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30 08:51:49| 分類: 張姓學(xué)術(shù)研究 |舉報 |字號 訂閱
濮陽,位于黃河之濱,中原腹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濮陽的黃土里深埋著許多十分珍貴、熠熠生輝的中華文化之“根”。
一、龍文化之“根”
龍是中華民族崇拜的圖騰。中華民族自稱是龍的傳人,中國是龍的國度;外國人稱中國是東方巨龍;贊美中國發(fā)展快是“巨龍騰飛”,等等。但要問龍祖龍根在哪里?便茫茫然鮮為人知了。
1987年,濮陽市在濮陽老城內(nèi)西水坡開挖引黃蓄水工程,考古發(fā)掘了一處仰韶文化遺址。該遺址的45號墓,墓主人是一單身老年男性,身材高大,骨架高1.84米,頭南足北,仰身直肢。骨架東西兩側(cè)分別有一蚌殼擺塑的龍虎圖案。東龍西虎,均背向主人。龍長1.78米,高0.67米,頭南尾北,昂首,張口,曲頸,躬身,長尾,前爪扒,后爪蹬,作騰飛狀。經(jīng)碳14測定,距今6460±135年,其時間早于黃帝、顓頊、帝嚳的傳說時期。這一考古發(fā)現(xiàn),把我國的文明史向前推進了一千五百多年,為我們找到了最早的龍圖騰實物,找到了龍祖龍根,意義十分重大!
這一發(fā)現(xiàn)轟動了國內(nèi)外考古界,各大媒體爭相報道?!度嗣癞媹蟆酚?9種文字版本,向全世界122個國家和地區(qū)介紹了濮陽老城西水坡的考古發(fā)現(xiàn)。日本《讀賣新聞》以《距今六千年,在河南帝丘發(fā)現(xiàn)最早的龍》為標題發(fā)布了新聞?!度嗣袢請蟆贰⒅袊嗣駨V播電臺、香港《大公報》等多家媒體均作了報道。國內(nèi)外很多專家學(xué)者先后蒞濮考察。北京大學(xué)考古系教授、著名考古學(xué)家鄒衡先生,在考古現(xiàn)場看到龍虎蚌圖驚嘆不已;欣然命筆,寫下了“華夏文明,淵源有自。龍虎具在,鐵證如山”十六個大字。
1995年10月,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河南炎黃文化研究會和濮陽市政府共同舉辦了“龍文化與中華民族學(xué)術(shù)討論會”。會上,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采納各方面專家的意見,把鐫刻“龍鄉(xiāng)”二字的銅匾贈送給了濮陽市。從此,“龍鄉(xiāng)”就成了濮陽市的光榮代稱。
二、漢字文化之“根”
漢字,已有五千年的歷史,承載了輝煌的中華文明,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一,更是世界上最古老、影響最深遠、使用最廣泛的文字之一。
漢字是誰發(fā)明的?是倉頡。
倉頡是黃帝的史官,復(fù)姓侯岡,名頡,后受賜姓倉氏,遂命名倉頡,史稱造字圣人。據(jù)古文獻記載,上古時期,天地洪荒,混沌未開,人們?nèi)拷Y(jié)繩記事?!吨芤住氛f:“上古結(jié)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事大,結(jié)大結(jié);事小,結(jié)小結(jié)。時間長了,結(jié)的結(jié)多了,便很難記準其“結(jié)”所表示的意思。那時候,神州大地較大的部落集團有華夏、東夷和苗蠻集團。倉頡所在的部落處在華夏與東夷兩個大集團之間,后來歸附華夏集團,仍住在自己的故鄉(xiāng),與黃帝的次子昌意的封地同在一地。今南樂縣西十八公里的吳村一帶,仍有昌意城遺址。倉頡就是在他的故鄉(xiāng)造的字。至今,這里仍有倉頡的陵墓、廟宇和造字臺,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史記載,倉頡生而睿智,四目靈光,世間萬事,無不洞察。其部落進入黃帝集團后,成為黃帝集團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倉頡受封為史官,專司外交攻伐、勞作獎懲等各種大小事件的記載。隨著整個部族的壯大發(fā)展,內(nèi)外事務(wù)紛繁復(fù)雜,單憑結(jié)繩記事已不能適應(yīng)形勢的需要。于是,倉頡決心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記事方式,取代結(jié)繩舊制。
