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
無數(shù)個地名中,
都掩藏著這座城市的厚度。
有些地方你光是聽名字,
瞬間就令人向往,
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無錫那些美好的地名。
1950年,北門被拆時候的照片
勝利門即為無錫北門,由于無錫的北面是長江,此門曾被命名為控江門,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改稱“勝利門”。
從新生路往西至中山路為大婁巷,
以巷內(nèi)原有大更樓得名。
巷內(nèi)曾有專諸塔,現(xiàn)廢,專諸即春秋時期將匕首藏于魚腹刺殺吳王僚的刺客。彼時,吳國都城還在無錫梅里。據(jù)傳,專諸曾在現(xiàn)大婁巷學(xué)習(xí)燒魚3個月,其遺體被埋在大婁巷,并建塔,以紀(jì)念專諸之勇義。1966年,塔被拆除。
小婁巷位于崇安寺附近,仿佛與近在咫尺的鬧市隔著不同時空。斑駁的木門、幽深的天井,一切都顯得那么古老寧靜。歷史上的小婁巷名人輩出,先后培育出1位狀元、13位進士、15位舉人和近80位秀才,從古代的兵部尚書到當(dāng)代的院士、高校校長,秦觀、秦邦憲、秦毓鎏等都在這里居住過。
連元街
連元街又稱聯(lián)元街,傳說街內(nèi)先后有顧、吳、王三氏分別中狀元、會元、解元,而稱連元街。查《錫今科第考》,只有顧姓狀元,卻有乾隆四十二年的舉人薛聯(lián)元,聯(lián)元街是否出自于此,不得而知。
連元街上最有名的便是創(chuàng)校已有119年之久的連元街小學(xué),是無錫最早的洋學(xué)堂,稱“竢實學(xué)堂”。
豆腐巷
南門大公橋附近有條豆腐弄,而在100多年前,這里稱低田下,有個名叫孫王大的人被招為女婿到這里,開起了豆腐作坊。他所做的豆腐既白又嫩,四鄉(xiāng)八里,婦孺皆知,遠近聞名,久而久之,這里就叫做豆腐巷。
蓮蓉橋位于北大街與北塘大街之間的京杭老運河上。唐貞觀三年建,歷代多次重建,因附近河道如蓮花,故名蓮蓉,又與古代無錫的芙蓉湖有關(guān)。曾經(jīng)在蓮蓉橋出現(xiàn)米市、布碼頭、錢碼頭、黃金市場……至今依然熱鬧無比。
據(jù)乾隆年間的《無錫縣志》記載,梨花莊曾是沈萬三的別圃,他的小妾貞香曾住在梨花莊中最美的天繪樓,貞香性喜梨花,因而在她住的周圍遍植梨樹,到春天一片梨花。隨著歲月推移,天繪樓和梨花樹早已蕩然無存,但“梨花莊”這個名字仍延續(xù)至今。
甘露古名“月溪”。據(jù)歷代縣志記載:“《風(fēng)土記》云,昔有甘露降其地,后乃置市,五代楊行密于此設(shè)鎮(zhèn),設(shè)鎮(zhèn)將以備吳越?!庇纱?,甘露而得名。又一說是鎮(zhèn)上甘露寺建于唐乾符三年,明重修,甘露鎮(zhèn)因寺得名。
寄暢園
原名秦園,位于惠山橫街。該園原為惠山寺僧舍,明正德中,南京兵部尚書秦金買下。萬歷十九年,秦金后人皆王羲之“寄暢山水之蔭”詩意,改名寄暢園。
康熙、乾隆共14次南巡江南,每次都到寄暢園。乾隆還制定寄暢園為巡幸之地,繪圖帶回北京,在清漪園萬壽山東北麓仿建“惠山園”,即今頤和園中的諧趣園。
黃埠墩,地處江蘇無錫古芙蓉湖中心,舊名小金山。一說因春申君(黃歇)曾在此疏治芙蓉湖而得名;又一說為宋徽宗時,浙江山陰人黃信來無錫經(jīng)營米業(yè),設(shè)米行,造堆棧,墩旁常停泊糧船而得名。
以下無錫地名由來,你知道幾個?很漲姿勢哦!
