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
教學目標:1.抓住課文關(guān)鍵,從故事情節(jié)中分析人物形象。2.在整體感悟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體會濃濃親情,珍視真誠無私的友情。
3.透過家庭矛盾沖突的生活表象、深刻領(lǐng)會文中蘊涵的待人處世的道理,尊重他人的情感和人格,能以坦誠的心理與父母溝通。
教學過程:
一、導入:同學們,擁有友情是幸福美好的,而濃郁的親情則更是令人醉心的生活財富,可是現(xiàn)實中偶或的分歧、沖突,使得純真、美好的友情承受無助、無奈的傷害時,我們該怎樣去面對,又會思考些什么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一個因羚羊木雕而引發(fā)的故事,去感受故事中“我”的無奈傷心甚至眼淚。
二、訂正字詞:
三、分角色朗讀課文:我,爸爸,媽媽,奶奶,萬芳,萬芳的媽媽,旁白。要求:落落大方、語氣連貫、語調(diào)符合人物性格。表演后請大家評議。
四、分析課文:文中寫了一只什么樣的木雕?圍繞它發(fā)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明確情節(jié): “查問木雕”(媽媽、爸爸和我)──插敘“贈送木雕”(我和萬芳)──“強迫取回木雕”(我、奶奶、爸爸、媽媽)──“取回木雕”(萬芳和我)
第一部分(1-16段):“查問木雕”,寫爸爸媽媽為了一件羚羊木雕而傷害了“我”的心。
第二部分(17-23段):“贈送木雕”,寫“我”和萬芳的真摯友誼。
第三部分(24-25段):“強迫取回木雕”,用奶奶反襯爸媽,暗寓對父母的批評。
第四部分(26段-結(jié)尾):“取回木雕”,寫“我”討回羚羊木雕的過程和痛苦的心情。
五、品味、揣摩個性化的語言、動作和心理描寫,分析人物形象
1.在文中圈點勾畫出語言描寫的句子。
第一組:刻畫媽媽的
(1)“那只羚羊哪兒去啦?”媽媽突然問我。(去掉加粗詞“突然”,可以嗎?)(2)“我知道給你了,可是現(xiàn)在它在哪兒?”媽媽的目光緊緊地盯著我。(句中的“緊緊”表現(xiàn)了什么?(3)“你現(xiàn)在就去把它要回來!”媽媽堅定地說。(不用“堅定”,句子的表達效果是否會發(fā)生變化?)
(1)中用“突然”一詞,一開頭就渲染出緊張的氣氛,見出媽媽的驚慌,“我”的驚嚇。(2)句中“緊緊”表現(xiàn)媽媽追查的神態(tài)。(3)句用“堅定”表示出媽媽說話的語氣和固執(zhí)生硬的態(tài)度。
第二組:寫“我”的
(1)這會兒,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來。(“怦怦”一詞用在句中有什么作用?)(2)媽媽好像看出我在撒謊。因為我站在那兒一動不動,低著頭不敢看她。(加粗詞有什么作用?)(3)“沒有賣……我送人了。”我覺得自己的聲音有些發(fā)抖。(4)“不!”我哭著喊了起來。
(1)中“怦怦”是擬聲詞,形容心跳。被逼無奈,“我”受到的驚嚇的心理、動作、語言在各句中都描寫得栩栩如生,顯示出“我”的真誠無私。2.思考:通過寫媽媽的逼迫、追查,表現(xiàn)了她的態(tài)度,顯示了文中的“我”的媽媽是怎樣一個形象?(提示:外在的形象是指人物的神情面貌,內(nèi)在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點撥:媽媽神情面貌——咄咄逼人。再三強調(diào)羚羊木雕的貴重,其實這是用這個砝碼去衡量孩子的情感在大人心目中的分量。在父母心目中,孩子的情感并無分量。性格特征——只知羚羊貴重,不知友情珍貴,即重財輕義。
3.從爸爸“靜靜地點燃一支煙”“慢慢地對我說”“爸爸的聲音一直很平靜”以及談話內(nèi)容看他的態(tài)度是否與媽媽相同,可以看出爸爸不同于媽媽的個性是什么?明確:“靜靜地”寫點煙的姿態(tài),“慢慢地”表示說話的速度,和“很平靜”的聲音配合起來看其態(tài)度實質(zhì)是相同的;至于個性卻有所不同:媽媽嚴厲,爸爸冷酷。4.奶奶很簡省的一句“算了吧,這樣多不好”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奶奶的話是對“我”父母逼迫要回木雕粗暴做法的批評。奶奶懂得尊重孩子的情感和友情,是明事理的,但力量有限,又左右為難。
