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不開心,都來OPEN開開腔吧
微信號 |OPENTOWN
顧名思義,古典跨界(Classical Crossover)的音樂風格的表現(xiàn)方式在于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的銜接與融合。從馬友友、莎拉·布萊曼到安德烈·波切利,許多功底深厚的古典音樂家選擇了跨界。
究竟是高冷古典樂山高路遠,商業(yè)成功亟需捷徑;還是打破門第之間才能探到音樂的自由與精髓?本期OPEN開腔|音藥不能停和你一起聽聽古典音樂專家怎么說。
>>>>
先說說各位老師眼中,什么叫跨界音樂
Trams 明聰:我的理解比較淺顯,就是不同風格的融合。如果從技術層面理解跨界,比如說在硬核搖滾歌曲里面用重失真彈奏一段爵士solo。(曾經(jīng)在Boston Berklee那邊的酒吧碰到過,爵士的學府也按奈不住年輕的搖滾心。)跨界的前提是人們一聽就能分辨出這個“融合”里原本分屬的兩個大相徑庭的風格或形式。所以作為藝術家的觀點大概就是音樂家所做的跨界其實就是自身積累自然流露而創(chuàng)作的內(nèi)在過程,并沒有太多外物驅(qū)使。
趙岳Panto:我的理解也就是融合。作曲技法配器和聲等方面各種借鑒吧,比較靠譜的融入到作品表達中。是否合適就比較主觀了。其實民美不也可以算跨界么。音樂流派很多時候就是人文地理的產(chǎn)物。
王斐南 FayKueen:我們在座的部分人在青少年時期可能聽著搖滾長大。后來進入正統(tǒng)音樂學院學習古典音樂知識,但因為自身的多元性不甘于只作純粹的“學院派”。所以就產(chǎn)生了做跨界的沖動,其實就是對自己,或是解藥。
說起跨界,很多只局限于音樂風格的跨界?,F(xiàn)在大家一提起跨界就想到民美、電子民樂之類的,但是跨界音樂不但是不同風格,廣義上還可以是音樂和其他領域的融合、跨界。
如果要做到最純粹的跨界,不是各種風格的寫作手法拿來揉到一起就算跨界了。而應該是長年累月吸收了很多東西,再把這些東西自然而然地表達到自己的作品里。以前我受邀做過一個音樂與微生物的跨界項目,聽起來很玄乎,對我來說就是一種挑戰(zhàn)。去美國的達特茅斯學院觀察生物實驗室、科學家們的生活和研究,然后把我所觀察經(jīng)歷的一切寫成一部作品。美國有一種搖滾叫數(shù)學搖滾,就是變換拍子跟現(xiàn)代音樂技法。與我們的華陰老腔有很多本質(zhì)上的相似之處。我經(jīng)常在想,如果把他們?nèi)诤掀饋碜隹缃鐣苡幸馑肌?/p>
其實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在國外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了,很多音樂家在做民樂與爵士或其他西洋樂的跨界。比如美國的吳蠻、郭雅志老師等等。
張帥:跨界音樂從廣義來說其實就代表了不同風格的融合。狹義來說其實就是指古典跨界,比如莎拉布萊特曼這種。實際現(xiàn)在很多聽眾提到跨界就會把跨界音樂理解為把古典音樂用流行的方式來呈現(xiàn)或者把流行音樂用古典的方式呈現(xiàn)。其實這是一種最基礎和表象的跨界音樂,我非常想澄清這個概念。像莎拉布萊特曼、安德烈波切利這類跨界,有著廣泛的受眾,在商業(yè)上非常成功。其實他們是把古典音樂用流行的方式來呈現(xiàn)。我感興趣的跨界不僅限于此,跨界在音樂中其實無處不在。
廣義上來說不同音樂風格的融合本身就是一種“跨界”,也是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手段。比如德彪西對東方音樂元素的使用,直接促成他脫穎而出。
張精冶:坦白說對我個人來講事實上并不存在所謂“跨界”,只要跟小提琴有關的所有事情我都是感興趣并積極參與的,當然,在技術準備和打基礎的漫長階段里需要非常系統(tǒng)的訓練和學習,但只要技術到達一定的水準,涉獵任何領域都是小提琴的職能之一,無所謂領域的,當然,這是我個人觀點。
我曾演奏過斐南和張帥的作品,對我來說我需要盡量準確的理解他們的意圖并加入我自己的感受進行演奏,事實上他們的現(xiàn)代音樂跟之前我所受到的所謂學院派小提琴教育也是不同的,但我需要盡最大努力幫他們實現(xiàn)音樂想法,在這一點上如果我堅持所謂界限,顯然是對音樂本身不利的。
王敖:音樂跨界有時候是文化融合,比如70 年代的融合音樂就融化了很多印度文化,John McLaughlin 特別突出,我去看他在紐約的音樂會,一半以上觀眾是印度人,他們集體鼓掌。
>>>> 像德彪西在他初次做出融合嘗試獲得成功之后,這個成功是否又會驅(qū)使他做更多的跨界創(chuàng)作行為?如果莎拉布萊曼發(fā)行了第一張crossover專輯,只賣了10張光盤。她是否會繼續(xù)做下去?
