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仔細體會《說文》的說解方式
《說文》說解文字的一般格式是:首先解釋字義,其次分析字形結構,然后根據(jù)情況補充其他方面的內(nèi)容,如引經(jīng)作為書證,用“讀若”標音,等等。對于部首,都要標明“凡某之屬皆從某”這樣一句話,而對于部首所轄的字都要標明“從某”來呼應?!皬摹北硎驹谛误w上和意義上的從屬關系。因為《說文》只解釋字的本義,所以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只列舉一個義項,如果有必要說明另外的意義,則用“一曰”表示。大致說來,說解的次序是先解釋字義,再分析字形,然后用說明形聲字聲旁及譬況讀音的方法說明字音。
《說文》的釋義方式,或者用詞釋詞,或者用短語釋詞。用詞釋詞,在訓詁學上稱作單字相訓,又稱直訓。以上直訓可分四種類型。第一種是甲詞釋為乙詞,而乙詞不采用直訓方式進行解釋。第二種類型是甲詞釋為乙詞,而乙詞又釋為甲詞,這在訓詁學上稱作互訓。第三種類型是甲詞、乙詞、丙詞同釋為丁詞,這在訓詁學上釋作同訓。第四種類型是甲詞釋為乙詞、乙詞釋為丁詞,丁詞又釋為甲詞,這在訓詁學上稱作遞訓。
以詞釋詞的優(yōu)點在于簡潔明了,尤其是在溝通古今語言、對譯通語方言方面更是其他釋義方式所不能企及的?!墩f文》的用意在于把方言譯成通語。直訓的釋義方式重在以易釋難、以今釋古、以通釋別,系聯(lián)了相互訓釋的各詞之間的同義關系,展示了被釋詞所屬的義類。直訓的缺點是,對詞義缺乏細致的分析,未能揭示出詞的內(nèi)涵和外延,對同義詞只求其同,不求其異,不能使人了解到同義詞之間的區(qū)別。
用短語釋詞,或用一句話、幾句話來闡明詞義的界限,對詞所表示的概念的內(nèi)涵作出闡述或定義,古人把這種訓釋詞義的方式叫下義界。《說文》給詞下義界,簡明扼要,準確生動,具備了現(xiàn)代字典的特點。
《說文》對于數(shù)目、度量衡、親屬稱謂的解釋和今天的解釋毫無二致,這是因為古今的認識一致。對于其他事物,例如對于動物、植物、昆蟲等等,許慎盡管缺乏現(xiàn)代的學科知識,但是也能夠從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指出被釋詞的屬別。比如“蚤”是一種昆蟲,“雀”是一種鳥,許慎根據(jù)它們的生活習性分別釋為“蹌人跳蟲”和“依人小鳥”。在《說文》中經(jīng)常采用這種類別式的下定義的方式,也就是說,在大類名的前面加上適當?shù)南拗苹蛐揎棾煞帧_@種界說,一方面能夠表現(xiàn)詞的特點,另一方面還能夠把這個詞和鄰近詞區(qū)別開來。類別式的義界在《說文》中占很大比例。有些形容詞沒有適當?shù)耐x詞不好互訓,但是有相應的反義詞,所以往往用否定語作注解。如“假”為“非真也”,“旱”釋為“不雨也”。這樣做既省事又明白?!墩f文》有時對詞進行描寫、比況式的說解。在《說文》中,對于實物、對于行為或狀態(tài),都可以描寫或比況,至于對于歷史和地理的敘述,也是一種描寫,如釋“館”時敘述《周禮》,釋“河”時敘述黃河的發(fā)源和流向。
王力先生把《說文》用下義界說解字義的方概括為五種,即:天然定義、屬中求別、由反知正、描寫、譬況。(《理想的字典》,載《龍蟲并雕齋文集》第一冊第350頁,中華書局1980年版)
從釋詞方式著眼,有直訓和義界之分;從釋詞目的著眼,有義訓和聲訓之分。如果釋詞的目的在于說明詞的含義,這是義訓。如果釋詞的目的在于說明詞義的來源,即選用與被訓釋詞音近義通的同源字來作訓釋詞或主訓詞,這就是聲訓。義訓可以選擇直訓和義界方式,如上文所述,聲訓也可以選擇直訓和義界方式。