李文穎、張俊樸、史國強主編的《遠古倉頡與中華漢字》一書,科學(xué)地記述了倉頡造字的經(jīng)過。該書指出,黃帝的二兒子昌意的受封之地正好是倉頡部族的領(lǐng)地,筑昌意城的地方正好是倉頡的家鄉(xiāng)(南樂建縣初名樂昌,后改名昌樂,皆因昌意城得名)。昌意為加強和鞏固封地內(nèi)的管理與統(tǒng)治,就與當?shù)仡^領(lǐng)倉頡頻繁交往。二人情趣相投,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所以,倉頡把決心創(chuàng)造新的記事方法的思路告訴了昌意,得到了昌意的大力支持,并很快上奏了黃帝,又得到黃帝恩準。黃帝派了一名叫沮誦的人當倉頡的助手,協(xié)助他探求新的記事方法。倉頡苦思冥想,假設(shè)了許多方案,反復(fù)比較研究,認定以刻畫符號為最佳形式。于是,他在沮誦陪同下,開始艱苦的調(diào)查采集活動,觀察鳥獸行跡及山川萬物形體,汲取其他氏族集團記事的成功經(jīng)驗,匯集各種記事符號,進行整齊劃一,創(chuàng)造了最早的漢字。
倉頡造的字是什么樣子?現(xiàn)在已無法見到,大概只能是刻畫在石、竹、木、骨上的一些記事符號。這些記事符號屬于初創(chuàng)的漢字,每個字有每個字的含義,表意清楚,準確易記,取代了傳統(tǒng)的結(jié)繩記事,既方便又科學(xué)。這在當時,的確是社會的一大進步。呈報黃帝后,黃帝大喜,要求華夏族眾都要使用倉頡創(chuàng)造的文字。為褒獎倉頡造字有功,賜其為“倉”(倉)姓。即“人”字下面加一個“君”字,意謂“人下一君,君上一人”。從此,原姓“侯岡”的倉頡,才改姓“倉”,名倉頡。
倉頡造字成功的喜訊感動了上天,“天為雨粟”。就是說,上天為了慶賀倉頡造字成功,下了一場谷子雨。此時正值陽春三月,傳說這就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谷雨”的來歷。與此同時,因倉頡造字成功是人們摒棄愚昧、走上文明的重大事件,嚇得“鬼為夜哭”。“天為雨粟,鬼為夜哭”,是古籍《淮南子》對倉頡造字重大意義的高度評價和贊譽。
由于倉頡造字意義十分重大,惠及古今中外及未來,歷代歷史文獻多有記述。
孔子《春秋?元命苞》曰:“倉頡史皇名頡,姓侯岡,龍顏侈侈,四目靈光,實有睿德,生而能書,及授河圖緣字。于是窮天下之變,仰望奎星園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chuàng)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font>
漢?司馬遷著《史記》曰:“倉頡,黃帝之史官?!?/font>
漢?許慎《說文解字》:“黃帝之史官倉頡,見鳥獸蹄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font>
明?楊廷和《重建廟學(xué)記》:“夫為倉頡之學(xué)者,天下古今之所同,非南樂人之所得專也。然南樂人幸而生于倉頡之鄉(xiāng)則其善用之宜有先于天下者?!?/font>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倉亭,(南樂)縣南三十五里,其地有倉帝陵及造書臺亭,因以名?!?/font>
《中國名人名勝大辭典》:“倉頡故里在河南省南樂西北十八公里吳樓村,舊名史官村。村北古繁水河之陽即倉頡出生地。其處舊有造書臺,高三丈余,傳為倉頡作書之處。造書臺西南有古井,傳說是倉頡故宅井。井西有倉頡廟,始建于漢。正殿后有一古棗樹,結(jié)棗全是葫蘆狀,是倉頡娶查氏之女為妻的地方。倉頡死后,葬于造書臺南?!?/font>
《辭海》:“倉頡,也作蒼頡。舊傳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chuàng)造者。文字是人類社會集體的產(chǎn)物,不是一個人所能獨創(chuàng),倉頡可能是古代整理文字一個著名人物?!?/font>