爸爸:婉轉(zhuǎn)、持重沉穩(wěn)。 媽媽:態(tài)度生硬固執(zhí)。 (個性不同,態(tài)度相同,只看到物品價錢價值,不知友情更可貴。)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卻無能為力。 “我”:重情、軟弱。 萬芳:仗義、明理。
六、課堂練習
閱讀課文后三段文字,回答下列問題:
1.寫月光冷冷的有什么作用? 以冷冷的月光烘托心情的哀傷。
2.寫萬芳的出現(xiàn)有什么作用? 萬芳的突然出現(xiàn)暗示了她的心理變化,是對“我”反悔的原諒。
3.“我”為什么“止不住流下了眼淚”?流淚既是為被逼反悔的傷感,又是因友情的感動。
4.文中描寫“我”的心理活動的句子有哪些?
“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因為我對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用心理描寫揭示了大人的狹隘,重財輕義對孩子心理的嚴重傷害。
5.“可是,這能全怪我嗎?”的含義是什么?
表示孩子對父母做法的嚴肅質(zhì)問。“我”的不服是出于真誠無私的友愛。“我”屈從了父母,應該“怪”我,但是,“我”是迫不得已的,主要怪父母,怪他們不懂得孩子的感情和人格,對孩子采取了簡單生硬的態(tài)度。
七、課文內(nèi)容研討
討論下列問題,要提煉觀點作出有理有據(jù)的分析。
1.你是怎樣認識圍繞羚羊木雕發(fā)生的這場矛盾的?你認為事情怎樣處理才妥當?
1.鼓勵學生對問題有自己的見解。如萬芳媽媽說“你怎么能拿人家這么貴重的東西呢”,據(jù)此可以設(shè)想,“我”的媽媽如果委婉地跟萬芳媽媽說這件事,勸萬芳媽媽不要責怪萬芳,好好跟萬芳說,萬芳就會把羚羊木雕還給“我”,這樣既可以保護孩子的感情,又可以讓孩子更懂事。
2.現(xiàn)實生活中你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嗎?怎樣才能避免這類不愉快事情的發(fā)生?
2.要避免這類事情的發(fā)生,包括大人在內(nèi)有事要同人商量,盡可能地考慮周全,消除隱患。假如當初父母講明白木雕的貴重,叮囑女兒好好保管,女兒就不會輕易送人,再則女兒事先征求父母的意見,也就可以避免做出幼稚的行為。
3.本文敘述的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表現(xiàn)了兩代人,甚至三代人行為處事的觀念沖突,反映的是一個復雜的思想、感情和教育的問題,但從不同的角度探究,或許文章的主旨各不相同,根據(jù)你的理解請用簡潔的語言表述。
3.示例一:贊美少年朋友真誠無私的友誼,告誡父母理解兒女,尊重他們的友誼和人格。
示例二:批評大人們重財輕義的思想,告誡父母要尊重兒女的感情。
示例三:家庭成員之間,包括人與人之間,更需要彼此的理解、尊重和情感交流。
總結(jié)):圍繞“贈送”和“索回”那只羚羊木雕,發(fā)生了父母與孩子之間、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兩組矛盾。其中,家庭矛盾居于突出位置,兩個孩子之間的矛盾是由家庭矛盾引發(fā)的。家庭矛盾廣泛存在。雖然表現(xiàn)形式各有不同,但深究其原因,有許多家庭的矛盾沖突,都是由于家庭成員彼此之間缺乏經(jīng)常的思想溝通,缺少必要的理解和諒解所造成的。如果從矛盾的引起來看,孩子自作主張把爸爸送給她的羚羊木雕轉(zhuǎn)送給好友萬芳是起因,一般來說,對長輩送給自己的紀念品,無論其價值的高低,都應當珍惜,因為這種紀念品凝聚著一種不一般的感情。之所以孩子送羚羊木雕給萬芳,在其思想深處是把贈送物質(zhì)當作建立友誼的基礎(chǔ)了。對于孩子的問題,需要進行必要的疏導,幫助她們端正認識。然而,父母也有不足之處。他們注重羚羊木雕的物質(zhì)價值,卻忽略了對子女的感情傷害。況且,羚羊木雕的“貴重”,孩子先前并未意識到。另外,當孩子因為不諳世事而出現(xiàn)過失時,父母沒有仔細了解孩子的思想,沒有幫助孩子澄清模糊認識,僅僅是責怪,而且逼著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這不僅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導致了全家的不愉快。