以上情況是用訓釋詞說明被釋詞的語源,前人稱之為推因。還有一種情況,是用短語或一兩句話來說解被釋詞,并在說解中指明被釋詞匯的語源。如“韓”釋為“井垣也”,這是解釋詞義,而說解中的“垣”字與被釋詞“韓”在古音中既雙聲又疊韻(同屬迎母元部),意義也相通,所以實際上許慎是以“垣”釋“韓”的語源。我們把下義界時對被釋詞進行聲訓的訓釋字稱作主訓詞。讀《說文》的說解要特別留心找出主訓詞。有主訓詞而輕易放過,只能算讀懂了說解的皮毛;找出了主訓詞,才算懂得了說解的精髓。主訓詞都有實義,大都處于說解中的關鍵位置,只要從音義兩方面去和被釋詞比較,并不難找到。拿上述例子來說,“斐”釋為“分別文”,“文”是主訓詞。“娶”釋為“取婦也”,“取”是主訓詞?!俺薄贬尀椤八谟诤!?,“朝”是主訓詞?!版尽贬尀椤芭罢咭病?,“卑”是主訓詞。這些主訓詞自然貼切地指明了被釋詞的語源。
有時《說文》的一條說解同時使用直訓和義界兩種形式,而目的都在于說明語源。如“媒”,釋為“謀也”,又進而說明“謀合二姓也”;“山”釋為“宣也”,又進而說明“宣氣散生萬物”。有時《說文》首先說明詞義,然后論述其得名的由來。
在現(xiàn)代一般的語詞詞典中不進行語源的解釋,這個任務由專門的語源學詞典承擔,而傳統(tǒng)的訓詁則既包括義訓又包括聲訓。盡管聲訓還不能算作嚴格意義上的語源學的探討,但是它所反映的古人對詞義的語源學的解釋有一些是可取的,我們在讀《說文》的時候應該潛心體會,適當取舍。
《說文》分析字形結構有一套程式化的用語,簡而言之,對于象形字多使用“象形”、“象某形”、“象某某之形”、“從某,象某某”、“從某,象某某之形”這些用語。
《說文》中除了指明“上”、“下”二字為指事以外,對其他指事字的說解用語與對象形字的說解用語大大致相同,多使用“象形”、“象某某”、“象某某之形”、“從某,象某某之形”等語。比較特殊的說解用語是“從某,某······”例如:“本,木下曰本。從木,一在其下?!保ā赌静俊罚澳?,木上曰末。從木,一在其上?!保ā赌静俊罚┱f解中的“一”是指事符號。
《說文》對于會意字最經(jīng)常使用的說解是“從某,從某”、“從某某”、“從······某”、“從某······某”;對于省形字使用“從某省,從某”、“從某,從某省”這些用語。《說文》中的異體會意字絕大多數(shù)是合二體會意,其中“從某某”及“從某······某”的形式可以連讀成文。
《說文》對于形聲字的說解,多使用“從某,某聲”、“從某從某,某亦聲”、“從某某,某亦聲”、“從某省,某聲”、“從某,某省聲”等用語。形聲字多為一形一聲,“從某,某聲”是形聲字最通常的形式?!耙嗦暋弊质锹暸杂酗@示語源功能的形聲字,古人稱為會意兼形聲或形聲兼會意?!皬哪呈。陈暋?,說解的是形旁有所省略的形聲字。“從某,某省聲”,說解的是聲旁有所省略的形聲字。
六書反映在字的構形上只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前四書。轉(zhuǎn)注是給同義詞造字的一種方法,除了在《說文敘》中許慎舉出“考”、“老”為轉(zhuǎn)注字外,在正文中從未提及,我們初學《說文》可以不必深究。至于假借,因為是以不造字的方式來滿足記錄語言的需要,所以許慎不可能指明哪一個字是假借,但是許慎指出了一些字的假借用法。許慎用“故為”、“故以為”、“故借以為”、“故因以為”等用語說明假借義與本義存在著引申關系。在《說文·敘》中,許慎說:“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讬事,令長是也?!币彩前巡唤o引申義造字仍用原字作為假借。后人講假借比許慎又前進了一步,不僅講引申本義的假借,而且講純粹借音的假借,而純粹借音的假借最能體現(xiàn)假借的本質(zhì)。
