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頻學(xué)《論語·述而篇第30章》孔子因何要代人受過?
7·30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jìn)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于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span>
陳司敗:陳國主管司法的官,也有人說是人名。昭公:魯國國君,名惆(音chóu),“昭”是謚號。巫馬期:姓巫馬,名施,字子期??鬃拥膶W(xué)生,比孔子小30歲。黨:偏私,包庇的意思。君取于吳:“取”在這里用作“娶”字。吳,當(dāng)時的國名。為同姓:魯為周公之后,姬姓;吳為泰伯之后,也是姬姓。周禮規(guī)定同姓不婚,昭公娶同姓女,是違禮的行為。謂之吳孟子:春秋時代,國君夫人的稱號一般是以她出生的國名加上她的本姓。魯昭公娶于吳,姓姬,這位夫人應(yīng)稱吳姬。為了掩蓋同姓通婚的事實,所以改稱為“吳孟子”。
這段話的意思是,陳司敗問孔子:“魯昭公懂禮嗎?”孔子說:“懂禮”。孔子走后,陳司敗作揖請巫馬期進(jìn)來,對他說,“我聽說君子是沒有偏私的,難道君子還包庇別人的錯誤嗎?魯君在吳國娶了位夫人,是國君的同姓,稱她做吳孟子。要是魯君也算懂得禮,還有誰不懂禮呢?”巫馬期把陳司敗的話告訴孔子。孔子說:“我是幸運的。如果有錯,人家一定會知道?!?/span>
本章所記,是公元前491年——公元前489年,孔子在陳國出仕為官的事???/span>子明知魯昭公娶同姓女是違禮行為,為什么還說昭公“知禮”呢?陳司敗問孔子本國國君是否知禮,在涉及國與國關(guān)系的場合下,在當(dāng)時“為尊者諱”的禮制下,他只能籠統(tǒng)地回答說“知禮”,這說明孔子是以維護(hù)當(dāng)時的宗法等級制度為最高原則的。可事后得知陳司敗就此事指責(zé)孔子有偏私時,孔子內(nèi)心承認(rèn)偏袒魯昭公是自己的過錯,但他不為自己辯解,只說自己有過,人必知之,是自己的幸事。如此回答,既是代人受過,也體現(xiàn)了“聞過則喜”的精神。正如張居正所注:孔子的回答,“一則不昧天下是非之公,一則不失臣子忠厚之至。圣人一問答之間,真可以為萬世法矣。”
附:
【原文】
7·30 陳司敗①問:“昭公②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③而進(jìn)之,曰:“吾聞君子不黨④。君子亦黨乎?君取于吳⑤,為同姓⑥,謂之吳孟子⑦。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span>
【注釋】
①陳司敗:陳國主管司法的官,也有人說是人名。②昭公:魯國國君,名惆(音chóu),“昭”是謚號。③巫馬期:姓巫馬,名施,字子期??鬃拥膶W(xué)生,比孔子小30歲。④黨:偏私,包庇的意思。⑤君取于吳:“取”在這里用作“娶”字。吳,當(dāng)時的國名。⑥為同姓:魯為周公之后,姬姓;吳為泰伯之后,也是姬姓。周禮規(guī)定同姓不婚,昭公娶同姓女,是違禮的行為。⑦謂之吳孟子:春秋時代,國君夫人的稱號一般是以她出生的國名加上她的本姓。魯昭公娶于吳,姓姬,這位夫人應(yīng)稱吳姬。為了掩蓋同姓通婚的事實,所以改稱為“吳孟子”。
【譯文】
陳司敗問孔子:“魯昭公懂禮嗎?”孔子說:“懂禮”??鬃幼吆螅愃緮∽饕菊埼遵R期進(jìn)來,對他說,“我聽說君子是沒有偏私的,難道君子還包庇別人的錯誤嗎?魯君在吳國娶了位夫人,是國君的同姓,稱她做吳孟子。要是魯君也算懂得禮,還有誰不懂禮呢?”巫馬期把陳司敗的話告訴孔子??鬃诱f:“我是幸運的。如果有錯,人家一定會知道。”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