《羚羊木雕》通過寫這場風波,其深層含義在于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即使在家庭內(nèi)部的成員之間,及時溝通思想、交換看法、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是十分必要的。
八、課堂辯論:就這場家庭矛盾沖突的是非展開辯論,根據(jù)學生意向,分甲、乙、丙三個組,分別代表父母、“我”、萬芳,選定主持人。
要求:①各組用5分鐘準備辯論材料,如觀點立論、論辯思路。②論辯中根據(jù)自己所代表的人物身份,掌握說話的分寸。③辯論20分鐘,評議5分鐘,評論先由學生發(fā)言,教師小結(jié)。
九、課堂小結(jié):一件圍繞羚羊木雕而引發(fā)的平凡的家庭小事,卻展示了兩種生活,兩種內(nèi)心世界:一方面是少年世界的友愛、友情;另一方面是成人世界既有對子女的疼愛深情,又有因?qū)κ录牟划斕幚韺⒆尤烁窈陀亚榈膫?。生活中的一朵浪花提出一個如何尊重孩子情感的社會大問題。現(xiàn)實中,讓我們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溫馨
二、問題研究
(一)內(nèi)容方面值得研討的問題是: 1.怎樣才能避免這一類不愉快的事情發(fā)生? 2.女兒既然已經(jīng)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萬芳,事情怎樣處理才更妥當? 3.作者的感情傾向是怎樣的?課文的思想感情怎樣理解?
研究第一個問題,應該進行評論性閱讀。不難看出,如果當初父母講明白羚羊木雕怎樣貴重,叮囑女兒好好保管,女兒就不會輕易送人。當然女兒拿來送人,也是意料不到的,但是羚羊木雕給女兒時,講講這件工藝品如何名貴,讓女兒增長點知識,防止損壞,也屬常理。再則,倘若女兒事先征求一下父母意見,也就沒事??梢?,小朋友還不大懂事,凡事應該征求父母意見,可以避免做出幼稚的行為。推而廣之,包括大人在內(nèi),有事同人商量,都是必要的。由此還可以明白,凡事考慮不周,就有隱患,要消除隱患,就要盡量想得周到一點。
研究第二個問題,先要看看父母的做法有什么不好。他們這樣做,使女兒非常傷心,從開頭“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來”,到結(jié)尾為反悔而傷心之至,始終被父母逼得難受。事情有沒有別的處理辦法呢?研究這個問題可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研討時可以讓大家各顯神通。例如,萬芳媽媽說“你怎么能拿人家這么貴重的東西呢”,據(jù)此可以設(shè)想,“我”的媽媽如果委婉地跟萬芳媽媽說這件事,勸萬芳媽媽不要責怪萬芳,好好跟萬芳說,萬芳就會把羚羊木雕還給“我”,這樣既可以保護孩子的感情,又可以讓孩子更懂事。
研究第三個問題,應該從文本中感受作者的感情傾向。應該抓住幾個關(guān)鍵,例如作者借奶奶之口,說“算了吧,這樣多不好”,結(jié)尾說“這能全怪我嗎”,言下之意我是被逼的,怪只怪父母。父母的話,特別是媽媽的話,句句生硬。課文又敘述“我”和萬芳的友誼是多么真摯深厚,著力渲染童心的美好,父母的威逼有如無情的風雨摧殘了嬌艷的鮮花。作者的傾向很明顯:兒童心靈多么美好,盡管他們幼稚,但是不能粗暴地傷害他們的心靈。孩子的心靈比任何貴重的東西更加貴重,只知東西貴重,不知孩子心靈貴重,是一種愚蠢的行為。
作者的褒貶傾向很明顯,但是,我們不能認為大人總是不理解我們,由此形成代溝。應該承認孩子總是不大懂事,一方面,要從小學會思考,有主見,但是另一方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為是,自作主張是不對的。推而廣之,一家人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許多矛盾。
(二)寫作上可以研究一個問題:本文寫了發(fā)生在三個時間的三件事情,寫得集中緊湊,作者是怎么布局的?寫了祖孫三代,一家四口,人物是怎樣巧妙安排的?