《說文》解釋字音采用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對于形聲字都注明“某聲”、“某亦聲”、“某省聲”,從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形聲系統(tǒng)。把若干層次的主諧字和被諧字都系聯(lián)起來,這就是漢字的形聲系統(tǒng)。清代有很多人作過這種工作,其中嚴可均的《說文聲類》最完整、系統(tǒng)。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打破了《說文》原有的分部,按照形聲系統(tǒng)重新進行了編排。更值得提出的是段玉裁作《六書音韻表》,經(jīng)過對《說文》形聲系統(tǒng)的研究,提出了“同聲必同部”的理論。比如上述從“工”得聲的字,以及從以“工”為聲旁的形聲字得聲的字,都屬于一個古韻部——東部(ong)。這個發(fā)現(xiàn)非常重要。從此研究古音不僅可以依靠《詩經(jīng)》、《楚辭》等韻文,而且可以借助于《說文》的形聲系統(tǒng)。
《說文》解釋字音的第二種方式是用讀若比擬漢代的音讀。許慎在世時還沒有發(fā)明反切,當時注音使用譬況法,有的用一字擬音,有的用俗語注音,有的用方言注音,有的用成詞、成語注音,還有的以義明音。在用譬況法擬音時大多用“讀若某”,有時也采用“讀與某同”的說法。
許慎著《說文》,多處引用孔子曰、韓非子曰、賈侍中(賈逵)說、劉向說、杜林說、揚雄說、司馬相如說、譚長說、官溥說、王育說······來說解字形、字義、字音,做到‘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證“(《說文·敘》),對于有些文字形音、義不清楚的地方,則標明一個“闕”字。
最后我們講一講《說文》注釋的三種特殊格式。一是合釋聯(lián)綿詞。對于聯(lián)綿詞,《說文》將構成聯(lián)綿詞的那兩個字放在一起解釋。這說明許慎已經(jīng)初步有了詞的觀念。二是“連篆為釋”。《說文》的正篆是被注釋的對象,但是有時候正篆一身二用,既作為被注釋字,又作為注釋字,要跟注文中的字連讀。例如:“離,黃倉庚也”,“參,商星也”,要讀為“離黃,倉庚也”,“參商,星也”。本來,《說文》收字每個正篆后附列一個隸書,后來把隸書刪去了,又誤把與正篆相同的第一個說解字也刪去了,所以才造成這種費解的體例。三是“復句為釋”?!墩f文》的釋文一般是一個詞、一個短語或一句話,但是也有兩個詞、兩個短語的時候,我們把這種體例稱為“復句為釋”。《說文》在流傳過程中,有的“復句為釋”中間的“也”字被刪掉了,使說解變得晦澀難懂,如果補上“也”字,恢復成“復句為釋”,釋文就顯豁了。例如:“尋,繹(也)理也?!保ā洞绮俊罚皹耍捐拢ㄒ玻┠┮??!保ā赌静俊罚┮陨纤v到的后兩個問題涉及到校勘。古書流傳過程中,不管是手抄還是刻版,都造成一些訛誤。如果我們能夠精心地體會《說文》的說解體例,自覺地訂正訛誤,不但可以大大提高我們的研讀水平,而且可以培養(yǎng)我們嚴謹?shù)闹螌W精神。
四、深刻理解《說文》的釋義原則
《說文》是一部古文字字典,它按照文字學的要求解釋本義,努力做到兩個統(tǒng)一,即:形和義的統(tǒng)一,文字和語言的統(tǒng)一。所謂形義統(tǒng)一,是說《說文》全面分析了小篆的構形體系,根據(jù)字形來解釋文字的本義。所謂文字和語言統(tǒng)一,是說《說文》的釋義是直接從文獻語言中概括出來的,是與文獻語言相符合的。
古人說:“許書之要,在明文字之本義而已。”(江沅《說文解字注后敘》)所謂本義,指的就是體現(xiàn)在文字字形上的字義,它一方面反映出表彰文字初期的造字意圖,另一方面又確實是在古代典籍中被使用過的詞義。
小篆的字形反映的是文字的造義,古籍中的用例反映的是詞的實義,在《說文》中二者大多是一致的,但是也有不一致的情況。
所以造成這種情況,是由于文字的造意和詞的實義存在著一定的矛盾。盡管造意是以實義為依據(jù)的,但是它有時僅僅是實義的具體化、形象化的說明,語言中被使用的實義要概括、抽象得多。因為《說文》要緊密結合字形說解字義,限于體例又只能用極簡單的話來訓釋,所以就難免遷就造意。我們在理解《說文》的這種訓釋時,只需要除去那些形象的具體因素而加以進一步的概括,就能把字的造意和詞的實義一致起來。