著名歷史學(xué)家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fā)展》一文中說:“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語言一樣,是勞動人民在勞動過程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多次嘗試到約定俗稱。逐步孕育、造練、發(fā)展出來的,它決不是一個人一時的產(chǎn)物?!?/font>
綜上所述,倉頡是漢字的創(chuàng)造者,史稱“造字圣人”倉頡的故鄉(xiāng)、陵墓、廟宇、造字臺、均在濮陽,濮陽是“字圣故里”。漢字五千年,字根在濮陽,濮陽是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這一點,是很值得當代濮陽人驕傲和自豪的。
三、姓氏文化之“根”
“張姓遍天下,祖根在濮陽”。此論千真萬確,不僅符合史實,更是許多專家學(xué)者的共識。
1.歷史史實。(1)黃帝時代,今濮陽地區(qū)是華夏族和東夷族交接地區(qū),黃帝不得不在此設(shè)重兵防守。于是,把長子玄囂派到了古清河上游的頓丘(今清豐縣西南固城一帶);把次子昌意派到了頓丘之北的昌樂(今南樂縣西北吳村一帶)?!睹饕唤y(tǒng)志》:“南樂縣界有昌意城,黃帝之子昌意所筑。”當初,昌意城和黃帝史官、造字圣人倉頡部族的基地同在一地。今南樂縣西北18公里吳村一帶仍有昌意城遺址和倉頡陵、廟、造字臺,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顓頊時代,帝丘(濮陽)是帝顓頊都城?!蹲髠?昭公十七年》:“衛(wèi),顓頊墟也,故為帝丘?!薄吨駮o年》:“顓頊居濮?!薄稘h書?地理志》:“東郡濮陽故帝丘。”位于濮陽老城十字街中心的四牌樓坊,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初建時南匾“顓頊名都”,今東匾“顓頊遺都”。據(jù)考證,揮公幼年生活在其父玄囂青陽氏封邑頓丘,年長在帝丘為顓頊輔臣,受封得姓于帝丘。
2.文物遺址。(1)1987年在濮陽老城西水坡考古發(fā)現(xiàn)了“中華第一龍”,距今6400多年。說明龍祖、龍根在濮陽?!爸腥A第一龍”出土地點,向西約10公里是顓頊陵、帝嚳陵,向東約1公里便是揮公墓古遺址。(2)顓頊陵和帝嚳陵,今合稱“二帝陵”,位于濮陽老城西約10公里。今屬內(nèi)黃縣梁莊鄉(xiāng)。(3)揮公墓古遺址。1998年春,濮陽市、縣人民政府重修揮公墓,并擴建為“揮公陵園”和“揮公園”。
3.族譜記載?,F(xiàn)藏于臺北國學(xué)文獻館的《山陰白魚潭張氏族譜》,宋初名臣張詠創(chuàng)修,其后在元、明兩朝由其孫輩續(xù)修。其《族譜敘》曰:“張之受姓,昉于軒轅之子,天下之張,厥初無不本于一人耳,濮陽吳祖之所出。”“吳家本名族,受姓軒轅氏,濮陽蕃本根?!?/font>
4.民間傳說。濮陽民間很早就有張姓起源于濮陽的傳說。今濮陽市區(qū)胡村鄉(xiāng)班家、店當一帶,離上古時期玄囂的封邑頓丘很近,古清河也從這一帶流過。至今,這里的村民仍稱村北為北清河,村南為南清河。
5.當代研究成果。(1)1993年春,河南冬陽影視公司根據(jù)河南中原姓氏研究會謝鈞祥先生撰寫的腳本,在張姓起源地濮陽拍攝了百家姓系列片首集《張姓源流》,在河南電視臺、中央電視臺播放后,受到了廣泛好評。(2)1994、1995年,濮陽邀請省內(nèi)外著名專家學(xué)者,召開了兩次“張姓起源學(xué)術(shù)研討會”,收到了大批論文,匯編成《龍鄉(xiāng)尋根》一書。其中,河南省歷史學(xué)會會長朱紹侯教授的《張姓祖根在濮陽》被多家報刊、族譜轉(zhuǎn)載和收錄。(3)1999年我國在昆明舉辦“世界博覽會”。世博園內(nèi)立了《源于河南的姓氏》碑。其中,第三位便是“張姓源于濮陽”。(4)《河南日報》根據(jù)中國科學(xué)院遺傳與進化研究組組長袁義達先生提供的資料,匯編的《河南?大姓的故鄉(xiāng)》地圖顯示:當前使用頻率最高的100個大姓中,有73個源于河南。其中張姓、姚姓源于濮陽。
根據(jù)當代學(xué)者王培勤先生考證,起源于濮陽的姓氏不僅有張姓,還有顧、姚、孫等228個姓氏。王先生在《濮陽春秋?源于濮陽的姓氏》一文中,對源于濮陽的每個姓氏的出處都分別作了介紹。拜讀此文,稱濮陽是“姓氏文化之根”是當之無愧的!
