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佛法主張“忍”,但對于這個“忍”,真正領(lǐng)悟個中三味的卻微乎其微。這有三重境界~~最低層的忍是“強忍”;較高層的忍是“寬忍”;最高層的忍是“不忍而忍”。
所謂“強忍”,既世人所謂“心字頭上一把刀”.“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是把一腔怒火強忍下去,以待將來伺機報仇血恨。例如歷史上“勾踐臥薪嘗膽”,這是強忍的冽子。這種強忍在世俗社會看來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作為了;但是佛法看來,僅僅是最低層的“忍”,并且不予贊同。
所謂“寬忍”,即世人所謂“大人大量”.“大人不計小人過”,是把怒氣淡化.消減.多寬諒而少計較。如此胸懷,在世俗社會看來,也屬于較高層次的“忍”,基本予以贊同而已。
所謂“不忍而忍”,就是不僅不懷怨恨之心,并且生起感激之心,既然連怨恨都沒有了,也就無所謂忍不忍的問題了。這是世俗社會難以想象.自然也難以達到的高度,是惟有佛法才能躍升的層次,真正修行佛法之人才能達到的崇高境界。
如果一個人能夠受傷害而心生感激,達到“不忍而忍”的高度,那么還有什么事情能令他怨惱呢?許多人都知道這樣一句名言:“比大海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惟有能夠包容的人,其胸懷才能比天空更廣闊。所以,我們應(yīng)當不斷的拓展自己的心胸,不然的話,這也不容,那也不容,心眼比針眼還小,到頭來讓怨恨充塞了自己的心胸,受罪的還是自己。
佛法有“煩惱即菩提”的提法(菩提為覺悟之意)。對此,不少人或者囫圇吞棗而不知真味,或者誤解其義而拿來亂用?!盁兰雌刑帷?,究竟應(yīng)當怎樣理解呢?以我的領(lǐng)會,有這樣兩重意義:其一是“無煩惱不悟菩提”,就是說,如果一個人養(yǎng)尊處優(yōu).百事順遂,他怎么會想到去悟菩提呢?其二是“悟煩惱便是菩提”,就是說,對于同一件事物,迷惑之中便是煩惱,開悟之后是菩提,并不是在煩惱之外另有一個菩提。比如對于遭受的磨難,當你陷于迷惑的時候,認為這是社會的不公.他人的不良,就會感到委屈.痛苦.憤怒,這便是煩惱;而當你開悟之后,認為這是鍛煉意志.開拓心胸的良機,就會以平靜的心態(tài)欣然接受,于是就轉(zhuǎn)化為菩提了——如果不經(jīng)受各種各樣的磨練,怎能肩負起重大的社會責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