由于拘泥于字形,《說文》對造義也有解釋得不夠確切,甚至迂曲荒謬的時候。
總的來看,盡管《說文》對于字義的訓釋存在一些問題,但是絕大多數(shù)釋義是有文獻語言作為根據(jù)的,是可信的?!墩f文》雖然沒有自覺地在每個字下都引用書證,但是這并不是說對這些字的訓釋沒有文獻的根據(jù)。
由于《說文》的絕大多數(shù)訓釋是有文獻做根據(jù)的,所以對字義的解釋比對字形的解釋可靠性要大。往往有這種情況,《說文》把字形解釋錯了,但釋義并不錯。
我們說《說文》中的絕大多數(shù)訓釋有文獻根據(jù),并不是說就可以迷信《說文》。由于時代的局限,《說文》的語言資料只能取自周秦文獻,所收的文字不過是晚周、秦皇以至漢代的字體綜匯。至于甲骨文,因為出土很晚,許慎當然無從看見,就是金文也見的極少。這些都限制了他的眼界,在寫作《說文》時遺漏和謬誤之處自不能免。
我們要在讀《說文》時堅持形義統(tǒng)一的原則,首先要了解、掌握小篆的構形體系及六書理論,此外還要注意學習一些古文字的知識,吸收古文字的研究成果,來補充、糾正《說文》。
我們要在讀《說文》時堅持《說文》與文獻相結合的原則,掌握古人提倡的“以字考經(jīng),以經(jīng)考字”的訓詁方法(陳煥《說文解字注·跋》)。
我們要學會利用《說文》的材料去解決文獻閱讀中遇到的問題,更準確更深入地解釋詞義,這就是“以字考經(jīng)”。
五、逐步掌握《說文》的構形體系
漢字發(fā)展到小篆階段,其結構已經(jīng)完全符號化了,這突出地體現(xiàn)在合體字上。在甲骨文中,圖畫性很強的會意字(唐蘭稱其為象意,姜亮夫稱其為象事),到了小篆,或者將其拆散分別變成有音有義的構件然后重新組合,或者廢棄不用另造形聲字。這些字的構形特點是“據(jù)事繪形”,即根據(jù)詞義以比形會意的方式分別造出一個個字來。這些字圖畫性強,符號性差;整體性強,分析性差;在字的內(nèi)部,渾然一體,在字與字之間,缺乏整體的聯(lián)系。這種造字方式是初級的,也是低能的。到了小篆,不僅已經(jīng)完全拋棄了“據(jù)事繪形”的造字方式,而且對漢字體系中已經(jīng)存在的這種字進行了改造。從甲骨文到小篆,這種圖畫性的合體字通過加強符號性,加強分析性,改造為由文字構件合成的會意字。這是一種情況。另一種情況是對甲骨文的形體進行更徹底的改造,變會意字為形聲字?!皼i、何、隊、囿“等字就屬于這種情況。
漢字結構到小篆已經(jīng)形成了完整的定型化了的科學體系。這個體系經(jīng)過許慎的分析綜合,體現(xiàn)在《說文》的分部及說解之中。我們要了解小篆字系,首先應該從《說文》540個部首入手、去研究、把握小篆構形的普遍規(guī)律。這540個部首三分之二以上是獨體的文,也是小篆字系的文字構件,將近三分之一的部首是合體的字,可以進一步分解為若干個文字構件的?!墩f文》之所以把包括同體會意的不少合體字作為部首,是因為《說文》遵循文字學的原則,按字的意義來歸部。
因為《說文》要嚴格貫徹文字學的原則,所以盡管有些部所統(tǒng)轄的字極少,甚至有些部連一個統(tǒng)轄字也沒有,也要設立這些部首。《說文》全書共有36個部首沒有統(tǒng)轄字,但是仍然在這些部首字下注明“凡某之屬皆從某”?!墩f文》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維護小篆構形體系的完整。既然這些字有音有義,是最小的形體單位,并且絕大多數(shù)字曾經(jīng)作為文字構件進入合體字擔任形旁或聲旁,那么我們就應該承認它們的構字功能。有些沒有統(tǒng)轄字的部首字,即使只作過形聲字的聲旁,如“燕”字,也應該承認它具備潛在的作為漢字形旁的能力。有些人之所以產(chǎn)生沒有統(tǒng)轄字就不應該設立部首的想法,是因為拘守于檢字法的原則,不了解《說文》的構形體系的緣故。
《說文》分部從分不從合,只要形體有別,哪怕意義完全相同,也要分為不同的部首。
