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入豪腸,七分化作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大詩人李白一向以豪邁不羈、自信灑脫而著稱,即使在大詩人輩出的盛唐時代,李白也以無可爭議的詩才在一眾文人中脫穎而出,真可謂氣壓群雄。
李白的詩好到什么地步呢?歷來都稱“李杜文章萬口傳”,那我們就看看詩圣杜甫對李白的評價。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中是這樣稱贊李白的:
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聲名從此大,汩沒一朝伸。
文彩承殊渥,流傳必絕倫。
杜甫對李白簡直是贊不絕口,這首詩的每一句似乎都洋溢著杜甫對李白的無上美譽。其實,不光唐人盛贊李白,現(xiàn)代詩人對李白也是高山仰止望塵莫及。余光中先生曾寫過一首《憶李白》:
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骨,青蓮居士謫仙人。
李白追月逆江河,包黑斬龍順民心。
豪氣壓群雄,能使力士脫靴,貴妃捧硯;
仙才媲眾美,不讓參軍俊逸,開府清新。
我輩此中惟飲酒,先生在上莫題詩。
酒入豪腸,七分化作月光;
剩下的三分,嘯成了劍氣;
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可見,從古至今的文人雅士們都公認李白的詩光焰萬丈舉世無雙。但是,就是這位豪邁自信的大詩人李白,在看到一首詩后竟然嘆服不已自愧不如!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中國文學史上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李白經過武昌時,看見黃鶴樓的墻壁上提著一首詩,大為驚艷。一向心高氣傲的李白本想寫點什么,卻悲哀地發(fā)覺自己無論如何都無法超越,竟然就什么都沒寫。
到底是一首什么樣的詩能令李白都自愧不如呢?
其實,讀過中國古代基本典籍的小伙伴,就都能背誦這首詩。這就是崔顥的《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首詩是詩人崔顥登上黃鶴樓遠眺長江所見的情景。但在這首詩歌當中,詩人注目的卻是黃鶴樓的歷史和周圍的人文景觀,由此而引發(fā)了無限的歷史沉思和人生感慨。
宋代學者嚴羽在《滄浪詩話》中對這首《黃鶴樓》是這樣評價的:
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至于黃鶴樓這首詩能否堪稱唐人七律的壓卷之作,也許還需商議,畢竟這是見仁見智的事。但是黃鶴樓這首詩表現(xiàn)出來的不凡氣度,卻使后人很難超越,即使多才如李白,也自愧不如。
據(jù)說當李白離開武漢的時候,仍然對此耿耿于懷,心意難平,于是就拿起筆寫了這樣一首詩:
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當然了,這只是一個有趣的故事而已。事實上,經過學者們的考證,李白看到崔顥的《黃鶴樓》確實是嘆服不已,但并沒有寫所謂的“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這兩句詩只是后代的僧人經過黃鶴樓時杜撰的兩首詩偈。
雖然只是一個傳說,但這個傳說卻顯示出崔顥與黃鶴樓牽扯不斷的深厚緣分。從后來的情形看,作為文化地標的黃鶴樓已然就是崔顥的專屬品,武漢似乎也成為《黃鶴樓》的作者崔顥的福地。
再說回大詩人李白。離開武漢以后,李白暗暗下決心,一定要寫出一首足以匹敵崔顥《黃鶴樓》的佳作。當他來到南京,看見金陵鳳凰臺時,他覺得機會正在向他招手。
于是李白游覽了金陵鳳凰臺,揮筆寫了一首《登金陵鳳凰臺》。全詩是這樣的: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這首詩無論從立意還是遣詞造句等方面,都似乎有步崔顥后塵的嫌疑。在這首詩中,李白延續(xù)了崔顥詩里對歷史的感慨,尤其是“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這兩句詩,融入了深厚的歷史感慨。
但是這首詩中,除了深沉的歷史感慨之外,還融入了李白本人的人生抱負和期待。詩歌的最后兩句中,李白寫道“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就主要表現(xiàn)了知識分子期待有所作為,但是理想抱負卻難以施展的痛苦和糾結。
李白寫完之后,似乎長舒一口氣,長久以來壓抑在心頭要和崔顥《黃鶴樓》詩一比高下的夙愿似乎得以償還。
親愛的小伙伴,在崔顥的《黃鶴樓》和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中,你更喜歡哪一首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