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是讓自己的父母幫忙帶孩子,但不滿意老人對孩子的各種寵溺;有的是讓公婆幫忙帶孩子,除了看不慣老人的育兒方式甚至生活方式,還頭疼婆媳關系。
放眼望去,有了孩子以后,周圍人的生活好像都陷入了一個邏輯怪圈:上班沒人帶孩子,又不放心把孩子交給保姆等“外人”;讓自己的父母或者公婆幫忙帶,卻又對他們各種抱怨。
以前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現在仿佛是父母皆“有毒”。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中說:“有很多家長,他們的負面行為模式是持續(xù)存在的,始終支配著孩子的生活?!边@類家長被稱為“有毒的父母”。而健康的和有毒的家庭體系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家庭成員作為個體,擁有表達自己想法的自由度。不健康的家庭不鼓勵個人表達,每個家庭成員都必須和有毒父母的思想、行為保持一致。”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家長”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著權威,我們從小受的美德教育就是“父母之命不可違”“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當遵循中國傳統(tǒng)長幼尊卑制度的父母,和渴望西方自由平等的孩子相處時,產生沖突無疑是在所難免的。
豆瓣網上曾經有一個“父母皆禍害”小組,組員一度達到12萬人,年輕的一代開始挑戰(zhàn)父母的權威,爭取自己的話語權;湖南衛(wèi)視今年也推出了《少年說》節(jié)目,很多青少年公開控訴自己的父母;我們發(fā)微信朋友圈時,常常會默默設置,不讓父母看到我們充滿負能量的動態(tài)更新……
風靡全球的英國動畫片《小豬佩奇》,將幾乎最完美的原生家庭模式呈現出來。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與原生家庭的沖突幾乎是普世的。
年輕人與父母之間的代溝,無論文化差異如何,都會在一個特定的階段,以一種相差無幾的方式表現出來。
因為一方面,正如心理學專家武志紅所說:“家長經常想象出一個孩子,拿這個想象的孩子去要求一個真實的孩子,如果真實的孩子不像他幻想的那樣,他就會折騰自己的孩子?!?/strong>
另一方面,當孩子感覺自己的原生家庭與理想的生活環(huán)境相差太遠時,他就會條件反射地表現為:要么投降,要么叛逆。
這種叛逆在青春期表現得尤甚,它更多地表現為不滿足于父母對我們的生活指手畫腳。
前段時間看了一部美國電影《伯德小姐》,這是一部講述青春期與原生家庭的電影,其中的女主角克里斯汀和母親因為生活習慣和人生道路的選擇,產生了各種分歧,她甚至拒絕使用父母給她起的“克里斯汀”這個普通的名字,要求所有人叫她Lady Bird,她希望自己像鳥一樣能夠自由高飛,她叛逆、張揚的青春在與母親的一次次爭吵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也讓很多人心里產生強烈的共鳴——父母留在我們體內的“遺毒”隱隱發(fā)作。
既然我們如此不滿自己的原生家庭,父母如此“有毒”,那為何我們成年后,有了自己的獨立的家庭和孩子,還要讓我們的父母繼續(xù)“禍害”我們的下一代?
或許,這就是蘇珊所說的“巧妙的操縱”。
蘇珊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中指出:“還有一類控制,它比直接控制更加細微和隱蔽,但同樣極具破壞力,這就是巧妙的操縱。”而操縱是人類交流的一種常見模式,它經常存在于親子關系中。
許多父母把子女當作能力不足、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的小孩子對待,以此達到控制子女的目的。
蘇珊舉例說,有一種常見的操縱型父母是“幫手型”父母,他們對成年的子女不會放手不管,相反,他們會經常制造一些狀況讓子女“需要”他們的幫助,他們對子女的操縱常常表現為誠意十足但根本不必要的幫助。甚至隨著子女年齡的增長,他們對子女的控制愈演愈烈,因為他們需要子女永遠的依賴。
比如,秋風一吹,“媽媽就喊你穿秋褲”,在他們面前,我們總是小孩,甚至根本不能獨立生活。他們用無微不至的關愛織出一張溫暖的大網,三百六十度無死角地包裹著我們,讓我們感覺生活密不透風。
同時,孩子也會操縱和利用父母,許多子女把父母當作有求必應、無所不能、一切要圍繞自己轉的召喚神獸。在現實生活中,與“幫手型”父母相對的,還有很多“啃老型”子女。他們具有謀生能力,但在父母面前,似乎永遠是那個需要索取需要被照顧的孩子,衣食住行全要靠父母無償資助;他們甚至很難把自己視為脫離父母獨立存在的獨立個體,“長大不成人”是這些人的共同特征,心理上沒有斷奶的“媽寶男”“巨嬰男”比比皆是。
于是,在這種巧妙的操縱下,就產生了之前所說的“邏輯怪圈”。很多人不滿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是又無力擺脫。
據說,亞彌希族有“逃離家庭”的傳統(tǒng),即該族人在青少年時期可以離開自己的原居住地去嘗試不同的生活方式,經歷之后再次選擇是否回到自己的家園。
雖然我們沒有亞彌希族人這種出走和重新選擇的自由,但就像克里斯汀最終還是選擇了父母賦予她的這個名字,與母親和解了一樣,我們也會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與自己、與原生家庭和解。
蘇珊的這本書,就是幫助我們祛除體內“遺毒”、與原生家庭和解的一粒解藥。它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原生家庭,理智看待自己與父母的關系。正如豆瓣網友在該書封底的推介詞中所寫的:“閱讀這本書的根本意義在于,我們要完成一個‘阻斷’?!?/strong>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毒素”之后, 我們“阻斷毒源”,自我“療毒”,做一個更好的自己。
盡管如今科學育兒的理論比比皆是,但我們應該掌握的至關重要的技能之一——如何為人父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靠我們憑感覺和本能去嘗試。正如我們的父母充滿了各種不足,沒有父母是完美的,原諒并接納父母的不完美,允許自己不完美,允許自己的下一代不完美。
如今,當我們面對“有毒”的父母,我們可以坦然地說:你好毒,但沒關系,因為——
我有解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