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種風情話離別
——《雨霖鈴》的另一種解讀
張玉惠
從白居易的《長恨歌》到白樸的《梧桐雨》,再到洪昇的《長生殿》,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悲歡,始終是后代詩人樂于吟詠的題材。可是情人間纏綿悱惻的情感和千回百轉(zhuǎn)的思念豈是外人說得清、說得盡的。相傳《雨霖鈴》這一詞牌就是唐明皇夜聞雨淋鈴思念楊貴妃而創(chuàng)制的。《碧雞漫志》卷五引《明皇雜錄》及《楊妃外傳》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彌旬,棧道中聞鈴聲。帝方悼念貴妃,采其聲為《雨霖鈴曲》以寄恨。時梨園弟子惟張野狐一人,善篳篥,因吹之,遂傳于世。” 《漫志》又稱:“今雙調(diào)《雨淋鈴慢》,頗極哀怨,真本曲遺聲。”風中的鈴聲本已撩人遐思,風雨交加時的鈴聲,聽在奔亡道上離亂人的耳中,真是情何以堪。唐明皇對楊貴妃的無盡思念也就在這鈴聲中綿延千古。這支唐曲浸潤著哀婉凄惻的情韻,訴說著綿亙不絕的情思。自唐以降,又是誰延續(xù)了這支唐曲的生命,寫盡哀怨凄惻的離情呢?正是“白衣卿相”、“詞中王者”——宋代詞人柳永。
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 說:“所有優(yōu)秀的詩歌,都是強有力的情感的自發(fā)流露?!鼻楦惺窃姷奶煨灾幸粋€主要的活動因素,沒有情感,就沒有詩人,也沒有詩。文學創(chuàng)作無疑應(yīng)該情必己出,表現(xiàn)個人獨特的感受和感情,只有如此方才真實可信、新鮮可感。天涯羈旅的孤寂,天各一方的思念,懷才不遇的悲憤,對游宦生活的厭倦,這些真切的情感充溢于柳永詞中,所以清人陳廷焯說“耆卿情勝于詞”①。但是,光有真情是不夠的?!叭舴虮瘹g離合、羈旅行役之感,常人皆寫之,故其入于人者至深,而行于世也尤遠。”②要想深入人心,流傳久遠,讓讀者讀得完、品不盡,需要詞人將個人的感受提升熔鑄為一種普遍性的情境,使這種獨特的自我之情具有廣闊的普遍意義。
李漁在《窺詞管見》中說:“作詞之料,不過情景二字,非對眼前寫景,即據(jù)心上說情,說得情出,寫得景明,便是好詞?!薄队炅剽彙分泄J的名句 “楊柳岸曉風殘月”就是情景交融最好的例證,紅牙鐵板之喻就是以“楊柳岸曉風殘月”七字作為柳永詞的代表,甚至在柳永生活的年代就有“曉風殘月柳三變”的稱謂。依依楊柳夾岸而生,在習習曉風中拂動;天涯孤客萍蹤不定,在熹微殘月下佇立。人與自然形成固定的情感交流。詩人郁結(jié)心底的情結(jié),與自然之景相遇而得以抒遣,自然成了特定情境下的媒觸。柳永在舒緩而又哀惻的言辭中,傳遞出一種抑郁傷感的情調(diào)。
這句的妙處,前人已說了很多,我在這里不想贅述,倒是下闋開始一句“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似乎沒有得到人們足夠的重視。我卻覺得這句是點睛之筆,是深層理解全詞意蘊的關(guān)鍵所在。
我們先來談?wù)劇皞x別”中的“離別”二字。江淹《別賦》 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可以說,古往今來,最動人的文字是有關(guān)離別的文字,最難抒寫的文字也是有關(guān)離別的文字。而天涯飄零的柳永,是最能體會離別的況味的。暮色中的長亭、待發(fā)的蘭舟、依依的楊柳、熹微的殘月……作者將一系列寄寓離別內(nèi)涵的意象疊加,在層層鋪敘中務(wù)求將離情渲染到極致。作者“層層敘述,將一個一個所表現(xiàn)分立的意象,運用蒙太奇‘慢動作攝影’的手法,將所有的意象串連,而勾勒出一個情境,所以我們看柳永的詞,會覺得在層層意象中,把整個情境完整的表現(xiàn)出來。”③“傷”字也是如此,明白了長亭、楊柳、蘭舟對表現(xiàn)離別的重要作用,就不難明白凄切的蟬鳴、驟至的秋雨、浩渺的煙波、消愁的美酒、清冷的曉風等意象對渲染傷感纏綿的情懷的重要性。對這些意象的分析,鑒賞《雨霖鈴》的文章都有提及,在此就不重復了。
前人一般都以上下兩闋為界,認為本詞上闋實寫別時的境況與愁緒,下闋虛寫別后的處境與惆悵。其實從下文作者寫到的“蘭舟”、“楊柳岸”來看,“長亭”在這里并不是一個專有地名,而是作為送別的所在出現(xiàn)的。因而它并不是作者看到的實景,而是作者想象的能表現(xiàn)離別的虛景。而楊柳這一古代送別詩中描寫得最多,也是最優(yōu)美動人、情意纏綿的意象雖然出現(xiàn)在下闋作者懸想的部分中,但從宋人對汴河的描寫中不難發(fā)現(xiàn),宋代汴河兩岸種植了許多楊柳。因此在汴河邊送別的人們自然能見到楊柳,那么虛寫的楊柳也就不虛了。實寫與虛寫的界限已經(jīng)模糊了,是實寫還是虛寫也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通過這些意象釀造出一種足以觸動離情別緒的氣氛,給人一種無可奈何的感受,以增強抒寫情事的真實性和感染力。詩人在一開始造境時就以心靈來統(tǒng)攝可觀外象,把不同的物象和諧統(tǒng)一在一起。于是,作者和讀者的界限開始消失,自然的美向詩意美推進。
除了這些景物描寫以外,詞中還用一個富有戲劇性的畫面來表現(xiàn)離別的傷感。“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傳奇戲曲中有“流淚眼看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的唱詞,蘇軾筆下也有“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句子。情到深處,縱有千言萬語也道不盡彼此的難舍與思念,更何況語言所傳達的是人的心意,如果兩人已心意相通,那么語言還有什么用呢?紛飛的淚滴中已藏有無盡的情懷,凝結(jié)了無限的話語,甚至凝滯了周圍的空氣。真是“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作者用獨到的觀察力,捕捉最生動的外在表現(xiàn),淡淡一筆,形至而神傳。
