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吳承恩的神魔小說《西游記》所賜,唐朝高僧玄奘成了個婦孺皆知的名人。
不過,很多人對唐朝高僧玄奘的了解,也只停留在去西天取經(jīng),擁有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三個徒弟的層面上,甚至可能還不知唐僧玄奘姓甚名誰。
所以特此在這兒簡略介紹一下。
玄奘是東漢名臣陳寔的后代,曾祖父陳欽,曾任北魏上黨太守;祖父陳康,為北齊國子博士,食邑周南(河南洛陽);父親陳惠,做過隋朝的縣官——玄奘出生于隋朝仁壽二年(602年),注意,他的母親可不是《西游記》里面說的唐朝開國功臣殷開山的女兒殷小姐喔,當然,小名江流兒也是《西游記》瞎編的。
玄奘本名陳祎,隋大業(yè)八年(612年),在東都洛陽凈土寺出家,法名就叫“玄奘”,當時,年僅十歲。
玄奘聰明伶俐,悟性極高,先是跟景法學《涅槃經(jīng)》,后從嚴法學《攝大乘論》,精通佛教的經(jīng)、律、論三藏,故獲名號:“三藏法師”。
三藏法師在佛學世界里敬佛、敬如來;在現(xiàn)實人生中獨敬法顯大師。
法顯大師是晉朝高僧,是中國第一個越過蔥嶺,從天竺取回大量梵本佛經(jīng)的人。
玄奘能夠擁有不平凡的一生,就是去天竺取經(jīng);而他去天竺取經(jīng),卻是受法顯事跡的啟發(fā)、激勵和鼓舞。
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一書中,玄奘坦承:“昔法顯、智嚴亦一時之士,皆能求法,導利群生,豈使高跡無追,清風絕后?大丈夫會當繼之!”
即玄奘發(fā)愿西行,就是要繼承法顯的足跡、效法法顯的行為。
玄奘的一生是偉大的,但通過玄奘的自述,我們應(yīng)該知道,法顯的一生更偉大!
唐代另一個高僧義凈,也是繼玄奘之后的偉大西行者,他是這樣比較法顯與玄奘的成就的:“觀夫自古神州之地,輕生殉法之賓,顯法師則創(chuàng)辟荒途,玄奘師及中開王路?!?/p>
即法顯是西行求法的開創(chuàng)者;玄奘是西行求法的發(fā)揚者。
一個開創(chuàng),一個發(fā)揚,哪個更高,一目了然。
另外,玄奘是在二十六歲的青春年華邁開西行腳步的,而法顯西行之年,已經(jīng)六十有五。
玄奘西行經(jīng)歷無疑是艱辛險惡的,但法顯之行,在艱辛險惡之上,又多出幾分精彩。
下面,我們來說是法顯西行的故事。
法顯出生于東晉咸和九年(334年),并州上黨郡襄垣縣(當時屬于后趙)人,本姓龔,沒有俗家名字——他的佛緣比玄奘還深,三歲時就被父母度為沙彌,送到了寶峰寺當了小和尚,送的時候,連名字都沒想好。
就因為三歲投身佛門,法顯對佛教信仰之心非常虔誠,修行極為嚴謹,有“志行明敏,儀軌整肅”之稱譽。
隨著對佛法修學的深入,法顯越來越迫切地感到,國內(nèi)擁有的佛經(jīng)已趕不上佛教發(fā)展的需求,而且,許多律藏殘缺,使佛教已偏離正道,在往一條歪路發(fā)展了。
法顯于是立志要往西方求取新經(jīng)。
到東晉隆安三年( 399年),已經(jīng)六十五歲的法顯深感時不我待,去日無多,毅然決然地同慧景、道整、慧應(yīng)、慧嵬四位師弟一起,從長安出發(fā),向西前行,開始了艱苦卓絕的長途跋涉。
在張掖(今甘肅張掖),他們遇到上智嚴、慧簡、僧紹、寶云、僧景、慧達六人。
