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肯定有很多人要給趙括翻案,說趙括絕不是紙上談兵,趙括是一位不可多的將才!那么,真正的趙括是這樣嗎?
撥開歷史的迷霧,我們先來看看當時的長平之戰(zhàn)的爆發(fā)原因,長平之戰(zhàn)發(fā)生于公元前262—公元前260年,是由秦國壽命最長的秦昭襄王發(fā)起的戰(zhàn)役,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執(zhí)政長達 56年,活了75歲,是秦國奠定統(tǒng)一基礎(chǔ)的執(zhí)行人。秦昭襄王通過長平之戰(zhàn)使趙國元氣大傷,但是秦昭襄王卻是趙國的趙武靈王為秦國指定的繼承者,秦國本來有繼承者,但是屈從于趙國的壓力,不得不將在燕國為人質(zhì)的公子稷立為秦王,也就是秦昭襄王,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歷史的微妙巧合。
在秦昭襄王統(tǒng)治時期,趙國經(jīng)歷了趙武靈王(公元前326年—公元前295年)、趙惠文王(公元前295年—公元前266年)、趙孝成王(公元前266年—公元前245年)三代,趙武靈王是雄才大略的英主,秦昭襄王還是趙武靈王立的秦國國君,趙武靈王還是最有可能消滅秦國的梟雄,可惜壯年去世;趙惠文王比趙武靈王的能力低了半個級別,但是可以做守國之主,秦國和趙國的交鋒,秦國并沒有占到太多便宜,兩國交戰(zhàn)互有勝負,當時的趙國人才濟濟,廉頗、藺相如、平原君趙勝、趙奢、樂毅、田單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趙武靈王和趙惠文王兩代國君是趙國的鼎盛時期;到了趙孝成王時期,趙國開始衰落,因為趙孝成王是典型的志大才疏型國君,志向遠大,能力不足,年輕氣盛,能力比祖輩趙武靈王差了一個級別,對國力和周邊環(huán)境認識不清,一上臺就疏遠藺相如等人,對周邊國家發(fā)動進攻,并強行接收上黨地區(qū),引發(fā)了長平之戰(zhàn)。
趙孝成王繼位初期,急于建立自己的功業(yè)樹立威信,派兵攻打燕國和韓國,攻取燕國的中陽等三城,攻取韓國的注人(河南臨汝)等城市,與周邊國家持續(xù)惡交,當時韓國為秦國名義上的同盟國,秦國早就視韓國為囊中之物,容不得趙國攻打韓國,秦國發(fā)詔書責備趙國違背趙惠文王時期簽訂的同盟互不侵犯條約,趙國強勢反擊,秦昭襄王感覺顏面盡失,于是也派兵攻打韓國,兵力更多并且更加急切,攻取的地方也更多。
趙孝成王得到消息,召集平陽君趙豹、平原君趙勝、趙國宗室趙禹商議,趙豹反對,平原君和趙禹支持,于是趙孝成王決定收取上黨十七城,平原君作為當時名滿天下的四公子之一,起到了非常不好帶動作用。派誰接受上黨呢?當時的趙國,藺相如已被貶并身患重病,趙奢已死,樂毅也年老解職,田單身為相國,政務(wù)繁忙沒有對秦國作戰(zhàn)經(jīng)驗,只有廉頗和趙括是合適人選,趙孝成王猶豫不決。
藺相如對廉頗說,當今大王與平原君重短利而輕長遠,以趙氏宗族取代趙國君民,已為國家埋下禍患,國家缺少臨機決斷之人,必然面臨塌天大禍。趙國想不勞而獲取得上黨必然會激怒勞而無得的秦國,以秦昭襄王的性格,必然會舉國之兵攻打上黨,而趙國新得上黨,歡喜之余卻準備不足,將士沒有必死的決心,兩軍相遇氣勢不足,恐怕難與取勝,須避其鋒芒,守住就是最大的勝利,趙國也會更加強盛,若守不住,后果不堪設(shè)想。
趙孝成王還在猶豫該派誰去接受上黨的時候,秦國已經(jīng)加緊派兵攻占了上黨,兩個月的時間,趙國失去了占領(lǐng)上黨的最佳時期,馮亭率領(lǐng)上黨官兵投奔趙國,秦軍尾隨而來,此時趙國才決定派廉頗為將,率兵20萬救援上黨,秦軍與趙軍在長平相遇,于是長平之戰(zhàn)開始。