無錫
來源于戰(zhàn)國黃歇 “立無錫塘,治無錫湖”。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縣,以湖名作縣名稱,名無錫縣。
金匱
世傳晉代郭璞曾埋黃金符匱于山下,為無錫城之巨鎮(zhèn),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無錫縣為無錫、金匱兩縣,民國元年(1912年)兩縣合并復(fù)稱無錫縣。
揚名
宋代無錫古鄉(xiāng)名之一,以“揚名天下”成語而得名。現(xiàn)為揚名街道。
梅里
宋代無錫古鄉(xiāng)名之一,傳為泰伯定居地,原稱梅里。1929年即建鎮(zhèn)。現(xiàn)名梅村街道。
河埒口
在古城西郊。宋朝有蔣姓沿梁溪河筑埂埒地養(yǎng)魚而得名。1929年始有河埒鄉(xiāng),后為鎮(zhèn),現(xiàn)并入榮巷街道。
榮巷
因明代正統(tǒng)年間,榮氏在此聚族而居始得名。分上榮、中榮和下榮。1929年即建鎮(zhèn)?,F(xiàn)為榮巷街道。
周新鎮(zhèn)
原名東絳(土字旁),明朝時因這里地勢較高,又在西絳之東,故稱東絳。 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無錫工商先驅(qū)周舜卿新建街鎮(zhèn),取名“周新鎮(zhèn)”。 1929年即建鎮(zhèn)。解放后將周新鎮(zhèn)改名為東絳鎮(zhèn)。現(xiàn)為太湖街道。
南方泉
現(xiàn)名南泉,因鎮(zhèn)內(nèi)有一方泉而得名。1929年即建鎮(zhèn)。為與北方泉區(qū)別,又在方泉前加“南”字。
坊前
因宋代有酒坊而名,1929年即建北坊前鎮(zhèn)?,F(xiàn)并入江溪街道。
東亭
原名隆亭、隆庭,因地處無錫城東十里亭所在而得名。
安鎮(zhèn)
南唐時稱堠村。明代稱安家墳前,后安氏益大成市,遂名。1929年即建鎮(zhèn)。
玉祁
曾稱“王祁”,因明代丈量地籍為“玉”字號,又與芙蓉湖水鄉(xiāng)地貌特征吻合,故改稱玉祁。1929年即建鎮(zhèn)。
陸區(qū)
原名陸墟,漢代大夫陸端組織匠人開采陽山石漸成集市(墟)而得名。1929年即建陸區(qū)鎮(zhèn)。南宋寶慶三年(1227年)陸燦始建單孔石拱橋,因在陸墟集市之處,并跨陸墟港,故名陸墟橋,又名陸區(qū)橋,為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
中山路
建于1938年,初名國父路,為紀(jì)念革命先驅(qū)孫中山先生而得名。
新生路
原名三下塘,1934年拓寬,當(dāng)時正好開展“新生活運動”,故稱。
廣勤路
1916年,楊翰西創(chuàng)辦廣勤紗廠,筑路便于運輸,以廠名命名為廣勤路。
崇寧路
原為大河上、小河上和師古河上,1934年在斜橋河底挖出石碑一塊,上刻“崇寧橋”字樣,故名崇寧路。
大窯路
建于明朝,解放前該地居民大多數(shù)以燒窯為生,建有大量的磚瓦窯,故名。
三皇街
因有藥皇廟、城隍廟、關(guān)帝廟,內(nèi)有三皇(燧人、伏羲、神農(nóng))得名。
南長街
始建于清朝,原有三段,1958年連成一條因位于南門外且較長,更名為南長街。
學(xué)前街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因該街前有明倫堂為學(xué)宮駐地。秀才考場,故名。