這六人,都是志同道合者,于是結(jié)伴繼續(xù)西行。
過了敦煌(今甘肅敦煌),出了陽關(guān),就是讓人聞風喪膽的“沙河”(即白龍堆大沙漠)了。
沙河氣候干燥,酷熱難當,當大股熱風流沙撲來,行人常常被活埋喪命,即使小股熱風流沙襲擊,也可灼傷肌膚。
法顯后來在他的《佛國記》中記錄這一段,猶自心驚,稱:“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擬,唯以死人枯骨為標幟耳?!?/p>
不過,心中有大愛,他們無懼無畏,抱著朝圣取經(jīng)的神圣使命,勇往直前,甩開兩條腿,咬緊牙關(guān),走了十七個晝夜,行程一千五百里,硬是闖出了這片充滿著死亡氣息的大沙漠,進入了西域諸國中的鄯善國(今新疆若羌),爾后又進入了蔦夷國(今新疆焉耆)。
蔦夷國國民信奉的是佛教中的小乘教,視法顯一行的大乘教為異端邪說,很不友好。
法顯等人在蔦夷國受盡白眼,忍饑受寒,非常狼狽。
智嚴、慧簡、慧嵬三人實在受不了,聲稱是要往高昌(新疆吐魯番)籌措行資,脫離了隊伍;僧紹則是受了一個西域僧人的蠱惑,改變了信仰,轉(zhuǎn)投入小乘教,跟該僧人去了罽賓(在今克什米爾)。
剩下法顯等七人,互相對望了望,苦笑了笑,抬頭看天,繼續(xù)鼓起勇氣,一路向西,準備橫穿塔克拉瑪干沙漠。
如果說前面的沙河是個人間地獄,那么,這個塔克拉瑪干沙漠就是人間煉獄。
熱風、流沙、缺水、干旱……樣樣苦難不比沙河少,面因為其沙漠面積太大,無任何植被,造成晝夜溫差極大——白天太陽高掛的時候,如同高溫酷暑,火燒油煎;而到晚上太陽西沉,又如極地冰冷,感覺身上的血都要凍僵。
法顯后來心有余悸地說:“行路中無居民,沙行艱難,所經(jīng)之苦,人理莫比?!?/p>
在沙漠中兜兜轉(zhuǎn)轉(zhuǎn),一共行走了一個月零五天,才走出了這片讓人絕望的死亡之地。
法顯七人回首那一望無垠的茫茫黃沙,淚流滿面,稽首號佛,連連高呼:“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他們在西域佛教大中心于闐國(今新疆和田)觀看了佛教“行像”儀式,停留了三個月,養(yǎng)足精神,積蓄能量,臨行前,再吃得肚子圓圓的,然后邁步前進,穿過子合國,翻過蔥嶺,渡過新頭河,到達那竭國。
在那竭國,慧景患上了重病。
沒奈何,慧達、道整負責留下來照顧他,法顯則和慧應(yīng)、寶云、僧景繼續(xù)上路。
法顯四人經(jīng)過宿呵多國、犍陀衛(wèi)國,到達了弗樓沙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
弗樓沙國是北天竺的佛教中心。
寶云和僧景到了這里,已經(jīng)很滿足了,認為這就是目的地了,不再愿意西行了。他們在這里了參訪了佛跡以后,求取了一些經(jīng)卷,興沖沖地打道回國了。
慧應(yīng)倒是愿意陪法顯繼續(xù)西行,但他的陽壽已盡,大限已到,在這里的佛缽寺病逝了。
沒奈何,法顯料理了慧應(yīng)的后事,獨自返回那竭國,與道整等人會合,
找到道整后才得知,慧達已經(jīng)一個人去了弗樓沙國,而慧景的病也已經(jīng)好了。
于是,法顯與慧景、道整三人重整旗鼓,一起南度小雪山(即阿富汗的蘇納曼山)。
小雪山長年積雪,奇寒無比。
三人爬到山的北陰,大病新愈的慧景體質(zhì)虛弱,經(jīng)受不起寒流的襲擊,被活生生地凍死了。
法顯撫尸痛哭,說:“大愿未了,你卻中途而逝,奈何奈何!”
