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濤的祖先是朱元璋的哥哥,叫朱興龍。朱興龍的兒子朱文正由朱元璋撫養(yǎng)長大,并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赫赫戰(zhàn)功。朱文正的兒子叫朱守謙被封為廣西桂林靖江王。朱守謙的第十代孫就是石濤。石濤,名叫朱若極,字石濤。
1645年,廣西桂林靖王府經(jīng)歷了一次戰(zhàn)火,靖王府被血洗門戶,只有一個小太監(jiān)抱著3歲的石濤,乘亂逃出了王府。為了躲避搜捕,保全性命,主仆二人在廣西全州湘山寺削發(fā)為僧,石濤得法名原濟。石濤自幼好學,他博覽群書,工繪畫、詩文、書法等。青年時代的石濤曾漫游群山,廣覽奇景,為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在諸種題材之中,石濤的繪畫以表現(xiàn)山水見長。在山水中,又以表現(xiàn)黃山見長。年輕時期的石濤曾在黃山居留數(shù)月,看到了虬枝橫空的古松,云霧繚繞的山巒,怪石林立的奇峰,這些景象在他的腦子里飛旋,變化,消失,破碎,重組,助他創(chuàng)作了諸多佳作。
石濤雖然是和尚,但是他的內(nèi)心并未脫俗。1680年,石濤到南京主持長干寺。1684年,康熙南巡,即將來到南京。南京官員奉旨,招一批著名畫家,描繪江南名勝古跡,供皇帝瀏覽。石濤也在征召之列并參與接駕,而康熙對石濤的繪畫,確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時隔9年,康熙第二次南巡,石濤又在接駕之列,并被康熙提名接見,短暫寒暄。但是這次的接見竟令石濤受寵若驚,在畫作的題詩中大呼:“真明主也。”
石濤在揚州接駕以后,就積極準備北上京師,他不斷送給王公大臣一些繪畫,希望他們能夠把自己介紹給皇帝。但是,他并沒有受到當朝皇帝或王公大臣的欣賞。石濤師法自然的藝術主張,與當時被看為正統(tǒng)的藝術摹古之風相左。
1692年,懷著深深失望從京師回到揚州的石濤開始以賣畫為生,并于此終老。當功名的幻想都破滅之后,石濤開始了歸隱的生活,并寄情于畫。
石濤既有國破家亡之痛,又兩次跪迎康熙皇帝,內(nèi)心充滿矛盾。他是在清高自許與不甘岑寂之間矛盾地渡過了一生,好在晚年時期的他找到了寄托情感的極好方式,將一腔的愁苦發(fā)泄到了他的畫作之中,所以他的作品縱橫排闥、閃轉(zhuǎn)騰挪,充滿了動感與張力,這也正是他的作品異于常人之處。石濤運筆流暢凝重,松柔秀拙;用墨濃淡干濕,或筆簡墨淡,或濃重滋潤,酣暢淋漓,極盡變化。他的畫作構圖新奇,無論是黃山云煙,江南水墨,還是懸崖峭壁,枯樹寒鴉,或平遠、深遠、高遠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寫之景傳達深邃之境。石濤的畫還講求氣勢。他筆情恣肆,淋漓灑脫,作品具有一種豪放郁勃的氣勢,以奔放之勢見勝。
他主張師法自然,“搜盡奇峰打草稿”是石濤藝術創(chuàng)作的綱領。他并以此為名,在他的中晚年創(chuàng)作了《搜盡奇峰打草稿》這幅佳作。這是一個長卷,從右至左,可以分為四個部分欣賞。第一部分,群峰層疊,危崖驟起,就像海浪翻空,排山倒海,氣勢高昂,不同凡響。收藏家潘正煒說:“此畫開卷如寶劍出匣,令觀者心驚動魄,真奇筆也。寓奇思于奇筆,以奇筆繪峰奇。”第二部分,劍鋒峭壁,古木怪石,錯落其間。第三部分,溪流自上而下,曲曲折折。第四部分,在長松雜樹的懷抱中,有屋舍數(shù)間,屋內(nèi)床鋪帷帳,清晰可見。老者二人,相對清談,形態(tài)閑適。這幅山水長卷,氣勢恢宏,構思奇特。滿山上下,都是苔點。畫家善于用點來表現(xiàn)叢草、野樹、山石、苔蘚、云煙等等,在諸種墨點中,以濃點、枯點為主,好像用這些墨點砸出來一個世界。這么多點,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石濤自己靈性飛舞的表現(xiàn),正所謂“此中簇簇萬千點”。在中國繪畫史上,石濤的苔點,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在石濤的晚年,他潛心研習繪畫技藝與理論,著《畫語錄》一書,堪稱中國古代繪畫理論之經(jīng)典,書中內(nèi)容涉及到藝術的方方面面。主要內(nèi)容是強調(diào)創(chuàng)新,強調(diào)自我,反對泥古不化。在書中,石濤提出著名的“一畫論”,將繪畫理論上升到哲學概念,他所謂的“一畫”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繪畫的本原。畫家繪畫,始于一畫,成于一畫。石濤認為一畫打破了宇宙萬古的混沌,化生出世界萬物。萬物的運動變化都出自一畫的運動變化。此外,石濤在書中還提及到了“變換論”強調(diào)繪畫要以自我為中心,而不能以古人為中心。
有人稱石濤是中國繪畫史上屈指可數(shù)的偉大人物之一,從他的繪畫技藝和理論等方面看確是當之無愧的。他的藝術主張和繪畫實踐對后世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也為中國畫向近、現(xiàn)代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