萬芳拿自己的新褲子換“我”的破褲子,是上星期的事。送羚羊木雕,是昨天的事。逼“我”要回羚羊,是今天的事。作者劈頭就從媽媽追問“那只羚羊哪兒去啦”寫起,一開頭氣氛就很緊張,緊緊抓住了讀者的注意力。爭辯結(jié)束,穿插上星期體育課發(fā)生的事情和昨天送羚羊的事情,情節(jié)就緊湊了??梢?,順敘不是唯一的方法,有時可以用插敘使場面集中起來。作者用第一人稱敘述,先寫媽媽,再寫爸爸,最后寫奶奶。爸爸支持媽媽,聲音平靜而有力,是推波助瀾。奶奶反對,卻當不了家。讓人物先后出場,文章就波瀾起伏。
(三)語言文字的使用往往比理解困難得多,有的句子意思好懂,自己寫東西要用類似的句子來表達的,卻不能熟練地運用這種句式來表達,這跟平時不注意學習語言是有關(guān)系的。讀一篇課文,除了從領(lǐng)會內(nèi)容的角度去讀,從學習寫作的角度去讀之外,還應該從學習語言的角度去讀??茨男┚渥幼约翰惶珪⒁鈱W習。本文有幾個句子要留心揣摩。
·我想到他們馬上會逼我去向萬芳要回羚羊,心里難過極了。 ·人一點也不自私。 ·語文老師管我倆叫“合而為一”。 ·就把褲子和萬芳換了。 ·月亮出來了,冷冷的……
句子看似簡單,不見得就會寫。再舉一例,比如“我要把褲子換過來”,哪一條褲子換哪一條褲子讀者都明白,能寫得這樣簡單明白,就是表達能力,試想,把話說成“我要把我穿的萬芳的褲子跟萬芳穿的我的破褲子換過來”,豈不太嗦了。
二 你如果遇到類似“我”那樣的傷心事,會怎么處理?說出來讓大家聽聽。
本題體現(xiàn)閱讀的個性化,又是說話訓練。既要求展開求異思維,又是合作學習,如果不出現(xiàn)冷場,可以自由放談,如果出現(xiàn)冷場,應該啟發(fā)誘導。讓學生跳讀課文,看哪個地方不應該這樣說,想一想應該怎樣說才好。例如,媽媽逼我“現(xiàn)在就去把它要回來”,“我”不應該跟媽媽頂牛,可以跟媽媽講,自己不知道羚羊有那么貴重,自己沒有征求父母同意就這樣做,錯了,講萬芳是個多么仗義的好朋友,請媽媽冷靜下來想想辦法,事情就會好得多。
三、教學設(shè)計
第一課時 1.查工具書,識字寫字。
抹(mò) 攥(zuàn) 逮(dǎi,不念dài) 怦怦(pēng pēng) 樹杈(chà) 寒顫(zhàn)
2.默讀。 3.暢談讀后感。 4.再默讀:看同學的觀點哪一種更符合作品內(nèi)容,體會并評價人物的思想感情。
5.分角色朗讀。 (1)各自練讀。 (2)分好角色。 媽媽 故事敘述者 我 爸爸 奶奶 萬芳 萬芳媽媽 (3)朗讀。
6.內(nèi)容研討。 (1)怎樣才能避免這類不愉快的事情發(fā)生? (2)女兒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萬芳,你認為事情怎樣處理才妥當? (3)作者的感情傾向是怎樣的?你的看法是怎樣的?
