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光明——王陽明與贛州
龔文瑞
縱覽人類浩繁史卷,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總有某個時期某個人物在某個領(lǐng)域獨領(lǐng)風騷,引領(lǐng)潮流,開宗明義,教化人類,構(gòu)筑一個個演繹真理或放逐夢想的精神空間。 他們?nèi)缇藿?,開鑿思想之山石,雕刻哲學的花團錦簇;他們?nèi)缙焓?,高擎文明的火炬,寫意藝術(shù)的絢麗多彩。他們?nèi)缤ベt,一踏入塵世,就仿佛肩負起救贖的責任,有著俯視蒼生的博大情懷,有著普渡眾生的超凡心智,一言一句間滿是睿智、聰慧,目揚眉張間盡顯莊嚴、神圣。他們即使遠離我們已經(jīng)千年百載,思想的光輝依然絢麗灼人,道德的標桿始終高高在上。他們每一個人的名字都響徹云霄、流芳千古,他們是老子、孔子、孟子、王充、王陽明、顧炎武……他們是人類文明的一代代宗師!
贛州是一處玄妙之地。今天的贛州,盡管經(jīng)濟上尚屬于三線之地,但其思想、文明的發(fā)源則躋身在全國第一序列。學術(shù)界公認,中國禪宗因馬祖道一禪師馬祖山駐錫、寶華山建叢林及其“平常心是道”的理念而發(fā)生重大轉(zhuǎn)折及至盛興至今,中國堪輿因楊筠松創(chuàng)立江西形勢派風水、贛南開壇授徒而蜚聲海內(nèi)外,中國理學因周敦頤南安、虔州講學并帶教程頤、程顥而起源于南贛,中華民族正氣精神因文天祥在贛州勤王、抗元而發(fā)祥于贛州,中國心學因王陽明巡撫南贛、刊刻《傳習錄》、通天巖提出“致良知”說而集大成于贛州。他們?nèi)缫活w顆耀眼的明星,在贛州歷史的天空上閃爍著絢爛光芒,在贛州文明史上留下了彪炳千秋的斑斑史跡。
誠然,一個僻壤之地,遠離都市的喧囂,仿佛天生是思想與文明的母地,一旦有思想家落腳于此,便天然對接,思想被激活、萌生,活潑潑地,新事物在這里盎然孕育、成長。而其中最完美、完整的當數(shù)王陽明的心學了。有學者說:“贛州是王陽明的第二故鄉(xiāng)。”這話一點不假,王陽明生在余姚,死在贛州,一生活了五十七歲,有五年時間與贛州息息相關(guān),是除了其家鄉(xiāng)之外與之關(guān)系最為密切的地方。
王陽明是中國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是“真三不朽”之人,他是文人中的俠客、俠客中的文人,他的“文治武功”成就于贛州,他的立德、立功、立言成就或完善于贛州,奠定他心學理論的《傳習錄》《朱子晚年定論》完成并首刊于贛州。贛州是其心學思想的重要形成地與實踐地。贛州有大量王陽明的活動遺跡、遺韻,這些豐富的物質(zhì)或非物質(zhì)遺跡成為贛州傳承與弘揚陽明思想的最重要的文化載體。可以說,王陽明借助贛州這塊思想豐饒的土地,完成他的以“致良知”為核心思想的心學傳習與實踐,實現(xiàn)了他由“人”至“師”至“圣”的人格魅力的巨大提升,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致良知”思想乃至心學學術(shù)體系,創(chuàng)造了不朽的人文神話與哲學財富。
王陽明的一生與南贛息息相關(guān),特別是與贛南有著不解之緣。他自明正德十一年八月受任為南贛巡撫,正德十二年正月十五正式到任,正德十六年九月離開贛州,雖然只有短暫的四年,但他立功、立德、立言完成在贛南。四年間,他實施了鹽稅改革,提出了民兵選揀,制定了十家牌法,打贏了三大戰(zhàn)役,興建了三個新縣,平定了百年賊亂,還了南贛太平;他強調(diào)了親民仁政,推行了《南贛鄉(xiāng)約》,刊印了古本《大學》,興辦了書院社學,提倡了官德清廉,改善了民風舊俗,教化了南贛百姓,推進了鄉(xiāng)約制度,推廣了贛州官話;他提出了“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理念,闡述了“致良知”思想,帶教了近百名吉(州)南(安)贛(州)心學弟子,研習與傳播了療人心、救社會的“致良知”思想體系……作為一名從小懷有成圣之志的哲學家,王陽明在南贛“平山中賊”后,通過攻心之術(shù),即儒家教育,實現(xiàn)“平心中賊”的長久之計,在自己主政的領(lǐng)域,放手推行自己的教育化人的理想與主張。
