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祖父周介孚《恒訓》(2008-05-17 10:44:38)轉(zhuǎn)載▼標簽: 雜談
這兩天看一本魯迅的傳記,其中提到他祖父、晚清進士周介孚在杭州坐牢時寫的家訓《恒訓》。很感興趣,有些地方很受教育,無奈收集不全。以下是能收集到的部分,待以后補充吧。
予族明萬歷時,家已小康(述先公祭田,俱萬歷年置),累世耕讀。至乾隆年,分老七房、小七房(韞山公生七子)。合有田萬馀畝,當鋪十馀所,稱大族焉。逮嘉、道時,族中多效奢侈,遂失其產(chǎn)。復遭十七爺房爭繼,訟至京師,各房中落者多。而我高祖派下,小康如昔也。自我昆季輩,不事生計,侄輩繼之,賣田典屋,產(chǎn)業(yè)盡矣。我身歷盛衰,眼見致敝之由,習聞祖父起家之訓,如昨日事。謹詳述之,作我子孫居家之鑒,為成為敗,在自擇耳。
我曾祖輩族人,行十七者,善居奇,積財二三十萬。娶陸氏,生一女,嫁舊族;無子。將娶妾,陸悍而狡,偽稱有妊,買貧家子冒己子。族人以異姓亂宗訟,陸遍賄當途,族人幾得誣告罪。乃赴省赴都訟,始得直。官斷:逐假子而立侄。家遂落,族人亦多破家。族議:陸氏不準入宗祠。
我家高曾祖,勤儉率下,歲有贏馀,必置田產(chǎn),所得租谷,變價買田,故田多而產(chǎn)實。自忠房開寶來飾店、會亨錢莊,始變浮財。各房貪利息之厚,紛紛存放。咸豐辛酉(1861),粵逆犯紹,盡為賊有。始悔不買田之失計,晚矣。我族中落由此。爾輩知之:如用錢有馀,以買田為最好之計。勿存銀號,勿開店鋪,為市儈所騙,切記切記!
力戒損友 見人曖昧事,急迫事,切忌多言。世交某,與某公子友善,朝夕過從。一夜晤談,忽聞喁喁私語,公子趨視,則其妾與仆也。憤甚。告某,某曰:“家有美妾俊仆,須有大量。”公子勃然色變。某即辭歸。次日往探,妾撻斃,仆畏懼自盡,其實無奸情也,窺客而已。某大悔恨,后客死,亦無嗣。公子頻夢妾及仆冤訴,亦悔。
對付災難 道光季年,捻匪初起,首途戒嚴。清江至京,車輛多結隊而行,猶被劫掠。有數(shù)舉子赴都應試,行在半途,車夫以路險難行告眾,眾大懼,進退維谷。有一舉人大聲曰:“不妨!我與宋景詩大頭領交情實切,放膽前行?!避嚪蜚等?,曰:“真乎?”曰:“真!”乃沿途訪問宋之蹤跡,并托店家先寄一信,以通候。遂履險如夷。逮進京,諸人爭詢之,某曰:“車夫店家,盡是捻黨,吾言與宋有交,群賊斷不敢下手。偽通候,以堅若輩之信?!北娔朔渲怯媱偃?。
恒訓 有恒心,有恒業(yè),有恒產(chǎn)。有恒心得見有恒善,圣之基。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yī)。持恒能久,視此訓辭。
力戒昏惰?!』枵弑囟?,惰者必昏。每日胡思亂想,心在游嬉吃者,以致遇事輒忘,不肯用功學習文字。群居談謔,出外貪嬉,弄得一事無成,老不作繭,無家無業(yè),人人賤惡。雖衣服華麗,路人已……
予性介,運復蹇,不能積財以封殖,爰將生平所聞見者,可法可鑒持身保家之道,備述此編。爾輩守之,如讀楹書,大門閭,昌后嗣,于是在乎。
祖父的家訓
讀魯迅祖父家訓,自然想到了最近發(fā)現(xiàn)的我祖父留下的遺稿中,有一篇相當于家訓的文字。以前并沒有好好看過,現(xiàn)錄于此(除個別明顯筆誤之外,其他照錄不易),既為紀念,更為學習警策。沒有標題與寫作時間,根據(jù)前后其他文章的時間記錄推測,應該寫于1977年。
一,家里開支每天必要
關于我們家里情況,當前是兒小女弱,正是哺育培養(yǎng)之期。他們完全是消費者,尤其是我們住在一個街邊頭,亦非農(nóng)業(yè),凡屬于日常生活,穿衣吃飯,孩子們讀書筆紙以及零用等事,均所謂家里開支,每天必要。上述之事,確定實在不可缺少。這就要靠當家的人,首先將平時收入,精打細算,細水長流,只要有良好的計劃,妥善的安排,一年之計,日往月來,對各個方面的應付自然得到滿意。