7.辯論的準備工作。
(1)根據(jù)學生意向,分甲、乙、丙三組,分別代表父母、“我”、萬芳。并選定主持人。
(2)要求各組課外做好準備工作,反復鉆研課文,準備辯論材料。
第二課時
1.辯論。 辯論30分鐘,評議5分鐘。評議先由學生發(fā)言,最后教師小結(jié)。
2.語言運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帶著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 (2)______________多么仗義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倆形影不離。 (4)_______________管______________叫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滿不在乎地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事情已經(jīng)無可挽回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手里攥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有助于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的一些論述
真正的友誼——十分理智的友誼,是人生最好的無價之寶,你能夠?qū)ψ约旱呐笥咽匦?,永遠無愧于他,那將是對你的性格、靈魂以及道德的最高的考驗。(馬克思)
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論語·公冶長》)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詩經(jīng)·衛(wèi)風》)
四、課文點撥(宋子江)
1.全文脈絡
先寫媽媽追查、逼迫,再寫爸爸講出一片理由,批評父母重財輕義的行徑怎樣傷害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回顧“我”和萬芳真摯的友情,含蓄地批評了父母重財輕義的行徑會怎樣傷害孩子之間的感情。
用奶奶反襯爸爸媽媽,批評他們的不良行徑。奶奶當不了家,使事情無可挽回。
雖然得到萬芳的諒解,但是被逼的反悔使孩子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著力刻畫“我”被逼討回羚羊木雕時的痛苦心情,告訴父母“這樣做多不好”!
2.詞句點撥舉例。
(1)“那只羚羊哪兒去啦?”媽媽突然問我。
用“突然”一詞,一開頭氣氛就緊張起來,見出媽媽的驚慌,“我”的驚嚇。
(2)媽媽說的羚羊是一只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藝品。…我哭著喊了起來。 (母女神態(tài)對比,著力渲染對話的氣氛,表明媽媽為一件工藝品就傷害了孩子的心
媽媽 突然問 孩子 心怦怦地跳了起來 目光緊緊地盯著 小聲地說 一動不動 十分嚴厲 低著頭 聲音有些發(fā)抖 堅定 哭著喊了起來
什么“最好的朋友”,媽媽一點也聽不進去,心里只知羚羊木雕貴重,不知友誼珍貴。“堅定”的言下之意就是固執(zhí)生硬。
(3)爸爸走了進來,聽媽媽講完事情的經(jīng)過,他靜靜地點燃一支煙,慢慢地對我說:“小朋友之間不是不可以送東西,但是,要看什么樣的東西。這樣貴重的東西不像一塊點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張呢?”爸爸的聲音一直很平靜,不過帶著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
爸爸的態(tài)度與媽媽實質(zhì)相同,不同的語言描寫顯示出不同的個性。
(4)一不小心,我的褲子被樹杈劃了一道長長的口子。我坐在樹底下偷偷地抹眼淚,又心疼褲子,又怕回家挨說。 “怕回家挨說”,也可見父母平日為人。
(5)萬芳也不玩了,坐在我旁邊一個勁地嘆氣。忽然,她跳起來拍著屁股說:“咱倆先換過來,我媽是高級裁縫,她能把褲子縫得一點兒都看不出來。” 當時,我覺得自己得救了,就把褲子和萬芳換了。后來,我聽說為這件事,她媽媽讓她對著墻站了一個鐘頭。
由同情到援助,扣住“仗義”二字刻畫萬芳形象。
(6)昨天,萬芳到我家來玩。我見她特別喜歡我桌上的羚羊,就把羚羊遞到她手上說:“送給你,咱倆永遠是好朋友……永遠!”她也挺激動,從兜里掏出一把彎彎的小藏刀送給我。
小朋友間非常講友情,一來一往,作了詳寫。友情如美麗的鮮花,現(xiàn)在面臨風雨摧殘。
(7)不知什么時候,奶奶站在了門口。她一定想說什么,可是,她沒有說。 這里透露奶奶深知兒子、媳婦為人,左右為難。
(8)屋子里靜極了。奶奶突然說:“算了吧,這樣多不好。” 用奶奶的話批評了重財輕義的行為。
(9)我再也受不了了,推開媽媽的糖盒,冒著雨飛快地跑出門去。
心理描寫、動作描寫都十分簡練,形象十分鮮明。
