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備忘錄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原方有二個,一個有黃芩,另一個無黃芩,用的是有黃芩的方劑。另外,原方還配以鉛丹,我使用時減去鉛丹。有時加上甘草或減去大黃使用。用于癲癇有時可加上芍藥、鉤藤、黃連等。如果加上羚羊角效果會更好,但羚羊角的正品很難買,并且價格很高,現(xiàn)在已不用。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的腹證近似于大柴胡湯,上腹部膨滿,胸脅苦滿,屢屢有臍部悸動。如果沒有便秘的傾向,可減去大黃。
該方可應用于神經(jīng)癥、血道癥、精力衰退、陽痿、心臟肥大、心臟瓣膜病、高血壓病、動脈硬化癥、失眠、神經(jīng)性心悸、癲癇、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等疾病。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來源】《傷寒論》。
【組成】柴胡12克 龍骨 黃芩 生姜 鉛丹 人參 桂枝(去皮) 茯苓各4.5克 半夏6克(洗) 大黃6克(切) 牡蠣4.5克(熬) 大棗(擘)6枚
【用法】上藥十二味,除大黃外,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再納大黃,更煮一二沸,去滓,每次溫服100毫升。
【功用】和解清熱,鎮(zhèn)驚安神。
【主治】傷寒往來寒熱,胸脅苦滿,煩躁驚狂不安,時有譫語,身重難以轉側,現(xiàn)用于癲癇、神經(jīng)官能癥、美尼爾氏綜合征以及高血壓病等見有胸滿煩驚為主證者。
【方論】方中柴胡、桂枝、黃芩和里解外,以治寒熱往來、身重;龍骨、牡蠣、鉛丹重鎮(zhèn)安神,以治煩躁驚狂;半夏、生姜和胃降逆;大黃瀉里熱,和胃氣;茯苓安心神,利小便;人參、大棗益氣養(yǎng)營,扶正祛邪。共成和解清熱,鎮(zhèn)驚安神之功。
【方歌】
陳修園《長沙方歌括》
參苓龍牡桂丹鉛,芩夏柴黃姜棗全。棗六余皆一兩半,大黃二兩后同煎。
【臨床應用】:
癲癇《劉渡舟醫(yī)案》:尹某某,男,34歲。胸脅發(fā)滿,夜睡囈語不休,且亂夢繪紜,時發(fā)驚怖,精神不安,自汗出,大便不爽。既往有癲癇史,此病得之于驚嚇之余。視其人神情呆滯,面色發(fā)青,舌紅而苔白黃相兼,脈來沉弦。辨為肝膽氣郁,兼陽明腑熱,而心神被擾,不得潛斂之證。治宜疏肝瀉胃,鎮(zhèn)驚安神。予本方1劑,大便通暢,胸脅滿與囈語皆除,精神安定,不復夢擾,唯欲吐不吐,胃中似嘈不適,上方加竹茹、陳皮,服之而愈。
恚怒卒倒《生生堂治驗》:一婦歲50余,恚怒即少腹有物上沖,心絕倒,牙關禁閉,半許時自省,月一發(fā),或二發(fā),先生診之,胸腹動悸,與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數(shù)旬愈。
