)。
第三是司法改革。日本仿效當時先進國家的制度,分別于1882年訂立法式刑法,1898年訂立法德混合式民法,1899年訂立美式商法。私有產權受到法律保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得以鞏固。
第四就是創(chuàng)建現(xiàn)代金融制度。明治4年開始使用日元,并于明治15年成立了央行日本銀行,建立起一系列現(xiàn)代銀行制度。資本成了日本起飛的助推器。
第五,積極引進技術和興建基建。日本工部省實行官辦產業(yè)制度,并興筑新式鐵路和公路。 到了1914年,全國鐵路總里程已經超過七千公里。同時政府還大力建設電信網、郵政網絡,以及整備船舶運輸業(yè)。這些工業(yè)為日后的“軍事崛起”奠定了基礎。
第六點是軍事改革。日本自明治3年起開始制定征兵細則,次年成立兵部省統(tǒng)領全國軍力,并設立海軍省和陸軍省,建立新式海陸軍。陸軍聘請德國教官訓練,海軍則學習英國。
第七是在教育方面普及義務教育,以及派遣留學生出海留學,并成立了西式學校。
第八,在社會方面,日本提倡學習西方的文化及習慣,馬車燕尾服皮靴等開始在日本社會普及。人們開始消費面包牛奶啤酒。各地紛紛涌現(xiàn)形形色色的報紙。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明治維新基本上是仿效歐美制度,由掌權者推動,對日本社會進行了脫胎換骨的改造。不光徹底改革舊有制度,甚至主張推行“脫亞入歐、改良人種”等改革主張。而相比之下中國的洋務運動,也是相同時期發(fā)生的全國性工業(yè)運動,號稱師夷長技以制夷,也帶來了新式教育和新式軍隊,以及工業(yè)和銀行體系,但其嚴重受到皇室的制肘,中體西用,變革徒有其表。1895年甲午海戰(zhàn)慘敗后,革新派追求更為根本的制度變革,發(fā)起了戊戌變法。但該運動只是由一群沒有實權的書生和傀儡光緒帝主導,慈禧等保守勢力仍掌握實權,令改革寸步難行,最后變法胎死腹中。
制度這個變量在英美日的崛起,包括后來四小龍和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研究表明,制度甚至在英法幾十個的發(fā)展中,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也起到了關鍵作用。英法殖民者在美澳新大陸包括香港南非建立了類似的制度,而在其他亞非拉地區(qū)建立了掠奪性制度,百年后的發(fā)展截然不同。制度因素在當今的經濟學政治學中也是熱門話題。
我們再回到日本。明治維新的改革效果非常顯著。1883年比起1872年,日本的出口總量翻了一倍,到了1914年更是翻了15倍,工業(yè)產值翻了12倍,蒸汽船數(shù)量翻了70倍,鐵路里程翻了30倍。短短30多年,日本徹底成為了一個工業(yè)強國。日本戰(zhàn)敗時識字率接近100%,制造業(yè)占比高達30%。而在中國出現(xiàn)類似的情況則整整晚了100年。
隨著日本一天天的強盛,在明治政府的早期也有征服李氏朝鮮的論調,也就是征韓論。其實日本很早就有擴張的傳統(tǒng)。明朝時就有倭寇騷擾沿海地區(qū)。到了16世紀末,豐臣秀吉初步統(tǒng)一日本后,試圖以朝鮮作為征服中國的跳板,發(fā)動了兩次大規(guī)模侵朝,但均以失敗告終。17世紀的日本著名學者山鹿素行,以及18世紀“集國學之大成”的本居宣長,他們倡導建立起以日本為中心的國際秩序觀,這對近代日本軍國主義思想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德川幕府末期,許多日本的經世學家都提出了日本要向外擴張的理論,認為日本應跳出島國的局限。江戶后期的戰(zhàn)略理論家佐藤信淵,更是細致地闡述了征服中國的系統(tǒng)性方案,即先侵略滿洲再征服中國、西侵東亞大陸與南侵東南亞并進的擴張路線。這個方案深深影響了后來的日本陸軍和日本海軍。佐藤的擴張主義思想在日本廣為傳播,奠定了日本大陸政策的思想基礎。
佐藤信淵
此外,19世紀的世界和現(xiàn)在也截然不同,當時殖民主義盛行,各工業(yè)強國樂此不疲地攫取海外財富,占領新的領土,以及輸出自己的一套體系。日本也意識到自己也會有被侵略的可能,當時的長州藩士吉田松陰提出,在貿易上失之于俄美者,應由朝鮮和滿洲之土以償。在日本人眼中,滿洲在清朝之前是女真人的大本營,并不屬于中原領土。歷史上女真人也曾入侵過日本。
后來的明治維新期間,明治天皇宣稱,日本對外的方針是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于四方。同時,陸軍參謀本部和海軍軍令部,與內閣中的陸海兩大臣等軍方的勢力不斷增強,與內閣相對抗。隨著日本國力的不斷增強,在種種因素的促使下,日本確立大陸政策開始擴張。
1875年,日本以江華島事件為契機,和朝鮮簽訂了江華島條約,承認朝鮮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不再附屬大清。 1874年日本出兵臺灣,并與清廷就臺灣和琉球的歸屬問題達成協(xié)議。五年后日本并吞琉球國,并把琉球國降格為琉球藩。隨后在1894年,日本發(fā)動甲午戰(zhàn)爭進攻中國的東北與山東,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日本在朝鮮的東學黨起義時,以保護僑民為由,趁機出兵建立傀儡政府,其后簽訂《日韓合并條約》,正式并吞朝鮮。
江華島事件
1900年,日本為八國聯(lián)軍主力之一,占領天津和北京,并利用《辛丑條約》在京津一帶駐屯重兵。此外日本并不滿足戰(zhàn)勝東亞弱國。1904年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日本于對馬海峽海戰(zhàn)中重創(chuàng)俄國的波羅的海艦隊,戰(zhàn)勝俄國。1907年,日俄簽訂日俄密約承認彼此利益,并將北滿和內蒙劃為日本勢力范圍。
同時日本依靠南滿鐵路而向滿蒙地區(qū)殖民。1931年,日本發(fā)動九一八事變,侵略中國東北,全面進攻中國,中國的半壁疆土淪陷。1938年,日本總理大臣近衛(wèi)文麿發(fā)表近衛(wèi)聲明,號召建立“東亞新秩序”,也就是所謂的“東亞共榮圈”,欲讓日滿中三國相互提攜,建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互助的關系。在新秩序的設想中,日本要同德意結盟,粉碎歐美列強對世界的統(tǒng)治,把亞洲從其殖民統(tǒng)治下解放出來。這類理想主義剛開始受到日本民眾普遍歡迎,也吸引了一部分亞洲國家獨立運動的支持者。但是很快就遭到日本的軍國主義及極端民族主義者利用,加以改變而扭曲,東亞共同秩序淪為美化戰(zhàn)爭的說辭。亞洲成為了日本攫取資源的基地。日本在當?shù)匦麚P大和民族優(yōu)越論,占統(tǒng)治地位。
提出罪惡的“大東亞共榮圈”思想的近衛(wèi)文麿
后來的事我們也都知道,日本戰(zhàn)敗投降,并在美軍的監(jiān)督下強行民主化,徹底和平轉型。以上就是日本從明治維新到對外擴張的全過程。
@歷史 @日本 @侵略 @擴張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