這么著,取經(jīng)隊伍由出發(fā)時的十一人變成了兩人。
這兩人互相扶持、相依為命,連爬帶滾地翻過了小雪山,到達羅夷國。
在達羅夷國,兩人互擊掌心,說好了一生一世再也不分離。
然后,一起沐風櫛雨,走過跋那國、新頭河、達毗荼國、摩頭羅國、蒲那河,進入了中天竺境。
他們盡情地周游中天竺,從春到夏,從秋到冬,許多佛教故跡都出現(xiàn)了他們成雙成對的身影。
晉元興三年( 404年),這對身影游到了拘薩羅國舍衛(wèi)城的祗洹精舍。
傳說,這是釋迦牟尼傳法時間最長的寶地,因此,也被奉為佛教的發(fā)祥地。
法顯與道整就像初入大觀園的劉姥姥,驚奇地打量這里的一切。
而讓他們?nèi)f萬沒有想到的是,這里的僧人聽說他們是來自萬里之外的東土,不由得嘴唇哆嗦,頂禮膜拜,視為圣僧下凡。
法顯兩人還到釋迦牟尼的出生地迦維羅衛(wèi)城美美地游覽了一番,可惜當時沒有手機,不能拍照片,也不能發(fā)朋友圈。
法顯能做的,就是把此行的見聞如實記錄在自己的大作《佛國記》中,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讀到。
晉義熙元年(405年),兩人到達了佛教最為興盛的達摩竭提國巴連弗邑。
法顯認為,此地僧人的梵語最為純正,建議住下來,用心向他們學習梵書梵語,抄寫經(jīng)律。
道整舉雙手同意。
他們在這里一住就是三年。
法顯收集到了《摩訶僧祗律》、《薩婆多部鈔律》、《雜阿毗曇心》、《方等般泥洹經(jīng)》、《綖經(jīng)》、《摩訶僧祗阿毗曇》等佛教經(jīng)典。
道整雖然什么也沒收集到,但他已深深地愛上了這里,決定以這里為自己的最后歸宿,正式向法顯宣布分手。
法顯的愿望是要將西天戒律帶回祖國,兩人道不同不相為謀,說好的天荒地老成為了昨日云煙,法顯揮手道別,瀟灑轉(zhuǎn)身,像《大話西游》里的至尊寶一樣,一個人邁開大步繼續(xù)前行。
法顯孤伶伶的一個人東游西蕩,就像一個孤魂野鬼,他游遍了南天竺和東天竺,又在恒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國(印度泰姆魯克)寫經(jīng)畫佛像,逗留了兩年。
東晉義熙五年(409年)年底,法顯戀戀不舍地離開多摩梨,搭乘商舶,渡過孟加拉灣,到達了獅子國(今斯里蘭卡)。
在獅子國住在王城的無畏山精舍,法顯大有斬獲——他求得了《彌沙塞律》、《長阿含》、《雜阿含》以及《雜藏》等四部經(jīng)典。
細細看起來,法顯已經(jīng)在異城飄蕩了十二年了。
但是,還不能就此而回,因為,還有北天竺在等著自己去游蕩呢。
法顯游北天竺所到的第一個國家是陀歷,相當于今克什米爾西北部的達麗爾;接著到了烏萇國,其故址在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脫河流域;再到宿呵多國,相當于今斯瓦脫河兩岸地區(qū)。
宿呵多國內(nèi)有一個地方,傳說是如來佛割肉貿(mào)鴿處,信徒起有高塔紀念,他們說,您愛信不信。
法顯當然信,他在那兒盤桓了好些天。
游呀游,法顯就像一條在水里游來游去的魚,游過了犍陀衛(wèi)國(故地在今斯瓦脫河注入喀布爾河附近地帶)、再游過了竺剎尸羅國(今巴基斯坦北部拉瓦爾品第西北的沙漢臺里地區(qū))……總算是結(jié)束了印度之行。
東晉義熙七年( 411年)八月,法顯搭乘上商人的大舶,循海東歸,在大海中飽經(jīng)風暴,九死一生,終于在東晉義熙八年( 412年)七月十四日踏上了青州長廣郡(山東即墨)的土地。
青州長廣郡太守李嶷聽說法顯從海外取經(jīng)歸來,立即親自趕到海邊迎接。
法顯六十五歲出游,前后共走了三十余國,歷經(jīng)十三年,回到祖國時已經(jīng)七十八歲了。
在山東半島登陸后,法顯旋即經(jīng)彭城、京口(江蘇鎮(zhèn)江),抵達建康(今南京)。
不用說,法顯的最大功績就是取經(jīng)和翻譯。他攜歸和翻譯佛經(jīng)有多種,這里就不一一贅述。
而實際上,他所寫的《佛國記》對于世界的影響卻遠遠超過了他的翻譯對于中國的影響,現(xiàn)在世界上有多種外文譯本。
最搞笑的是,印度古代缺少真正的史籍,印度人要研究古代歷史,必須乞求中國古代典籍,其中比如法顯的《佛國記》、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和義凈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內(nèi)法傳》等等。但《佛國記》的分量最重。
印度的史學家坦承:“如果沒有法顯、玄奘和馬歡的著作,重建印度歷史是不可能的?!?/p>
法顯回國后,在先在建康道場寺住了五年,后又轉(zhuǎn)到荊州(湖北江陵)辛寺,元熙二年( 420年)圓寂于此,時年八十六歲,善哉,善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