(10)我手里攥著萬芳送給我的小刀一路走一路想,叫我怎么說呢?她還會像以前一樣和我要好么?一定不會了。 我輕輕地敲了敲門。門開了,萬芳伸出頭來,一把拉了我進去。 “萬芳……”我站在過道里不肯再往前走。 (被逼無奈的心理、動作、語言都描寫得栩栩如生。
(11)“昨天不是說得好好的,你怎么能這樣呢?” 責備口吻。
(12)當我抬起頭來的時候,萬芳已經(jīng)不見了,她不會再跟我好了……
(這種擔心正見得“我”對友誼的珍惜。
(13)我一個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來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個寒顫。( 冷冷的月光烘托心情的哀傷。
(14)路上一點聲音也沒有。忽然,我聽見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過頭,只見萬芳跑了過來。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說:“你拿著,咱倆還是好朋友……” (萬芳的突然不見與突然出現(xiàn)暗示了她的心理變化。 (15)我呆呆地望著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淚。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因為我對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可是,這能全怪我嗎? (結(jié)尾用心理描寫揭示了大人的狹隘,重財輕義對孩子心理的嚴重傷害。留下一個發(fā)人深思的問題
教學設(shè)想:
(采用多媒體教學)
1、 學生課前預習,與父母共品文章,討論、交流;
2、 分角色朗讀部分人物對話,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3、 課堂即興辯論,加深理解;
4、 請家長說話,與孩子溝通;
5、 教師配樂講故事,感染學生。
教學時間:1課時
一、導入:
孩子們,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來做一期“實話實說”的節(jié)目,好嗎?老師就是節(jié)目主持人,大家都是節(jié)目的特邀佳賓,好不好?恩,那可得實話實說喲。孩子們,我們的生活中不缺少快樂,但也免不了摩擦。你是否因為和同學朋友交往而與父母鬧過別扭?看來,生活中的矛盾無可避免。那大家是不是都能妥善地處理好呢?哦,老師真為大家感到高興,因為你們能夠很好地處理關(guān)系,擁有了一筆寶貴的財富。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這一點。哦,看來有些問題也許很難處理好,大家很苦惱吧。誰也不愿意那樣。要知道,能夠處理好關(guān)系,就是擁有了一筆寶貴的財富。有這么一個孩子也很苦惱呢,她因為一個羚羊木雕跟爸爸媽媽發(fā)生了矛盾。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張之路的《羚羊木雕》。
出示課題
二、新課:
1、說一說老師已布置大家進行預習,和爸爸媽媽一起品讀這篇文章。那么,你知道本文涉及哪幾個人物?對,有媽媽、爸爸、我、奶奶、萬芳、萬芳的媽媽。你能概括圍繞“羚羊木雕”敘述的事件嗎?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最要好的朋友萬芳,爸爸媽媽發(fā)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很無奈,只好硬著頭皮要了回來,對朋友反悔,我傷心極了。
2、分角色朗讀文中人物對話比較多,所以,現(xiàn)在老師想請同學分角色朗讀一下其中一些對話。哪些同學愿意試試?(分角色)請注意朗讀要求。老師設(shè)計了兩個場景:場景一、一家人爭論是否要回羚羊木雕;場景二、我去萬芳家要回木雕。
3、評一評非常感謝這些同學為我們朗讀。接下來,我想請大家來評一評這些同學的朗讀。評議的標準是:是否把握了人物的心理,抓住人物的神態(tài)、語氣,讀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請你以凝練的語言就某個同學的朗讀來評,他讀得好,好在哪里,有欠缺,欠缺是什么。
4、問題探究大家的品評真不錯,看來,要朗讀好文章,首先對文章要有準確的理解和把握。接下來,老師想請大家通過辯論探究問題,進一步加深理解。
辯一辯我們的辯題是“羚羊木雕是不是該要回來”正方:羚羊木雕該要回來。反方:羚羊木雕不該要回來要求:1、摘錄課文中的信息左證自己的觀點。2、認真傾聽對方辯友的話,抓住其漏洞,給予有力回擊。
6、聆聽爸爸媽媽的說話大家辯論激烈,言辭精辟,讓我感動。老師既為人之母,也為人之女,我常常感覺,做為母親,我辛苦并快樂著,作為女兒,我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孩子們,我覺得,你們也和老師一樣幸福。你們看,今天,更讓我感動也應該讓你們覺得幸福的是,爸爸媽媽親臨了我們的課堂,我們請兩位作為代表與我們進行零距離的心靈交流,好嗎?讓我們以最熱烈的掌聲來表示我們聆聽爸爸媽媽心聲的誠意吧!