王斐南 FayKueen:德彪西這個例子舉得很好!這樣我想到,其實五聲音階也不再只屬于東方了。狹義上認為寫個五聲調(diào)子就是中國音樂,其實那早就屬于世界了。真正要用中國文化跨界的話,需要挖掘更深邃的東西,比如古典哲學。商業(yè)訴求其實就是對于關注度和影響力的訴求,這當然是藝術家希望得到的。但受眾群其實是可選擇的,如果去追求絕對的大眾,莎拉布萊曼也不能算大眾,她如果沒上奧運會的話,中國百姓可能也沒幾個知道她吧。
所以這里的問題就是到底什么才算大眾、小眾、商業(yè)以及非商業(yè)。這個尺度其實很大,也很難界定。我覺得任何所謂小眾音樂其實都可以挖掘和培養(yǎng)出一定量的觀眾和聽眾,而我們更希望去吸引真正值得培養(yǎng)的聽眾群,而不是去迎合所謂的普世審美方法。做藝術首先需要發(fā)自內(nèi)心、表達自己的心聲。否則做出來的東西不自然,雖然可能會紅極一時,但不能成為經(jīng)典。
其實小眾成為小眾,是因為喜歡這類音樂的人不會去推廣和宣傳的性格造成的。其實在大眾里也存在著很多小眾。只是沒有形成一個圈子、沒有被聯(lián)系起來。因為這些人都喜歡獨處。
張帥:每個藝術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音樂被更多人聽到,這也算是一種追求成功吧??缃缱鳛橐环N創(chuàng)新的手段,一方面有刻意的成分,另一方也是不由自主。如果一個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是為了追求商業(yè)上的成功,那么他可能會不斷的去尋求自己的定位,在可以接受的尺度下做出創(chuàng)新和妥協(xié)。但也有的藝術家只為自己創(chuàng)作,只為心中的藝術創(chuàng)作,不考慮受眾。
>>>>各位不要局限于音樂,來說說自己的跨界經(jīng)歷和體會吧。
Trams 明聰:哈哈,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是跨界。我本身不是專業(yè)的音樂人,但我也看到了音樂里面有太多的領域從來未得到款待。
王斐南 FayKueen :Trams也是個跨界的例子,愛因斯坦也是個跨界的例子:小提琴+科學家。Boulez也是個例子:數(shù)學家轉(zhuǎn)作曲家。其實生活中處處充滿跨界的例子。到了21世紀,也就是后現(xiàn)代時期,我們都不自覺地跨界了。這也是資源共享時代自然而然產(chǎn)生的。
張帥:今天的嘉賓都在不同程度的跨界中,詩人王敖除了忙著推廣他的詩歌公共教育,每天還在彈吉他寫歌。賠錢大師Panto美國金融專業(yè)畢業(yè)回國后非要搞一個音樂教育機構去推廣室內(nèi)樂合作。斐南開過一場跨界作品音樂會,當時非常轟動,8月16日還要在黃昏黎明俱樂部再來一場歌曲的。Trams 明聰去做“音樂人攻略”很感染我,跨界進入音樂行業(yè)做了一個面向制作人、作曲、編曲、演奏、錄音混音等專業(yè)人群的音樂人網(wǎng)站。
趙岳PanTo:比如Victor Borge這種音樂家,把古典音樂現(xiàn)場玩成段子的,也算跨界吧。
>>>>移植和跨界什么關系?
