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一詞源于夏朝。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夏族”作為一個籠統(tǒng)概念概念就出現(xiàn)了。也稱“華族”、“華夏族”?!跋摹奔创?、“華”即“花”的衍變,與古人對花的崇拜有關,即美麗之意。“華夏”即廣大而美麗的地方。周公制禮樂制度,在文化上區(qū)分四夷,由此產(chǎn)生一種優(yōu)越感。于是四方皆追求先進文明而欲躋身“華夏族”。中原民族和四周夷族不斷地同化與被同化的民族融合中形成了“華夏族”。因為漢代的強盛,人們便將華夏民族成為“漢族”,古代文獻中常以“華夏”代指“中國”,因此后世人們常以華夏代指中國。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周朝,意指中央之國。“中國”并非一個國家,而是一種地理和文化概念。其意與“中州”、“中夏”、“中原”、“中華”差不多。在古代文獻中有時還被用作諸如京城、中原地區(qū)、天子直接統(tǒng)治地區(qū)、國內(nèi)等意。
《春秋左氏傳》孔穎達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以此可見“中國”與“華夏”兩者稱呼可通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