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物理學界,許多物理學家們覺得物理理論大廈已經落成。他們認為,以后的一些理論可能只是對這座大廈修修補補、添磚加瓦,一切問題都可以通過牛頓力學等理論解決。可正當物理學家們打算舉杯歡慶時,兩朵烏云出現(xiàn)了。解決其中一朵烏云的便是今天文章的主角-狹義相對論。
這朵烏云是邁克爾遜-莫雷實驗的結果與以太學說的自相矛盾。以太是光的波動說基于機械觀的論點引入的假想光波介質,同時它也是一種絕對慣性系。然而邁克爾遜-莫雷實驗的結果表明,以太這樣的介質是不存在的,這樣的結果是令人意想不到的。
愛因斯坦摒棄了以太學說,他認為電磁場是獨立的物理存在,以太學說是多余的。1905年6月30日,愛因斯坦提出有關狹義相對論的第一篇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并投稿給德國的《物理學年鑒》。狹義相對論的建立,改變了人們關于時間、空間、質量和能量等的舊有觀念,從而開啟了物理學的一場全新而深刻的革命,并使整個自然科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許多人覺得狹義相對論晦澀難懂,其實不然,用通俗的語言,也可以讓大部分人明白狹義相對論講的是什么。
首先,咱們來聊聊“狹義”。所謂的“狹義”,是指狹義相對論只適用于慣性坐標系中。什么是慣性坐標系呢?咱們回顧下牛頓第一定律,即慣性定律:假設沒有任何外力施加或所施加的外力之和為零,則運動中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靜止物體總保持靜止狀態(tài)。也就是說,使牛頓第一定律成立的某個時空間,就是慣性坐標系。簡單的理解,就是“沒有加速度的系統(tǒng)”。舉個例子,地球是不是慣性坐標系呢?嚴格來說不是,由于地球受到太陽的引力而具有公轉的向心加速度,地球上所有的物體都具有一個源自太陽的向心加速度,而同時地球本身也吸引物體,有所謂的重力加速度,除此之外,地球還繞地軸自轉,使地球上的物體具有自轉的向心加速度,凡此種種都說明了地球不是一個嚴格定義下的慣性系統(tǒng)。但是如果只看地球的局部,忽略種種因素,那么這個局部也可以看作一個慣性坐標系。
而“狹義相對論”中的“相對”即時間的相對性,也就是沒有絕對的同時,只有相對的同時,時空之間有差別,處于不同狀態(tài)的觀測者將觀測出不同時的結果。舉個例子,假設兩個人相距非常遠,而兩個人都帶著一個手表,由于光的傳播需要時間,那么任何一方都會覺得對方手表發(fā)出的光,會比自己手上的表所發(fā)出的光要用更多時間才能進入你的眼睛,也就是任何一個人看到手表存在著時間差。所以,如果把兩個手表調成一樣的時間,兩人相距很遠的時候看到的卻是不一樣的時間;若兩人看到的是一樣的時間,則此時表上的時間就不一樣了。
有了以上的理解,咱們就可以講講狹義相對論的兩個基本原理了:
1. 光速不變原理:在所有慣性系中,光速都為常數(shù)c,與光源運動無關(顛覆了伽利略變換,這也是相對論效應產生的根源)。
2. 狹義相對性原理:在所有慣性系中,物理定律有相同的表達形式。
在人們的認知里,速度是可以疊加的,如甲乙兩人分別以速度v1、v2跑向對方,那么相對于甲來說,乙以v1 v2的速度向自己靠近(小學書本上的習題經常出現(xiàn)類似問題),這就是伽利略變換算出來的結果。然而如果把乙換成光呢?相對于甲,光是不是以速度v1 c向自己靠近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光速是常數(shù),這就是狹義相對論顛覆性之一,洛倫茲變換產生的原因。
我們給出洛倫茲變換,以便下面計算部分使用(不想看公式的童鞋可以跳過這段):