趙孝成王得到消息,召平原君、樓昌、虞卿商議想要與秦國和談,樓昌本是趙國貴族,卻因為在秦國的樓緩是親兄弟,害怕兩國開戰(zhàn)對樓緩不利,極力主張與秦國講和。虞卿是藺相如的代表,虞卿主張聯(lián)合楚國和魏國合力抗秦,然后再和秦國和談,這樣能占主動。趙孝成王認為反正都要和談,何必再浪費財物去結(jié)交楚魏呢?于是沒有采納虞卿的意見。但是秦國只是接待了趙王派去的使者,做出要和談的架勢,讓各國不再出兵,而不真正和趙國談判。
廉頗率軍在長平堅守四個月,秦軍王龁發(fā)動多次挑戰(zhàn),廉頗始終沒有出戰(zhàn),王龁的斷水戰(zhàn)術(shù)也沒有成功,秦軍久攻不下,士氣收到影響,又遠離國土,戰(zhàn)事對秦軍也不利了。
趙孝成王年少氣盛,認為廉頗堅守不出戰(zhàn)是不敢迎戰(zhàn),邯鄲城里起謠言,說廉頗老了,怯懦怕敵,怕打敗仗,不敢迎敵,廉頗守長平失三城,士卒傷亡不斷,還武斷霸道,不聽諫言,長平守軍軍心已亂,謠言還稱,秦軍怕的是當年閼與之戰(zhàn)大敗秦軍的趙奢,趙奢當年能取勝,主要是用了他兒子趙括的計謀,趙括通曉兵法,智勇雙全,比趙奢更厲害。趙孝成王覺得藺相如制定的后發(fā)制人的戰(zhàn)略是錯誤的,這樣待下去只有慢慢失敗,趙孝成王決定換將。
趙孝成王為慎重起見,先派人催促廉頗出站,可廉頗還是堅守不出,趙孝成王確信廉頗是害怕出戰(zhàn),于是召來趙括,趙括說如果秦國派白起為將我需好好籌劃,如果是王龁為將可以輕松取勝。經(jīng)過商議,趙孝成王認為趙括為將可以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大病中的藺相如聽說后急忙進宮勸諫,藺相如說廉頗的策略是正確的,秦軍在趙地作戰(zhàn),兵源、糧道遙遠,一旦兵源斷絕,糧草接濟不上,秦軍就會銳氣磨盡,到時趙軍出擊可大獲全勝。趙孝成王認為趙軍這樣耗下去也是一樣。藺相如又說,臣與趙奢過往甚密,對其子趙括非常了解,此人讀兵書不少,高談闊論,確實常人不如也,但只不過是紙上談兵,不懂靈活應(yīng)變,趙括只有很高的名聲,并沒有實際作戰(zhàn)經(jīng)驗。趙孝成王認為藺相如在說自己不懂用人,于是說,愛卿盡管在家養(yǎng)病,國事不要操心了。
趙孝成王任命趙括為將,并賞賜大量黃金彩帛。趙括的母親給趙孝成王上書,趙奢的遺言不可讓趙括為將,趙奢為將時,趙奢關(guān)懷將士,親自捧食伺候?qū)⑹?,被趙奢當作朋友的士兵數(shù)以千計,大王賞賜的財物全都分給了將士,趙奢虛心受教,胸懷全局,為將后從來不過問家事。趙括現(xiàn)在做了將軍,趾高氣昂,軍吏沒有一個人敢抬頭看他,大王賞賜的金帛他全都藏起來,還天天查訪哪里能買到合適的田地房產(chǎn),能買就買,趙括的私心太重,一點也不像他的父親趙奢,希望大王不要派他為將。趙孝成王卻認為趙括買房置地是人之常情,趙括的母親又說,如果一定要派他領(lǐng)兵,以后趙括不稱職了,希望不要株連家人,趙孝成王也答應(yīng)了。
此時的田單,當年有復齊國之功的大將,正在趙國為相,和廉頗、藺相如相交甚密,看到趙括為將,也辭去了相國職務(wù)。
秦國的奸細樓緩正在弟弟樓昌家里,對趙括為將的事情非常清楚,于是秦國馬上改派白起為將替換王龁,嚴令保密。
趙括率領(lǐng)20萬趙軍趕到長平,廉頗無奈回邯鄲復命。趙括一反廉頗的部署,對軍隊紀律和號令全部更改,并把廉頗分散成列星狀的軍壘合并成大營。重要將領(lǐng)多次勸諫,都被趙括無視,并把重要職位換成自己所帶的將士,并嚴令秦軍再來攻打,都要奮勇出擊。
趙括率趙軍全線反擊秦軍,同時派小股部隊阻擊秦國后援,對此,白起先派出小股部隊送死,反復幾次,趙括認為是秦軍害怕,于是決定,留馮亭五萬將士看守大本營的糧草輜重,趙括親率三十五萬大軍直撲秦軍陣地,沒想到王龁的部隊一觸即潰,并迅速逃竄,趙括于是率三十五萬大軍攻打秦軍的西山營,沒想到西山營無懈可擊,一連數(shù)日沒有攻打下來,還造成大量傷亡。