現(xiàn)在我們再來看“多情”二字就會體會出無窮深味了。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西晉有位名士王戎,留下了一段著名的話:“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 ④蘇軾也寫到“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詩人是世間最多愁善感的人。他們明于情,深于情,因而對情也就有刻骨銘心的體悟。離別的惆悵,一般人尚且不免感傷、惆悵,對詩人而言自然更是難以忍受。
與這位伊人的離別使作者如此神傷,這使我們不禁想知道與詞人依依惜別的是什么人?她在詞人心中的地位如何?全詞最后兩句為我們回答了這一問題。“此去經(jīng)年,應(yīng)是良辰好景虛設(shè)。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面對良辰好景,一般人尚且會心有所動,情感豐富、細膩的詩人心中自然會產(chǎn)生“千種風情”。這“千種風情”需要人來理解,需要一個同樣有“千種風情”的人來理解。如果無人理解,那么,縱有萬種風情,也只能凝滯于心,那與不解風情又有什么不同呢?離開了眼前的伊人,作者面臨的就是這種空有“千種風情”卻無人可以訴說的境況。同是淪落人,君心似我心。從伊人那里柳永可以尋得理解與慰藉,伊人是可以撫慰、安頓他那顆因漂泊天涯而焦慮的心靈的。此刻,我們也就不難明白伊人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了。
生離死別本已令人黯然神傷,而“自古”二字更是將這一般的感受賦予了更為永恒、普遍的意義。傷離惜別,并非自我始,自古皆然。這篇《雨霖鈴》也就這樣跨越了時空 ,感動了無數(shù)有類似處境的人,無論什么人,都能從中聽到自己心靈的回聲。
最后我們來看“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一句。 “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雹?/span>鐘嶸也曾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雹?/span>分離中的男女本來就是敏感的,季節(jié)的變換,景物的變化,都會讓他們頓起思念之情,牽掛起他們遠方的愛人,這種離愁同凄涼的秋景一旦結(jié)合就加倍讓人感到落寞。作者善于捕捉物候變化,不僅烘托渲染了主人公的內(nèi)心世界,而且景物本身也凝結(jié)了濃重的蕭瑟和無限的凄涼。冷落的秋景,因離別之情,相思之恨,更顯冷落凄切;離別之情,又被這萬木凋零的深秋景象渲染得更加悲傷。情因景而愈冷,景因情而愈傷。
陸機的《文賦》中說:“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⑦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就是這樣的居要的片言,詞通常是分為上、下闋的,可是本詞圍繞“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而構(gòu)思,打破了上、下闋的分界,使之渾然一體,曲折回環(huán)又極有層次地表露自己的羈旅愁苦和與情人間的依依別情。“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里。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又情中景,景中情?!保ㄍ醴蛑断μ糜廊站w論·內(nèi)編》)在《雨霖鈴》中作者真正使詩歌“情景相生而契合無間”⑧,形成物我之完美一體。
柳永通過層層鋪敘,融情于景,一方面表達了難以割舍的離愁,同時也抒發(fā)了生平遭遇不平的感慨。詞作通篇時空流轉(zhuǎn),虛實疊印,襯托、點染手法的運用非常自如,意境渾然天成,形容盡致,不愧是頂峰之作。柳永以高超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使一曲《雨霖鈴》成為千古絕調(diào),使它雖歷經(jīng)千年,卻依然回蕩在文人墨客的耳中、癡情男女的心中。而且,一定會繼續(xù)穿越時空,撥動更多人的感情的琴弦。
參考書目:
①陳廷焯:《詞壇叢話》,唐圭璋編:《詞話叢編》,中華書局版,1986年版。
②王國維:《清真先生遺事》,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6年版。
③劉大杰:《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④劉義慶:《世說新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⑤劉勰:《文心雕龍》,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1958年版
⑥鐘嶸:《詩品序》,,中華書局1981年版。
⑦ 陸機:《陸機集》,中華書局,1982年版
⑧朱光潛:《詩論》,生活﹒讀書﹒新知聯(lián)出社,1984年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