如果對經(jīng)濟來源不按計劃,入不敷出。此外還有人情事務,甚至于小孩子們的一切都要跟上其他有條件的孩子們的形勢,才能達到孩子們的心意,否則就鬧得大人心里不安。
二,一家之計在于和
我想凡屬于一個家庭,既有老,又有小,每天各種各樣以及生活等事,還是比較復雜。常言道,當家的人,有心的家易當,無心的家難當。家無長有,家無常有。每一個人的環(huán)境和年齡,有個必然的過程,時而富裕,時而困難,時而平凡,時而艱苦,時而屈則,這樣的事是不可避免。上述情況,只要兩夫妻同心同德,有商有量,不鬧意見,即使遇到有不平凡的事,也能逢兇化吉,轉(zhuǎn)危為安。俗語云,父子和而家不退,兄弟和而家不分,夫婦和而家道成??磥硪粋€和字非常重要。望你們切切不可忽視這一個和字。還有一句俗語話說的好,家不和,鄰里欺,的確是這樣。
三,養(yǎng)子不管教,真是父母之過
大凡天地之間,無論貧富,為父母的人沒有不愛子女的,這是一個天然的道理。尤其是舊社會遺留下來的一種惡習,不顧母子的死活,對生育無計劃,子女無定數(shù),甚至于越多越好,名為有福氣。他們都愛子女如掌上之珠。當代新社會為了確保母子的身體健康,生育有計劃,子女有定數(shù),就是加倍的愛,也不為過于。我想愛子女的人是天然的,管教也是應當?shù)?。前輩人云,有個相當?shù)膶Ρ龋N田不好荒一年,教兒不好害一生。因此愛子女的人就必須認真負責管教,管教的意義、目的就是愛。從小到大,離不開一個愛字。
孩子們自出娘懷時看到了他的形體,為父母的人喜、愛、望。喜的是自己有了接班人,晚年有靠;愛的是生得乖,是有趣;望的是一天大一天,日新月異,長為成人。這是必然的心情。另外有三舉大事是為父母的神圣之責,不能猶豫:一,不凍他,不餓他,保護嬰兒的身體順利成長;二,讀書時,監(jiān)督他的學習,使他增添知識,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年年升級,不落后于人;三,不玩水,不玩火,不打人,不罵人,不扒車,使孩子們養(yǎng)成良好純潔的性情,免出意外的事故。
但孩子們的體育是不斷成長,他們的知識日益前進,是不斷增添。管教也要隨著他們的進展形勢升級。一切為了他們的前途著想。管教的道理,以良善的義方,以溫厚的態(tài)度對待,管不用打罵,教不用生氣,應當用冷靜的頭腦,科學的知識來細說。比如附近有認識的孩子和聽到別人講的某某小孩子學習好,品行好,各方面比較聽話,將這樣的孩子做樣板,講到自己的孩子聽,逗(引導)自己的孩子向他學習,用誨人不倦的精神,細言細語教育他,啟發(fā)他,使他學有方向,提高他的認識,成為新社會的有新文化新水平新知識一個優(yōu)秀的新人。
如果為父母的人忌權,不負責任,心誠軟弱慈善,孩子們未得到相當?shù)呐囵B(yǎng),誤了他的青春,到時候自食其力對革命未貢獻,成為新社會的絆腳石,孩子們將來有覺醒之時,對父母仇視埋怨,恨之如敵,那就為養(yǎng)子不管不教,真是父母之過。
四,兄弟如手足
至于兄弟如手足的血肉關系,他比什么都重要。由于同時出生在一個娘懷,上共媽奶下同衣胞,骨肉相連,心血相依,痛急相關,怨喜相生,同甘苦共患難,居住一地,相輔相成,而且天然的心情重于鐵索,不管么樣也難于解掉(包括姐妹均是同樣)。因此古人云,打虎必要親兄弟,上陣還是父子兵,這是一個必然的道理。
有關兄弟姐妹血肉一體,心情一致,理所必然。但是還有很少個別或聽到人傳說刺心的事。其中挑撥或聽內(nèi)人私談逆耳的話,傷失骨肉感情,當時腦海發(fā)熱,甚至于搞得重重矛盾,這是由于知識欠缺不加思考,鬧得忘其所以。如此作法,就不滿好。