北大街
舊時此街是無錫北城門外至蓮蓉橋的一條大街而得名,現(xiàn)延伸至春申路。
盛巷
明朝天順年間為盛颙宅第備弄而得名。
鑄冶巷
元朝年間巷內(nèi)曾開設(shè)過冶坊,故名鑄冶巷。
江陰巷
該巷舊時為江陰商人來錫經(jīng)商之地,且有江陰人定居于此得名。
場巷
分前竹場巷和后竹場巷。1830年左右,有數(shù)家竹行以經(jīng)營竹類商品為主,故取名竹場巷。因前后有兩條巷,故稱前竹場巷、后竹場巷。
棉花巷
清朝因巷內(nèi)設(shè)有棉花行而得名。
書院弄
清朝乾隆時弄內(nèi)原有嚴(yán)氏書院(又稱嚴(yán)氏試館),又為衙門書辦聚居之所,故名。
鐵匠弄
1910年后弄口開有鐵匠店,因而得名鐵匠弄。
大碼頭弄
明朝富豪華麟祥在此修建碼頭,因而命名。
接官亭弄
以古代迎接官員所建“接官亭”而名。
夾城里
五代十國時南唐為抵御吳越王侵犯在無錫城墻外加筑外郭,城郭之間稱夾城里。
前西溪·后西溪
此處原有前后兩條溪,中間有住宅,宅南為前西溪,宅北為后西溪。
羊腰灣
地形似羊腰,故名。
北倉門
明朝官廳在此設(shè)一糧倉,稱東倉,有南北兩個門,其北門稱北倉門。
古竹
位于馬山冠嶂峰北側(cè)。因生長著大量的竹子,后人便將此地稱為古竹。是馬山島上最大的一個集鎮(zhèn)。
西倉
為自然鎮(zhèn),在今鴻山街道西北部。古稱版村。宋時司馬溫公之孫遷居于此,稱東莊司馬,建西倉于版橋,遂將版橋改稱為西倉。西倉蔡氏為無錫最早蔡氏之一。
野花園
原名夜花園,辛亥革命后邑人楊翰西在此建造花園,因地處郊野,以供紗廠工人夜間休閑活動,故又名野花園。
西林
原在膠山南麓,安鎮(zhèn)之西北。明嘉靖年間富豪安國始建西林苑而得名。
黃土塘
是東湖塘鎮(zhèn)北部的一個自然鎮(zhèn)?,F(xiàn)已命名為無錫十大歷史文化名鎮(zhèn)之一。黃土塘西瓜很有名,“兩彈一星”功臣姚桐斌故居就在此老街上。
寺頭
在無錫北鄉(xiāng)西漳之東。古代居民定居在原保寧寺之南頭,后發(fā)展成集鎮(zhèn),此地因而稱之為寺頭。
五牧驛
古代無錫地區(qū)驛站之一,驛道沿著大運河塘岸,寬闊平坦,可容五馬并馳,因而得名。五牧地處無錫市洛社鎮(zhèn)西約9里處。南宋末年,文天祥的兩位部將尹玉、麻士龍曾拒元兵戰(zhàn)死于此,留下了“英雄戰(zhàn)攻駐守之跡”。明清之季在這里設(shè)有驛站,由于五牧東至無錫、西至常州均為45里,因而有“五牧兩頭長”之稱。
禮舍
在玉祁街道南部,是一自然集鎮(zhèn)。具有1100年的歷史,肇始于南宋,自古就為錫邑北鄉(xiāng)重鎮(zhèn)。著名經(jīng)濟學(xué)家孫冶方、薛暮橋都是禮舍人?,F(xiàn)已列為無錫十大歷史文化名鎮(zhèn)之一。
寨門
古鎮(zhèn)名。位于張涇橋鎮(zhèn)之北與江陰河塘橋接界處之南。元末張士誠部將莫天佑在此安營扎寨,因而得名。漢代高士嚴(yán)子陵后裔在此居住繁衍,故此地嚴(yán)姓居多。革命家嚴(yán)樸出生成長于此。
北柵口
舊時城北至江陰出口處,清朝咸豐時在城北至江陰出口處,曾設(shè)征收厘稅用的木柵欄巷門,故而得名。
江尖
為運河分叉口的一渚,四面環(huán)水。清代起,渚上百姓大多經(jīng)營陶器業(yè)而名缸尖渚,后簡稱缸尖,諧音為江尖。
蓉湖莊
在吳橋東南堍,這里原為芙蓉湖一角。晉時張闔始填湖造田,明嘉靖年間顧氏新建莊園,名蓉湖莊。