張帥:回到音樂來說,不談古典流行跨界,單純從音樂創(chuàng)作出發(fā),其實作曲家每時每刻都在跨界。演奏家中我們學院王弢老師做了自己的跨界專輯-《一天》,我宣傳一下,他的專輯不僅是移植,而是全新的創(chuàng)作。移植也算是一種跨界,但是最基礎的一種。
王斐南 FayKueen :移植和跨界這個概念也可以探討一下,很多人認為單純的移植就能稱為跨界了。創(chuàng)作者也有兩種性格,一種喜歡取材于經(jīng)典之作,移植或改編或引用;一種則忌諱這樣的做法。我屬于后者。但這兩種我認為沒有好壞之分。
張帥:音樂風格無好壞之分,只有難易程度之分。而且也不是技法難就是難,還有一種難是把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的難。
>>>>藝術家跨界是不是都奔著全新的創(chuàng)造去?那么如果達到某種境界,成為了一種全新的理念,classical crossover里聽不出古典,也聽不出流行,名字也改掉。那這個跨界算不算成功?
張帥:Trams 明聰總能問出最好的問題,正印證了這是個“提問比回答重要的時代”。我喜歡他說的這種“奔著全新的創(chuàng)造”的跨界,算不算成功要看如何定義成功了。這點我和王斐南比較一致,任何音樂都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人多人少取決于大眾的審美,大眾小眾就是這樣在人數(shù)上被區(qū)分開了。理論上講,音樂審美可以理解為人們對作品復雜程度的掌控能力。作品越復雜思想越深刻,那受眾就越小,所以要看作曲家的個人選擇了。而且無論是科班出身還是民間自由生長的創(chuàng)作,越是在音樂的海洋中攀爬和探索,你距離大眾的審美就越遠,這也是為什么有些作曲家需要copy自己的原因,因為他要停留,停留在一個適中的位置上。
所以我對所有堅持自己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作者都心存敬意。從創(chuàng)作開始那一刻開始,其實他就知道他的音樂風格受眾后多少,一個作曲家用一生堅持去創(chuàng)作小眾音樂,我覺得他是忠于自己的內(nèi)心的。
詩人王敖說他要通過“敖學院”墊高詩歌基礎,我也希望可以通過討論澄清概念,墊高音樂基礎。因為只有當我們的音樂課不僅僅停留在“小朋友你看這段音樂表達了什么情感?'這么表面和淺顯的教育的時候,人們真正能從音樂的本質(zhì)出發(fā)去理解構成音樂的各個元素的時候,人們才會真正的理解音樂和各種風格,尊重知識,對大眾和小眾下有一個很好的認知,可能那時候也就會理解Panto所說的“我不喜歡這種音樂”——”這句話是一個option,不是一個fact“。
古典音樂以及現(xiàn)代音樂的演奏家和作曲家作為一個整體,和外界的溝通和廣義流行音樂比起來是遠遠不夠的。其推廣手段也很初級,要讓更多人了解古典音樂,現(xiàn)代音樂,就要深入到聽眾中去,去和聽眾積極的對話,就像古典跨界音樂那樣,都是有益的嘗試!這也是我來開腔做這個討論的目的!
感謝各位老師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到OPEN開腔的音藥不能停欄目
為自己心中的藝術發(fā)聲
我們不僅需要更多像“音樂人攻略”這樣的網(wǎng)站去傳播更多專業(yè)的知識和認知
也需要每一個古典音樂人在任何時刻去澄清概念并積極地推廣古典音樂和現(xiàn)代音樂
作曲家更要以任何形式積極地去詮釋自己的作品
這個時代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時代
因為互聯(lián)網(wǎng)
每一個個體都可以是一個節(jié)點
可以發(fā)揮出巨大的力量!
就像叔本華曾說
“最好是繼承一筆遺產(chǎn),然后去做閃耀人類智慧光芒的事情?!?/strong>
本場主持人:
張帥(作曲家,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副教授 代表作《三首前奏曲》 個人公眾號:作曲張帥)
嘉賓
王斐南 FayKueen(旅美作曲家,跨界音樂人,舞臺表演者 個人公眾號:王斐南)
趙岳PanTo(音樂教育實驗人,獨立音樂人,自由撰稿人,賠錢大師)
Trams明聰(音樂人攻略CEO)
張精治(小提琴家、中央音樂學院教師)
王敖(美國威斯利安大學教授、詩人)
更多精彩內(nèi)容,請關注OPEN開腔客戶端~!
關注微信公眾號見下載二維碼即可!
生活已如此困難,何不痛快開腔?
開心不開心,都來OPEN開開腔吧
微信號 |OPENTOW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