我想兄弟姐妹遇到永遠和好,而且情深意長互敬互愛兄友弟恭長幼有序,上述情況,始終沒有分歧,這是互相具有高貴的品德。即使有點欠缺,理當憶本思源,互相諒解。若能如此,自然得到人人欽佩。
魯迅祖父周福清的著述(2011-07-17 09:46:14)轉(zhuǎn)載▼標簽: 文化
魯迅的祖父周福清,雖是中國的富有傳統(tǒng)思想的儒學家,但他富有革新思想,也好批評人,得罪人,不管對他的子侄輩,還是同事,幾乎都是如此。這樣的思維方式,使他對中國的,甚至社會上的許多事情,都有不同于別人的,甚至不同于中國歷來傳統(tǒng)的獨到見解。魯迅從叔周冠五先生說,如當時的書塾,即現(xiàn)在的小學,開始讀千字文、百家姓,然后讀儒家學說四書五經(jīng),魯迅祖父主張先讀《鑒略》,以使孩子先有些歷史知識。還主張孩子在少年時代,可先看看小說,如看看《西游記》等,使其有開闊的腦子,就是思維可以活躍些,以培養(yǎng)對看書的興趣。
所以在當時,魯迅祖父雖然獲得了中國高級知識分子的光榮頭銜,遇事常有獨到見解,但他的好批評人的性格,是不容于當時社會的。因而他的生平道路,也就是極其坎坷的。在坎坷的生活中,他也是一位著述家,把他的想法都已留在紙上,有的至今還有接受和參考的價值。如他論述中國古代詩歌的言論,健身的言論等等。現(xiàn)已知道,青少年時代的魯迅,就曾經(jīng)咀嚼過自己祖父的遺文,知道他提倡什么?反對什么?而且影響到他善于寫人物性格的小說的創(chuàng)作。
魯迅祖父成為進士和翰林并不是偶然的。他學習用功,書不但看得多,而且儒經(jīng)、詩詞、小說什么都看!他的藏書中,就有一本《唐宋詩醇》,書的封面上,下署“周介孚藏”。魯迅祖父不但書看得多,而且理解深刻,因此他不但是一位儒學家,經(jīng)三考出身而成了一位翰林。我們就還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作為一位著述家,寫給魯迅、周作人等孫輩的一封信,僅短短八十五字,就深刻論述了中國古代詩人白居易、陸游、蘇東坡、李白、杜甫、韓愈不同的創(chuàng)作個性和不同的作品風格,這是魯迅祖父現(xiàn)存的一篇著名文章。文章全文如下:
初學先誦白居易詩,取其明白易曉,味淡而永;再誦陸游詩,志高詞壯,且多越事;再誦蘇詩,筆力雄健,辭足達意;再誦李白詩,思致清逸,如杜之艱深,韓之奇崛,不能學亦不必學也。示樟壽諸孫。
魯迅小時,本名樟壽,字豫山,原是祖父給取的。后來因為同窗開玩笑,叫他作雨傘,告訴祖父要改號,乃改一字,曰豫才。及往南京讀書,從叔祖父周椒生,又為易名樹人,所以魯迅祖父信中所稱的“樟壽”,即后來的魯迅。祖父的這封信,就這樣清楚地指出了少年魯迅通向?qū)W習中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的道路。
魯迅祖父的著述,不但有論述中國古代詩人的信,還保存在北京魯迅博物館里,而且魯迅祖父在獄中所著《恒訓》,由于魯迅的重視,也還完整地保存在北京的國家圖書館里。
魯迅祖父在獄中著就《恒訓》
魯迅祖父為什么會下獄呢?光緒十八年(1893)除夕,魯迅曾祖母戴氏去世。魯迅祖父接到母親去世的電報后,馬上趕回紹興,當時的官員,父母去世后要停職三年,叫做丁憂。魯迅祖父回紹的這一年,清朝為祝慈禧“萬壽”,頒旨在全國各省舉行一次恩科鄉(xiāng)試,派定魯迅祖父的同榜進士殷汝璋為浙江主考。各地秀才便到處找關系,通關節(jié),買舉人。此時,魯迅祖父的姐夫,道墟紳士章介倩等人便懇請魯迅祖父出來幫忙。通常買一名舉人,得送主考官白銀三千兩,而他們情愿出四千兩,因為魯迅父親也要去應試,他們又獻計,既然買五名,酬金高,讓殷汝璋無酬錄取你的兒子,看來也辦得到。