當兩個參考系s與s'在時刻t=0時重合,且s'相對s以速度v沿x軸正方向運動時,一個事件在s系的坐標(x,y,z,t)與在s'系的坐標(x',y',z',t')滿足以下關系:
接下來咱們可以從理解的角度(定性)和計算的角度分別了解狹義相對論的一些現(xiàn)象,看看它有何顛覆性。(不想看公式的童鞋可以跳過計算部分)
1. 時間膨脹效應(動鐘變緩)
當物體運動時,它的一切(物理、化學變化)從參照系的角度來看都會變慢,就是時間膨脹(簡稱時慢)。等速運動的物體帶在身上的時鐘,用靜系觀察者的時鐘去測量,不論運動方向,測量結果動鐘都隨著運動速度增加而變慢。
例子:假設小紅站在月臺上,小明(又見小明)站在一節(jié)快速行進的車廂中,車廂頂部有一面鏡子,有一束光從底部向頂部垂直發(fā)出,經頂部的鏡子反射,回到光源處。
理解的角度:在小明眼里,光線經過的距離是兩個車廂的高度,但是在小紅眼里,由于車在動,那么她看到的光路并不是垂直的,具體的如下圖:
左側是小明眼里的景象,右側是小紅眼里的景象。由于光速是常數(shù),那么對比下兩個過程,月臺上的小紅看到光發(fā)射、反射、回到光源處的所用時間比較長,這就是時間膨脹效應。
計算的角度:假設車廂高度為H,車速為v,那么車廂這個坐標系中,
由勾股定理可得地面上看到光線經過的距離為
聯(lián)立上面兩式,可得:
,由于v小于c,因此t大于t’。
2. 長度收縮效應(動尺變短)
相對于某物體運動的觀測者觀測,在運動的那個軸向的長度,會比相對于物體靜止的觀測者觀測到的同一長度要短。
例子:有一輛運動的火車,在月臺上測量這輛運動的火車的長度。
理解的角度:月臺上的工作人員要測量這輛運動的火車的長度,必須“同時”標定車頭和車尾的位置,可是,在這輛車上的人看來并非如此。他們看到的是車頭的位置先被標記了,然后才標記車尾的位置,所以在標記車尾之前,火車已經向前運動了一段距離,也就說,在車上的人看來,月臺上測量的火車的長度會比較小。
計算的角度:假設車上的人測得車廂長度為d0,月臺上的工作人員測得的車廂長度為d,那么經過計算可得兩者的關系為:
,由于v小于c,所以d小于d0。
類似的相對論效應還有很多,比如相對論質量,即同一個物理,運動時的質量比靜止時的質量大(
,m0為靜止時的質量,m為運動時的質量,v為物理的運動速度),之所以物體的運動速度不能超過光速,原因就在此(當v大于c時,分母開根號是個虛數(shù),沒有物理意義)。愛因斯坦在《論動體的電動力學》一文的最后,推導出了電子質量隨速度變化的關系和電子的動能公式,并由電子速度等于光速c時動能變?yōu)闊o窮大的結果預言電子速度不可能大于光速。
其實狹義相對論還有許多有趣的話題可以討論的,例如著名的質能公式 E = mc2、雙生子悖論、能量-動量四維向量,以及相對論性電磁場理論等等。
經過上述討論,我們可以理解相對論的顛覆性了,它的提出從根本上改變了物理學的面貌。
經典理論中時間和空間是分別獨立的,但在狹義相對論中,兩者是有密切聯(lián)系的;經典理論中,能量和質量之間不可轉化,但狹義相對論中,他們可以通過質能方程聯(lián)系起來(E=mc2)。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牛頓力學的偉大,畢竟在速度較小的情況下,我們不必“請”出相對論,因為此時的相對論效應可以忽略不計,牛頓力學就可以大顯神通。狹義相對論的提出顛覆了物理學家們的認知,它樹立了新的時空觀、運動觀、物質觀。它是20世紀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也是一場理論革命。
來源: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