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沈醫(yī)生。濕氣去,百病消,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送你千古化痰祛濕第一方,用6味藥,燥濕化痰,化解一身痰濕,并教你辨證加減用藥。
有的人經(jīng)??人钥忍?,感覺嗓子里的痰又黏又多,怎么也吐不完,而且還經(jīng)常犯惡心,想吐,感覺胸口和胃里很脹很悶,不舒服,四肢也是很困重,抬起來很費力,還經(jīng)常頭暈,舌苔特別的厚。
這個時候,一般都是脾胃運化水液的功能下降,導(dǎo)致水濕過多,凝聚成痰了,我們需要健脾化濕,燥濕化痰的工作同時進行,標本同治,才能改善我們的痰濕體質(zhì),如果痰濕不及時清除,能會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脂肪肝、心臟病等疾病,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
今天沈醫(yī)生推薦的這個方子,可以說是祛濕化痰的“祖方”,可以健脾化濕來治本,燥濕化痰來治標,標本同治,不給其他疾病留機會。
這個方子就是二陳湯,用到的藥物分別是制半夏,橘紅,茯苓,甘草,生姜和烏梅。因為制半夏和橘紅,都是以陳久的,儲存時間長的為良品,而且方子重用這兩味藥,所以給這個方子起名二陳湯。現(xiàn)在也有中成藥叫做——二陳丸
我們先來說制半夏這味“陳藥”,制半夏的藥性溫燥,可以燥濕化痰,還可以降逆和胃,《本草從新》記載,說制半夏是“治濕痰之主藥”,所以基本上燥濕化痰的方子,都會選擇制半夏這味藥。
我們來說另一位“陳藥”,橘紅,可以理氣行滯,燥濕化痰,因為中醫(yī)認為“治痰先治氣,氣順則痰消”,所以在一些理氣化痰的方子里,也會選擇橘紅這味藥。
茯苓可以健脾燥濕,一是可以從根本上,提高脾胃運化水液的能力,二是可以化濕利濕,輔助制半夏和橘紅,趕走我們身上的痰濕。
甘草這味藥,可以健脾補氣,輔助茯苓治本,還可以調(diào)和所有藥物的藥性,防止傷害身體。
生姜可以降逆止嘔,烏梅可以收斂陰液,防止辛溫的藥物太多,傷害我們的陰血。
二陳湯有健脾,有化痰,標本同治,所以它是一個祛濕的祖方,很多醫(yī)生都會以這個方為基礎(chǔ),做一些藥物加減,來更適合每個人不同的體質(zhì)和癥狀。
比如脾虛痰多,身上有熱,舌苔發(fā)黃的,可以添加黃連,黃柏這些清熱燥濕的藥物。
或者脾虛比較明顯,吃飯吃不多的,可以添加白術(shù),山藥這些健脾補脾的藥物。
如果你是陰虛體質(zhì),就不適合這個方子了。總之,要在醫(yī)生的辨證指導(dǎo)下用藥,自己不要隨意使用,以免傷害身體。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