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是古代四大名樓之一,位于湖南岳陽,與洞庭湖遙遙相望,自古便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美譽(yù)。
唐宋很多人文人都曾在此留下不朽詩文,例如杜甫晚年所寫的《登岳陽樓》,一句“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氣象萬千,妙絕千古。
還有范仲淹應(yīng)好友滕子京之邀所寫的《岳陽樓記》,雖未親臨,卻寫盡岳陽樓之壯觀,洞庭湖水之浩渺,堪稱千古絕唱。
今天要講的這首詞也是關(guān)于岳陽樓的,作者名不見經(jīng)傳,但這首詞曾一度天下傳唱,被誤認(rèn)為是蘇軾的作品。
張舜民生卒年不詳,大概稍晚于蘇軾。
他善書畫,工詩詞,可惜留下來的作品并不多。
他的詞作風(fēng)格和蘇軾相近,所以有些作品曾被誤認(rèn)為蘇軾所作,這首《賣花聲》便是如此。
說來他和蘇軾也算有些淵源,他是陳師道的姐夫,而眾所周知,陳師道是“蘇門六君子”之一。
蘇軾去世后,他還曾寫過一首悼念詩,“石與人俱貶,人亡石尚存”,抒發(fā)了無限的哀悼之情。
這首《賣花聲》是他被貶郴州(湖南)時途徑岳陽樓所寫。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曾言“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深秋時節(jié),遷客騷人匯聚之地,詞人的心境可想而知。
詞的上半闋從洞庭葉落寫起,營造了一種闊大又蒼涼的意境,正符合詞人此時的心情。
“木葉下君山”,讓人想起了屈原在《湘夫人》中所寫的“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很唯美也很悲傷。
再聯(lián)想一下詞人的處境,漂泊異鄉(xiāng),無所歸依,就像那飄零的落葉,又添了幾分悲涼。
“空水漫漫”,突出了洞庭湖水的浩渺,也暗含了幾分前途漫漫之意。
所以雖然這兩句的意境很開闊,但是基調(diào)還是悲涼的。
接下來幾句描寫的是樓內(nèi)宴會的情況。
詞人南下郴州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被貶謫,可想而知宴會上的氣氛不會太熱烈,連歌女也斂起了笑容。
“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陽關(guān)”,原本王維的《渭城曲》是送別宴會上必唱的曲目,李清照在和姊妹離別時,也曾“四疊陽關(guān),唱到千千遍”。
然而詞人這里卻說“休唱陽關(guān)”,這是為何呢?
這就涉及到他此次被貶的原因,他曾隨高遵裕出征西夏,然而卻因?qū)Ψ郊刀寿t能,貽誤戰(zhàn)機(jī),導(dǎo)致西征失敗。
后來他曾作詩嘲諷,“白骨似沙沙似雪,將軍休上望鄉(xiāng)臺”,因此被政敵抓住了把柄,上書彈劾,被貶為監(jiān)郴州酒稅。
他不但無法再出陽關(guān),反而要南下郴州,心中的愁苦可想而知,他不想在宴會上聽《陽關(guān)曲》也是情有可原的。
下半闋描寫的是詞人登高所見之景,以及由此引發(fā)的情感。
過片一句“醉袖撫危欄”是承接上半闋的“斟酒”而來,詞人帶著醉意,扶著高樓上的欄桿,仰望天空,只見天高日遠(yuǎn),白云悠悠。
這里的“天淡云閑”和上闋的“空水漫漫”相呼應(yīng),意境蒼涼雄闊。
“何人此路得生還”,一個問句劈空而來,不僅是詞人的自身感慨,更是千年來無數(shù)遭遇貶謫之文人的心聲。
柳宗元病逝貶所柳州,王翰卒于貶謫途中,而蘇軾雖然等到了大赦,卻在北歸途中與世長辭。
千百年來,被貶南行,得以生還的的遷客寥寥無幾,所以詞人才會有此感嘆。
最后詞人以一句“回首夕陽紅盡處,應(yīng)是長安”作結(jié),淋漓盡致地表達(dá)了他對京都的留戀,當(dāng)然他并不是貪慕榮華富貴,這里表現(xiàn)的是一種深入骨髓的家國之思,就像范仲淹所言“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
全詞于跌宕起伏中,表現(xiàn)了詞人遭遇后復(fù)雜而深沉的情感,沉郁悲壯,扣人心弦,具有很強(qiáng)的藝術(shù)感染力,成為難以超越的經(jīng)典。
不知你認(rèn)為這首詞寫的如何?歡迎一起來討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