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次,是系統(tǒng)在結構或功能方面的等級秩序。具有多樣性,可按物質的質量、能量、運動狀態(tài)、空間尺度、時間順序、組織化程度等多種標準劃分。不同層次具有不同的性質和特征,既有共同的規(guī)律,又各有特殊規(guī)律。
觀察人的層次是指觀察人要按照一定的順序。
比方說,觀察人的外貌往往是多方面進行的,寫作時應按照合理的順序來進行。
如:阿累《一面》中同是寫魯迅先生的外貌:
“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陰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個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國人?!边@一句是模糊在遠處簡略整體的描寫。
“他的面孔黃里帶白,瘦得教人擔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沒有一點頹唐的樣子。頭發(fā)約莫一寸長,顯然好久沒剪了,卻一根一根精神抖擻地直豎著。胡須很打眼,好像濃墨寫的隸體‘一’字?!?/p>
這一段是清晰在近處詳細局部的描寫。
“什么?我很驚異地望著他:黃里帶白的臉,瘦得教人擔心;頭上直豎著寸把長的頭發(fā);牙黃羽紗的長衫;隸體‘一’字似的胡須;左手里捏著一枝黃色煙嘴,安煙的一頭已經熏黑了?!?/p>
這一段是細致更近細膩的描寫。
觀察人的層次是指觀察人要按照一定的順序,是由整體到部分,還是由部分到整體;由上到下,還是由下到上;由遠及近,還是由近及遠……而不是忽上忽下,忽遠忽近……
以寫人的外貌為例,寫作順序往往有從整體到部分或從上到下或先主要后次要。如果寫了眼睛,接著寫頭發(fā),又寫嘴巴,再寫眉毛,爾后寫鼻子——這種描寫不管寫得多好,給人的感覺都是一片混亂。
1.抓住特點寫人物的外貌
在描寫人物外貌的時候,要寫出這個人特有的、而其他人沒有的地方。使讀者一讀到這樣的文字,就會產生以下效果:如果你寫的是讀者熟悉的人物,讀者就能馬上想起這個人來;如果是讀者不熟悉的人物,應該能夠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上文這段外貌描寫中,如果大家對魯迅先生的形象比較熟悉,那你一讀完這段文字,就能說出那是寫魯迅先生的;如果你不熟悉魯迅先生,這樣的描寫也會使人物形象深深地留在你的頭腦之中。
2.要按一定的順序寫人物的外貌
如果你想從多方面寫人物的外貌,那就應該排排隊,先寫長相還是先寫身材,先寫表情還是先寫穿著。上文描寫魯迅先生的那段文字,作者就先寫了人物的長相,然后再寫他的穿著。如果只從一方面來寫,也要按一定順序。比如,你要寫人物的長相或者穿著,可以按從整體到部分的順序寫,也可以按從上到下的順序寫。描寫人物外貌切忌想到什么就寫什么,給人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感覺。
3.有重點地寫人物的外貌
文章中的所有內容都應該為文章的主題服務,外貌描寫也是這樣。我們在寫人物外貌的時候,要想一想,哪些外貌描寫與文章的主題關系密切,那就多寫一些;哪些外貌描寫與主題關系不大,我們可以一筆帶過甚至不寫。千萬不能面面俱到。上文寫魯迅先生的外貌,是為了突出魯迅先生“為揭露黑暗勢力寫文章的辛苦”,所以作者就選擇了這些內容。
名作欣賞
這女學生穿著白洋布短旗袍、白線襪、白運動鞋,手里捏著一條素白的手絹——渾身上下全是白色。她沒有同伴,只一個人坐在車廂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動也不動地凝望著車廂外邊。她的臉略顯蒼白,兩只大眼睛又黑又亮。
——節(jié)選自楊沫《青春之歌》
佳篇品讀
堂弟住在陜北農村。我第一次見到他,還是在三年前的春節(jié)。想起那時叔叔一家來北京的情景,我心里就仿佛被什么壓抑著,總是樂不起來。那次弟弟一進家門,我不禁大吃一驚,他的樣子簡直像個乞丐:頭上扣著一頂又臟又大的棉帽子,小臉又黃又瘦,脖子烏黑,棉襖的前襟裂著,上面只剩下兩個扣子,袖口上油亮亮的。棉褲瘦得裹在腿上,膝蓋上還露著發(fā)黑的棉花。光著的小腳上拖著一雙破棉鞋。
——節(jié)選自李旺旺《堂弟》
學易點評
這位女學生的穿著愛好、氣色神態(tài)是性格特征的外在表現(xiàn)。作者善于捕捉特征,集中一點略去其余,一個“白”字反復出現(xiàn)六次,折射出青年知識分子林道靜純真無邪、文雅恬靜又不無矜持的性格特征,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堂弟》對堂弟的描寫是按照從整體到部分的寫法,在寫部分時又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層次井然,一個來自農村的臟兮兮的小男孩形象躍然紙上。
(四)需要注意的問題
1.要真實
真實是神態(tài)描寫的前提和生命,無論是生活真實抑或藝術真實都要符合特定的場景、特定的事件、特定的人物個性。如“……巡捕見問,立刻趨前一步,說了聲‘回大帥的話:有客來拜’。話言未了,只見拍的一聲響,那巡捕臉上早被大帥打了一個耳刮。接著聽制臺罵道:‘混帳王八蛋!我當初怎么吩咐的!凡是我吃著飯,無論什么客來,不準上來回。你沒有耳朵,沒有聽見!’說著,舉起腿來又是一腳。那巡捕挨了這頓打罵,索性潑出膽子來,說道:‘因為這個客是要緊的,與別的客不同。’制臺道:‘他要緊,我不要緊!你說他與別的客不同,隨你是誰,總不蓋過我!’巡捕道:‘回大帥,來的不是別人,是洋人?!侵婆_一聽‘洋人’二字,不知為何,頓時氣焰矮了大半截,怔在那里半天;后首想了想,驀地起來,拍撻一聲響,舉起手來又打巡捕一個耳刮子;接著罵道:‘混帳王八蛋!我當是誰!原來是洋人!洋人來了,為什么不早回,叫他在外頭等了這半天?’”作者沒有孤零零地寫制臺對洋人的奴顏卑屈,而是極寫他在同一件事上對巡捕的不同的兇狠的態(tài)度,進行強烈對比。制臺吃飯時,當巡捕第一聲向制臺報客到,結果吃著一記耳光,另加一腳,因為制臺吃飯不會客。但當巡捕繼而報告說,來客是洋人,卻又挨著一記耳光,緣由是洋人來了,為什么不早報?一前一后,同是制臺,同一件事,同是兇狠,卻自相矛盾,活畫出了制臺的陰陽臉、奴才相。這樣,前后對比,相互映襯。
2.要形象
果戈理說:“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鑰匙?!彼悦鑼懸鷦觽魃?,具有典型性。如“兩個深深的酒窩,一雙眼睛像一汪清澈的湖水,長長的睫毛像道紗幕,使那雙眼睛有時顯得神秘、深沉”,形象鮮明,生動逼真,讓人如見其人。
3.要富有邏輯性
邏輯性是指所寫的人物神態(tài)必須符合事理,以便更好地刻畫人物性格。如祥林嫂淪為乞丐,臨死前:“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個活物。”神態(tài)描寫借助肖像描寫,從前后對比中,表現(xiàn)了祥林嫂衰亡的過程,體現(xiàn)了祥林嫂的內心和思想的變化,反映了祥林嫂在舊社會的悲慘遭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