這個原則無疑是正確的。但是許慎由于拘于形體,也有分部不當?shù)臅r候。也有分得過于瑣碎,把小于文字構件的筆畫作為部首的情況。
《說文》分部根據(jù)的是意義,所以在部首字下標明“凡某之屬皆從某”,540部基本上堅持了這個原則,可是也有自亂其例的情況。
在《說文》的構形體系中,每個部首都有形、有音、有義,每個文字構件都有形、有音、有義,這標志著小篆字系已經(jīng)發(fā)展為一個嚴整的、定型了的科學體系。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篆字系中,有時小于文字構件的筆畫與文字構件形體相同。例如“一”這個形體,作為文字構件,是數(shù)字,表示最小的正整數(shù),讀yi1。同樣是“一”這個形體,如果并不表示最小的正整數(shù),那么它就是小于文字構件的筆畫。許慎對這兩種情況基本上區(qū)分開了。試看以下說解:對于獨體的象形字,許慎有時也從正字法的角度去解釋字形。這僅僅是就小篆的形體而言,只要我們認真對照一下小篆的字形就不難明白許慎的用意。有的搞文字學的人,竟據(jù)此痛斥許慎缺乏起碼的常識。這真有點讓人哭笑不得。我們并不是要迷信《說文》,只是說應該尊重前賢,尊重民族的文化遺產(chǎn),“使許氏說不可用亦必得其說然后駁正之”(戴震《答江慎修先生論小學書》)
近年來對《說文》構形體系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北京師范大學王寧教授主持完成了“《說文》小篆字系研究”,其中一個重要部分就是對于“形位”和“形位生成法”的研究。所謂形位,指的是“從漢字字符系統(tǒng)中離析出來并納過的具有能生成新字符和區(qū)別造意功能的最小的構形功能客體。”它是組構漢字的基礎構件。
經(jīng)過初步整理和歸納,他們得出了小篆字系的全部形位,共284個(其中成字形位284個,非字形位62個)
對《說文》小篆字系的研究對于我們學習《說文》的構形系統(tǒng)會有極大的幫助。
六、學會綜合運用《說文》的資料
《說文》是一部供人查檢的字典,同是也是一部供人通讀的有理論有體系的文字學著作。讀《說文》貴在融會貫通,能夠綜合運用書中有關形、音、義的各種資料。這主要包括:一是綜合利用《說文》正篆下的說解及旁見的說解,二是綜合利用《說文》的被訓釋字及訓釋字,三是充分利用《說文》的重文、引經(jīng)的異文以及讀者。要做到綜合運用,最基礎的工作是把散見的形、音、義的資料一一系聯(lián)起來,互相參見,其中有些資料要集中起來,抄在本篆的書頭上。
拿天干地支字來說,《說文》受漢代風尚的影響,在解釋這些字的??屏x時,不免陰陽怪氣。但是在分析合體字涉及到天干地支字的語詞義時,有些見解非常精辟。
旁見的說解很寶貴,有的能夠糾正本篆下說解的謬誤,如上例所述;有的能夠?qū)Ρ咀恼f解起補充說明的作用。
《說文》旁見的說解之所以重要:一是因為《說文》有的正篆下解釋有誤,而旁見的說解非常精辟;二是因為《說文》限于體例,在正篆下只能解釋字的本義,而旁見的說解可以解釋字的語源義、引申義、乃至假借義;三是因為造合體字時所用構件的取意不一定是字的本義,所以要另作說解。下面補充一例,說明如何利用《說文》旁見說解明假借。
《說文》在講到字的構意時,有時采取比附的方式,講“某與某同意”。段玉裁說:“凡言某與某同意者,皆謂字形之意有相似者?!保ā墩f文解字·注》“工”字下說解)我們在讀《說文》的時候,要把這些構意相同的一組組字分別系聯(lián)起來,做到互見,從比較中深入了解這些字的形義關系。
下面我們講一講如何綜合利用《說文》的被訓釋字及訓釋字。一般來說,讀《說文》是要通過訓釋字來了解被訓釋字,但是有時候訓釋字的詞義不好把握,被訓釋字的詞義卻很明確。這時,我們不妨倒過來,通過被訓釋字來了解訓釋字。
《說文》9353個正篆都是被訓釋字,其中很多字還做過訓釋字。我們?nèi)绻堰@些做訓釋字的資料都抄錄在正篆的書頭上,可以互相參照,有利于我們更準確更全面地了解正篆的意義。