爸爸媽媽說話
7、《一碗餛飩》的故事(配樂:鋼琴曲《眼淚》)非常感謝您,您的話讓我們對問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不由得想起了這么一個孩子,那天,她跟媽媽又吵架了,一氣之下,她轉(zhuǎn)身向外跑去。她走了很長時間,看到前面有個面攤,這才感覺到肚子餓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連一個硬幣也沒有。面攤的主人是一個看上去很和藹的老婆婆,老婆婆看到她站在那里,就問:“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可是,可是我忘了帶錢。”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沒關(guān)系,我請你吃。”老婆婆端來一碗餛飩和一碟小菜。她滿懷感激,剛吃了幾口,眼淚就掉了下來,紛紛落在碗里。“你怎么了?孩子”老婆婆關(guān)切地問。“我沒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淚,對老婆婆說,“我們不認識,而你卻對我這么好,愿意煮餛飩給我吃。可是我媽媽,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趕出來,還叫我不要再回去!”老婆婆聽了,平靜地說道:“孩子,你怎么會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過煮了一碗餛飩給你吃,你就這么感激我,那你媽媽煮了十多年的飯給你吃,你怎么會不感激她呢?你怎么還要跟她吵架?”女孩愣住了。匆匆吃完了餛飩,女孩開始往家趕。當她趕到家附近時,一下就看到疲憊不堪的母親正在路口四處張望……看到她,母親臉上立即露出了喜色:“趕快過來吧,飯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來,菜都要涼了!”這時,女孩的眼淚又開始掉了下來!
(配樂:《感恩的心》)是啊,有時候,我們會對別人偶爾的一次給予“感激不盡”,卻往往因為習以為常而對親人一輩子的恩情“無動于衷”!(邊講邊顯示于屏幕)
8、矛盾焦點感悟老婆婆很樸實的一番話,讓那個女孩深受啟發(fā)。其實,生活中雖然免不了矛盾,但是并沒有解不開的結(jié)。我們看,《羚羊木雕》里面的我和爸爸媽媽矛盾的焦點是父母逼我要回木雕,可我送木雕不想要回。通過辯論,又聽了爸爸媽媽的心聲以及這個故事以后,你有些什么樣的感悟呢?做父母的要理解孩子的心,妥善處理孩子間的交際行為,尊重他們的友誼;孩子則應該多和父母溝通、交流,做事多跟父母商量。一句話,理解萬歲!
三、分享你的經(jīng)歷,共享人間真情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源于溝通和交流。再回首你遇到過的類似的傷心事,你又想對爸爸媽媽說點什么呢?請以《爸爸、媽媽,我又想起了那一次》為題,進行課后練筆,說說心理話。
①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
分別對“我”、“媽媽”、“爸爸”、“奶奶”、“萬芳”的語言進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②文章結(jié)構(gòu)順序
調(diào)整后不好。在敘述這場家庭糾紛的時候插敘了我和萬芳的友誼。這樣寫是對故事情節(jié)作必要的交待,能夠吸引人,使故事懸念迭起,情節(jié)起伏跌宕。
① 如果你遇到類似“我”那樣的傷心事,會怎樣處理?