周山浜
在無錫火車站之北,因清末這里有三條能??啃〈暮愉海拭爸廴骸?,后諧稱“周山浜”。
錫山
相傳古時山中產(chǎn)錫,故名。陸羽《惠山寺記》:“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諺云:“無錫錫山山無錫”,為無錫主山,無錫別稱錫山、梁溪。
惠山
古稱歷山、古華山、西神山。因晉代開山禪師慧照而名慧山,慧通惠,故名惠山。全山九峰,宛若游龍,故又稱九龍山。
舜柯山
金匱縣志記載“因舜、柯兩山相連,故名舜柯山”。傳說舜在山下墾過荒而得名舜山;又傳吳公子仲雍六世孫柯相所治之處為柯山。元《金匱縣志》載:“而謂之歷山者當(dāng)自南朝始,曰舜山、舜柯者,后人因歷山之名,故附會其說”。
馬跡山
因西北狹窄,東北寬廣,狀如駿馬,因而得名。傳說當(dāng)年秦始皇東巡會稽,乘騎踏浪途經(jīng)太湖留下馬蹄印,遂現(xiàn)一座湖中仙島,故名。馬跡山及周圍部分湖面,面積約116平方公里。自然景觀以龍頭渚、仙鶴嘴、冠嶂峰等為主,近年來依托小靈山和祥符寺所建“靈山勝境”而聞名遐邇。
犢山
又稱獨山、中犢山。位居太湖與五里湖交匯處。
軍(山字旁)嶂山·成性寺
曾為南唐屯兵之處,故又名軍(山字旁)將山。金匱縣志載“軍(山字旁)將山一名軍帳,在縣西南四十里,濱太湖南”,后名軍(山字旁)嶂山。成性寺(龍寺),在軍(山字旁)嶂山麓龍湫旁,始建于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開禧二年(1206)獲賜“孚澤”額。
雪浪山
宋代山頂建有雪浪庵而得名。為軍(山字旁)嶂山東延橫脈,故又名橫山,山東麓建有橫山寺。
鴻山
相傳東漢文學(xué)家梁鴻居于此而得名。
陽山
安陽山的簡稱,安陽山地區(qū)原是周武王時安陽侯周赟的采邑地。安陽山北坡的朝陽洞和翠微寺,曾是宋代大覺禪師修煉處。大覺東渡日本后,創(chuàng)立了建長寺派,為開山祖師。日本有建長寺派寺院49處,是與鑒真和尚齊名的中國高僧。日本僧眾近年常去安陽山朝拜尋蹤。
太湖
古稱震澤?!妒酚浾x》載:縱廣三百八十三里,周回三萬六千頃?;蛑^之震澤。《禹貢》謂之具區(qū)?!渡胶=?jīng)》謂之笠澤?!妒酚浾x》曰:五湖,菱湖、游湖、莫湖、貢湖、胥湖也,皆大湖東岸五灣?!蹲髠鳌贰堵毞健贰对秸Z》:謂之五湖。其中相傳吳王種菱處名菱湖。
五里湖
又名蠡湖。舊時又稱漆湖,亦稱小五湖,系太湖(梅梁湖)伸入無錫城區(qū)的內(nèi)湖。相傳2500多年前春秋時期,越國大夫范蠡助越滅吳,功成身退,偕西施泛舟于此,故又名蠡湖。
鵝湖
又名濠湖、鵝真蕩。因狀如鵝肫,俗稱鵝肫蕩,“真”與“肫”音近而轉(zhuǎn)。
芙蓉湖
已消失的古代湖泊,在無錫北部,湖之一部分現(xiàn)演變?yōu)榇筮\河的河道。因湖中長有很多荷花,因而得名。
京杭運河
大運河的前身,最早開鑿于2500年前春秋末期,為吳王夫差開掘連通江淮的吳國邗溝。秦統(tǒng)一中國后,始皇開鑿京口至丹陽的曲阿河(江南運河今鎮(zhèn)江段)。京杭大運河無錫段,全長40.8公里,始鑿于魯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為最早開鑿的人工運河。
梁溪河