研究《說文》的訓釋字很有意義,因為訓釋字和被訓釋釋字之間的音義關系很密切,這里所講的通過被訓釋字了解訓釋字以及綜合利用正篆作為被訓釋字和訓釋字的材料,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黃侃先生曾經(jīng)把《說文》的所有說解字一個一個地研究過,《黃侃論學雜著》中所收的《說文說解常用字》就是當時搜集的資料。我們應該借用前賢的方法,注重對《說文》訓釋字的研究。從辯證的觀點來看,同一個字可以處于被訓釋字的地位,也可以處于訓釋字的地位,并且在多數(shù)情況下是處于訓釋字的地位,那么要全面深刻地了解這個字的意義,當然應該把所有關于這個字的資料都集中運用起來。
《說文》有1163個重文,讀《說文》時千萬不能忽視這批資料?!墩f文》中有不少省聲、省形字令人懷疑,如果有不省的重文,那么對于字的省聲、省形就無可懷疑了。通過《說文》的重文,可以了解到文字向簡化、形聲化發(fā)展的趨勢。由此可知,《說文》中的重文具有歷史性,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通過重文的分化可以了解到文字的孳乳情況及字用的變化。重文中的古文、籀文對于我們識讀甲骨文金文,進而糾正正篆的訛誤的字形及說解極有幫助。
重文中還蘊藏著極為豐富的語音材料。清人錢大昕證明《古無輕唇音》、《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就大量徵引了形聲字的異文。形聲字由于聲旁不同而構成異體字,前人稱之為聲母互換,訓詁家通過聲母互換的事實來溝通音義聯(lián)系的線索,找出造字時的通借字。
《說文》引經(jīng)典1083條作為書證,對于這些材料也應該注意綜合運用。一方面要注意對《說文》所引經(jīng)文的異文進行比較,另一方面要注意對《說文》所引經(jīng)文與現(xiàn)今經(jīng)典文本的比較。由此看來,通過《說文》引經(jīng)的異文可以明通假,這對于渾入了解字義,正確地釋讀古籍大有幫助。
最后我們講一講如何利用《說文》的“讀若”?!墩f文》用“讀若”的辦法為800多個字注音,其中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讀若”專擬音讀,其他四分之三左右的“讀若”不僅注音,而且連帶解釋了古代典籍上的文字訓詁問題。我們在讀《說文》時應該從四個方面去注意領會“讀若”中蘊含著的文字訓詁材料。所以這一類“讀若”標明了通行的異體字?!墩f文》的這一類“讀若”標明了通行的后出字。標明了它們之間存在的同源通用的關系?!墩f文》用“讀若”的辦法標明了典籍中通行的通假字。這種情況在“讀若”中所占比重很大。如果我們能夠熟練地掌握這此通假用法,對于閱讀古籍會有很大的幫助。(參見陸宗達《〈說文〉“讀若”的訓詁意義》,載《訓詁學的研究與應用》,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
七、注意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
初讀《說文》,要借助一本好的注釋。大徐本和小徐本《說文》只有簡單的校語或案語,對于初學者理解原著裨益不大。清人的注釋當首推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當年黃侃先生指導他的弟子學習《說文》就是從點讀段注開始的。點讀完第一遍以后,還要換一套書點讀第二遍(據(jù)陸宗達先生面述)。陸宗達先生指導他的研究生學習《說文》,仍然遵循這個傳統(tǒng),一入學首先用兩個月時間點讀一遍段注,完成之后,再用一個月時間點讀第二遍,兩遍段注通讀之后,才開始進一步學習《說文》。《說文》博大精深,體例繁富,文字簡古。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是指點學習《說文》門徑的最好教材。