② 學習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
[教師小結(jié)]
學生處理矛盾的方法有差異:有的學生非常沖動,甚至以離家出走解決問題;有的則非常理智地考慮如何避免這樣的矛盾出現(xiàn)。教師這時要因勢利導,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錢和友誼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學會溝通,讓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這樣就能盡量避免出現(xiàn)文中的矛盾沖突。
作業(yè)
①與父母一起讀這篇課文并討論。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快樂生活一生。 ②想像“我”要回木雕到家后的情景,模仿課文續(xù)寫。
小結(jié)
教學形式活潑能抓住學生的特點,教學效果較好。最初的設(shè)計是讓學生快速默讀,然后集中討論我與父母沖突中人物的個性化語言。雖然學生也是積極參與討論,但感覺他們與作品好像隔了一層紙,對人物感情的把握仍不透徹。改為全文分角色朗讀之后,不僅是朗讀的學生,所有的學生都投入到文學的魅力中。因為朗讀是化無聲的書面文學為有聲語言,能幫助學生深刻地體會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從而打動學生的情感,還可以進行語言訓練。作品讀得越好,學生就越能理解文學形象并受它感染。在朗讀時,教師主動參與,讀“媽媽”這個角色。讀完后全班評議朗讀者是否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心理。隨著討論的進行,同學們發(fā)言越來越積極,所有的同學都投入了這場家庭糾紛。“我”的委屈傷心;爸爸的圓滑世故;媽媽的著急嚴厲等等都在評議和爭論中發(fā)現(xiàn)、理解、把握。從中我也深刻體會到,語文課一定要多讓學生讀,絕不能用教師的講、大量的練、漫天的問代替學生的讀、學生的感、學生的思!
點 評
這堂課鮮明地體現(xiàn)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整個教學流程從“初步感知”到“精讀賞析”,最后結(jié)合學生生活“體驗反思”,給人以非常嚴謹?shù)母杏X。教學中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既調(diào)動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也讓學生緊密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去體驗、發(fā)現(xiàn)。教學中,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與朗讀相輔相成,教師還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特長,主動參與到分角色朗讀課文中,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引導學生反復地朗讀,認真地品味語言,不斷地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使學生從中感悟生活,得到有益的人生啟示。另外,教師較好地把現(xiàn)代教學媒體與傳統(tǒng)的教學媒體有機的結(jié)合在一起,進一步優(yōu)化了教學過程,優(yōu)化了教學的時間結(jié)構(gòu),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尋找最真誠的交流方式 ----羚羊木雕教學設(shè)計
教學設(shè)想:父母和子女之間究竟如何做到相互理解,這篇課文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很普遍的問題,當父母的做法真的嚴重傷害了孩子的感情時,我們是否能夠用孩子的眼光來看看世界?當孩子們埋怨父母不理解自己時,我們是否也應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是否嘗試過去理解自己的父母?我們能不能在成人與兒童之間搭建一個更好的交流平臺呢?所以這片課文的教學設(shè)計,我著重引導學生體會三種不同的交流方式,在深入解讀文本的同時,思考當同樣的情況出現(xiàn)在自己身上時,如何采取一個更佳的交流方式使矛盾不再激化,關(guān)系變的和諧。
教學過程:導語設(shè)計:
英國大文豪蕭伯納說:“你我是朋友,各拿一個蘋果,彼此交換,交換后仍各有一個蘋果;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流,那么,我們每個人就有兩種思想了。”交流是一張人生的通行證,也是一劑醫(yī)治心病的良方,同樣在家庭生活中亦是缺不了交流,今天就讓我們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來探討一種最有效的交流方式
教學環(huán)節(jié) 1, 讀---再現(xiàn)語言的交流
挑出課文中人物語言描寫的句子,設(shè)計場次,配上簡單的旁白,讓學生通過分角色對話,再現(xiàn)羚羊木雕丟后的風波
2, 添----想象動作的交流
在每次人物語言前后添加人物的動作和相關(guān)表情,再次分角色朗讀,不但讀出人物的語言,而且讀出相關(guān)的動作,讓學生在頭腦中想象當時的場面
3, 寫----體味心靈的交流
文章以“這究竟怪誰呢?”結(jié)尾,留給了讀者無限的沉思,然而究竟怪誰呢?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父母和我都有自己的道理,又都有各自的責任,這場風波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家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問題,卻忽略了設(shè)身處地的為對方著想,在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讓父母和我都抱著理解對方的心態(tài)來處理這件事情,假設(shè)我在送出了木雕后給父母寫了一封信,而父母在發(fā)現(xiàn)我把木雕送人后也通過書信和我交流,最后雙方相互理解,共同尋求更好的解決辦法,并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升華主題,用心交流----營造和諧的家庭關(guān)系。
聯(lián)系客服