原稱西溪,又名梁清溪。源自惠山,流入太湖。梁溪河是歷史悠久的一條河流,譽為無錫的母親河,無錫因此而別名梁溪。南北朝梁大同年間重浚,故名。舊縣志稱,漢建無錫子城,西距梁溪,東接運河(城中直河)?!傲合闯龌萆?,其袤三十里?!北弊晕魉眨ㄌ6眨┡c西運河分流,南至蠡橋,經(jīng)小渲、大渲入太湖,全長7.5公里。
伯瀆港
泰伯在梅里建立勾吳國后,為灌溉排洪開鑿的運河,故名。
長廣溪·吳塘門
全長約15公里,水面最寬處約300米。取“溪闊水長”之意。吳塘門在長廣溪南入太湖之口。因位于吳塘山附近而得名吳塘門。
檀溪
古時此處有一條溝溪,溪邊有檀樹林,此溪橫穿,故名檀溪。
金城灣
位于蠡湖東端,蠡湖兩個重要源頭——馬蠡港、梁塘河在此匯合形成湖灣。
東大池
惠山南麓的大水塘,蓄水灌溉農(nóng)田,分東西兩池,東面的稱東大池。
鴨子灘
原名圣塘里,乾隆帝南巡至此見河內(nèi)肥鴨成群,傳旨命名為“鴨子灘”。
泰伯廟
作為太湖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獨立景點的泰伯廟在新區(qū)梅村鎮(zhèn)至德路西側(cè),泰伯廟在新區(qū)鴻山鎮(zhèn)的鴻山西坡。傳為東漢永興二年(154)吳郡太守糜豹奉敕以泰伯故居即宅為廟,并建泰伯墓。但現(xiàn)存建筑均為明、清時所重建。2006年國務(wù)院公布“泰伯廟和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子水居
明東林黨人高攀龍始建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的五里湖水上別墅,故名。原址在東蠡湖東北角“魚池頭”(今湖濱區(qū)東降(土字旁)鎮(zhèn)境內(nèi))遺址現(xiàn)已淹沒水中,2005-2006年在遺址附近建“水居苑”以志紀(jì)念。
崇安寺
位于無錫古城中心,傳東晉興寧二年(364)王羲之舍宅為寺,故名“興寧寺”,北宋太平興國初年賜額“崇安教寺”。
惠山寺
位于惠山東麓。南朝劉宋景平元年(423)湛挺舍“歷山草堂”為佛寺,名“華山精舍”。梁大同三年(537)稱“慧山寺”,慧、惠相通,唐大中元年(847)稱“惠山寺”。
南禪寺·妙光塔
位于無錫南城門東側(cè)。南朝梁大同初年始建,名“護國寺”。唐咸亨年間(670-674)改名靈山寺,北宋雍熙年間(984-987)改稱“南禪寺”。寺中有塔,始建于北宋雍熙年間,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賜額“妙光”。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重建。1983年“妙光塔”列為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
崇慶庵
在西高山。始建于東吳赤烏年間(238-251),是無錫最早的佛寺。2003年被列為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
祥符寺
位于馬山秦履峰南麓(小靈山),始建于唐貞觀年間(627-649),2003年“祥符寺舊址”,被列為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
開原寺
在梅園內(nèi)。始建于民國二十二年(1933),1994年列為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
工運橋