讀段注要注意幾個問題。要注意的第一個問題是,看段玉裁如何校訂《說文》傳本的訛誤。段氏非常擅長校書,他一方面以大小徐本《說文》作為底本,參閱眾多古籍,對《說文》進行嚴格的校勘;另一方面又根據(jù)《說文》通例,以本書證本書,決定今本的是非。盡管段玉裁的??币灿羞^于自信,近于武斷的地方,但是總的來說,訂正了《說文》傳本的許多訛誤,對于我們正確地理解原文有很大幫助。
讀段注要注意的第二個問題是,看段玉裁如何闡發(fā)《說文》的體例。古人著書不明言凡例,但是實際上有統(tǒng)一看體例。段氏對于許慎著書的種種條例,寫作的旨意,融會貫通,所以能夠在注釋中發(fā)凡起例,詳加闡述。諸如此類有關《說文》體例的說明在段注中總計有五六十處之多,對于我們讀遍《說文》有極大的啟發(fā)和指導作用。
讀段注要注意的第三個問題是,看段玉裁如何把《說文》的注釋和群書的訓詁貫串起來,互相闡發(fā)?!墩f文》的訓釋大都是根據(jù)經(jīng)籍訓詁而來的。書中原有例證1083條,段玉裁補充了大量的例證來推求《說文》的根據(jù)。段注引用的材料極廣,自先秦到唐宋,幾乎所有的重要的古書都涉獵到了。下面僅舉兩例:這種“以字考經(jīng),以經(jīng)考字”的訓詁方法,能夠使《說文》的注釋和群書的訓詁相得益彰,不僅有助于我們理解《說文》,而且有助于提高我們閱讀古漢語的水平。
讀段注要注意的第四個問題是,看段玉裁如何疏通字義。這主要包括以下10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指出本義,二是指出引申義,三是指出假借義,四是指出古今義的不同,五是辨析同義詞,六是指出俗語詞和方言詞,七是辨析名物詞,八是指出同源詞,九是辨析詞素義,十是指出用字的古今之變。
讀段注要注意的第五個問題是,看段玉裁如何注明每個字在上古的韻部。段氏精通古音,他吸收了顧炎武、江慎修等人研究古音學的成果,分古韻為17部,著《六書音韻表》。段玉裁說:“考周秦有韻之文,某聲必在某部,至嘖而不可亂,故視其偏旁以何字為聲,而知其音在某部,易簡而天下之理得也。許叔重作《說文解字》時未有反語,但云某聲某聲,即以為韻書可也。”(《六書音韻表》二)我們對于字的古韻分部,不必一個一個地死記,只需要根據(jù)段氏提出的“諧聲者必同部”的理論,記住聲符字的歸部就可以了。這個辦法可以說是執(zhí)簡馭繁。
段注也有一些缺點,例如:??边^于自信,有時在證據(jù)不足的情況下擅改《說文》;拘泥于本字,把《說文》的說解用字都改為本字;受材料局限,有時偏袒《說文》的錯誤。但是總的說來,暇不掩瑜,在《說文》的所有注釋當中,段注被推為眾家之冠。王念孫曾在《說文解字注·序》中推許段注,認為自許慎之后,“千七百年無些作矣”。晚近《說文》名家章太炎、黃侃也非常推崇段注。陸宗達先生尊師從教,一生中通讀段注達9次之多(據(jù)陸先生面述)。
學習《說文》除了要借助于段注外,還要注意吸收其他諸家的研究成果。與《說文解字·注》同列為《說文》四大家的,有桂馥的《說文解字義證》、王筠的《說文句讀》、《說文釋例》、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桂馥的《說文解字義證》的最大優(yōu)點是材料豐富,經(jīng)史子集無所不包,我們可以從中翻檢古書中的例證。王筠的《說文句讀》是作為初學者的普及讀物來寫作的,書中刪繁舉要的采用了段玉裁和桂馥兩家的注釋,又加上自己的心得。王筠研究《說文》的主要成果反映在《說文釋例》中。這部書對于了解《說文》體例、研究詞義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嚴格地說,并不是注釋《說文》的著作,其寫作的旨意在于闡述作者關于文字、音韻、訓詁的觀點。所謂“說文”,是疏證丁義,從字形來說,是講象形、指明事、會意、形聲。