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素有“塞外江南”的美稱,有這樣一句話,概括了新疆乃至伊犁的美麗富饒?!安坏叫陆恢袊螅坏揭晾绮恢陆馈?。除自然美景、風(fēng)土人情之外,還有美譽全國的“伊犁天馬”。伊犁馬是我國培育的優(yōu)良馬種之一,今天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伊犁馬形成的歷史。
伊犁馬
以哈薩克馬為母本,早期與奧爾洛夫、布瓊尼、頓河馬雜交,近些年新增吉爾吉斯、俄羅斯速步、英純血、溫血、庫斯坦耐等品種。通過多品種復(fù)雜雜交方式,進行長期雜交改良和選育工作(以不改變放牧條件為基礎(chǔ)培育而成的)。這個基礎(chǔ)表明了伊犁馬的特點:耐粗放,粗飼、抗病能力強、耐力好。
雜交改良階段:
1910年至1933年,有5500余戶蘇聯(lián)僑民遷入伊犁后散居各縣。他們帶來頓河、 奧爾洛夫、 阿哈爾捷金等純種馬,還有部分雜種馬(也就是現(xiàn)在的半血),共計2200余匹,這些馬陸續(xù)賣給牧民群眾,改良當時的哈薩克馬。約在1930年后,有些大牧主購入蘇聯(lián)種馬來改良自己的馬群。所有這些種馬對昭蘇、特克斯、鞏留、新源、尼勒克等縣的馬匹改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936年,新疆農(nóng)礦廳伊犁建設(shè)局從蘇聯(lián)引進大批英頓、頓河和奧爾洛夫等種馬,供各地改良馬匹。
1940年,各縣成立了家畜配種站,用英頓和奧爾洛夫種馬給群眾馬匹配種,歷時七年。
1942年,伊犁種馬場由當時政府撥給6匹英頓種馬、3匹奧爾洛夫種馬及413匹當?shù)毓_克母馬馬種,進行改良繁殖。至1949年該場共有母馬1256匹。1951——1965年又陸續(xù)引入奧爾洛夫公馬13匹、頓河馬8匹(其中母馬4匹),布瓊尼品種公馬10匹),繼續(xù)進行雜交改良。與此同時,新源、特克斯、鞏留、尼勒克諸縣分別引入不同數(shù)量的頓河等外種馬,廣泛開展了雜交改良工作。
二十世紀初以來,通過各個渠道引入的外種馬和哈薩克馬進行雜交改良,這些雜種馬,都含有不同程度的外血,為培育伊犁馬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
六十年代初,經(jīng)過漫長的雜交改良階段后,伊犁的國營牧場、公私合營牧場和人民公社的馬匹質(zhì)量普遍有了顯著的提高,而且具有一定數(shù)量的雜種母馬和比較理想的雜種公馬,為橫交固定創(chuàng)造了條件。
1958年,伊犁種馬場制訂了第一個伊犁馬五年(1958—1962年)育種計劃,繼續(xù)利用奧爾洛夫、頓河馬雜交改良,培育適應(yīng)群牧條件的乘挽兼用型馬。1963年制定了第二個八年(1963-1970年)馬匹育種計劃,1991年制定了“伊犁騎乘馬”第三個育種計劃,培育出雜交一代“伊犁騎乘馬”。
為進一步加快“伊犁輕型乘馬”新品種的改良、選育工作,發(fā)展“運動型用馬”,1998年又制定了第四個伊犁馬育種計劃 (1999年-2006年),確立了《引進純血馬提高伊犁馬品質(zhì)》項目。為使伊犁馬品質(zhì)達到理想化要求,伊犁種馬場投入大量資金,先后共引進6匹英純血種公馬、4匹英純血母馬、1匹德國溫血種公馬、1匹阿拉伯純種公馬。
通過畜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實施人工授精雜交改良和良種純繁相結(jié)合,最終使伊犁馬的輕型化趨勢比較理想,達到了“伊犁輕型乘馬”的指標要求。
隨著科技的進步,伊犁馬的培育改良工作的步伐不斷加快,相信不久的將來,伊犁馬的改良工作一定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圖文丨巴哈木拉提·鐵列吾哈孜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