起初,魯迅祖父覺得此事不好辦,沒有答應,后因磨不過他們,終于替他們寫了一封信,并親自帶傭人陶阿順去蘇州等殷汝璋的到來。結果因陶阿順辦事不老練,行賄事泄露。陶阿順便被蘇州府逮捕,根據(jù)陶阿順的交待,將案件移交浙江,浙江便下令會稽縣捉拿犯官周福清。于是周福清主動投案,關于杭州府監(jiān)獄,魯迅父親也曾被捕,因訊不知情,便放了回來,但秀才頭銜被革去了。魯迅祖父不但被革去了“翰林”等頭銜,而且被光緒皇帝判了個“斬監(jiān)候,秋后處決”。魯迅祖父就這樣在杭州候斬八年,于1901年才被釋放回家。在這候斬的八年里,他想到自己的坎坷經(jīng)歷,想到周家的盛衰,想到自己破碎的人生,不由得感慨萬千,而寫下了《恒訓》一部。所謂“恒訓”,就是要他的子孫,永遠記住他的這一遺訓。他說:“自我昆季輩,不事生計,侄輩繼之,賣田典屋,產(chǎn)業(yè)盡矣!”又說:“我歷盛衰,眼見致敗之由,習聞祖父起家之訓,如昨日事”。想到家中的“孤兒”寡母們,更足以使他寒心。
魯迅祖父寫這部書的目的,是教育子孫的家訓,他說:“予性介,運復蹇,不能積財以封殖,■將生平所聞所見者,可法可鑒持身保家之道,備述此編”。以讓子孫們借鑒和效法。
魯迅祖父面對自己相對破碎的人生,回想起周家從盛到衰的歷史,他期望周家在兒孫手里能再度興旺發(fā)達起來,所以所寫《恒訓》其核心雖是封建倫理道德。但由于歷史的變遷,魯迅祖父也已接受了一些新的東西,如設法教小兒子伯升去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讀書,也同意作為長子長孫的魯迅去該校讀書,還寫信叫周作人去杭州求是書院求學。而且魯迅祖父在《恒訓》中教育兒孫為官也好,置業(yè)也好,都要在自己努力的基礎上,反對走歪門斜道,“力戒昏惰”、“力戒煙酒”、“力戒損友”,勸其要用功讀書,儉樸持家,反對講體面、愛奢侈,四處游嬉,不學無求,無根無業(yè),要安份守己,不撥弄是非,不嬌慣縱容孩子。所以魯迅祖父在《恒訓》中,正直一面的主張也是明顯而突出的。甚至主張,一個人讀不成書,做不成官,沒有一點職業(yè),不如學開豆腐店。認為“惟有業(yè)可立于不敗之地”。他認為立業(yè)養(yǎng)家總比坐吃山空好。這方面他舉了親友中許多實際的例子。以后魯迅作為遺囑寫的《死》一文,反對孩子做空頭文學家之類,也有受祖父《恒訓》影響的味道。當然政治觀點是完全不一樣的。魯迅祖父希望子孫有恒產(chǎn)、恒業(yè),而且勤儉持家,能過上豐衣足食的日子。
當年青年魯迅見到祖父的《恒訓》后,深深感到在獄中的祖父對家族的一片苦心,而且其中也有比較實際的部份。所以馬上抄了一遍,使這件文物得以保持了下來。對于其中錯誤的部份,魯迅雖然認真抄錄,但并不照著祖父的《恒訓》去做,筆者試舉二例:一是魯迅祖父反對孩子看社戲,認為是浪費時間和生命。魯迅不但小時喜歡看社戲,在東昌坊口看,在偏門外鐘堰頭戲臺看,在外祖母家安橋頭、皇甫莊看,而且直至五四時期,還特地寫了著名的短篇小說《社戲》;第二是魯迅祖父在《恒訓》中主張有錢就買田置業(yè)。魯迅不這樣認為,辛亥前后,魯迅與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都在紹興教書時,工友王鶴招勸他現(xiàn)在家中工資收入較多,可以買幾畝田,至少全家吃飯的米也可以不必向人家買。魯迅卻說“田沒有什么用”。果斷地拒絕了王鶴招的勸說。事實上也是拒絕了祖父在《恒訓》中關于買田置業(yè)的勸言。所以魯迅是尊重其合理的部份,其他部份只是作為一種資料保存了下來,而成為魯迅祖父著述的重要的一部份。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