所謂“通訓”,講的是轉(zhuǎn)注、假借。朱駿聲把引申作為轉(zhuǎn)注,把定義改為“轉(zhuǎn)注者,體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長是也”。把通假作為假借,把定義改為“假借者,本無其意,依聲托字,朋來是也”。所謂“定聲”,指明的是把文字按古韻分類,打亂540部,綜合形聲體系,共得1137個聲符,歸納成為古韻18部。18部的名稱取自《周易》的卦名。這部書打破了《說文》專講本義模式,不僅解說文字的形體,而且通釋字詞的義訓,闡述詞義的系統(tǒng),確定每個字在古音系統(tǒng)中的聲韻地位,是一部獨具特色的好書。其他有關《說文》的著作還有很多。例如:專門分析《說文》形聲字聲旁系統(tǒng)的著作,有姚文田的《說文聲系》;專門研究《說文》收字的著作,有鄭珍的《說文佚字》;專門研究《說文》各種版本差異的著作,有沈濤的《說文古本考》,等等。集《說文》注釋及研究成果之大成的,是近人丁福保于本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編纂的《說文解字詁林》及《詁林補遺》?!墩f文》的最新注本,是張舜徽先生于1981年出版的《說文解字約注》。這部書綜合了前人的研究成果,運用了不少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資料,對《說文》學有新的開拓。
最后我們講一講學習《說文》應該怎樣吸收古文字學的成果。《說文》學與古文字學的關系非常密切,二者互相補充,相得益彰。古文字學需要借助《說文》來考釋出土古文字。學習研究《說文》的人需要借助古文字學的研究成果來印正和糾正《說文》。陸宗達先生在指導他的研究生學習《說文》的時候非常重視引導學生自學古文字。他讓學生多準備幾部大徐本《說文》,其中有一部專門用來比較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字形。研究生們根據(jù)《古文字類編》(高明編,中華書局1980年出版)、《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徐中舒主編,四川辭書出版社1981年出版),及《甲骨文編》、《金文編》等古文字工具書,把已有定論的甲骨文、金文摹寫在相應的小篆的書頭或行間。如果對甲骨文金文的構形有疑問,再去查閱《甲骨文字集釋》(李孝定編述))和《金文詁林補》(周法高主編)。這樣做,既借助《說文》學習了甲骨文金文,又借助甲骨文金文促進了對《說文》的深入了解,可以說,是一箭雙雕。下面我們著重舉例說明學習古文字學對于學習《說文》的幫助。
由于字形訛變或思想認識的局限,《說文》對相當一部分字的字形分析有錯誤,比如說省聲字,段玉裁曾經(jīng)指出:“許書言省聲多有可疑者,取一偏旁,不載全字,指為某字之省。”(《說文解字注》“哭”字下說解)
利用甲骨文金文糾正《說文》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還可以印證《說文》,加深我們對小篆字系的了解。
用出土的古文字材料糾正、印正《說文》的字形只是利用古文字材料的一個方面。另外還可以用卜辭、銘文以及其他出土的古文字材料為《說文》補充例證。
近幾十年來,古文字學有了長足的進步,地下出土文物屢屢發(fā)現(xiàn),往往為古文字學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新的考釋對象,這一切對于《說文》學的發(fā)展都具有直接的或間接的推動作用。所以我們學習《說文》時,要把眼光放得更開闊些,既不鄙薄《說文》,又不固守《說文》,要勇于并善于吸取古文字學的成果,來豐富和發(fā)展《說文》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