四、孝道文化之“根”
孝為百德之首,萬善孝為先。孝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在孝道方面,古代有二十四孝,其中三位出自濮陽。
第一位。帝舜“孝感動天”。帝舜是二十四孝之首。帝舜是中華上古五帝第五帝,生于姚墟(今濮陽縣徐鎮(zhèn)),遷居負夏(亦稱瑕丘,今濮陽縣五星鄉(xiāng)固堆村)。據(jù)《史記?五帝本紀》載:“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早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愛后妻子,常欲殺舜,舜避逃;及有小過,則受罪。順事父及后母與弟,日以篤謹,匪有懈。”有一次,瞽叟命舜上房頂修房子,在下縱火,欲燒死舜。舜急中生智,持兩個斗笠跳下,得不死。還有一次,瞽叟命舜下到井底修井,瞽叟和象同往井里填土實井,碰巧井下有旁洞,舜從旁洞鉆出,又不得死。瞽叟、后母、弟象多次加害于舜,舜從不記仇恨,總是以德報怨,照常孝敬父母,友愛弟象。所以,舜“年二十以孝聞”,遠遠近近都知道舜是個大孝子,深受百姓擁戴。他“耕歷山”(今胡狀鄉(xiāng)岡上村一帶),歷山人都不爭地界;“漁雷澤”,雷澤的人爭著讓出地方讓他??;“陶河濱”,陶器質(zhì)量都大大提高。他住在哪里,那個地方便“一年而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當時帝堯在位。帝堯聽到舜的孝行及為人之后非常贊美,征詢四岳的意見,把舜定位自己的接班人,并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許配給舜為妻。經(jīng)過長期考察、考驗,舜年五十離開負夏,遷居媯汭(今山西永濟南),“攝行天子事,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建都蒲板(今山西省永濟縣西南蒲州)。
第二位,子路“為親負米”。濮陽的第二個大孝子要數(shù)子路。他在我國古代二十四孝中數(shù)第四位。子路也是孔子的高徒,姓仲名由字子路,原籍魯國卞邑(今山東泗水縣),后在衛(wèi)國做官,死后也葬于濮陽,市區(qū)有子路墓詞。子路少時家貧,事雙親至孝,自食野菜,為雙親負米百里之外。孔子稱贊他:“由也事親,可謂生事力,死事盡思者也?!?/font>
第三位,閔子騫,“單衣順母”。濮陽的另一個大孝子當數(shù)閔子騫,排在我國古代二十四孝第六位。閔子騫,名損,字子騫,春秋末期衛(wèi)國(今濮陽縣渠村鄉(xiāng)大閔城)人??鬃痈咄?,和顏淵齊名。據(jù)《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騫小時候被后母虐待。一年冬天,后母給親兒子做的棉衣套的是棉絮,而給子騫的棉衣里套的是蘆花。其父在外經(jīng)商歸來,不知內(nèi)情,見子騫哆哆嗦嗦,走路干活都不利索,便認為子騫懶惰,就用鞭子抽打他。子騫的衣服被抽爛,里面的蘆花飛出。其父又發(fā)現(xiàn)小兒子的棉衣套的是棉絮,既憤怒又內(nèi)疚,要休掉子騫的后母。子騫跪在地上為后母求情說:“母在一人寒,母去二人寒?!备赣H覺得有理,就留下了后母。后母為子騫所感動,非常后悔自己的行為,從此待子騫如親生兒子??鬃訉ψ域q很贊賞,說:“孝哉,子騫!”有出戲叫《鞭打蘆花》,講的就是這個故事。閔子騫墓在范縣張莊鄉(xiāng)閔子墓村。
除帝舜、子路、閔子騫三位大孝子外,到隋代還有一個大孝子名張清豐?,F(xiàn)在的濮陽市有清豐縣,就是以隋代孝子張清豐命名的。清豐縣是我國唯一用孝子之名命名的縣,至今已有1200多年。據(jù)《清豐縣志》載:“張清豐,隋頓丘人,善事父母,孝行稱于時。開皇(隋文帝年號)中以孝廉征聘不就,人皆愛慕之。至唐大歷(772年)中,魏博節(jié)度使田承嗣,因縣界有張清豐門闕,表請以其名命縣?!奔唇裉熘遑S縣。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孝者受人尊重,不孝者受人鄙視!古代,許多朝代“以孝治國”,“舉孝廉”選拔人才,可見對“孝”的重視。
結(jié)論
本文選列了“四根”,只這“四根”,足以說明深埋在濮陽這塊古老而神圣的黃土里的古文化積淀之厚重!這是濮陽人民的無形資產(chǎn),也是全國各族人民乃至全球炎黃子孫的共同財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維系全體中國人的精神紐帶。對這筆無形的寶貴財富,應(yīng)該十分珍惜,大力發(fā)掘,并發(fā)揚光大,讓中華文化之“根”在改革開放的今天,迸發(fā)出更加璀燦奪目的光焰,造福當代,惠及后世。
2010年12月10日
(本文作者:張煥書,世界張氏總會資訊與文化發(fā)展委員會委員,濮陽張姓研究會副會長。)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