痰飲《王旭高醫(yī)案》:心境沉悶,意愿不遂,近因患瘧,多飲燒酒,酒酣之后,如醉如狂,語言妄亂,及今2日。診脈小弦滑沉,舌苔薄白,小水短赤,大便不通,渴欲飲冷,昏昏默默,不知病之所在,因思瘧必有痰,酒能助火,痰火內擾,神明不安,此少陽陽明同病而連及厥陰也。少陽為進出之樞,陽明為藏邪之藪。今邪并陽明,彌漫心包,故發(fā)狂而昏昏默默也。仿仲景柴胡加龍牡湯主之:柴胡、黃芩、半夏、茯苓、龍骨、甘草、牡蠣、鉛丹、菖蒲、大黃、竹瀝、姜汁。
神經(jīng)官能癥《陜西中醫(yī)》(1984;12:41):梁某,女,32歲。2年多來,自覺頭暈乏力,夜寐不安,心悸怔仲,胸脘痞悶,胃納不佳,有時脘痛,大便不實,月經(jīng)不調,白帶多。上述癥狀每因情志不暢而加重,自疑癌癥。查無陽性體征,服中西藥不效,苔薄,診斷為肝郁型神經(jīng)官能癥,予本方6劑后,癥狀明顯好轉;繼服10余劑,除脘部略有不適,余癥消失。
帕金森氏綜合征《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86;4:25):潘某,女,59歲。高血壓、動脈硬化史10年。兩年前兩手顫抖,走路不穩(wěn),西醫(yī)診斷為帕金森氏綜合征。給安坦、莨菪浸膏片、安定等治療,病情好轉。4個月前因精神刺激顫抖加重,繼用上藥無效?,F(xiàn)患者兩手呈有節(jié)律之細震顫,走路呈慌張病態(tài),頭部前傾,搖擺不止。胸部悶脹,煩躁口苦,小便黃赤。舌微紅,苔邊白中黃,脈弦勁。證屬陰虛陽亢,郁怒化火,火盛生風,風火相煽,無神失主,筋脈失約所致。治宜調肝清熱,潛陽熄風,鎮(zhèn)驚安神。予本方加蜈蚣2條,水煎服。上方服12劑后顫抖明顯減輕,繼服24劑后顫抖消失,追訪兩年未復發(fā)。
舞蹈病《北京中醫(yī)學院學報》(1983;4:30):張某,女,12歲。手足亂動、行走不穩(wěn)、擠眉弄眼等5個多月,伴煩躁易怒,時時嘆氣,脈弦而細。某醫(yī)院診斷為舞蹈病。證屬邪入少陽,痰濕內郁,風邪外客。擬本方去鉛丹、大黃,加白芍6g,生甘草6g,煎服3劑后諸癥好轉,繼服30劑而愈。
【各家論述】
傷寒論 中醫(yī) 經(jīng)典
《內臺方義》:用柴胡為君,以通表里之邪而除胸滿,以人參、半夏為臣輔之,加生姜、大棗而通其津液;加龍骨、牡蠣、鉛丹,收斂神氣而鎮(zhèn)驚為佐,加茯苓以利小便而行津液;加大黃以逐胃熱、止譫語;加桂枝以行陽氣而解身重錯雜之邪,共為使。以此11味之劑,共救傷寒壞逆之法也。
《傷寒來蘇集》:取柴胡之半,以除胸滿心煩之半里;加鉛丹、龍、牡,以鎮(zhèn)心驚,茯苓以利小便,大黃以止譫語;桂枝者,甘草之誤也,身無熱無表證,不得用桂枝,去甘草則不成和劑矣;心煩譫語而不去人參者,以驚故也。
《醫(yī)方集解》:柴胡湯以除煩滿,加茯苓、龍骨、牡蠣、鉛丹,收斂神氣而鎮(zhèn)驚;而茯苓、牡蠣又能行津液、利小便,加大黃以逐胃熱、止譫語;加桂枝以行陽氣,合柴胡以散表邪而解身重,因滿故去甘草。
《古方選注》:柴胡引陽藥升陽,大黃就陰藥就陰,人參、炙草助陽明之神明,即所以益心虛也;茯苓、半夏、生姜啟少陽三焦之樞機,即所以通心機也;龍骨、牡蠣入陰攝神,鎮(zhèn)東方甲木之魂,即所以鎮(zhèn)心驚也;龍、牡頑鈍之質,佐桂枝即靈;邪入煩驚,痰氣固結于陰分,用鉛丹即墜。至于心經(jīng)浮越之邪,借少陽樞轉出于太陽,即從茲收安內攘外之功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