在無錫火車站前,跨環(huán)城古運河,始建于1906年,原名通運橋,1927年改建后更名工運橋,為紀(jì)念1926年無錫繅絲廠工人大罷工。
亭子橋
本名熙春橋,在東門外,跨環(huán)城古運河(也稱外護城河),始建于明成化年間,因橋上有涼亭而得名。
三鳳橋
原位于大市橋南,跨城中古運河(直河,原為大運河無錫城中段,民國時稱中山河,1958年河被填沒成為中山路一部分),因橋西是三皇街,橋東有風(fēng)光橋,所以定名三鳳橋。
西門橋
位于無錫西城門外,跨護城河(環(huán)城古運河),原名梁溪橋,俗稱西門吊橋,始建于隋朝大業(yè)年間,1958年起改名人民橋,2010年重建時復(fù)名西門橋。
伯瀆橋
位于伯瀆港與大運河交匯口,始建于明初,因跨伯瀆港而得名。
跨塘橋
位于南門外,建于明代洪武年間,因該橋橫跨運河(俗稱塘河),故名。
定勝橋
位于南長街賀弄西端,跨定勝河。始建于元泰定年間,原名永圣橋,清末重建時改現(xiàn)名。
耕讀橋
位于今木樨新村之南,跨耕讀河。由明嘉靖辛丑科進士華云建,原名菰瀆橋,重建于1630年。清光緒時改現(xiàn)名,寓意勤耕苦讀,造福桑梓。
清名橋
在南門外,跨大運河。始建于明萬歷年間,原名清寧橋,后避道光皇帝名旻寧諱,改清名橋。
揚名大橋
坐落在梁塘河上,系三孔石拱古橋,始建于明天順二年。同治八年由實業(yè)家丁明奎出資重建。
談渡橋
原跨南門外談渡河上,傳說此橋系談姓人士建于老渡口,故名?,F(xiàn)河已填沒,有名無橋。
日暉橋
在南長街中段,跨定勝河口。建于明朝,河邊的日暉橋碼頭,是清乾隆六下江南幾次登舟的御碼頭。
蓮蓉橋
位于北門外,跨環(huán)城運河。始建于唐貞觀三年(629)。因無錫北城門古稱蓮蓉門,故建橋后取名蓮蓉橋。
吳橋
位于黃埠墩北,跨大運河。1916年商人吳子敬出資建造,故取名“吳橋”。
三里橋
在大運河北塘塘岸上,跨內(nèi)塘河河口。因此橋離控江門有三里路之遙,而得名。
寶善橋
跨惠山浜。明朝萬歷年間建造,因信奉因果行善之意,故取名寶善橋。
蠡橋
位于蘇錫路與梁溪河交叉處,跨梁溪河。因靠近仙蠡墩,故名。
寶界橋
1934年榮德生60壽慶時出資建造。跨五里湖,因位于寶界山之北,故名“寶界橋”。系鋼筋水泥結(jié)構(gòu)橋梁,有60個橋孔,俗稱長橋。
巡塘橋
因位于華莊街道巡塘河上而得名。
梁塘橋
在揚名鄉(xiāng),跨梁塘河。建于清光緒八年(1882),仿清名橋建造。現(xiàn)為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
葛埭橋
在原開化鄉(xiāng),跨洪邱淹(今稱南馬蠡港)。相傳葛洪曾在此煉丹,故名。
七房橋
位于今鴻山街道之東北,跨嘯傲涇。以國學(xué)大師錢穆家先世七房而名。著名科學(xué)家錢偉長、錢臨照、錢令希和經(jīng)濟學(xué)家錢俊瑞等都出生于此。
八士橋
位于錫北鎮(zhèn),原名八字橋,因鎮(zhèn)中的市河交叉處有座橋呈八字形而得名。
嚴(yán)家橋
漢代高士嚴(yán)子陵的后裔嚴(yán)河永于明末自東后村遷居于此,建一石橋而得名。
鴨城橋
在東亭之東,跨九里河。相傳此地為春秋時期吳王養(yǎng)鴨之城,故名。
高橋(皋橋)
位于石塘灣之東大運河驛道上,跨五瀉河(今錫澄運河)口,始建于北宋元佑年間。
編 / 禪歆 圖文 / 部分來源于錫東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