接下來,白起又派司馬錯迂回到趙國境內(nèi)切斷了與邯鄲的聯(lián)系和糧道;并派大將胡傷引兵將趙括的主力和東山大本營的馮亭一分為二,一邊是趙括的三十五萬大軍,有兵無糧,一邊是趙軍大本營的馮亭,有糧無兵。白起派王翦、蒙驁率輕騎兵騷擾趙括大軍,又派人奪取了馮亭堅守的大本營。趙括無奈,只好在丹河谷地修筑營壘,堅守待援。
這時,丹河河谷南北兩個方向還有突破口可以突圍,但是趙括此時心驚膽戰(zhàn),又聽說秦軍是白起為將,亂了分寸,軍事遲疑喪失了突圍良機。
白起趁機打算把丹河河谷徹底包圍,四方之圍需要比敵人十倍以上軍隊才行,秦軍現(xiàn)在占了地利但人數(shù)遠遠不夠,白起火速向秦昭襄王要兵。
秦昭襄王征發(fā)國內(nèi)所有十五歲以上、六十五歲以下男子為兵,開往長平,待長平秦軍匯合后,共六十萬大軍,此時的四十萬趙軍成了待宰的綿羊,被圍在丹河河谷坐吃山空,四十多天幾乎把能吃的都吃光了。
趙國的邯鄲也非常著急,連年征戰(zhàn),國內(nèi)早無糧,只有向齊國借糧,但是齊國大權(quán)在君王后手里,她秉政的近二十年里,不敢與秦國發(fā)生矛盾,盡量躲得遠遠的,跟其他諸侯國的事也不參與,何況趙國曾經(jīng)攻占了齊國很多地方,所以堅決拒絕。趙國又向魏國借糧,但是秦昭襄王許諾把垣雍割讓給魏國,魏國也不愿借糧。于是趙國只好孤注一擲組織突圍。
白起說,先前攻占上黨,那里的官民都不愿意投降,反而想投降趙國,現(xiàn)在趙國士兵先后投降的,總計有四十萬,如果哪天他們反了秦國,那就難與防備了。于是下令全部殺死。
長平之戰(zhàn)以秦軍的全面勝利而告終,此戰(zhàn),趙國主力部隊損失殆盡,損兵四十萬;秦國舉全國之力贏得了這場戰(zhàn)爭,也傷亡三十萬人,國內(nèi)空虛,這場戰(zhàn)爭兩敗俱傷,但是趙國是傷筋動骨,短時間難以恢復,秦國是輕傷,很快又痊愈了。這為秦國滅六國奠定了基礎(chǔ)。
這場戰(zhàn)役是老辣的秦昭襄王和年輕的毛頭小伙趙孝成王之間的決戰(zhàn),秦昭襄王老成持重統(tǒng)籌全局能力強大,趙孝成王年輕氣盛,武斷霸道,聽不進知者之言。
在這場戰(zhàn)役中,缺糧是雙方共同存在的短板,秦軍遠離國土作戰(zhàn),運糧也是極其不易,在戰(zhàn)役的相持階段,趙軍的大本營里面是有糧草的,只是后來換了趙括,趙軍輕易冒進,才被秦軍占了大本營奪了糧草,這是趙括自己的決定導致的缺糧,趙軍被包圍后才導致后續(xù)的糧草困難。所以說有人認為是因為趙國沒糧,才被迫換將趙括,趙括因為這個才主動出擊導致的全軍覆沒是不對的,這不是主要原因!廉頗為將堅守的時候,趙軍并不缺糧。并且,廉頗在堅守的時候,秦軍后續(xù)沒有占到什么便宜。
有人說以當時趙國的綜合國力,廉頗堅守也是會慢慢失敗,但是不要忘了當時秦國也是拼盡了全力才贏的這場戰(zhàn)役,后來秦國才會主動休戰(zhàn),況且戰(zhàn)國時期,各種情況都有可能發(fā)生,廉頗一直堅守下去,哪一方最先堅持不住很難說,秦國失道寡助,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堅持,趙國聯(lián)合六國,非常有可能堅持到底,戰(zhàn)國后期趙國聯(lián)合其他國家共同對付秦國并取得勝利就是證明。
就一場大的戰(zhàn)役來說,首先比的是雙方軍隊實力,如果軍隊實力都很強大,那就比雙方的將領(lǐng),如果雙方將領(lǐng)實力相當,那就比國君的能力,如果國君對軍隊的調(diào)度和支援能力都很強大,那就看國家的經(jīng)濟實力,如果國家的經(jīng)濟實力差不多,那就比國際好友國家的支持能力,哪個國家就能堅持到最后,就看哪個國家的綜合支持能力是否強大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