明正德十五年六月,王陽明平定寧王亂后,重返贛州,在洞深幽靜的通天巖鐫刻下一首詩:“青山隨地佳,豈必故園好,但得此生閑,塵寰亦蓬島,西林日出暮,明月來何早,醉臥石床涼,洞云秋未掃?!贝嗽姵錆M了陽明心學精髓,為后人稱頌不已。青山處處都可以是好地方,未必只有故園好,只要身閑、心靜、生慧、致良知,用心去愛這個世界,紅塵俗世也可以是蓬萊仙境。由修身而修心,由自然風光而心中良知,這是一首最能體現(xiàn)王陽明“致良知”說思想精髓的第一時間呈現(xiàn)的詩作。顯然,通天巖挽留了王陽明的身心,也涵養(yǎng)了王陽明深邃的哲學思想。
王陽明在通天巖山門左側(cè)的觀心巖結(jié)廬講學。觀心巖,大洞套小洞,天青云淡,石壁清冷,但巖窟卻光明透亮。洞前有一條深谷,林木茂盛,道路崎嶇,幽靜宜人,十分適合講學。王陽明就是在這里與鄒守益等二十三名弟子一起“觀心”,現(xiàn)場感受“致良知”學問。史稱“與海內(nèi)名士大夫講學設(shè)社,教郡邑子弟歌詩習禮,嶺北風俗為之一變?!贝蠓玻ト硕加幸粋€特點,講說得多些,筆記留給門生去。圣哲一類人的思想總是在對話的某刻迸發(fā)而出的,盡管其思想長泉汩汩不盡,但閃爍著思想光輝的最耀眼的那部分似乎總是在瞬間脫口而出的。書寫,往往太過斟酌,太過講究邏輯與條理,即使文辭整潔也難得思想灼人。而口說則一般多會由思想的交鋒中產(chǎn)生流變、激發(fā)新念、產(chǎn)出火花,而這火花,俗稱警言絕句,其實恰恰是他思想的最精華之所在。
王陽明與弟子們在通天巖這個清靜場地一次次地發(fā)生著思想的撞擊,客觀地說,正是這一段時期,王陽明與先后各個時間段聚在一起的鄒守益、何廷仁、黃弘綱、陳九川、周仲等人門人、弟子在通天巖長達兩月的研習與傳授,極大地激發(fā)了他的講學興趣,也促使他的“致良知”學說得以極大地完善、演繹與傳播。而通天巖的影響力也因為王陽明的駐足得了前所未有的鼓噪與提升。有人說,貴陽龍場驛是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的誕生地。那么,贛州通天巖則是王陽明“致良知”理念的誕生地。王陽明的“致良知”說,醞釀于贛州,始揭于贛州。王陽明的“致良知”是他一生的精華。王陽明在《寄正憲男手墨二卷》中說:“吾平生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晚年的王陽明認為,“致良知”之學術(shù)觀點是他學問的核心之核心。因此,作為孕育了“致良知”學術(shù)觀點的贛州通天巖,有著任何一個地方所不能替代的學術(shù)地位。山谷立言,響徹天地。一切的學問,一切的事功,當皆為濟世安民、福祉百姓福祉。陽明的這一帶著濃烈經(jīng)世濟民的哲學思想最終發(fā)展為心學,成為中國哲學叢林中的一座高峰,王陽明也因此成為一代哲學宗師。自王陽明之后,天下學子“以虔南為歸”。陽明心學獨樹一幟,風流不止。
有人說,王陽明也當感謝贛州這片玄妙之地,是贛州這片土地令王陽明有了其治學、理政、功成名就的機會,使王陽明的“文治武功”得以實踐,使其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得以形成。其實,贛州更當感恩王陽明,是王陽明令贛州在中國明代歷史與中國哲學史有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給南贛之地留下了如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陽明先生通過辦學校、辦書院與社學,對南贛政治風氣的凈化,對南贛百姓民風民俗的改造,影響深遠。一塊土地上呈現(xiàn)的民風士氣,很大程度被某個時期的某個人物的某些主張與行為所影響。歷朝歷代這類影響世風的人物共同影響這塊地邑,造就其文明程度的高低,趙清獻、周濂溪、文文山、王陽明,等等,他們都屬于影響了贛州和贛州文明進程的重要人物?!拔嵝墓饷?,亦復何求?!”是陽明先生的臨終感慨,更是一位秉燭前行、引領(lǐng)世人的圣哲的良知之言。
明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五十七歲的王陽明從廣西東歸途中,病逝于贛州大余縣青龍鋪赤江村,曾經(jīng)成就了王陽明豐功偉績的贛州,再次成了陽明先生最后的魂牽夢縈之地。蒼天有靈,承載陽明先生最豐富生命內(nèi)容的南贛之地,聆聽到了先生最后的遺言;章水有情,南贛大地把陽明先生在這片土地上立功、立德、立言的歲月往事如歌演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